教學目標:
1. 通過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來整體把握文章的主旨。
2. 掌握結合整體把握局部的思維方法。
3. 抓住題干中的關鍵字詞,領會答題的方向與要求。
教學重點:
1. 理清作者寫作思路的方法。
2. 如何將整體與局部結合的思維方法轉化為實際的能力。
教學難點:
1. 理清作者寫作思路的方法。
2. 如何將整體與局部結合的思維方法轉化為實際的能力。
教學設想:
高考現(xiàn)代文閱讀主要在于考查學生理解能力、分析綜合能力、鑒賞與評價能力。但作為一節(jié)課來說,只能取其一,抓住一點,扎扎實實地將某一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落到實處,將方法通過訓練轉化為學生實際的能力,又通過訓練將對方法的理解上升為對規(guī)律的理解與把握。
就選文而言,在弄清本堂課的訓練目標、訓練要點、訓練方法之后,精選出較典范的文章來,本堂課就選取了05年福建省的現(xiàn)代文閱讀馮驥才的《日歷》和一篇全新的散文王清銘的《剪得秋光入卷來》。引導學生把握理清作者寫作思路的方式方法,在這一點上這二篇文章都能從不同的方面達到很好的訓練與示范作用。
作為一節(jié)復習課,是有別于平時講課的。平時講課,注重情境氛圍的創(chuàng)設,注重學生個性化的閱讀體驗。而復習課,針對性、指向性更強,它不注重情感氛圍的創(chuàng)設,但要注重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注重方法的指導,注重解題規(guī)律的總結與應用。
本堂課主要步驟是這么幾點:首先讓學生說出在做現(xiàn)代文閱讀時存在的問題與困難,其次在預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如何理清文章的思路,然后通過必要的練習讓學生理解理清思路把握總體對于做好一個題目的重要性;由此總結一些規(guī)律性東西來。再次是讓學生當堂完成對一篇全新散文王清銘的《剪得秋光入卷來》的解析。通過練習,加深對現(xiàn)代文閱讀練習的方法與規(guī)律的把握與運用。
教學步驟
教學要點:
教學過程:
【設想】1.事先布置學生預習,要求學生能帶著問題(哪些問題?),理清思路,完成老師要求做的一些題目。2.未上課前播放文學朗誦《聽花開的聲音》。
一、導語:
同學們手中都拿到了這二篇閱讀材料,我不知同學們在看這二篇文章的時候,有沒有碰到什么疑難問題?解決了嗎?如何解決的?哪個同學能說說嗎?
我們今天著重講的是“把握主旨,理清脈絡”。
幻燈展示:
1.文本--明怎么讀
帶著問題,通覽全篇
把握主旨,理清脈絡
關注標志,圈點勾畫
三、分析馮驥才《日歷》的寫作思路:
【設想】:1.考慮到一堂復習課,時間短,任務重。讓學生事先作一些必要的準備,這樣可以騰出課堂時間做更多的有針對性的訓練。2.由學生講述自己閱讀時的心理體驗與閱讀方法導入我們這一節(jié)課,就能夠使得我們這節(jié)課所講的一些方法更具有針對性,有利于學生對自己的閱讀方法進行整理、反思與提高。3.復習課不同于平時一般的講讀課,復習課一開始應該為思維定向,激活思維。問學生碰到哪些問題?一為思維碰撞,激活思維;二為引出本堂課著重要講如何理清作者寫作思路,其實把握了現(xiàn)代文的主旨、脈絡,也就等于為繁復的現(xiàn)代文畫了一張“簡圖”,達到了刪繁就簡、提綱挈領的作用。
1. 請二、三個同學講一下做題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留待《日歷》的寫作思路理好以后,再來請同學思考這些問題如何解決?
2. 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適當?shù)脑u點,引導學生注意問題的側重點在何處。
3. 請學生來理清這篇文章的寫作思路。注意這么幾種情況:一是學生不按順序;二是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關系理不清;三是對于段落中出現(xiàn)的修辭句不能理解。實際上出現(xiàn)問題,也就是出現(xiàn)了教學的一些契機。要善加把握。
4. 幻燈播放老師的板書。
幻燈展示(思路):
我喜歡日歷
由此……生命忠實的記錄。
然而……黯淡無光
……記憶使人變得獨特
然而……用自己的勞動使自己的人生變得豐富、充實
為此……保存歲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歲月變成永存的詩篇或畫卷。
5. 引導學生總結如何去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
幻燈展示(方法):
如何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呢?
抓住文章中起到啟承轉合作用的關聯(lián)詞語。
抓住文章中的議論、抒情句。
抓住文章中的概括性的語句。這類句子往往有一些標識性的詞語,如因而、總之等等。
可以對段落進行必要的概括。
2005年福建省高考語文現(xiàn)代文閱讀:
日 歷
馮驥才
① 我喜歡用日歷,不用月歷。
②厚厚一本日歷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頁,它新的一頁──光亮而開闊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我去填滿。我喜歡日歷每一頁后邊的“明天”的未知,喜歡它隱含著一種希望!懊魈臁蹦耸侨松凶罡击攘Φ淖盅蹆。生命的定義就是擁有明天。它不像“未來”那么過于遙遠與空洞。它就守侯在門外。走出了今天便進入了全新的明天。明天會是怎么樣呢?當然,多半還要看你自己的。你快樂它就是快樂的一天,你無聊它就是無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靜下心來就會發(fā)現(xiàn),你不能改變昨天,但你可以決定明天。有時看起來你很被動,你被生活所選擇,其實你也在選擇生活,是不是?
【分析】這一段主要在于回答第一段的一句話,“我喜歡用日歷”。喜歡日歷的第一個原因在于“每一頁后邊的‘明天’的未知,喜歡它隱含著一種希望”即“擁有明天”。但這一段更深入一層,即“你可以決定明天”。
③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歷掛在墻上。隨手一翻,光溜溜的紙頁花花綠綠滑過手心,散著油墨的芬芳。這一剎那我心頭十分快活。我居然有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可以做多少事情!前邊的日子就像一個個空間,生機勃勃,寬闊無邊,迎面而來。我發(fā)現(xiàn)時間也是一種空間。歷史不是一個空間嗎?人的一生不是一個漫長又巨大的空間嗎?一個個“明天”,不就像是一間間空屋子嗎?那就要看你把什么東西搬進來?墒,時間的空間是無形的,觸摸不到的。凡是使用過的日子,立即就會消失,抓也抓不住,而且了無痕跡。也許正是這樣,我們便會感受到歲月的匆匆與虛無。
【分析】本段同樣也有二層意思,一是“一個個‘明天’,不就像是一間間空屋子嗎?那就要看你把什么東西搬進來”,這句話用了比喻,意思是擁有明天也就擁有一個個未知,關鍵取決于你;一是我們便會感受到歲月的匆匆與虛無。這二層意思,用了一個關聯(lián)詞“可是”來關聯(lián)。
④我不能天天都從容地扯下一頁。特別是忙碌起來,或者從什么地方開會、考察、訪問歸來,看見幾頁或十幾頁過往的日子掛在那里,暗淡,沉寂和沒用;被時間掀過的日歷好似廢紙?墒钱斘野堰@一dié( )用過的日子扯下來,往往不忍丟掉,而把它們?nèi)跁艿目p隙或夾在畫冊中間。就像從地上拾起的落葉。它們是我生命的落葉!
【分析】本段一要注意“可是”這個關聯(lián)詞,二要注意“它們是我生命的落葉”這句話!翱墒恰标P聯(lián)詞表明了這段話所要側重的,而后面的這句話是一個比喻,其隱含的意思則是日歷是我生命的記錄。
⑤別忘了,我們的每一天都曾經(jīng)生活在這一頁一頁的日歷上。
⑥記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住的亭子間被徹底搖散,震毀。我一家三口像老鼠那樣找一個洞爬了出來。當我的雙腿血淋淋地站在洞外,那感覺真像從死神的指縫里僥幸地逃脫出來。轉過兩天,我向朋友借了一架相機,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廢墟般的破樓,鉆進我的房間──實際上已經(jīng)沒有屋頂。我將自己命運所遭遇的慘狀拍攝下來。我要記下這一切。我清楚地知道這是我個人獨有的經(jīng)歷。這時,突然發(fā)現(xiàn)一堵殘墻上居然還掛著日歷──那蒙滿灰土的日歷的日子正是地震那天: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我伸手把它小心地扯下來。如今,它和我當時拍下的照片,已經(jīng)成為了我個人生命史中刻骨銘心的珍藏了。
⑦由此,我懂得了日歷的意義。它原是我們生命忠實的記錄。從“隱形寫作”的含義上說,日歷是一本日記。它無形地記載我每一天遭遇的、面臨的、經(jīng)受的,以及我本人的應對與所作所為,還有改變我的和被我所改變的。
【分析】注意段首的關聯(lián)詞“由此”,二要注意“它原是我們生命忠實的記錄”。
⑧然而人生的大部分日子是重復的──重復的工作與人際,重復的事物與相同的事物都很難被記憶。所以我們的日歷大多頁碼都是黯淡無光的。過后想起來,好似空洞無物。于是,我們就碰到一個非常重要的關于人本的話題──記憶。人因為記憶而厚重、智慧和變得理智。更重要的是,記憶使人變得獨特。因為記憶排斥平庸。記憶的事物都是純粹而深刻個人化的。所有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案”。記憶很像藝術家,潛在心中,專事刻畫我們自己的獨特性。你是否把自己這個“獨特”看得很重要?廣義地說,精神事物的真正價值正是它的獨特性。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種文化。記憶依靠載體。一個城市的記憶留在它歷史的街區(qū)與建筑上,一個人的記憶在他的照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歷上。
【分析】這一段尤其要注意關聯(lián)詞。比如段首的“然而”由前一段“它原是我們生命忠實的記錄”轉折到本段“人生的大部分日子是重復的”,后面的“所以”又和前面的一句構成因果關系,因為重復而使得“我們的日歷大多頁碼都是黯淡無光”。而后面的“因為”則表明前面是“果”后面是“因”。
⑨然而,人不能只是被動地被記憶,我們還要用行為去創(chuàng)造記憶。我們要用情感、忠誠、愛情、責任感,以及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去書寫每一天的日歷。把這一天深深xiāngqiàn( )進記憶里。我們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豐富、充實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嗎?
【分析】這一段注意段首的“然而”關聯(lián)詞,由此我們就能夠把握作者思路上的起承轉合,把握作者意思的側重點。
⑩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幾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歷。我總是把這最后幾頁保存下來。這可能出于生命的本能。我不愿意把日子花得凈光。你一定會笑我,并問我這樣就能保存住日子嗎?
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變成酒;保存歲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歲月變成永存的詩篇或畫卷。
14.“有時看起來你很被動,你被生活所選擇,其實你也在選擇生活”這句話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表述。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考生對重點語句的理解。常用的方法是“還原法”。題中的三句話,可以分成兩層意思:一層談人生現(xiàn)狀,一層談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兩個方面答全,才算完整。
【答案】人可能無法選擇自己的生活境遇,但可以選擇自己對生活的態(tài)度。(意思對即可。)
16.文章以“日歷”為題,后半部門為什么著重寫“記憶”?請根據(jù)文章簡要分析。
【答案】(1)作者認為我們的日歷大多頁碼是黯淡無光的,但是記憶卻能使我們從黯淡無光的生活中擺脫出來,因為記憶排斥平庸,使人變得獨特。(2)作者認為一個人的記憶是能夠留在日歷上的,但人不能只是被動地被記憶,還要用行為去創(chuàng)造記憶,認真地書寫每一天的日歷,使自己的人生(日歷)豐富充實。因此,作者在文章的后半部分著重談記憶。(意思對即可。)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考生對文章結構的理解。文章由喜歡日歷談起,從中感知生命的意義。后半部分側重對待日歷的態(tài)度,進一步闡釋自己對人生的看法。
五、討論2005年福建省高考語文現(xiàn)代文閱讀題:
【設想】抽二個同學的作業(yè)展示,請同學們作一些評點。從切題的準確,答題的規(guī)范,答題的全面進行評點。
1. 文章以“日歷”為題,后半部為什么著重寫“記憶”?請根據(jù)文章簡要分析。
【分析】做題首先要審題,要審清題目的方向,要審清題目的側重點。這道題著重問的是“后半部為什么著重寫‘記憶’”,即著重寫“回憶”的原因是什么。這篇文章由喜歡日歷談起,從中感知生命的意義。后半部分側重對待日歷的態(tài)度,進一步闡釋自己對人生的看法。 答題不能停留在簡單的結論性的東西上,而要作出簡要分析,注意是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1)作者認為我們的日歷大多頁碼是黯淡無光的,但是記憶卻能使我們從黯淡無光的生活中擺脫出來,因為記憶排斥平庸,使人變得獨特。(2)作者認為一個人的記憶是能夠留在日歷上的,但人不能只是被動地被記憶,還要用行為去創(chuàng)造記憶,認真地書寫每一天的日歷,使自己的人生(日歷)豐富充實。因此,作者在文章的后半部分著重談記憶。(意思對即可。)
六、展示幻燈,總結答題的一般規(guī)律。
1、 引導學生審題。答題要抓住題目意思的側重點。如《日歷》第十四題,側重在“哪些遐想”,答題的規(guī)范則要求是簡要概括,而不是簡單地照抄原句。
2、 一個題目無非是從這么幾個方面問: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笆鞘裁础备嗟氖且髮(nèi)容分層概括。“為什么”是強調(diào)由果來推導因,有時一果往往未必只有一個原因,有可能有多個原因。而“怎么樣”,則要求我們在回答的時候作一些簡要的分析,不能只簡單地用一些概念性的語詞來回答。
幻燈展示:
2.審題--辨怎么問
是什么?分列陳述
為什么?由果推因
怎么樣?適當描述
3.表達--求怎么準
切入準確
答題規(guī)范
由果推因
抓點分層
3、 一道題雖然只是就全篇文章當中的某部分來發(fā)問的,但真正要能理解這些問題乃至用自己的語言來回答表述,則要著眼于文章的整體來理解文章的局部。從整體來把握出題者要問的方向、角度、層次。
4、 展示學生作業(yè)
學生一:人的記憶在日歷上,在記憶中。生活的每一天都在日歷上,是生命中刻骨銘心的珍藏。通過記憶寫出對日歷的思考,將日歷具體化。
【評析】這個答案沒有抓住問題的重點,即“后半部為什么著重寫‘記憶’”,從而游離
于這個問題之外。且這個答案的表述用了一些十分泛化的詞語,如“具體化”、“珍藏”等,讓人不明白意思的指向與側重點。
學生二:實際上扯下來的“日歷”是我們生命忠實的記錄,然而人生大部分日子是重復
的,所以日歷大部分是黯淡的。但是正因為記憶才保存了個人的獨特使人變得厚重、智慧、理智,自然是突出了記憶對人類的重要性。
【評析】這個答案基本扣住了題目,答出了這么幾個要點,一是“日歷大部分是黯淡的”,二是“記憶使人變得獨特”,但更應該抓住作者在文章當中所要表述的主旨,“用行動創(chuàng)造記憶,使人生變得充實與豐富!
七.討論剛上課時學生提出的閱讀過程中不懂的問題
1.由老師提起剛上課時學生提出的閱讀過程中疑難問題。
2.有沒有哪個同學來解答這些疑難問題?或者同學們自己有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3.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
4.如果學生沒能提出問題,則由老師提出一些問題請學生回答。
八、快速閱讀王清銘的《剪得秋光入卷來》,理清思路,完成后面的習題。
1. 當場快速閱讀王清銘《剪得秋光入卷來》的練習。
2. 首先理清這篇文章的寫作思路。
3. 答題。
剪得秋光入卷來
王清銘
① 我一直以為在稿紙上劃下一個“秋”字,就有蕭索的秋風吹過,落葉紛紛布滿我的
視野。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長安是賈島生活過的詩情宛轉的都城,秋風只在千年前將輕愁悄然拂上他的心頭。古人很形象地把秋天嫁接到心頭,然后創(chuàng)出另一個字:愁。--引子
【分析】如何確定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我們先來看看這段中幾個關鍵詞,“一直”、“只”。我們要注意這二個關鍵詞背后所潛藏著的意思,“一直以為”是這樣,而現(xiàn)在呢?“秋風只在千年前”是這樣,而現(xiàn)在呢?再結合下文來看,我們就可以確定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② 也不是現(xiàn)代都市的樓太高,遮住秋風往來的路徑。城市人越來越多,樹越來越少,
那些作為城市風景的行道樹多是常年不凋的樹種。躑躅(zhízhú)在繁華都市,想拾取一片落葉 跟想在都市的喧囂中找一點詩意一樣難。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大雁大概只棲息在唐詩宋詞的枝椏上,西樓有霓虹燈、白熾燈和各自彩燈,卻擠不進一片昏黃的月光。晴空一鶴排云上,可鶴都住在供觀賞的動物園,要引的詩情碰到冰涼的鐵柵欄便鎩羽了。--現(xiàn)代生活使人遠離自然。
【分析】這一段沒有一個十分明顯的概括性的語句。那么我們就要耐下心來看本段作者表意的側重點,如本段中“西樓有霓虹燈、白熾燈和各自彩燈,卻擠不進一片昏黃的月光!焙汀扒缈找机Q排云上,可鶴都住在供觀賞的動物園,要引的詩情碰到冰涼的鐵柵欄便鎩羽了!
③ 在城市很難找到秋天的痕跡。溫室效應使季節(jié)的界限模糊,我生活的這座南方小城,
套一件夾克就可以穿越整個冬天,何況氣候變化不大的秋天?現(xiàn)代都市人不知什么原因,都很忙,沒有幾個人去注意秋天枝頭村落的那幾片落葉,更不會將它們夾進心情筆記,即使遠上寒山,也只在紅于二月花的霜葉前留此存照。淮南一葉下,自覺洞庭波。這樣的詩情大概也隨洞庭湖的水位水落石出了。
④ 現(xiàn)代人講究實用,美化環(huán)境用塑料花、水泥樹,誰也不想為清掃落葉去浪費金錢般
的時間,難怪落葉的金黃色難以染上他們的心靈。標志秋天到來的是公園里的楓樹。小楓一夜偷天酒,卻倩孤松掩醉容。這樣妙趣橫生的想像現(xiàn)代人構思不出,即使靈光一現(xiàn),務實的他們考慮更多是楓樹偷飲的空間是茅臺酒,還是XO。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感情日益淡薄的都市人可以灑脫地揮手告別,誰會為思鄉(xiāng)情、離別情掬一把廉價的眼淚呢?--重實用,感情淡薄。
⑤ 秋很難登上都市人擁擠的心頭,那份因悲秋、傷秋而引起的愁也很難在攢動的都市
落腳,但為什么世故的都市人卻經(jīng)常愁云密布?花自飄零水自流,都在都市人的目光之外;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是股票指數(shù)、房價漲幅。
⑥ 秋需要用心體驗,冷漠的都市人很難有一葉知秋的感觸。郁達夫寫故都的秋來得清,
來得靜,來得悲涼,現(xiàn)在又有幾個人去傾聽這心靈深處的律動呢?也不是都市人心靈不敏感,他們關心更多的是身外之物,至于心頭的細微感受總被忽略,更遑論生命的內(nèi)在關照?--關心身外之物,忽略細微感受。
⑦ 以前讀古典詩歌,記得有一個術語叫“蕭索美”,具體含義不甚明了。秋天草木凋
零,西風漸緊,北雁南飛,讓人聯(lián)想起時光,心靈無端生出些許多感傷。這感傷猶如凋零的花,枯落的黃葉,遠去的雁給人帶來詩情和美感。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或許,我們需要一付聆聽天籟的耳朵。
⑧ 海德格爾說人應該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對我們來說,也許太空泛了。我們先要做
的事是去注意身邊的一片落葉,且不要去拒絕落葉給我們心靈帶來的清、靜和悲涼。金錢能買到很多東西,但買不到生命深處的詩情。如果典當了固有的詩意體驗,生命還剩下多少本真?--生命深處的詩情。
⑨ 詩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來。讓陸游的《秋思》給生命在都市中的你剪來幾
朵漸開的黃菊,幾聲零落的雁鳴;剪一點詩情,給枯竭的心靈。
1. 作者說“秋很難登上都市人擁擠的心頭”,請從主客觀兩方面分別陳述這樣說的原因。
【答案】客觀原因:①城市的日益現(xiàn)代化導致人們離自然萬物越來越遠;②溫室效應使季節(jié)界限模糊,在城市很難找到秋天的痕跡。主觀原因:①城市人都很忙,沒有關注秋天的到來;②城市人講究實用,感情淡薄,為人世故;③城市人關心身外之物,忽略了心頭的細微感受,更缺乏生命的內(nèi)在關照。
2006年高考語文安徽卷
五、(2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題。
行吟閣遐想
黃秋耘
①前幾天,翻出一張舊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東湖旁邊的行吟閣。這張已經(jīng)開始有點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憶。--引起回憶
②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廣州,路過武漢。在一個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東湖,在行吟閣和屈原紀念館一帶盤桓了大半天。--交代地點
③不知道為什么,對于屈原,我有一種“曠百世而相感”的特別感情。從少年時代起,我就愛讀《離騷》,每讀到“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時候,總是“唏噓而不可禁”。不過,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離騷》的真諦,還是在直接受到聞一多先生的教誨以后。--感知屈原,引出下文
④說起來,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時我在北平清華大學讀書,聞一多先生主講的《楚辭》是我最喜歡的功課之一。聞先生上課是不拘形式的,別的教師都在日間上課,他偏偏把課程排到晚間。我還記得,每當華燈初上,或者皓月當頭,他總是帶著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著:“士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方可為真名士!”接著,他就邊朗誦,邊講解,邊發(fā)揮。時而悲歌慷慨,熱淚縱橫;時而酣暢淋漓,擊節(jié)贊賞。與其說聞先生是以淵博學識、翔實的考證、獨到的見解吸引著我們,毋寧說他是以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深沉的悲憫情懷感動著我們。1935至1936年間,敵人的鐵蹄已經(jīng)越過了長城。那時候,幾千里錦繡河山,幾十座繁榮城市,都已經(jīng)遭受踐踏。舊時在那些暫時還沒有淪陷的國土上,南瞻北望,又何處不是哀鴻遍野,民不聊生?這艱難的歲月跟屈原的時代是多么相像!因此,聞先生的孤憤高吟、長歌當哭,就更容易引發(fā)我們的共鳴同感了。有時候,我甚至感覺到:在聞先生的靈魂里就活著一個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感知聞一多先生
⑤且說我那天來到了行吟閣畔,東湖兩岸,積雪茫茫,素裹紅裝,江山如畫,四顧無人,萬籟俱寂,連幾里外水鳥振翅的聲音都聽得到。我參觀過屈原紀念館之后,又在矗立湖濱的屈原像前憑吊一番。我仿佛看到這位項上掛著花環(huán)、腰間佩著長劍、足下穿著芒鞋的古代詩人,披發(fā)佇立,蹙額低吟:“瞻前而顧后兮,相觀民之計極。夫孰非義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著破舊的長袍、飄拂著長髯、背著雙手的聞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脈僨張,作獅子吼:“有一句話說出就是禍,有一句話能點著火,別看五千年沒有說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緘默?說不定是突然著了魔,突然青天里一個霹靂,爆一聲:‘咱們的中國!’”后來這兩個形象就合而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為聞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形象的合而為一
⑥我無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觸到與屈原有關的事物,總是情不自禁地聯(lián)想起聞一多先生的風貌。的確,他們雖然相隔兩千多年,但無論是對人民的熱愛,對祖國的忠貞,還是斗志的堅強,死事的壯烈,都是頗有些相似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想:聞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幾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閣上,屈原館中,另辟一室,陳列先生的衣冠遺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創(chuàng)作,使這古今兩位偉大的受國詩人相得益彰,也許不見得是毫無意義的事情吧。作為一個景仰聞一多先生的學生,我是殷切地期望著的。
14.作者在行吟閣畔產(chǎn)生了哪些“遐想”?請簡要概括。(6分)
【答案】①想到屈原的形象和詩句。②想到聞一多先生的形象和詩句。③想到在屈原館中另辟聞一多紀念室。(意思答對即可)
【分析】此題主要考察學生篩選內(nèi)容,進行概括的能力。
[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教案(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0.《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