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聞一多《也許》一詩是一首悼亡詩。試回答:(1)作者以《也許》為題,有什麼含義?
詩中多次重復「也許」一詞,表達了作者的什麼思想感情?
答:a)「也許」一詞含有假設、不肯定的意思,由於作者深愛女兒,不愿意承認她真的死了,
故此以「也許」為題,想像女兒只是睡著了,沒有死去。
b)詩人多次重復「也許」一詞,表達了作者始終不愿意接受女兒死亡的事實,於是多次重
復「也許」一詞安慰自己,以寄托哀傷之情。
(2)怎樣看出這是一首悼念詩?
答:a)從副題看:副題「葬歌」點明了這首詩與死亡有關。
b)從內容看:i)詩中重復以「睡」字暗示女兒的死去。
ii)以夜鷹、青蛙、蝙蝠、松陰等景物作培襯,暗示女兒睡在郊野的墓地裡。
iii)寫女兒睡在陽光、清風都不到的地方,顯示女兒長眠地下,與地面世界完
全隔絕。
iv)寫女兒可以聽到蚯蚓翻泥、草根吸水的聲音,暗示女兒埋在泥土中。
v)作者給女兒蓋上黃土,燒紙錢,這是下葬時的情景,顯示女兒已逝世的事
實。
二.(1)作者對亡女的情懷是怎樣的?
答:a)雖死猶生:作者并不愿意接受女兒已死的事實,於是把死去的女兒當作睡著了的小女孩
,當她還是活著,沒有死去。
b)關懷備至:為了讓女兒睡在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裡,作者便叫夜鷹、青蛙、蝙蝠不要嘈吵,
也禁止陽光、清風騷擾女兒,還撐一傘松蔭庇護她,處處流露出他對女兒體
貼入微、呵護備至的感情。
(2)作者在詩中有沒有流露悲哀的感情?為什麼?
答:詩中并沒有流露悲哀的感情。因為作者已把內心的悲痛化為憐惜慈愛,所以詩中只流露詩
人對女兒的關懷愛護,并沒有悲傷哀痛之情。
三.(1)徐志摩在《再別康橋》一詩中描寫了康橋哪些景色?
答:河畔金柳:康河畔的柳樹在夕陽的照耀下發(fā)出閃閃金光,像新娘子般美麗。
水底青荇:康河底的軟泥上,綠油油的水草在水底擺動。
榆蔭清潭:榆蔭下的潭水,映照著康河四周的景物,顯得色彩斑斕,像揉碎了的彩虹。
(2)作者描寫康橋景色的一段文字,在文中起了什麼作用?
答:這段文字在文中有點出題旨的作用。作者通過對康橋景物的欣賞,抒發(fā)他對康橋依依不捨
的情懷,這正是本詩的主旨。
第一頁
四.(1)作者在詩中怎樣表現(xiàn)他對康橋的眷戀?
答:a)作者著力描寫康河美景,如河畔金柳、波光艷影、軟泥青荇等,表達他對康河景物念念
不忘。
b)作者說他甘心做一條水草長伴康河可見他對康橋的依戀。
c)作者描述他為了追尋昔日的舊夢,便在星光燦爛的晚上駕著小舟,放聲唱歌,流露了他
對康橋的眷戀之情。
d)作者將對康橋依戀的情意移到景物上,說夏蟲甚至康橋也因他的離去而沉默無聲,可見
他的內心充滿著依依不捨的離愁別緒。
(2)作者在詩中怎樣表現(xiàn)他瀟灑的情懷?
答:a)作者在首段說他「輕輕的走,輕輕的來」,末段又說「悄悄的走,悄悄的來」,反復表示
自己來去自如,不動聲色。
b)詩人以「輕輕的招手」和「揮一揮衣袖」表示自己離別時從容淡定的態(tài)度。
c)詩人又以「作別西天的云彩」和「不帶走一片云彩」說出自己離別時了無牽掛的表現(xiàn)。
五.下列四組詩句節(jié)錄自《也許》和《再別康橋》,試分別說明每組詩句表現(xiàn)了作者什麼感情?
答:a)無論誰都不能驚醒你,撐一傘松蔭庇護你睡。------這句詩寫詩人極力製造一個寧靜舒適
的環(huán)境讓女兒安睡,顯示出他對女兒的疼愛和關懷。
b)也許你聽這般的音樂,比那咒罵的人聲更美。------這句詩寫詩人認為地下寧靜的世界比
充滿咒罵的人聲的世界更美,表現(xiàn)了他對當時現(xiàn)實社社會的不滿和厭惡。
c)在康河的柔波裡,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這句寫詩人甘愿做一條水草,永遠伴著康河
,表現(xiàn)他對康河的依戀之情。
d)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這句寫詩人輕揮衣袖,不帶走任何東西,表現(xiàn)他
了無牽掛、不受感情束縛的灑脫姿態(tài)。
六.(1)在《聽陳蕾士的琴箏》一詩中,若按演奏過程來劃分,全詩可分為哪幾個階段?試寫
出每個階段的起訖句子。
答:陳蕾士演奏琴箏的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a) 第一階段------由「他的寬袖一揮」至「湖面又恢復了平靜」。
b) 第二階段------由「他左手抑揚」至「彈出一瓣又一瓣的朝霞」。
c) 第三階段------由「雪晴、山靜、冰川無聲」至「越過初寒的琉璃瓦馳入九天」。
(2)試說出每個階段中指法的變化和琴音的特點。
答:a)第一階段------在演奏開始時,演奏者揮揮衣袖,輕撥琴絃,琴音輕柔婉轉,若有若無
,以至於凝聚無聲;其后琴音漸漸響起,迴旋蕩漾,不久又回復平靜。
第二頁
b)第二階段------在演奏高潮時,演奏者雙手下按,指法由緩而快,琴音由低弱變?yōu)榧ぴ?/p>
;這時十指縱躍急跳,樂曲迅速跳躍,琴音強勁有力,氣勢磅礡;隨后
十指又翻飛疾走,琴音由飛快轉為急促,節(jié)奏變得急驟紛繁。
c)第三階段------在演奏結束時,琴音漸柔漸細,鏗鏘清脆,其后五指突然急速停頓,琴
音戛然而止,餘音裊裊。
七.試指出下列各節(jié)所描寫的琴音是怎樣的:
(1)月下,銀暈在鮫人的淚眼中流轉,白露在桂花上凝聚無聲,香氣細細從睡蓮的嫩蕊溢出,
在發(fā)光的湖面變冷。
答:這句詩寫演奏開始時,琴音輕微細弱,流轉溢出,斷斷續(xù)續(xù),若有若無。
(2)角徵紛紛奪絃而起,鏗然躍入了霜天;后面的宮商像一隻隻鼓翼追飛的鴿子急擊著霜風衝
入空曠。
答:這句詩描寫眾聲奪絃而起,絃聲紛起交雜,琴音急速而高亢。
(3)把西風從竹林捲起,把木葉搖落云煙盡斂的大江。
答:這句詩展現(xiàn)一個開闊宏大的境界,描寫了急速、剛勵而氣勢磅磚的琴音。
(4)把驟雨潑落窗格和浮萍,颯颯如變幻的劍花在起落迴舞,彈出一瓣又一瓣的朝霞。
答:這句詩描寫了急驟緊密、變化多端的琴音。
(5)雪晴,山靜,冰川無聲。在崑崙之巔,金色的太陽擊落紫色的水晶。紅寶石裡珍珠如星云
在靜旋發(fā)光。
答:這句詩描寫了鏗鏘清脆的琴音。
(6)廣漠之上,月光流過了云漢,寂寂的宮闕和飛檐在月下聽仙音遠去,越過初寒的琉璃瓦馳
入九天。
答:這句詩描寫琴音終結,餘音裊裊。
八.(1)作者怎樣描寫演奏者的動作?試據(jù)下列三方面,分別從詩中找出例子來:
答:a)直接描寫: i)他的寬袖一揮。
ii)他左手抑揚,右手徘徊,輕撥著天河仄岸的星輝,然后抑按藏摧。
iii)十指在翱飛疾走。
iv)五指倏地急頓。
b)運用明喻: i)雙手游隼般俯衝滑翔翻飛。
ii)十指在急縱疾躍,如脫兔如驚鷗,如鴻雁在大漠陡降。
c)運用借喻:自西湖的中央一隻水禽飛入了濕曉,然后向絃上的漣漪下降。
第三頁
(2)作者怎樣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的描寫去表現(xiàn)琴音的特點?試分別舉例加以說明。
答:琴音本是抽象的東西,難於描摹,作者於是通詔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的描寫,化描象
為具體,讓讀者產生真切深刻的感受:
a)視覺:作者把琴音化為具體的視覺形象,如「月下,銀暈在鮫人的淚中流轉」,表現(xiàn)了琴音的
輕柔婉轉;「把西風從竹林捲起,把木葉搖落云煙盡斂的大江」,表現(xiàn)了琴音的氣勢。
b)聽覺:如「涼露輕輕地敲響了水月」,表現(xiàn)琴音的輕細清脆;「水晶和融冰鏗然相撞」,表現(xiàn)了
琴音清脆鏗鏘。
c)嗅覺:如「香氣細細從睡蓮的嫩蕊溢出」,表現(xiàn)了琴音的輕微細弱,若有若無。
d)觸覺:如「在發(fā)光的湖面變冷」,表現(xiàn)琴音的寂靜。
九. 聞一多主張新詩須具備「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筑的美」!敢魳返拿馈故侵冈姷
節(jié)奏、旋律和押韻。節(jié)奏是重音節(jié)和非重音節(jié)有規(guī)律的排列,旋律是聲音經過藝術構思而
形成有音樂感的運動。押韻是把韻母相同的字,安排在詩中特定的位置上,使詩句產生音
調和諧的效果。新詩的押韻比較寬鬆,聲音相近的便算押韻,而押韻的位置,多在詩句最
后一字!咐L畫的美」是指詩的辭藻包含了色彩美和形象美!附ㄖ拿馈故侵腹(jié)的勻稱和
句的均齊,意思是每一節(jié)的詩句組織要相同或相近,詩句的長短也要整齊。試就《也許
------葬歌》和《再別康橋》兩首詩說明這三點。
主張 定義 《也許》 《再別康橋》
繪
畫
美 詩的辭藻包含了色彩美和形象美。 作者運用了豐富的想像,以夜鷹、青蛙、蝙蝠、陽光、清風、松陰、蚯蚓翻泥、根鬚吸水等,構造一幅寧靜的圖畫。 作者描寫康橋的優(yōu)美景色時,大量選用一些富於色彩的詞藻,如云彩、金柳、夕陽、波光、青荇、彩虹、青草、星輝等,構造一幅色彩繽紛的圖畫。
建
筑
美 指節(jié)的勻稱、句的均齊。 全詩共四節(jié),每節(jié)四句,每句九字,外型整齊美觀,極具建筑的美。 全詩共七節(jié),每節(jié)四句,每句六至八字,句子交錯高低排列,外觀起伏有致,具有建筑的美。
音
樂
美 詩要有節(jié)奏、旋律和押韻。 (1)音節(jié):全詩音節(jié)均勻,每行四個音尺,使詩歌產生強烈的音樂感和節(jié)奏感。加上作者運用反復、排比的修辭法,顯得音韻抑揚頓挫,起落有致。
(2)押韻:全詩隔句押韻,韻腳是:累、睡、飛;眉、睡;水、美;睡、飛。 (1)音節(jié):全詩每節(jié)四行,基本上單行兩個音尺,(第五、六、七節(jié)例外),雙行三個音尺。加上詩人運用首尾呼應,使全詩產生迴環(huán)復沓的節(jié)奏感。
(2)押韻:全詩隔句押韻,韻腳是: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蕭、橋;來、彩。
[《新詩三首》筆記之《也許》(聞一多)]相關文章:
2.用也許造句子
3.聞一多詩歌精選
4.《詩經》三首習題
6.用也許是怎么造句
8.詩經三首教學設計
9.杜甫詩三首教案
10.《詩經》三首語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