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 預(yù)習(xí)學(xué)案
設(shè)計人:楊彥福 審核人:程國棟 09-4-7
第一課時
一. 《刺客列傳》主旨
這是一篇類傳,依次記載了春秋戰(zhàn)國時代曹沫、專諸、豫讓、聶政和荊軻等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跡。戰(zhàn)國四大刺客-----要離、專諸、聶政、荊軻,
專諸 春秋時期吳國人,家住陽山之野,靠為人屠豬維持生計,當(dāng)時伍子胥隱居于此, 與其交好。后來,吳公子光欲刺其兄吳王僚,來見伍子胥,請其薦一勇士,伍子胥薦了專諸。 為了刺殺吳王僚,專諸于是隱太湖學(xué)治魚三月。藏魚腸劍于魚腹,成功地刺殺了吳王僚。當(dāng)時,吳王僚之子公子慶忌與其手握兵權(quán)的母弟掩余、燭庸均被派出征楚國,因此,公子光謀成王位,即吳王闔閭。
要離 春秋時期吳國人,因其折辱壯士丘迮,被推為天下勇士。自吳王僚死后,闔閭立國,公子慶忌逃往艾城,招納死士,接連鄰國,欲待時乘隙,伐吳報仇。公子慶忌骨騰肉飛,走逾奔馬,手能接飛鳥,步能格猛獸,矯捷如神,萬夫莫敵。因此闔閭?cè)找箲n慮。時伍子胥又薦贏弱體細的勇士要離刺殺慶忌。要離獻計殘身滅家,取得慶忌信任,終于成功刺殺了慶忌。(典故“壯士斷臂”即來源于此) 專諸和要離成就了一代霸主吳王闔閭(春秋五霸之一)。
聶政 戰(zhàn)國時期魏國人,原居軹地深井,因得罪鄉(xiāng)里,帶母及其姐窨避居齊國都城臨淄,乃吳起好友。后吳起因私利將其薦給豪富嚴(yán)遂,聶政到達韓國都城平陽后,成功的刺殺了忘恩負(fù)義的韓相國俠累。
荊柯 戰(zhàn)國末期燕趙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殺秦王贏政,功敗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戶曉,也就不多寫了。其友高漸離被后世尊為“樂圣”,高漸離的師傅是“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后高漸離以灌滿鉛的筑刺殺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關(guān)于此傳的傳旨,在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中,只談到“曹子匕首,魯獲其田,齊明其信;豫讓不為二心”,專諸、聶政、荊軻之事不及一語。顯然,這不是此傳的全部傳旨。細味全傳,盡管這五人的具體事跡并不相同,其行刺或行劫的具體緣由也因人而異,但是有一點則是共同的,這就是他們都有一種扶弱拯危、不畏強暴、為達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剛烈精神。而這種精神的實質(zhì)則是“士為知己者死”。所以太史公在本傳的贊語中說:“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妄也哉!”這也就是太史公對本傳傳旨的一種集中概括了。太史公是站在他所在的那個時代的立腳點,帶著他特有的身世之感和愛憎,來熱烈贊歌他所一再稱賞的那種“士為知己者死”的剛烈精神的。
二. 荊軻刺秦王背景簡介:
荊軻的故事發(fā)生在戰(zhàn)國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統(tǒng)一中國之前的六年。當(dāng)時,秦于公元前 230年滅韓,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趙,秦統(tǒng)一六國的大勢已定。地處趙國東北方的燕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當(dāng)初,燕王為了結(jié)好于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人質(zhì)。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國。為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報“見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或者刺殺秦王贏政,使秦“內(nèi)有大亂”,“君臣相疑”,然后聯(lián)合諸侯共同破秦。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fā)生的。荊軻刺秦王失敗之后,秦大舉攻燕,于公元前 226年破燕,公元前 222年滅燕。
教學(xué)過程:
語言積累
1.找出通假字并解釋。
吾曩者目攝之 荊軻嘿而逃去
禍必不振矣 北購于單于
心惛然 恐不能須臾
太子送至門戒曰 其意不厭
莫敢合從 使悉反諸侯侵地
秦王必說見臣 右手揕其匈
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也 請辭決矣
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
圖窮而匕首見 卒起不意
2. 古今異義
(1)盡與其賢豪長者相結(jié) 古義: 今義:
(2)其后秦日出兵山東以伐齊 古義: 今義:
(3)且至于燕 古義: 今義:
(4)秦將樊於期得罪于秦王 古義: 今義:
(5)足為寒心 古義: 今義:
(6)夫樊將軍窮困于天下 古義: 今義:
(7)愿太子疾遣樊將軍入匈奴以滅口 古義: 今義:
(8)太子逢迎 古義: 今義:
(9)不知臣精已消亡矣 古義: 今義:
(10)長者為行,不使人疑之 古義: 今義:
(11)丹所以誡田先生毋言者 古義: 今義:
(12)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棄其孤也 古義: 今義:
3. 一詞多義
(1)之:衛(wèi)人謂之慶卿 而之燕 徙衛(wèi)元君之支屬于野王
居頃之 擅巴、漢之饒 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
(2)而:蓋聶怒而目之 民眾而士厲 彼秦大將擅兵于外而內(nèi)有亂
(3)使:使使往之主人 使者還報 使得至前 使得畢使于前
(4)其:其后秦伐魏 然其為人沈深好書
盡與其賢豪長者相結(jié) 其后乃可圖也
(5)及:愛燕之狗屠及善擊筑者高漸離 及政立為秦王 然其為人沈深好書
(6)為:歸而求為報秦王者 復(fù)為羽聲慷慨 及政立為秦王
(7)故:故嘗質(zhì)于趙 故丹怨而亡
(8)以:以術(shù)說衛(wèi)元君 酒酣以往 其后秦日出兵山東以伐齊
易水以北 柰何以見陵之怨 夫以秦王之暴而積怒于燕 以次進
(9)固:固去也 北有甘泉、谷口之固 固請毋讓
(10)雖:荊軻雖游于酒人乎 雖有管、晏
(11)于:徙于衛(wèi) 荊軻游于邯鄲 北購于單于
丹終不以迫于強秦而棄所哀憐之交 言足下于太子也
(12)乃:其先乃齊人 其后乃可圖也 乃造焉
(13)且:且至于燕 且非獨于此也
(14)善: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 所善荊卿可使也
(15)見:柰何以見陵之怨 僂行見荊卿
(16)過:荊軻嘗游過榆次 愿足下過太子于宮
(17)因: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 因遂自刎而死 因而刺殺之
(18)足:足為寒心 行怨暴之怒,豈足道哉 而欲不可足也 今計舉國不足以當(dāng)秦
(19)數(shù):王翦將數(shù)十萬之眾距漳、鄴 數(shù)困于兵
(20)舉:又舉兵南伐楚 今計舉國不足以當(dāng)秦
(21)得:以為誠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 誠得劫秦王
(22)擅:擅巴、漢之饒 彼秦大將擅兵于外而內(nèi)有亂
(23)間:以其間諸侯得合從 異物間進
(24)顧:顧計不知所出耳 終已不顧 不顧國家之大害
(25)發(fā): 遂發(fā) 發(fā)盡上指冠 秦王發(fā)圖
(26)然:然其為人沈深好書 雖然,光不敢以圖國事
4. 常見實詞
衛(wèi)元君不用 曩者吾與論劍有不稱者 荊卿則已駕而去榆次矣
會燕太子丹質(zhì)秦亡歸燕 其少時與丹歡
欲批其逆鱗哉 然則何由
委肉當(dāng)餓虎之蹊 愿太子疾遣樊將軍入匈奴以滅口
曠日彌久 乃造焉 卻行為導(dǎo)
明不言也 致光之言 敢有所道
盡納其地 王翦將數(shù)十萬之眾距漳、鄴
趙不能支秦 舍上舍 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微太子言 臣愿謁之 今行而毋信
秦王購之金千斤 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
人不敢忤視 請辭決矣 既祖 持千金之資幣物 不敢舉兵以逆軍吏 比諸侯之列 至陛 前謝曰
愿大王少假借之 軻既取圖奏之 若曹沫之與齊桓公 自引而起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 王負(fù)劍 軻被八創(chuàng) 賞群臣及當(dāng)坐者各有差
5. 常見虛詞
與蓋聶論劍 人或言復(fù)召荊卿 荊軻既至燕 酒酣以往
相樂也 荊軻雖游于酒人乎 其所游諸侯 會燕太子丹質(zhì)秦亡歸燕
稍蠶食諸侯 是固丹命卒之時也 燕國莫不知 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幸而教之曰 光竊不自外 方急時
6. 詞類活用
蓋聶怒而目之 會燕太子丹質(zhì)秦亡歸燕 必入臣 太子前頓首
於期乃前曰 其后秦日出兵山東以伐齊 稍蠶食諸侯 北有甘泉、谷口之固
南有涇、渭之沃 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燕王拜送于庭 發(fā)盡上指冠
請西約三晉,南連齊、楚 又舉兵南伐楚 太子受而舍之 臣海內(nèi)之王者 太子遲之 群臣怪之
7. 特殊句式
荊軻者,衛(wèi)人也 往而不返者,豎子也
曩者吾與論劍有不稱者 會燕太子丹質(zhì)秦亡歸燕
歸而求為報秦王者 置之匈奴
可與謀 駑馬先之
使悉反諸侯侵地 以試人
欲與俱 而為治行
待吾客與俱 見燕使者咸陽宮
諸郎中執(zhí)兵皆陳殿下
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于燕市 故嘗質(zhì)于趙
窺以重利 嘉為先言于秦王
燕王拜送于庭 北有甘泉、谷口之固 南有涇、渭之沃
擅巴、漢之饒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
第二課時
教學(xué)目標(biāo):1. 熟讀文本,把握文意。了解荊軻的性格特點,獲得有益的人生啟示。鑒賞精彩的場面、細節(jié)描寫。把握人物形象塑造的特點。
2. 進一步梳理積累文言知識,掌握重點實詞“深、 解、救、教、敢、還、資、振、圖、詔、被、兵、陣、私”的意義和用法,以及“乃、為、而、以、及、于、之、其、故、且、因”等虛詞的用法。了解各種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點,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學(xué)習(xí)重點
1. 常見的文言詞語及用法句式 。
2. 對荊軻性格的把握。
3. 精彩的場面描寫 。
學(xué)習(xí)難點
1. 較難翻譯的語句 。
2. 對荊軻行為的歷史思考。
教學(xué)過程:一、內(nèi)容梗概(盡量用簡潔的語言概述)
讀書擊劍--蓋聶論劍--句踐怒斥--結(jié)交漸離--太子求計--接受於期--引見田光--引見荊軻--田光自殺--太子委命--秦國破趙--燕國危難--刺秦準(zhǔn)備--易水訣別--秦廷行刺--行刺失敗--荊軻被斬。
二. 研討探究
1. 文章寫荊軻與蓋聶、魯句踐的交往的兩個細節(jié),是否有損于荊軻形象的塑造?
否。
說明:
2. 寫高漸離與田光這兩個人物,對刻畫荊軻有什么作用?在結(jié)構(gòu)上有什么好處?
說明:
3. 荊軻刺秦王的行動分幾步進行?
說明:
4. 分析一下易水訣別場面描寫的作用
說明:
5. 本文人物形象塑造有何特色?
6. 荊軻形象有何特點?
沉穩(wěn)隱忍,俠肝義膽、扶危濟困,果敢勇決、不畏強暴、機智鎮(zhèn)靜、秉性剛烈。
三. 拓展延伸
1. 我們應(yīng)該怎樣認(rèn)識荊軻刺秦王的行為?
2. 賞析詩歌: 于易水送人 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 壯士發(fā)沖冠。昔時人已沒, 今日水猶寒。
沒:死,即“歿”字。
解釋:就是在這個地方燕丹送別荊軻,壯士慷慨激昂,場面悲壯。那時的人已經(jīng)都不在了,只有易水還是寒冷如初。
詠荊軻 陶淵明
燕丹善養(yǎng)士,志在報強嬴。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
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 雄發(fā)指危冠,猛氣沖長纓。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漸離擊悲筑,宋義唱高聲。蕭蕭哀風(fēng)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
心知去不歸,且有后世名。 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
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惜哉劍術(shù)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
大意:
燕太子丹善于收養(yǎng)門客,志向是到嬴姓的秦國報仇。要從招募的壯士中百里挑一選杰出的,年深日久后選中了荊軻。君子甘愿為知己者死,荊軻決定離燕國京都赴秦為太子丹報仇。荊軻啟程前隨行的白色駿馬在路上嘶鳴,周圍都是一片為其送行的慷慨激昂之氣。荊軻的怒發(fā)撐起了高高的帽子,豪猛之氣沖擊著系帽的長絲帶。在易水河邊為荊軻擺酒設(shè)宴以壯行,周圍坐席上都是英雄壯士。琴師高漸離以名為‘筑’的樂器奏出悲壯的樂曲,勇士宋義則高唱激人的歌聲。岸邊上哀風(fēng)蕭蕭,易水中寒波淡淡。樂聲中的‘商’調(diào)使人悲痛流涕,‘羽’調(diào)的高亢激越則使壯士動容。心中清楚這是一去不歸的征程,但會將英明流傳于后世。荊軻登車的時候果敢得沒有回頭后看,高速奔騰的馬車朝秦國而去?焖傩旭偭巳f里之遙的路程,途中漫長曲折經(jīng)歷上千座城池。當(dāng)向秦王晉獻燕國地圖時匕首一現(xiàn)就自然暴露出了刺殺一事,這使秦王嬴政大吃一驚而怔在那里?上G軻的劍術(shù)不夠精熟,這一舉世奇功沒能實現(xiàn)。荊軻這個人雖然死去了,但人們對他的懷念之情卻會千載流傳。
3. 2002年歲末張藝謀導(dǎo)演影片《英雄》上映,社會反響較大,褒貶不一。學(xué)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用自己特殊的目光關(guān)注《英雄》,除了唯美極致的畫面、精彩紛呈的武打、以假亂真的特效、恢弘龐大的氣勢之外,與《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但表現(xiàn)的主題正好相反,請對比一下,作一評價。
四、課后訓(xùn)練
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錯誤的一項是( )
A.虜(lǔ)趙王 樊於(wū)期 拊(fǔ)心 箕(qī)踞
B.戮沒(lù mò) 骨髓(sǔi ) 刎(wěn ) 惶(huáng )急
C.揕(zhèn )其胸 約契(qì) 變徵(zhǐ) 提(dǐ)秦王
D.偏袒(tǎn ) 扼腕(è wàn ) 濡(rú)縷 匕(bǐ)首
2.下列對通假字的解釋有錯誤的一項是( )
A.秦王必說見臣 說,通“悅”,yuè,高興。
B.使工以藥淬火 淬,通“粹”,cuì,精粹,聚集。
C.日以盡矣 以,通“已”,已經(jīng)。
D.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陵,通“凌”,凌辱。
3.下列加粗字詞類活用不同類的一項是( )
A.進兵北略地 B.函封之
C.箕踞以罵曰 D.使使以聞大王
4.下列句子句式不同類的一項是( )
A.常痛于骨髓 B.嘉為先言于秦王
C.燕王拜送于庭 D.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5.下列加粗字解釋有錯誤的一項是( )
A.拔劍,劍長,操其室。 室:名詞,劍梢。
B.秦王復(fù)擊軻,被八創(chuàng)。 被:動詞,遭受。
C.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窮困:生活貧困,經(jīng)濟困難。
D.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 深:形容詞,刻毒。
6.下列對課文人物性格的分析有錯誤的一項是( )
A.荊軻:粗獷豪邁,沉著勇敢,見義勇為,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千載以下,還令人感到凜然而有生氣。行刺秦王雖然失敗,但他那種剛毅不屈、慷慨赴難的精神,千秋萬載令人感奮。
B.太子丹:性格軟弱,缺少勇敢的反抗精神,燕國弱小無力抵御秦國的侵略,只好采取行刺的辦法。
C.樊於期:身為秦將,但因得罪秦王,“父母宗族,皆為戮沒”,逃亡燕國。他對秦國之恨,是刻骨銘心的。但是為了報仇,能不能獻出自己的頭,這確是一個考驗。樊將軍為解燕國之患,為報自己之仇,毅然決然自刎。不失為一個反抗強暴的英雄。
五、美文欣賞: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俠客們踟躕于史書里的血雨暗夜,徘徊在王朝中的腥風(fēng)長堤。聆聽歷史的深處,我的心中被敬畏和感動填滿。
十年練劍,一朝刺秦。易水河邊,風(fēng)蕭水寒。他命定是弱者中的強者,卻又是強者中的弱者。易水邊,孤山下,車輪吱呀,衣冠紛翻。清癯憂郁的他,如一葉薄薄的剪影隨風(fēng)飄逝了,只聞見茫茫白水上,引吭之歌和著高漸離擊筑之音,聲聲悲壯--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
從狂歌痛飲的燕市走向易水的路是漫長的。這回,他真的走了,毅然決然地走了。告別了煙花般燦爛,走進了歷史的風(fēng)霜,只給天地留下一脈俠氣清香。
司馬遷說“救人于厄,振人不贍,仁者有乎”,并做《游俠列傳》為俠客高唱贊歌;李白的《俠客行》也對俠客們倍加贊賞。晉人陶潛含淚而作《詠荊軻》,“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情調(diào)生動感傷。
今人陳凱歌使形如自戕的荊軻復(fù)活,波瀾壯闊一部《荊軻刺秦王》,鏗鏗烈烈,催人淚下。榮辱成敗,豪情慷慨怎能不教人情似阡陌、心如大海?
國家途窮日,英雄訣別時。自古艱難惟一死,而荊軻卻從容赴死,悲壯蒼涼,感動千載。
當(dāng)我們?yōu)椤翱v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的俠客們激情歡歌時,卻忽略了大智大勇背后的沉重。知道了“二桃殺三士”的典故時,才明白俠義的不易。三人按功勞大小分兩個桃子,不受桃即無勇。比較功勞以后,功勞小的兩人羞愧萬分,拔劍自殺;功勞大的覺得自己不仁不義且無勇,刎頸自殺。
俠為名節(jié),為尊嚴(yán),為知己者死!叭氯恢Z,五岳倒為輕”。英雄肝膽相照,惺惺相惜;俠客一諾千金,不負(fù)于人。專諸魚藏寶劍,聶政自剖腹亡,豫讓涂漆吞炭,荊軻一去不還,又有墨家三百弟子替天行道赴湯蹈火。
俠之大者,乃大智大勇,為能一擊必殺,既要殫精竭慮,又要舍生取義。身后,還要承擔(dān)著法家“俠以武犯禁”的偏見和藐視。在主張“依法而治”的社會里,俠義還因為缺乏成文的規(guī)范和嚴(yán)謹(jǐn)?shù)慕缍,被人詬病?/p>
俠客們的仗義,在法制面前因隨意性很容易傷害到秩序。其實,法治與俠義一脈相連,在法治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祖先以“俠義”命名的樸素正義,召喚著法治時代的價值訴求。勇于擔(dān)當(dāng)責(zé)任的法治政府,并不提倡高危險性質(zhì)的“見義勇為”,但這決不意味著放棄“扶弱濟!钡膫b義精神。
俠義精神是中國人最古老的道德傳統(tǒng)之一。法治不僅是“依法而治”,還包含著服從自然正義、呵護天賦人權(quán)的內(nèi)在涵義。俠義精神與現(xiàn)代法治秩序的成長并不相違背。
一千年前,駱賓王詩曰: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千年后,荊軻的蹤跡已全無保留,而他永絕的易水至今還在流淌。那俠性的骨香萬古流寒,永不干枯……
[荊軻(魯人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xué)設(shè)計]相關(guān)文章:
4.魯迅《社戲》教案
5.北師版保修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