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能從我們身上脫落
馮至
什么能從我們身上脫落,
我們都讓它化作塵埃:
我們安排我們在這時代
像秋日的樹木,一棵棵
把樹葉和些過遲的花朵
都交給秋風,好舒開樹身
伸入嚴冬;我們安排我們
在自然里,像蛻化的蟬蛾
把殘殼都丟在泥里土里;
我們把我們安排給那個
未來的死亡,像一段歌曲,
歌聲從音樂的身上脫落,
歸終剩下了音樂的身軀
化作一脈的青山默默。
【賞析】
西方十四行詩詩體(Sonnet),中文音譯為“商籟體”,發(fā)源于意大利,該國著名詩人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ch 1304一1374)集其大成。這種詩體流行于十四至十六世紀文藝復(fù)興時期的歐洲大陸,它于十六世紀中葉傳人英國,成為英國現(xiàn)代詩壇的重要詩體,十四行語句整齊、短小精悍、格律嚴謹,富音樂效果。十四行詩最基本的格律要素有:1、詩行總數(shù)為十四行;2、每行的音數(shù)(或音步數(shù))相同;3、每個詩節(jié)的韻式相同。
馮至曾被魯迅譽為中國“最偉大的抒情詩人”。這首十四行詩是馮至四十年代的名作。1941-1942年間,馮至在昆明西南聯(lián)大寫下了27首十四行詩,輯成《十四行集》,“建立了中國十四行的基礎(chǔ)”(朱自清語)。這是其中的第二首。此時馮至的詩作,已經(jīng)由早年的充滿苦悶和憂傷漸漸變成現(xiàn)在哲理的思索,所以李廣田稱之為“沉思的詩”。這首詩情理交融,意象鮮明,跳躍性強,而且起承轉(zhuǎn)合,連貫自然,每一節(jié)的最后一句與下一節(jié)的首句咬合緊密,似斷實續(xù),整個結(jié)構(gòu)象征著一種生命進化的接力賽。“秋日的樹木”把枯黃的樹葉和凋零的花朵交給秋風,“蛻化的蟬蛾”把殘殼都丟在泥土里,“歌聲從音樂的身上脫落”而留下歌曲,留下音樂本身而永恒。那么我們?nèi)祟,那些注定要“從我們身上脫落”的,也許只有讓它們“化作塵!,回歸于一脈青山,才能永生。詩人從自然生命的律動、從季節(jié)的變遷中去冷靜地諦視生命新陳代謝的歷程,思索生命的終極價值,這就在“平淡的日常生活里發(fā)現(xiàn)了詩”(朱自清語)。
馮至曾說他“在抗戰(zhàn)期中最苦悶的歲月里,多賴那樸質(zhì)的原野供給我無限的精神食糧,當社會里一般的現(xiàn)象一天比一天趨向腐爛時,任何一棵田埂上的小草,任何一棵山坡上的樹木,都曾給予我許多啟示。”詩人正是以其敏銳而細膩的感覺,從秋木、從蟬蛾的生命輪回中參悟出生與死、奉獻與抗爭、有限與無限、短暫與永恒的關(guān)系,體會到死亡是生命的輝煌的完成,體會到自然萬物的生生不息,由此獲得自我心靈的一種超越、一種升華,表現(xiàn)出豁達、通脫、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這首詩每行4頓。段式是4-4-3-3。單韻,押“梭波”韻 ,韻式是ABBA,ACCA,DAD,ADA,錯落有致。
[馮至《什么能從我們身上脫落》賞析]相關(guān)文章:
1.杜甫傳馮至讀后感
2.身上的文化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