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將此文順暢地譯成現(xiàn)代漢語。
2、通過對屈原和漁父的對話的分析,認識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是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世界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時的發(fā)問。如何解答好這個問題,真讓世人為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為了完成傳世之作《史記》忍辱負重,選擇了生存。孟子卻說:“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逼鋵崳c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與生的價值,“生的偉大,死的光榮”才是價值之根本。今天,我們通過學習《漁父》一文,走進屈原的內(nèi)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價值,去瞻仰一位偉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二、作者介紹:
屈原,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詩人,政治家。名平,字原;也字靈均。出身為楚國貴族。初任左徒、三閭大夫,主張推行“美政”,改革政治。后遭舊貴族讒言攻擊,被迫去官。楚頃襄王時,被放逐沅湘流域,終因理想無從實現(xiàn),遂投汨羅江自殺。
屈原的一生是一個悲劇,他的政治生活雖然失敗了,但作為偉大愛國主義者和偉大詩人卻贏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農(nóng)歷五月初五日端午節(jié),全中國各地劃龍船, 吃粽子,就是用來紀念屈原的。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屈原的詩作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它打破了以《詩經(jīng)》為代表的四言詩的格調(diào),吸收民間形式,創(chuàng)造了一種句法參差多變的新詩體“楚辭”,是詩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到了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與蕭統(tǒng)的《文選》等作品中,就用“騷”來指稱具有楚辭特點的詩歌,后人便稱之為騷體詩。在民歌的基礎上又繼承了散文的筆法,句式長短參差,形式比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語勢,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開創(chuàng)了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道路。屈原的作品計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三、語句分享
“悲苦時高歌一節(jié)離騷,千古的志士淚涌如潮;那淺淺的一彎汨羅江水,灌溉著天下詩人的驕傲! (余光中)
“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李白《紅山吟》)
澤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離騷壽世,三閭遺恨泣秋風。(李元度題汨羅屈子祠)
江上峰青,九歌遙和湘靈曲;湖南草綠,三疊重招宋玉魂。 (汨羅屈子祠)
四、疏通字詞,翻譯課文。
第1段:既:“已經(jīng)”,或“以后”。行吟(于)澤畔。舉世:全世,整個人間。古今異義――顏色:臉色,形容:形體、容貌。是以見放:被。
第2段:圣人不凝滯于物:被。何故沉思高舉:行為高出于世俗。(古今異義)自令放為?自令-令自,讓自己、使自己。放-被流放。為-句末疑問語助。
第3段:吾聞之:音節(jié)助詞。新浴者、新沐者:剛。安能以身之察察,愛物之汶汶者乎?――以:用、讓。身之察察:定語后置,皎潔的身體。
第4段:漁父莞爾而笑:微笑的樣子。鼓枻而去:敲打船槳。
五、朗讀
朗讀是聲音和情感交融的藝術,誦讀時需要注意把握人物的性格,讀出人物語言的語氣、語調(diào)、語速!把詾樾穆暋,語言最能表達出人物的心靈世界,因此在誦讀時要把握這一點。
(1)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
要讀出漁父偶遇屈原是看到他形容憔悴而流露出的驚奇和關切。
(2)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這句要讀出昂揚之氣,傲然之氣,一種執(zhí)無怨悔的決絕,同時還要流露出一種隱隱的豪邁之感。
(3)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這句語調(diào)抑揚頓挫,幾處反問語氣要語調(diào)宜高,表現(xiàn)出一種激憤之情。
六、問題探討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樣一個形象?顯示了屈原怎樣的人格?
他一個始終不渝地堅持理想、不惜舍生取義的生活中的強者,是一個不隨波逐流,不茍合,不妥協(xié),與眾不同,特立獨行的形象;|顯示了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時,還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誰?是怎樣一位形象?為何要塑造這一形象?他們的觀點分別具有怎樣的思想內(nèi)涵?對于他們的人生價值觀,你是如何評價的?
文章還渲染了漁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隱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隨遇而安、知天達命、與世推移的處世態(tài)度。作者還刻畫出他不慍不怒、不強人所難心平氣和的超然姿態(tài)。|作者塑造這一形象,對塑造屈原來講,具有對比、襯托的作用。
3、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
文章采用了對比的手法,主要通過屈原和漁父的問與答,表現(xiàn)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tài)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4.滄浪歌早在春秋時期已經(jīng)傳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薄埬惴治鲆幌挛恼陆Y尾滄浪歌的內(nèi)涵。
《滄浪歌》是漢江的先民們?nèi)粘趧由畹恼鎸崒懻眨w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反映了古人崇尚自然、順應自然的生態(tài)意識。最初的《滄浪歌》也許只是自然的流露和表述,或是閑情逸趣的吟唱,并沒有賦予如此豐富的內(nèi)涵。到春秋時期,與中原儒家思想相對應的南方道家思想日益融入主流社會,那些隱于深山大川、江湖草澤的抱道之士胸懷韜略、靜觀世變,以敏銳的洞察力預示著國運的興衰和世間的變故。所以《滄浪歌》經(jīng)這些高人隱士吟出之后,往往蘊涵了神秘莫測的色彩和難以悟透的玄機!冻o漁父》記述隱士“漁父”在勸說屈原與世沉浮、隱退全身之后,即唱《滄浪歌》鼓枻而去。歌辭道隱世之識,詠隱居之樂,正是隱士階層和道家思潮于春秋后期在楚地形成后的產(chǎn)物,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地域性。
滄浪文化說到底是謫宦逸士的文化,是中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所形成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它使那些仕途受挫或懷才不遇的文人士子在茍且性命、不求聞達之際,排遣精神壓抑、尋求心理平衡和靈魂歸宿的理想方式,是至高境界的解脫。它看似有消極的一面,但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其明哲保身的處世遺風綿延至今。
七、比較閱讀分析:
屈原與司馬遷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杰出人物,一個毅然赴死,一個忍辱而生。他們?yōu)槭裁磿腥绱瞬煌娜松x擇?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談談個人的認識。
(1)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具有高潔的人生品格和遠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隨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滅后,有他的祖國淪喪后,他“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塵!,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動迎接死亡,以死來體現(xiàn)生命的意志和尊嚴。
(2)司馬遷出于公正,為李陵辯護,得罪皇上,當死降臨到司馬遷的頭上時,他選擇一種令肉體與精神,令自己與親友都極度痛苦的生――接受宮刑。司馬遷隱忍茍活,是“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為自己規(guī)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記,成就人生的大事業(yè),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史記》“草創(chuàng)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
總結:司馬遷和屈原樹立了兩種人格榜樣:一個擇生,一個擇死,一個以生踐志,一個以死明志,對后世知識分子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八、“漁父”意象
“漁父”在文中是一個具體的形象,隨著文化的浸染,漁父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種文化的內(nèi)涵?v覽古詩文,我們讀到了莊子的《漁父》,讀到了“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楊慎《臨江仙》),讀到了“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請你查閱相關資料,對“漁父”意象進行綜合探究。
第一,漁父代表一種遺世獨立的清高隱逸的人格理想。王逸《楚辭章句》云:“漁父避世隱身,釣魚江濱,欣然自樂。”《楚辭》中的漁父,都是避世埋名的隱士,而并非靠捕魚為生的漁人。漁父是隱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潔的品性和情操,厭倦塵世的紛擾,但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一如屈原);另一方面追求一種無拘無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這兩個結合到一起了。一方面有一種高潔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還要自由,要擺脫社會的一些名鉤利鎖,或者其他方面的束縛。比如柳宗元《漁翁》:“歙乃一聲山水綠”,這位漁父撐著船遠遠的消逝了?墒窍,它不是帶著一種和光同塵的說法消逝,而是帶著屈原這種理想消逝。漁父的形象已經(jīng)作為一種文化符號。這個符號就是堅持操守、追求自由這樣一種人生的代稱。
第二,漁父意象包含了幾個要素。首先是“漁”,含垂釣之風。號稱“惟巢由乃可與并駕”的嚴子陵,是漢光武帝的同窗,私交頗好,然劉秀多次相請,卻一生不仕,隱于浙江桐廬,垂釣終老,所以李白稱其“昭昭嚴子陵,垂釣滄波間”。其次是“父”!案浮庇謱懽鳌案Α,為老年男子之稱。老年人歷經(jīng)滄?部,明于得失,歸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人銳意進取可比。第三是“水”,道家認為水是萬物之本,品性謙遜,親附萬物而公正無私,《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卑凳镜兰业睦硐胱非蟆5谒氖恰爸邸。有漁父必有舟,又必是小舟。蘇軾《赤壁賦》稱“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舟如一葉,以況其小,只有小舟才能達到“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的境界。
第三,漁父意象寄托著中國文人對這種與世無爭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漁父是真正的隱者,他們留給世界的是一個飄逸的背影,輕輕地走了,不帶走一片云彩。他們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愜意,無拘無束。得意時出仕兼濟天下,失意后歸隱吟風嘯月,是中國文人千載不變的人生軌跡。歷經(jīng)宦海沉浮顛沛流離之后,莫如散發(fā)弄扁舟,獨釣寒江雪。他們將山水田園當成精神棲居地,在這里,心靈的創(chuàng)傷得到愈合,靈魂獲得拯救與升華。
九、作業(yè)
屈原短暫的生命歷程給后人留下了許許多多值得思索的東西,他高舉著一顆燃燒的心,在寂寞中奔跑、呼號。我們仰慕他“舉世皆濁我獨清”的高潔品格,我們感動于他為理想而殉身的精神,我們欽佩于他執(zhí)著不悔的求索勇氣,高山不能僅僅是“仰止”,我們要走進高山,登上屈原為我們構筑的精神高原,感受他的精神氣息,將他的精神養(yǎng)分內(nèi)化為一種動力。
1、請你對如何繼承屈原的精神品格談談自己的理解。
2、請你給屈原寫一封信,跟他說說你對他的“以死明志”的看法。
要求:字數(shù)500字左右。
[漁父(蘇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0.高中政治課必修三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