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 誦讀詩歌,分析李白的思想感情.
2. 感受李白詩歌自然飄逸的藝術(shù)特色.
授課時數(shù):一教時
授課過程:
一.導入新課
酒與月,是李白一生須臾不曾離開的最忠實的伴侶,無論他走到哪里,身處何方,總會留下有關(guān)美酒與明月的興會淋漓之作。
“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客中作》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 《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把酒問月》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將進酒》
通過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李白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帶有些許悲涼的境界.
二.誦讀,分析
1.在這樣優(yōu)美的環(huán)境里,李白喝酒的心情怎樣?為什么?
比較“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fù)一杯”
《山中與幽人對酌》
有了志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間同赴醉鄉(xiāng),盡情分享飲酒的無窮樂趣。
2.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如何看待談笑風生的"成三人" ?
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遠的知己,也是李白詩歌中頻繁光顧的?。
兒時對月亮的最初認識:"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古朗月行》);出門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鄉(xiāng)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靜夜思》);秋月里,他曾傾述過不盡的相思:"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玉階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結(jié)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3."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表明作者怎樣的心境?
可惜,月亮卻遠在天邊,它只能掛在高高的蒼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飲;影子雖然近在咫尺,但也只會默默地跟隨,無法進行真正的交流。
三.問題探討:
1.李白究竟為何孤獨?
(1)大凡天才都與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當?shù)牟罹?
(2)他的追求與探索也常常會被人誤解.
(3)他對現(xiàn)實人生的領(lǐng)悟與拒絕,讓他感到孤獨.
2.李白如何看待自己的孤獨?
(1)”永”__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獨憔悴”的地步也是絕不會后悔、絕不向世俗低頭的
(2)”期”__李白明白自己的孤獨處境,但卻陶醉于這一處境
李白所選定的人生道路,在當時的情況下,是注定要以寂寞與潦倒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沒有人可以依靠的。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這些"無情"之物,為一生的知己,這可真是此時無情勝有情了。
3.詩仙與坡仙,既然都是”仙”,就有超越平凡庸俗之處,就會憑虛御風,飄逸高潔,如同高高掛在斗牛之間的一輪清輝.但盈虛者如彼,萬川之間又各有風情,那么,李白的月亮與蘇軾的月亮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不同
溫潤深厚的儒家情懷,把蘇軾的根深深扎在現(xiàn)實的土壤中,即使遭到挫折,即使通達人生禍福無常,也不能完全從心靈深處抹去對現(xiàn)實的留戀和希望.
遙遠的月亮只不過是蘇軾悲涼的后院,而不是永恒的家園.
相似點
李白對月和蘇軾對月,皆源于孤獨.他們的把酒問月,都是對人類生命的超然反省.
李白___”仙而人者”
蘇軾___”人而仙者”
四.作業(yè):
<<月下獨酌>>賞析,400字左右.
[月下獨酌(蘇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shè)計]相關(guān)文章:
10.月下獨酌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