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秭歸縣磨坪中學 陳沛國
教學目標:1.積累詞匯,了解說明文激趣的一種方式。
2.了解物候、物候學,認識物候觀測及物候學研究的重要意義。關注身邊的科學,培養(yǎng)科學精神。
3.弄清文章層次,理解文章內容。
4.認識本文的說明順序,關注舉例說明的作用。
6.品味學習說明的語言。
教學重點:概括文章要點,品味學習說明的語言。
教學難點:舉例說明的作用;品析說明語言。
教學方法:啟發(fā)討論,合作探究;聯系實際,適當講解。
教具準備:幻燈片課件(用于第二課時的公開課)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1.預習課文,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詞語。
2.了解本文大致內容,知道說明對象。
教學過程:
一、了解作者。
二、自讀課文,注意下列問題。
1.給加點的字注拼音。
竺( )可楨( ) 萌( )發(fā)
翩( )然 孕( )育 銷聲匿( )跡
農諺( ) 連翹( )
2.解詞。萌發(fā) 次第 衰草連天 如是 周而復始
物候 物候學 逆溫層
3.本文說明的對象是什么?
三、檢查預習情況。
1.通讀課文,看字音、停頓是否正確。
2.解詞。萌發(fā)、次第、銷聲匿跡、草長鶯飛
3.對象:研究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的科學--物候學。
四、默讀課文,自己從中發(fā)現問題,做好旁批。
段落層次的劃分,各部分大意的概括;說明方法、說明順序、說明的語言等。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1.弄清文章層次,概括文章要點。
2.注意說明順序,認識主要說明方法及作用,品味學習說明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我們眼里,風霜雪雨、桃紅柳綠、鶯歌燕舞等,都不過是自然現象,它們是不會說話的,即便會說,我們也是聽不懂的,但竺可楨先生偏偏從這些現象里看出了門道--他憑借高深的學養(yǎng),硬是聽懂了“大自然的語言”。同學們,你們想不想聽懂?既然想,那我們就來學習竺先生的文章《大自然的語言》。
(了解作者情況,明確學習目標。)
二、瀏覽課文,分組討論,弄清本文的層次,概括各部分大意。
1. (1-3自然段)由一系列自然現象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2. (4、5自然段)物候觀測對農業(yè)的重要性。
3. (6-10自然段)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幾個因素。(四個差異--緯度、經度、高下、古今)
4. (11、12自然段)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注意抓中心句、語言標志。第三部分補充例子。)
三、 研討幾個問題。
1. 本文的說明順序。
整體:邏輯順序。(闡釋物候學)
局部:
首段--時間
次段--由植物到動物
緯度、經度、高下--空間、影響程度從大到小
古今--時間
2. 主要說明方法及作用。
(1) 第二自然段中三個例子的作用。
(2) 第五自然段這個例子是說明什么的?
(3) 第八自然段中怎么要舉兩個例子呢?
3. 朗讀,品析說明的語言。
(1) 朗讀第一自然段,指出該部分語言有什么特點?(典雅、簡潔。)這些文學描寫有什么好處?(生動形象地引出說明對象,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
(2) 第五自然段中“左右”能不能去掉?“可能”能不能換成“可以”?
(3) 讀第八自然段的二、三兩句,找出用得準確的詞,分析一下。(凡是、若干)
四、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分析、理解了課文內容,認識到了花香鳥語、草長鷹飛等自然現象都是物候現象,認識到了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若干因素,認識到了物候觀測及物候學研究對農業(yè)生產的重要意義。現在,我想問問大家:你們能聽懂“大自然的語言”了嗎?
五、布置作業(yè)。
1.閱讀第一自然段,然后做題。
(1)解釋”次第”,并用它造句。
(2)將“立春過后……翩然歸來”兩句整理成結構相同的五個四字短語。
(3)說說該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第十自然段中“后者”、“前者”各指什么?
3.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
(1)整理畫線的句子,使它跟前面的句子構成排比。(“谷子”后的句號當然要換成分號了。)
(2)“杏花“、”桃花“、”布谷鳥”這三個例子說明了什么道理?
4.依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前三個因素,推斷白居易的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中所反映的大林寺的位置。
從緯度看,該地位置靠 (南、北);從經度看,該地位置靠近 (內陸、大海);從同一地點的高下差異看,該地地勢較 (高、低)。
5.分別指出下列農諺所包含的物候(學)知識。
(1)柳毛開花,點豆種花。
(2)窮人子莫聽富人子哄,桐子開花正試種。
作者郵箱: zgxmpzxcpg@yahoo.com.cn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3.大自然的語言課件
4.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10.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