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復(fù)習(xí)資料大全
【課本文言知識大盤點】
三、一詞多義
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句中的意義往往不同,閱讀時應(yīng)根據(jù)不同的語境確定詞在句子中的意義,F(xiàn)將初中文言文中常見的多義詞整理如下。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養(yǎng)(衣食所安)
卑:1、低下(非天質(zhì)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備: 1、周全、詳盡。(前人之述備矣《岳陽樓記》)
2、具備。(一時齊發(fā),眾妙畢備《口技》)
3、準(zhǔn)備。(猶得備晨炊《石壕吏》)
被:1、影響(被于來世) 2、同“披”,穿(皆被綺繡)
鄙 1、邊境(蜀之鄙有二僧《為學(xué)》)2、鄙陋、目光短淺(肉食者鄙《曹劌論戰(zhàn)》)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
畢:1、盡(畢力平險《愚公移山》) 2、全部(群響畢絕《口技》)
。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陽樓記》)2、輕視。(不宜妄自菲薄《出師表》)
3、厚度小。(薄如錢唇《活板》)
策:1、馬鞭。(執(zhí)策而臨之《馬說》) 2、鞭打、驅(qū)使。(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3、記錄。(策勛十二傳《木蘭詩》) 4、計謀。(成語“束手無策”)
長:cháng
1、長度。(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
2、與“短”相對。(北市買長鞭《木蘭詩》)
3、長久,健康。(但愿人長久《明月幾時有》)
4、永遠(yuǎn)。(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蘭無長兄(《木蘭詩》)
6、zhǎng,頭領(lǐng)。(吳廣皆次當(dāng)行,為屯長《陳涉世家》)
稱:1、相當(dāng)、配合(稱其氣之小大/不能稱前時之聞) 2、稱贊(先帝稱之曰能)
誠:1、誠心(帝感其誠) 2、的確,實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3、果真(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
懲:1、苦于(懲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懲罰
馳:1、騎(愿馳千里足) 2、驅(qū)車(追趕)(公將馳之)
出:1、發(fā)、起(方其出海門) 2、 在邊疆打仗(出則方叔、召虎)
3、來到(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兵) 4、產(chǎn)生(計將安出)
辭:1、推辭(蒙辭以軍中多務(wù)) 2、語言(未嘗稍降辭色)
次:1、編次。(吳廣皆次當(dāng)行《陳涉世家》)
2、旅行或行軍在途中停留。(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簞:1、用簞裝著(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 2、古代裝飯的圓形竹筐(一簞食,一豆羹)
當(dāng):1、承當(dāng),承受。(當(dāng)之無愧) 2、應(yīng)當(dāng)。(當(dāng)獎率三軍《出師表》)
3、將要。(今當(dāng)遠(yuǎn)離) 4、對著,向著。(木蘭當(dāng)戶織《木蘭詩》)
5、值,正在。(當(dāng)時此,諸郡縣苦秦吏者《陳涉世家》) 6、抵擋。(“銳不可當(dāng)”)
道:1、道路。(會天大雨,道不通《陳涉世家》) 2、道義。(伐無道,誅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4、說,講。(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得:1、能夠(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獲得(故不為茍得)
3、同“德”,感激(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等:1、同樣(等死,死國可乎/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2、諸位,表多數(shù)(公等遇雨)
敵:1、攻擊(恐前后受其敵《狼》) 2、 敵人(蓋以誘敵《狼》)
吊:1、憑吊(為我吊望諸君之墓) 2、慰問(人皆吊之)
度:1、duó估計、推測(孤不度德量力) 2、渡過、越過(關(guān)山度若飛)
端:1、畫幅的右端(左手執(zhí)卷端) 2、正、端正(其人視端容寂)
惡:1、怎么(惡能無紀(jì)) 2、厭惡(所惡有甚于死者)
發(fā):1、行動、發(fā)動(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fā)) 2、發(fā)射(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發(fā)于畎畝之間) 4、征發(fā)(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
5、開放(野芳發(fā)而幽香 ) 6、發(fā)出(一時齊發(fā),眾妙畢備)
7、fā,頭發(fā)(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凡:1、凡是(則凡數(shù)州之土壤) 2、總共(凡三往)
方:1、見方(方七百里) 2、長方形(方以長) 3、當(dāng)……時候(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
分:fēn
1、劃分,分開。(今天下三分《出師表》) 2、分配,分給。(必以分人《曹劌論戰(zhàn)》)
3、長度單位。(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
4、fèn,職分,本分。(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
奉:1、通“俸”侍奉(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難之間)
3、供養(yǎng)(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否:1、同“不”沒有(尊君在否) 2、惡、壞(陟罰臧否)
夫:1、那(予觀夫巴陵勝狀) 2、fú,句首發(fā)語詞(夫環(huán)而攻之/且夫人之學(xué))
3、丈夫(夫齁聲起/羅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稱,人(荷擔(dān)者三夫)
扶:1、沿,順著(便扶向路《桃花源記》) 2、攙扶(出郭向扶將《木蘭詞》)
拂:1、違背、阻礙(行拂亂其所為) 2、同“弼”,輔佐(入則無法家拂士)
3、輕輕擦過(以手拂之)
福:1、賜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為福乎)
富:1、富麗(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許多(家富良馬)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進而(醉則更相枕以臥) 3、互相(更相慶)
4、再、又(更上一層樓) 5、更加(舉杯銷愁愁更愁)
茍:1、如果(茍富貴/茍慕義強仁) 2、茍且(故不為茍得/茍全性命于亂世)
3、且、或許,表希望(茍無饑渴)
固:1、本來(固眾人《傷仲永》) 2、 頑固、固執(zhí)(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鞏固(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5、安守,固守(君子固窮……)
故:1、舊的,原來的(溫故而知新/兩狼之并驅(qū)如故)
2、特意(桓侯谷使人問之/余故道為學(xué)之難以告之)
3、原因,緣故(公問其故) 4、所以,因此(故余雖愚)
顧:1、回頭看(顧野有麥場《狼》元方入門而不顧《世說新語》)
2、難道(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學(xué)》) 3、看望,拜訪(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觀:1、看(予觀夫巴陵勝狀) 2、景色,景象(此則岳陽樓之大觀)
冠:1、居第一位(以才略居第一位) 2、帽子(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3、男子成人禮(既加冠)
光:1、發(fā)揚光大(以光先帝遺德) 2、光線(仿佛若有光)
歸:1、歸依(微斯人,吾誰與歸) 2、回家(太守歸而游人從)
過:1、經(jīng)過(過秦漢之故都《上樞密韓太尉書》) 2、到(及魯肅過尋陽《孫權(quán)勸學(xué)》)
3、犯過失(人恒過) 4、超過,勝過(況才之過于余者乎)
好:1、美(秦氏有好女/好鳥相鳴) 2、喜歡(好為梁父吟/好讀書,不求甚解)
3、以便、能夠(好收吾骨瘴江邊)
號:háo 1、大叫,呼嘯。(陰風(fēng)怒號《岳陽樓記》)
2、hào,別號。(故自號日醉翁也《醉翁亭記》)
3、hào,國號。(號為張楚《陳涉世家》) 4、hào,號召。(號令召三老……)
還:1、回家(還以與妻《樂羊子妻》)
2、xuán, 同“旋”,回轉(zhuǎn)、掉轉(zhuǎn)(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患:1、擔(dān)憂、憂慮(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且人患志之不立) 2、憂患(無凍餒之患)
3、當(dāng)作禍害、認(rèn)為……是禍害(為鄉(xiāng)人所患)
惠:1、恩惠(大王加惠) 2、同“慧”,聰明(汝之不惠)
或:1、有時(一食或盡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2、有的人(或說處殺蛟/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3、或許(或異二者之為)
極:1、盡頭、窮盡(此樂何極) 2、盡、到(南極瀟湘)
3、窮盡,動詞(嘗極東方) 4、非常、最(初極狹)
寂:1、平靜(視端容寂) 2、寂靜(寂寥無人)
加:1、更加(而山不加增) 2、好處(萬鐘于我何加焉) 3、虛夸,以少報多(弗敢加也)
間:1、夾雜(中間如拉崩倒之聲) 2、一會兒(立有間) 3、 參與(又何間焉)
4、中間(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5、期間(奉命于危難之間)
6、量詞(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7、間隔,隔開(遂與外人間隔)
8、暗暗地(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
見:1、同“現(xiàn)”(路轉(zhuǎn)溪頭忽見) 2、引見(胡不見我于王)
3、召見,接見(于是見公輸盤/曹劌請見) 4、拜見(子墨子見王/乃入見)
5、知道(見往事耳) 6、看見(貴人過而見之)
將:1、將領(lǐng),名詞(則命一上將) 2、率領(lǐng)(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
3、將要(公將戰(zhàn)) 4、攙扶(出郭相扶將) 5、無實義(宮使驅(qū)將惜不得)
角:1、吹奏的樂器(鳴角振鈴) 2、吹號角(且角且走)
借:1、借(每假借于人) 2、依靠(愿借子殺之) 3、即使(借第令毋斬)
盡:1、沒有了(擔(dān)中肉盡/林盡水源) 2、全部取得(利盡南海)
3、盡量,盡可能(進盡忠言)
就:1、接近、趨向(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頹然就醉) 2、完成,達到 3、即使
居:1、過了(居十日) 2、停留(不可久居)
舉:1、傳揚(死即舉大名耳) 2、發(fā)動(舉大計亦死) 3、被舉用(管夷吾舉于市)
4、參加(董生舉進士) 5、全(舉國歡慶/舉世無雙)
具:1、同“俱”,全、都(具答之) 2、具有(各具情態(tài))
決:1、判斷(孔子不能決也) 2、 分別(意難決舍) 3、斷然(故決然舍去)
絕:1、隔絕 2、極點(以為妙絕《口技》)
3、停止,消失(群響畢絕《口技》) 4、極高的,陡峭的
開:1、散開(日出而林霏開) 2、放晴(連月不開) 3、打開(旁開小窗)
可:1、大約(高可二黍許/潭中魚可百許頭) 2、可以(珠可歷歷數(shù)也)
苦:1、苦于(苦秦久矣) 2、使……苦(苦其心志) 3、愁(何苦而不平)
樂:1、以……為樂(太守之樂其樂) 2、使……快樂(鐘鼓樂之)
3、樂趣(而不知人之樂) 4、歡樂、快樂(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類:1、類似(絕類彌勒) 2、同類(不與培塿為類/臣以王吏之攻宋為與此同類)
利:1、有利的(天時不如地利) 2、銳利(兵革非不堅利/懷抱利器)
3、認(rèn)為……有利可圖(父利其然) 4、物資(利盡南海)
隸:1、屬于(世隸耕) 2、跟著(隸而從者)
良:1、真,實在(良多趣味) 2、善良(此皆良實)
臨:1、面對、對著、當(dāng)著(執(zhí)策而臨之/把酒臨風(fēng)) 2、來到,在(臨溪而漁/臨池學(xué)書)
3、靠近(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4、將要(故臨崩寄臣以大事)
鱗:1、像魚鱗一樣(鱗浪層層) 2、魚(呷浪之鱗)
令:1、命令。(乃令符離人葛嬰……《陳涉世家》) 2、讓,使。(忿恚尉,令辱之)
3、指縣令。(陳守令皆不在)
妙:1、奇怪(妙無一人肯泊岸)2、奇妙(以為妙絕)
名:1、命名、起名(名之者誰《醉翁亭記》) 2、 說出(不能名其一處《口技》)
3、名字(自名為羅敷《陌上!罚
謀:1、商量(陳勝吳廣乃謀曰/聚室而謀) 2、謀劃、籌劃(抑亦人謀/肉食者謀之)
奇:qí 1、奇特。(明有奇巧人《核舟記》)
2、奇怪,罕見。(此獨根分而枝合,奇已!《峽江寺飛泉亭記》)
3、jī。零數(shù)。(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
騎:1、jì,騎兵(騎千余) 2、馬(并有乘騎弄旗標(biāo)槍舞刀于水面者)
前:1、前面(其一犬坐于前《狼》) 2、上前(狼不敢前《狼》)
強:1、強悍(兇強俠氣) 2、有余(賞賜百千強) 3、勉強(不可強以仕)
4、力行(慕義強仁) 5、強盛,強大(以弱為強者) 6、通“僵”,僵硬(項為之強)
且:1、將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況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清:1、清澈(水尤清冽/回清倒影) 2、凄清、冷清清(以其境過清)
情:1、實情(必以情) 2、友情、交情(于是與亮情好日密)
請:1、請允許,敬辭(請獻十金) 2、請求(曹劌請見)
3、請教(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窮:1、窮盡,動詞(窮山之高而止/窮回溪/欲窮其林) 2、盡頭,名詞(而不知其所窮)
3、窮盡,形容詞(樂亦無窮) 4、深(窮冬烈風(fēng)) 5、貧窮(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屈:1、委屈(猥自枉屈)2、彎曲(手指不可屈伸)
去:1、走開,離去(一狼徑去) 2、距離(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西蜀之去南海。)
闕:1、宮殿(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2、同“缺”,中斷(略無闕處)
容:1、許、讓(雖席地不容閑)2、神色(視端容寂)3、容貌(花態(tài)柳情,山容水貌)
乳:1、喂奶(婦撫兒乳《口技》) 2、奶頭(兒含乳啼《口技》)
善:1、專長,名詞(豈愛人之善) 2、好(善哉,吾請無攻宋矣)
3、擅長,動詞(羅敷善蠶桑)
尚:1、尊重、推崇(而使后人尚之如此) 2、還(而君前途尚可) 3、尚且
少:shǎo 1、一會兒(少時) 2、稍微(意少舒
3、不多(飲少輒醉) 4、shào,年輕(陳涉少時)
舍:1、學(xué)舍、書館、房屋(至舍/屋舍儼然) 2、舍棄(舍文軒而竊敝輿/便舍船,從口入)
3、丟開、離去(意難決舍/故決然舍去) 4、shě,施舍(舍與你的《范進中舉》)
射:1、射箭(嘗射于家圃《賣油翁》) 2、射術(shù)(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
甚:1、超過、厲害、嚴(yán)重(所惡莫甚于死者) 2、十分(流輩甚稱其賢)
勝:1、取勝,勝出、超過(此時無聲勝有聲) 2、優(yōu)美、美好(予觀夫巴陵勝狀)
3、忍受,能承受(高處不勝寒/驢不勝怒) 4、盡(跨州連郡者不勝數(shù))
施:1、shī,施實。(然后施行……《出師表》)
2、yì,(施施)慢步徐行的樣子。(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記》)
食:1、shí,吃。(食不飽,力不足《馬說》)
2、sì,通“飼”,喂養(yǎng)。(食之不能盡其材)
使:1、派(秦王使人謂安陵君) 2、出使(使于秦) 3、使者(使子為使)
始:1、曾(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才(始指異之)開始(游于是乎始)
市:1、集市(東市買駿馬《木蘭詞》) 2、買(愿為市鞍馬《木蘭詞》)
恃:1、憑借、依仗(天下之所恃以無憂《上樞密韓太尉書》 2、子何恃而往《為學(xué)》)
是:1、判斷動詞,是(我是鬼《宋定伯捉鬼》)2、代詞 這樣(如是再三《宋定伯捉鬼》)
適:1、往(抱而適市) 2、正好(而此地適與余近) 3、舒適(其體不適)
書:1、書寫。(乃丹書帛日《陳涉世家》) 2、文字,字條。(得魚腹中書)
3、書信。(一男附書至《石壕吏》) 4、文件。(軍書十二卷《木蘭詩》)
數(shù):1、shù,表多次。(又?jǐn)?shù)刀斃之《狼》) 2、shǔ,計算。(珠可歷歷數(shù)也《核舟記》)
3、shuò,屢次。(扶蘇以數(shù)諫故《陳涉世家》)
遂:1、完成(已遂述數(shù)行) 2、就、于是(遂逐其師) 3、因而(恐遂汩沒)
所:1、地方(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2、“所”與“何”組成偏正詞組,“哪里”“什么”(不知有何所畏忌)
所以:1、用什么方法(吾知所以距子矣) 2、用這些來(所以動心忍性)
3、……原因(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通:1、通過(初極狹,才通人) 2、通曉、掌握(未能通習(xí)吏事)
3、順利、順暢(政通人和) 4、整個(通計一舟)
5、通報、傳達(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 6、貫通(中通外直)
圖:1、想(不圖觀瀑一至于斯)2、謀。ù丝梢詾樵豢蓤D) 3、畫(命工吏圖而書之)
徒:1、僅僅、只(葉徒相似/徒以有先生也) 2、光著(免冠徒跣/徒步旅行)
推:1、推究、考察(推王君之心) 2、推廣(其亦欲推其事)
屯:1、堆積(大雪屯門) 2、停駐(屯大澤鄉(xiāng))
望:1、聲望(先達德隆望尊) 2、看見(望桓侯而還走)
為:1、以為、認(rèn)為(孰為汝多知乎) 2、刻有(為人五) 3、接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4、做,制造(為學(xué)/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公輸盤為我為云梯)
5、是(此不為遠(yuǎn)者小) 6、對、向(不足為外人道也) 7、為了(故不為茍得也)
8、替、給(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
謂:1、說(謂為信然) 2、對(謂先主曰) 3、是(太守謂誰) 4、認(rèn)為(予謂蓮)
5、商量(舍人相謂曰) 6、叫做(此之謂失其本心) 7、命名(太守自謂也)
文:1、畫著文彩(皆披發(fā)紋身)2、文章(屬予作文以記之)3、彩飾(舍其文軒)
聞:1、聽說(余聞之也久) 2、名聲(不能稱前時之聞)
下:1、攻下、攻克(蘄下) 2、向下(日光下澈) 3、往下走(下見小潭)
鮮:1、鮮艷(芳草鮮美) 2、xiǎn,少(陶后鮮有聞)
賢:1、勝過、超過(賢于材人遠(yuǎn)矣《傷仲永》) 2、 有才能的(如此其賢《傷仲永》)
相:1、一起、共同(此子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2、互相(舍人相謂曰)
效:1、功效、效果,名詞(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fù)之效) 2、取得成效(不效則治臣之罪)
屑:1、不屑指因輕視而不肯接受(乞人不屑也)2、忙碌的樣子(而樓上人往來屑屑)
謝:1、請問(使君謝羅敷)2、道歉(長跪而謝之)3、致意(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
信:1、信任(愿陛下親之信之) 2、信實(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確實(謂為信然/豈信然邪) 4、通“伸”,伸張(欲信大義于天下)
行:1、品德(性行淑均) 2、行軍(行收兵,比至陳)
3、行列、隊伍(皆次當(dāng)行/行陣和睦) 4、行走(行深山巨谷中)
許:1、贊成(雜然相許《愚公移山》)
2、答應(yīng),承認(rèn)、同意(時人莫許之/遂許先帝以驅(qū)馳)
3、大約的數(shù)量(高可二黍許) 4、hǔ,擬聲詞(曳屋許許聲)
學(xué):1、學(xué)問(人之為學(xué)有難易乎《為學(xué)》) 2、 學(xué)習(xí)(學(xué)之,則難者亦易矣《為學(xué)》)
尋:1、尋找(尋向所志《桃花源記》) 2、不久(尋病終《桃花源記》)
焉:1、哪里(且焉置土石) 2、句末語氣詞(始一反焉)
艷:1、妖艷、艷麗(艷裝騎驢) 2、欣羨(略無慕艷意)
夷:1、平(船背稍夷) 2、平和、平易(言和而色夷)
3、少數(shù)民族(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fā))
遺:1、wèi,留給、給予(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父母歲有裘葛之遺)
2、死去的人留下的(深追先帝遺詔/遺風(fēng)余思) 3、丟失的(得遺金一餅)
已:1、停止(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2、完了、完畢(死者長已矣)
3、算了,罷了(且壯士不死即已) 4、已經(jīng)(骨已盡矣)
義:1、堅持合宜的道德、情理 2、正義、仁義(舍生而取義)
3、適宜、恰當(dāng)(引喻失義)
異:1、奇異、特殊、不同(奇山異水/覺無異能者)
2、認(rèn)為……奇怪(父異焉/漁人甚異之) 3、意外的事(久行懷思,無它異也)
易:1、交換(寒暑易節(jié)) 2、容易(難者亦易矣) 3、交易,買(易以百金)
詣:去、到,去拜訪(由是先主遂詣亮/及郡下,詣太守)
益:1、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2、利益、好處(滿招損,謙受益/有所廣益)
3、更加、進一 步(將以益治其文) 4、漸漸地(益習(xí)其聲)
意:1、心情(意少舒) 2、神情、態(tài)度(意暇甚) 3、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
4、企圖,想要(意將遂入以攻其后也)
因:1、于是、就(因屏人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2、憑借、依靠(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
3、根據(jù)、依照(罔不因勢象形) 4、因此(因以為號焉/而因以及乎其跡)
引:1、拉,表示好感(下車引之) 2、拿起(引刀趨機/丁壯者引弦而戰(zhàn))
3、稱引(引喻失義)
盈:1、滿(曾不盈寸) 2、充滿,士氣正旺盛(彼竭我盈)
用:1、使用、采用(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因此(遂用猖獗)
友:1、朋友(有朋自遠(yuǎn)方來) 2、友愛、親近(琴瑟友之)
余:1、剩下的、留下的(余寒猶厲) 2、第一人稱,我(余聞而愈悲)
與:1、通“歟”疑問語氣詞,相當(dāng)于“嗎”(所識窮乏者得我與)2、給(蹴爾而與之)
欲:1、想(欲至宛市《宋定伯捉鬼》) 2、將要(行欲至宛市《宋定伯捉鬼》)
3、愿望(從民欲也)
援:1、提出、引(援疑質(zhì)理) 2、外援(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緣:1、緣故 2、沿著(緣染溪/緣溪行)
雜然:1、紛紛地(雜然相許《愚公移山》) 2、 交互錯雜(雜然前陳《醉翁亭記》)
再:1、第二次(再而衰) 2、兩次(日再食)
曾:1、加強語氣,與“不”連用,連……都(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2、同“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3、尚、還(曾不盈寸)
爭:1、爭奪(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 2、據(jù)理力爭(知而不爭)
指:1、手指(人有百指)2、指明(不能指其一端)3、指點(始指異之/皆指目陳勝)
至:1、極點(寡助之至) 2、周到(禮愈至)
3、到(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
志:1、記(故為之文以志) 2、標(biāo)記(尋向所志) 3、做標(biāo)記(處處志之)
4、志向(且人患志之不立) 5、立志(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
質(zhì):1、詢問(援疑質(zhì)理) 2、資質(zhì)(非天質(zhì)之卑)
致:1、表達、表述(聽婦前致詞) 2、招致、引來(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
3、取得(蓋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氣可以養(yǎng)而致/無從致書以觀)
諸:1、“之于”的合音(投諸渤海之尾) 2、那些(其西南諸峰)
3、各位,眾位(今諸生學(xué)于太學(xué))
主:1、掌管(齊命使各有其主《晏子使楚》) 2、君主(其賢者使使賢主《晏子使楚》)
屬:shǔ 1、類。(忠之屬也《曹劌論戰(zhàn)》) 2、儕、輩。(徒屬皆日《陳涉世家》)
3、管轄。(司命之所屬《扁鵲見蔡桓公》)
4、相同,同類。(神情與蘇黃不屬《核舟記》)
5、zhǔ,通“囑”,囑托。(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著:1、附著、加在(定伯便擔(dān)鬼著肩上《宋定伯捉鬼》)
2、接觸(徑至宛市中下著地《宋定伯捉鬼》) 3、同“著”穿(著我舊時裳)
綴:1、點綴(綴以珠玉) 2、連接,緊跟(途中兩狼,綴行甚遠(yuǎn))
資:1、天資、天分(吾資之昏《為學(xué)》) 2、資助(此殆天所以資將軍《隆中對》)
子:1、夫子、先生、老師(子墨子聞之)2、您(愿借子殺之)3、兒子(子又生孫)
自:1、自己(并自為其名) 2、自、從(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3、從、由(自三峽七百里中) 4、如果(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足:1、腳(蛇固無足) 2、畫腳(子安能為之足) 3、充足(今北方已定,兵甲已足)
4、足以(以中有足樂者) 5、值得(不足為外人道也)
卒:1、士兵(卒買魚烹食) 2、最終(卒于魯也傳之)
作:1、奮起、有所作為(而后作) 2、寫(屬予作文以記之)
坐:1、因為、由于(但坐觀羅敷) 2、坐在(口技人坐屏障中)
3、通“座”,座位(滿坐寂然) 4、犯罪(何坐?坐盜)
四、古今異義
我們把古義和今義不相同的詞叫古今異義詞。概括起來,古今異義詞主要有這樣幾種:
1、詞義擴大,即今義大于古義;
2、詞義縮小,即今義小于古義;
3、詞義轉(zhuǎn)移,即一個詞由表示某事物變?yōu)楸硎玖硗獾氖挛铮?/p>
4、感情色彩發(fā)生變化。
現(xiàn)代漢語中有些雙音節(jié)詞,在古代漢語中是由兩個單音節(jié)詞組成的短語,這類詞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別重視。
下面擇要列出課文中出現(xiàn)的一些古今異義詞。
1、蜀之鄙有二僧(《為學(xué)》)
鄙:(古義:邊境。今義:品質(zhì)低下。)
2、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學(xué)》)
顧:(古義:反而,難道。今義:有看的意思;還有照管、注意的意思。)
3、卷卷有爺名(《木蘭詩》)
爺:(古義:指"父親"。今義:指"爺爺"。)
4、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木蘭詩》)
但:(古義:只、只不過。今義:轉(zhuǎn)折連詞)
5、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
安:(古義:疑問代詞"怎么"。今義:常用于"安靜"、"安全"等)
6、如是再三(《宋定伯促鬼》)
再:(古義:專指第二次。今義:常用于重復(fù),表"又一次"的意思。)
7、阡陌交通(《桃花源記》)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泛指交通運輸或郵電事業(yè)。)
8、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
妻子:(古義:是妻子和兒女。今義:是專指男子的配偶。)
絕境:(古義:是與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是沒有辦法,沒有出路的境地。)
9、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無論:(古義:更不必說。今義:表示條件關(guān)系的關(guān)聯(lián)詞。)
10、詣太守,說如此(《桃花源記》)
如此:(古義:像這樣。今義:就是"這樣"的意思。)
11、默而識之(《論語》十則)
識:(古義:記 今義:知道,認(rèn)識)
12、居十日,扁鵲復(fù)見(《扁鵲見蔡桓公》)
居:(古義:停留、過了。 今義:居住、住所。)
13、不治將益深(《扁鵲見蔡桓公》)
益:(古義:更、更加。今義:多用于名詞,利益、益處。)
14、臣是以無請也(《扁鵲見蔡桓公》)
請:(古義:"問"的意思。今義:邀、聘、求之意。)
15、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走:(古義:"跑"的意思。今義:行走。)
16、故使人問這(《扁鵲見蔡桓公》)
故:(古義:副詞,特意。今義:事故、所以。)
17、及其日中如探湯(《兩小兒辯日》)
湯:(古義:熱水。今義:菜或面做的稀狀食物。)
18、我以日始出去人近(《兩小兒辯日》)
去:(古義:離。今義:到......(用于從所在地到另一個地方。))
19、春社近(《游山西村》)
社:(古義:土地神。今義:社會的一個團體,指共同工作或一種集體組織。)
20、青山郭外斜(《過故人莊》)
郭:(古義:外城。今義:僅用于姓氏。)
21、芳草鮮美(《桃花源記》)
鮮美:(古義:鮮艷美麗。今義:食物味道好。)
22、雖人有百手(《口技》)
雖:(古義:即使,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的連詞。今義:雖然,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
23、兩股戰(zhàn)戰(zhàn)(《口技》)
股:(古義:大腿。今義:屁股。)
24、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傷仲永》)
文理:(古義:文采和道理。今義:文章內(nèi)容方面和詞句方面的條理。)
25、無為在歧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無為:(古義:無須,不要。今義:順其自然,不必有所作為。)
26、兒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兒女:(古義:小孩和女子。今義:指子女。)
27、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何苦:(古義:愁什么。今義:表示反問語氣,不值得,犯不著。)
28、談笑有鴻儒(《陋室銘》)
鴻:(古義:大。今義:鴻雁,書信。)
29、無絲竹之亂耳(《陋室銘》)
絲竹:(古義:指琴瑟簫笛等管弦樂器,這里指奏樂的聲音。今義:絲綢和竹子。)
30、聽婦前致詞(《石壕吏》)
致:(古義:對......說話。今義:指在舉行某種儀式時說勉勵、感謝、祝賀、悼崐念等的話。)
31、出入無完裙(《石壕吏》)
裙:(古義:泛指衣裳。今義:指裙子。)
32、烈士暮年(《龜雖壽》)
烈士:(古義:指有雄心壯志的人。今義:指為正義事業(yè)獻出生命的人。)
33、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相見歡》)
一般:(古義:一種。今義:指普通。)
34、年已蹉跎(《周處》)
蹉跎:(古義:過時。今義:用于光陰白白地過去。)
35、令名不彰(《周處》)
令:(古義:好的。今義:命令。)
36、何坐(《晏子故事兩篇》)
坐:(古義:犯罪。今義:多用于"坐下"。)
37、其實味不同(《晏子故事兩篇》)
其實:(古義:兩個詞;其:代詞,它的;實:果實。今義:一個詞,用來說明某崐一事實的連詞。)
38、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記》)
小生:(古義:小青年,后生。今義:指戲曲藝術(shù)中的一種角色。)
39、居數(shù)月(《塞翁失馬》)
居:(古義:停留,這里是經(jīng)過的意思。今義:住。)
40、死者十九(《塞翁失馬》)
十九:(古義:十分之九。今義:指一個數(shù)目"十九(19)"。)
41、請獻十金(《公輸》)
金:(古義:古代計算金屬貨幣單位,一兩為一金。今義:金銀的金。)
42、高可二黍許(《核舟記》)
可:(古義:大約。今義:常用作表示可以、可能、許可、值得等。)
43、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簡:(古義:簡拔,選擇。今義:簡單。)
44、休寢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
休:(古義:吉祥。今義:休息。)
45、蓋為不識者(《荔枝圖序》)
蓋:(古義:句首發(fā)語詞,表示推論。今義:蓋住、蓋子。)
46、卒中往往語(《陳涉世家》)
往往:(古義:到處、處處。今義:常常。)
47、夜篝火(《陳涉世家》)
篝火:(古義:用籠罩著火。今義泛指在空曠的地方或在野外架起木柴燃燒的火堆崐。)
48、借第令毋斬(《陳涉世家》)
借第:(借:古義是即使,假使。今義指暫時用別人或暫時給別人用的錢或物。第崐:古義是僅、只。今義表示次序。)
49、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陳涉世家》)
會計:(古義:是兩個動詞,聚會商議。今義:一個詞,名詞,指從事財務(wù)工作的崐人員。)
50、郁郁適茲土(《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適:(古義:往。今義:適合,適當(dāng)。)
51、吾惡知其今不異于古所云邪(《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惡:(古義:怎么,表示疑問。讀"wu一聲"。今義:罪惡,厭惡。)
52、為我謝曰(《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謝:(古義:致謝。今義:常作禮貌用語。)
53、鳶飛戾天者(《與朱元思書》)
戾:(古義:至,到達。今義:罪過,乖張。)
54、經(jīng)綸事務(wù)者(《與朱無思書》)
經(jīng)綸:(古義:治理,籌畫。今義:政治規(guī)律,如"滿腹經(jīng)綸。")
55、山河表里潼關(guān)路(《山坡羊.潼關(guān)懷古》)
山河:(山:古義:指華山。今義:泛指一切山。河:古義指黃河。今義:泛指一崐切河流。)
56、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孟子》二章)
親戚:(古義:指父母兄弟姐妹在內(nèi)的至親。今義:專門指族外有婚姻關(guān)系的親戚崐。)
57、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池:(古義:護城河。今義:池水,池塘。)
58、貧者語于富者曰(《為學(xué)》)
語:(古義:告訴;說。今義:話語;說話。)
59、子何恃而往(《為學(xué)》)
子:(古義對對方的敬稱,相當(dāng)于您。今義:兒子。)
60、雙兔傍地走(《木蘭詩》)
走:(古義:跑。今義:行走)
61、將非鬼也(《宋定伯促鬼》)
將:(古義:或許。今義:接近。)
62、不習(xí)渡水故耳(《宋定伯捉鬼》)
耳:(古義:罷了。今義:耳朵。)
63、得錢千五百,乃去(《宋定伯捉鬼》)
去:(古義:離去。今義:到哪;前往。)
64、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口技》)
但:(古義:只。今義:表示轉(zhuǎn)折的連詞。)
65、微聞有鼠作作索索(《口技》)
聞:(古義:聽。今義:用鼻子嗅。)
66、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傷仲永》)
是:(古義:此。今義:判斷詞。)
67、惟吾德馨(《陋室銘》)
馨:(古義:美好。今義:芳香。)
68、無案牘之勞形(《陋室銘》)
形:(古義:身。今義:樣子。)
69、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方:(古義:方圓。今義:方向或四個角都是90度的四邊形,六個面都是方形的崐六面體。)
70、曾不能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曾:(古義:并,尚且,連......都......。今義:曾經(jīng)。)
71、傅說舉于版筑之間(《孟子》二章)
舉:(古義:被起用。今義:舉起。)
72、征于色(《孟子》二章)
征:(古義:表現(xiàn),征給。今義:征求,象征。)
73、發(fā)于聲(《孟子》二章)
發(fā):(古義:被任用。今義:送出,交付。)
74、而后喻(《孟子》二章)
喻:(古義:明白,了解。今義:比喻。)
75、入則無法家拂(《孟子》二章)
入:(古義:國內(nèi)。今義:進入。)
76、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鐘:(古義:一種容器。今:計時器具或中空的響器。)
77、誠宜開張圣聽(《出師表》)
開張:(古:擴大。今:(店鋪)開始營業(yè))
78、引喻失義(《出師表》)
義:(古:適宜,恰當(dāng)。今:意義,含義。)
79、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
痛恨:(古:痛心,遺憾。今:極為仇恨。)
80、不宜異同(《出師表》)
異同:(古:差異,偏義復(fù)詞。今:不同與相同。)
81、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
卑鄙:(古: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道德品質(zhì)十分惡劣。)
82、由是感激(《出師表》)
感激:(古:感動,激動。今:感謝。)
83、當(dāng)獎率三軍(《出師表》)
獎:(古:勉勵,鼓勵。今:獎勵,嘉獎。)
84、此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
所以:(古:用來…的原因。今:表示因果關(guān)系的關(guān)聯(lián)詞。)
85、臨表涕零(《出師表》)
涕:(古:眼淚。今:鼻涕。)
86、以精力自致者(《墨池記》)
精力:(古:精神與毅力。今:精神和體力。)
87、又何間焉(《曹劌論戰(zhàn)》)
間:(古:參與。今:隔開,不連接,中間,空間,或時間。)
88、肉食者鄙(《曹劌論戰(zhàn)》)
鄙:(古:鄙陋,這里指目光短淺。今:輕視,看不起。)
89、犧牲玉帛(《曹劌論戰(zhàn)》)
犧牲:(古:指祭祀用的豬、牛、羊等。今:為正義事業(yè)舍棄生命,引申為舍棄某種利益,也指損害一方的利益。)
90、忠之屬也(《曹劌論戰(zhàn)》)
忠:(古:盡力做好本分的事。今:忠誠。)
91、小大之獄(《曹劌論戰(zhàn)》)
獄:(古:訴訟案件,罪案。今:監(jiān)禁罪犯的地方。)
92、可以一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可以:(古:可以憑借。今:表示許可,可能。)
93、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
情:(古:實情。今:感情。)
94、一鼓作氣,再而衰(《曹劌論戰(zhàn)》)
再:(古:第二次。今:又一次。)
95、滕人持湯沃灌(《送東陽馬生序》)
湯:(古:熱水。今: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96、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假(jiǎ):(古:借。今:虛偽的,不真實的。)
五、 詞類活用
在古漢語里,某些詞,主要是實詞,可以按照一定的習(xí)慣靈活運用,在語句中臨時改變它的功能,即原來的詞性。這種現(xiàn)象就是詞類活用,常見的現(xiàn)象有: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作狀語,名詞、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動詞活用為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或名詞、動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數(shù)詞活用為動詞,數(shù)詞的使動等等。
1、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即這個詞本是名詞,在語境義中作動詞使用。例如
(1)一狼洞其中(《狼》)中“洞”本是名詞,在這里活用為動詞“打洞”。
(2)不能名其一處(《口技》)中“名”帶賓語“其一處”,活用做動詞“說出”。
(3)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中“賓客”原為名詞,這里活用為動詞,意為“以賓客之禮相待”,可以翻譯為“把他的父親當(dāng)作賓客招待”。(意動用法)
2、形容詞用作動詞:原本詞性為形容詞,由于語言環(huán)境的不同詞形發(fā)生改變充當(dāng)動詞使用。例如
(1)香遠(yuǎn)益清(《愛蓮說》)中“遠(yuǎn)”原是形容詞,在這里充當(dāng)“香”的謂語,用作動詞,遠(yuǎn)播之意。
(2)親賢臣,遠(yuǎn)小人(《出師表》)中的“親”“遠(yuǎn)”都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后面帶賓語“賢臣”和“小人”,翻譯為“親近”和“遠(yuǎn)離”。
(3)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苦”、“勞”、“餓”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當(dāng)作“使……苦”,“使……勞”、“使……餓”講,屬于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3、形容詞用作名詞:原本詞性為形容詞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充當(dāng)名詞使用。例如
(1)此皆良實(《出師表》)中“良實”原為形容詞,在這里充當(dāng)判斷句主語“此”的賓語,活用為名詞,善良老實的人之意。
(2)帝感其誠(《愚公移山》)中“誠”原為形容詞在這里作動詞“感”的賓語,活用為名詞,誠心之意。
(3)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岳陽樓記》)中“廢”原為形容詞這里作“興”的賓語,活用為名詞,這里作荒廢的事情講。
4、動詞活用為名詞:原本為動詞由于語言環(huán)境的改變,臨時充當(dāng)名詞使用,詞形發(fā)生變化。例如
(1)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愚公移山》)中“疑”原為動詞,現(xiàn)在充當(dāng)動詞“獻”的賓語,活用為名詞,疑問之意。
(2)前人之述備矣“(《岳陽樓記》)中“述”本是動詞“記述”,這里活用為名詞“記述的文字”講。
5、名詞作狀語:名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一般不用在動詞前面作狀語,但在古漢語中有一些名詞用在動詞的前面充當(dāng)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tài)、方式、地點、所用的工具。例如
(1)當(dāng)是時,婦手拍兒聲。(《口技》)中“手”為名詞,用在動詞“拍”的前面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用手”之意。
(2)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陳涉世家》)中“狐”為名詞,和“鳴”一起用在動詞“呼”的前面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tài),“像狐貍鳴叫那樣大呼”之意。
(3)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記》)中“山”為名詞,用在動詞“行”的前面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地點,“在山上”之意。
6、使動用法:謂語動詞含有“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例如
(1)無案牘之勞形(《陋室銘》)勞: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勞累
(2)忿恚尉,令辱之(《陳涉世家》)忿恚: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惱怒
(3)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兩章》)苦:形容詞使動用法,使……苦惱
7、意動用法
謂語動詞含有“認(rèn)為賓語怎么樣”或“把賓語當(dāng)作什么”的意思。例如
(1)邑人奇之(《傷仲永》)奇: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奇
(2)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翁亭記》)樂: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樂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美: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rèn)為…美
六、常見文言虛詞
之
1、 用作代詞: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義,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馬說》)
2、用作助詞:
(一)結(jié)構(gòu)助詞,定語的標(biāo)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
(二)結(jié)構(gòu)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yīng)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輸》)
(三)結(jié)構(gòu)助詞。當(dāng)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四)音節(jié)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diào)整音節(jié)的作用,無義,譯時應(yīng)省去。
例:頃之 ,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動詞:可譯為“去、往、到”。
例: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記憶順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間可譯“的”;
用作動詞“去、往、到”, 用作助詞可不譯。
其
1、用作第三人稱,相當(dāng)于“他、她、它(們)。例:妻跪問其故。
2、活用為第一人稱。相當(dāng)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為其名。(《傷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難道”、“怎么”。例:其真無馬邪?(《馬說》)
4、指示代詞,相當(dāng)于“那” “這”之類的詞。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5 、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記憶順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遠(yuǎn)指近指“這”和“那”;
后帶數(shù)詞譯“其中”,表示反問譯“難道”。
以
1、作為介詞
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例: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譯為“用、拿、把、按照”
例: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詞賓語。)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時間處所,譯為“在、從” 例:
2、作為連詞
表示并列、承接、修飾“以”相當(dāng)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長(《 墨池記》)
表示目的譯為“來、用來” 例:
表示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表示范圍譯為“到”
“已”,已經(jīng)。 例:固以怪之矣。
記憶順口溜:
“以”作介詞“把、拿、用”, 因為、按照、在、憑、從;
又作連詞如同“而”, 偶爾通假要分清。
于
1、對,對于。向 例:貧者語于富者曰。
2、在,從 例: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出師表〉)
3、與,跟,同。 例: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4、到 例:指通豫南,達于漢陰;芜\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魚我所欲也〉)
6、被 例:受制于人
記憶順口溜:
于字可譯到、在、從,也可翻作對、與、同;
形容詞后表比較,動詞之后表被動。
而
1、表示并列,相當(dāng)于“而且”、“又”、“和”或不譯。例: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
2、表示承接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譯。
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然而”、“可是”、“卻”。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飾關(guān)系,即連接動詞和狀語,相當(dāng)于“著”、“地”等,或不譯 。
例: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醉翁亭記〉)
記憶順口溜:
而作連詞要分清,并列承接與轉(zhuǎn)折;
承譯“接著“轉(zhuǎn)譯“但”, 狀語后頭表修飾。
雖
連詞“雖”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表示假設(shè),可譯為“即使”。例:雖千里弗敢易也,豈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表示轉(zhuǎn)折,可譯為“雖然”。例: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然
1、代詞 起指示作用,譯作“這樣”、“如此”。例:父利其然也(《傷仲永》)。
2、連詞 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譯作“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
3、助詞 分兩種情況:
①用在形容詞之后,作為詞尾,可譯作“…的樣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gòu)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樣子”“像…似的”。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注意:容易出錯的地方
1.用法詞性混為一談
2.古今詞語詞義詞性混為一談
3.不同虛詞因意義、用法相近而誤
4.同一虛詞因意義、用法不同而誤
七、文言句式
1、判斷句
古漢語判斷句一般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對主語進行判斷,一般不用判斷詞“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種是用“則”“皆”“乃”“為”“即”“非”等判斷詞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斷。還有一種情況是不用判斷詞,要根據(jù)上下文判斷。
(1)“為”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例:中蛾冠兒多髯者為東坡
(2)“乃”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 例: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dāng)立,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
(3)“即”表肯定判斷,可譯為“就是”例:吟鞭東指即天涯
(4)“則”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 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5)“是”做動詞,表肯定判斷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聞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6)“非”表否定判斷,可譯為“不是” 非天質(zhì)之卑 兵革非不堅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10)“……,……也” 例: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戰(zhàn),勇氣也
(11)“……也”例: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2、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個詞或某個成分的現(xiàn)象,在文言文中較為常見。主要有:
(1)省略主語
a承前省 漁人甚異之……(漁人)便舍船,從口入 b 蒙后省 c對話省 例《曹劌論戰(zhàn)》
(此)忠之屬也。(《曹劌論戰(zhàn)》)(此,代前文“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謂語或省略動詞
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
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zhàn)》)
(3)省略賓語
投(之)以骨。(《狼》)
君與(之)俱來。(《隆中對》)
(4)省略介詞
林盡(于)水源。(《桃花源記》)
急湍甚(于)箭。(《與朱元思書》)
(5)省略量詞
文言文中數(shù)詞后常省略量詞
一(張)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塊)撫尺而已
孔子?xùn)|游,見兩(個)小兒斗 二(個)男新戰(zhàn)死
3、倒裝句
倒裝句主要有四種:
(1)主謂倒裝。在感嘆句或疑問句中,為了強調(diào)謂語而將它放到句首,以加強感嘆或疑問語氣。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謂語前置,表強調(diào)的意味,可譯為“你太不聰明了”。
(2)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充當(dāng)賓語、疑問代詞充當(dāng)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標(biāo)志時,賓語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勺g為“有什么簡陋呢”,“何”,疑問代詞,“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
(3)定語后置。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
例1: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 “荷擔(dān)者三夫”是“三夫荷擔(dān)者”的倒裝,定語“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詞“荷擔(dān)者”,可譯為“三個能挑擔(dān)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花之隱逸者”是“隱逸之花”的倒裝?勺g為“具有隱逸氣質(zhì)的花”
例3: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花之隱逸者”是“隱逸之花”的倒裝?勺g為“具有隱逸氣質(zhì)的花”
例4:嘗貽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裝,定語“一”后置,可譯為“一個核舟”
(4)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
A、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除少數(shù)譯作補語外,大都數(shù)都要移到動詞前做狀語。 例:何有于我哉? 全句為“于我有何”的倒裝句,介賓結(jié)構(gòu)“于我”后置。譯為“在我身上有哪一樣呢” “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裝,介賓結(jié)構(gòu)“于帝”后置,譯為“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 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 全句為“于南陽躬耕,于亂世茍全性命”的倒裝,介賓結(jié)構(gòu)“于南陽、于亂世”后置,可譯為“親自在南陽耕種,在亂世中茍且保全性命”
B、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后置,在今譯時,一般都前置做狀語。
例:屠懼,投以骨。 全句為“以骨投之”的倒裝,介賓結(jié)構(gòu)“以骨”后置。譯為“把骨頭
扔給它”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裝,介賓結(jié)構(gòu)“以尉首”
后置,可譯為“用將尉的頭來祭祀”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
述”的倒裝,介賓結(jié)構(gòu)“以文”后置,可譯為“用文字來記述”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fù)
之效 “托臣以討賊興復(fù)之效”是“以討賊興復(fù)之效托臣”的倒裝,介賓結(jié)構(gòu)“以討賊興
復(fù)之效”后置。
4、被動句
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用“于”“為”“為……所”“見”字表被動句。二是沒有被動詞,意思上隱含被動,要根據(jù)上下文語意去推斷。
(1)沒有標(biāo)志詞語,意念上的被動 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fù)二山 被……所感動
(2)有標(biāo)志詞語
a “為”表被動 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
b “為……所……”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動 管夷吾舉于士 “舉于……”即“在……被舉薦”。
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課文中固定結(jié)構(gòu)有:“不亦……乎”“有……者”“得無……乎”“如……何”“奈……何”“然則……”等。
(1)“不亦……乎”相當(dāng)于“不是……嗎” 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當(dāng)于“對……該怎么辦”“把……怎么樣” 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么樣呢?” 其如土石何 即“能把土石怎么樣呢”
(3)“以……為……”相當(dāng)于“把……當(dāng)作……”例: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即“把叢草當(dāng)作樹林,把蟲蟻當(dāng)作禽獸……”
(4)“何……為”相當(dāng)于“為什么要……呢”“為什么會……呢”例:此何遽不為福也
即“為什么不會變成福呢”
(5)何以 例:何以戰(zhàn)
八、 學(xué)常識
(一)文學(xué)常識
1、《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按音樂性質(zhì)分“鳳、雅、頌”三大類。
2、《論語》為“四書”之一,是記錄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書,是一部語錄體散文?鬃邮谴呵飼r代魯國人,古代偉大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大師。它與《孟子》《大學(xué)》《中庸》合稱“四書”。
《孟子》是一部記錄孟子及其弟子政冶、教育、哲學(xué)、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動力的書。名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分孫丑》“富貴不能淫,貧*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自《孟子膝文公章下》。孟子說“大而化之謂圣”意思是說道理思想光大到能夠隨機變化的境界,就叫做圣人了。
除此之外還有《墨子》《道德經(jīng)》《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
3、《左傳》編年體史書。傳說是春秋時魯國史左丘明編著!恫軇フ搼(zhàn)》選于此書。
4、《戰(zhàn)國策》是一部戰(zhàn)國時代的國別體史書。載錄了戰(zhàn)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面的歷史事件,著重記錄了謀臣策士的策略權(quán)謀、言論舉止,反映了戰(zhàn)國這一特定的歷史階段中極其復(fù)雜的政治斗爭和尖銳的社會斗爭。
5、《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jì)傳體史書。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長達3000年間的歷史,全書130篇包括“本紀(jì)、世家、列傳、表書”在文學(xué)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蛾惿媸兰摇愤x自《史記》。它與《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6、“五經(jīng)”
7、唐代詩歌成就最高,涌現(xiàn)出大批名家。
初唐四杰:即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中唐三大詩人:李白(詩仙)杜甫(詩圣,其詩有詩史之稱)、白居易
晚唐“小李杜” :李商隱,名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在恢淚始干”。杜牧,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fēng)。《江南春絕句》
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孟浩然
邊塞詩人:高適、岑參
杜甫的“三吏”“三別”:
三吏:《憧關(guān)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唐宋散文八大家: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王安石、歐陽修、曾鞏
8、宋代文學(xué)成就最高的是詞。代表宋代詞壇兩大流派風(fēng)格的人物是以蘇軾的豪放派和李清照婉約派。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文天祥《過零丁洋》。
9、明清時代四大古典小說是:
《三國演義》(羅貫中明) 《水滸傳》(施耐庵明)
《西游記》(吳承恩明) 《紅樓夢》(曹雪芹清)。
10、《儒林外史》長篇章回體諷刺小說,作者是清代小說家吳敬梓!芭R死的時候點兩根燈草就閉不上眼睛的人”就是這部小說中塑造的吝嗇鬼嚴(yán)監(jiān)生的形象。
(二)文體常識
1、古詩、近體詩:
唐朝人把唐朝時盛行的格律很嚴(yán)的律詩、絕句稱為近體詩,把唐以前的格律不嚴(yán)、形式較為自由的詩稱為古體詩,F(xiàn)在一般把律詩和絕句稱為近體詩,而把其他的統(tǒng)稱為古體詩。古體詩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詩經(jīng)》、《樂府》也屬于古體詩。近體詩分為律詩和絕句兩種,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別。律詩共八句,分四聯(lián):一二句為首聯(lián),三四句為頷聯(lián),五六句為頸聯(lián),七八句為尾聯(lián),偶句押平聲韻,中間兩聯(lián)的上下兩句要講究對仗。絕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體上與律詩相同,只是上下兩句的對仗要求不是很嚴(yán)。
2、辭、賦、駢文
辭即楚辭,屬詩歌。篇幅、句子較長,句式參差錯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為主,有濃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離騷》為其代表。
賦,源于戰(zhàn)國后期,句子大體整齊押韻,間雜散文句式,著力鋪陳事物,是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代表人物為司馬相如。
駢文,源于漢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對偶句構(gòu)成,講究用典,詞藻華麗,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稱“四六文”,也是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學(xué)過的《朱元思書》便是此種文體。
3、詞、曲
詞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是詩歌的發(fā)展,故稱之為“詩余”。它有多種詞牌,各種詞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韻等。其句式長短不一,又稱為長短句。按字?jǐn)?shù)的多少可分為長調(diào)(91字以上)、中調(diào)(59字至90字)、小令(58字以下)。
曲,盛行于元代,故稱“元曲”,也是配樂的詩。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是清唱曲,雜劇是演出曲。散曲又可分為小令和套曲兩類?
[中考文言文復(fù)習(xí)資料(人教版九年級必修)]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