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司馬遷其人以及他創(chuàng)作《史記》的條件、指導思想。
2.學習司馬遷高度的責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教學準備:預習課文,疏通字詞,將不理解的字詞畫出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太史公自序》是司馬遷為《史記》寫的序言。序言是又稱序,通常用以說明編寫該書的意圖,意義,主要內容,全書重點及特點,有關編寫過程及情況,編排及體例等。學習司馬遷的這篇自序可以讓我們更好得閱讀《史記》。
二、朗讀課文。正音,斷句。
三、疏通課文。
(說明文章比較長,旁邊已經有了翻譯,講讀的時候,點重要的字詞,盡量讓學生自己閱讀)
字詞總結:
(一)古今異義詞
至于 去 市長 河 古文 故事 往往
(二)通假字
反 闕 指 罔 失 承 拂
(三)活用字詞
相 顯 則 死 善 惡 君 臣 子 聞 是非
(四)一詞多義
所以 次
四、整體感知。
這篇自序介紹了哪些內容?
1-3自敘家世譜系。
4-6敘年輕時候的生活經歷和接受父親臨終的囑托,立志創(chuàng)作《史記》。
7-10闡述自己創(chuàng)作《史記》的目的。
11敘自己忍辱寫《史記》。
12-13《史記》產生的歷史條件和《史記》全書的體例和規(guī)模。
五、探究談論
(一)司馬遷為什么要寫《史記》?
1.家族賦予的使命--以圖表形式顯示司馬遷的家世,司馬遷為什么要寫自己的家世?
顓頊時 司天地
唐虞時 復典
夏商時 世序
周時 將領 典周史
戰(zhàn)國秦 司馬錯將伐蜀
司馬靳事白起
秦朝 司馬昌主鐵管
漢朝 司馬無澤市長
司馬喜五大夫
司馬談太史公
先祖中有軍事家,有從事經濟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時代將領,八世祖司馬錯、六世祖司馬靳都是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將領,不僅戰(zhàn)功赫赫,而且有軍事眼光;司馬遷在《史記》中有大量的戰(zhàn)爭描寫,顯示了司馬遷豐富的軍事知識和卓越的戰(zhàn)爭觀,這不能不說是受到了先祖的影響。四世祖司馬昌赫三世祖司馬無澤都作過掌管經濟的官員,這些經驗和知識物欲也會作為家傳傳給后人。
司馬遷敘家世說明修史是自己祖?zhèn)鞯募覍W,創(chuàng)作《史記》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先祖所從事的工作無疑也對司馬遷著寫《史記》有很大的影響。
2.父親的遺愿、時代的要求--父親臨終囑托有幾層意思?
(1)寫史是祖?zhèn)鞯男驑I(yè),修史是孝親。
(2)寫史是以周公孔子為榜樣,興禮樂,正王道,修史有規(guī)范社會道德的作用。
(3)漢興以來有許多值得記載的史實,而自己沒有論載。(史記散絕)
司馬遷修史是為了完成父親的遺愿,也是時代的要求。
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與壺遂的對話是為了說明了什么?
(1)孔子為什么著《春秋》?
著《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成王事”。
(2)舉《詩》《書》《禮》《易》《樂》的作用目的是什么?
強調《春秋》是天下人之“儀表”,是“王道之大者也”,是“禮義之大宗也”,“撥亂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3)壺遂認為孔子是在什么情況下作《春秋》的?司馬遷同意他的看法嗎?
“上無明君,下不得任用”
司馬遷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認為孔子作《春秋》“采善貶惡,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獨刺譏”。
(4)司馬遷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從與壹壺的辯論中,可以看出司馬遷寫《史記》的目的是什么?他為什么否認自己是創(chuàng)作,而認為是“整齊”?
采用漢代初年學者常用的問答體的形式,借評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記》的目的,說明自己著《史記》就是想效仿孔子,通過論述歷史,評判是否,褒善懲惡,為天下儀表。他否認是創(chuàng)作,非本心話,是為了逃避世俗的劫難,怕世俗人猶壹壺那樣批他著《史記》是如孔子那樣是因為“上無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為發(fā)個人私憤。
(補充資料《史記》命運
太史公的擔心不無道理!妒酚洝返膫鞑v經坎坷。著稱后,秘而不宣,將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以防被毀。盡管如此,“漢武帝聞其述《史記》,取孝景及己本紀覽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睗h明帝說:“司馬遷著書,成一家之言,揚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譏,貶損當世。” 直到司馬遷死,“其書稍出,宣帝吮遷外甥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償焉”。西漢對該書的流傳控制很嚴。后東漢、南北朝以及隋唐,對《史記》多有微詞,甚至還有指責《史記》是“謬孔子言”,直到宋代《史記》才遇知音。明清學者多精讀《史記》,開始考證,核差誤,論得失,《史記》的研究至此才蔚為大觀。)
4.總結寫《史記》的目的。
為完成家族的使命,父親的遺愿,為適應時代的要求,為了效仿孔子作《春秋》“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成王事”,成就一家之言。
(二)從《太史公自序》中得知司馬遷為什么能寫成《史記》?分組討論,要求能用原文作論據。
1.時代的因素:當時政治相對穩(wěn)定,經濟繁榮,文化學術發(fā)展較快。
依據:壹壺的話(第九小節(jié)) 司馬遷的話(第十小節(jié)) 歷史條件(第十二小節(jié))
2.家族的影響:史官世家賦予司馬遷的使命感、責任感,先祖多方面的才藝對司馬遷的熏陶。
3.自身的努力:自幼攻讀古代典籍,青年時期兩次游歷開闊了眼界,積累了許多第一手的資料。
依據:(第四段)
(1)年十歲誦古文。
(2)游歷。第一次游歷,到過浙江、江蘇、山東、河南、安徽、湖南等地的許多地方;第二次奉使出使巡視西南地區(qū)。
4.前人的表率作用:孔子作《春秋》褒善懲惡給了他啟迪,在自己遭受挫折的時候,屈原、左丘明等人“述往事,思來者”,最終能“立功揚名于后世”給了他很大的激勵作用。
5.總結:略
(三)司馬遷的求實精神和不屈的人格。
六、《史記》的有關知識。(自己寫提綱,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1.根據本文的資料介紹司馬遷。
司馬遷,字子長,夏陽(陜西韓城縣芝川鎮(zhèn))人,是我國古代一位杰出的史學家、文學家。青少年時代在家鄉(xiāng)耕牧,十歲開始學習古文典籍。二十歲離開家鄉(xiāng)漫游各地,尋訪古代遺跡,收集資料,回到長安后,入仕作了郎中,奉武帝之命隨軍西征巡視西南地區(qū)。父親司馬談去世之后,當了太史令,曾經參與制定太初歷。后因為李陵之禍,激怒漢武帝,自請腐刑,得以保全性命,忍辱完成了《史記》創(chuàng)作。
2.結合本文以及所積累的知識介紹《史記》。
《史記》《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笆酚洝北緛硎枪糯窌耐ǚQ,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的專名!妒酚洝分蟾牌鹩谖簳x間。它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敘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之間3000多年的歷史,分12本紀,10表,8書,30世家,70列傳,共130篇,526500字。《史記》的體例是司馬遷的創(chuàng)舉。用本紀敘述帝王,兼排比大事;用《世家》記述王侯和特殊人物;用《表》來統(tǒng)系年代、世系、人物等;用《書》記載典章制度的原委;用《列傳》記人物、民族以及外國。五種體例在風格上各具筆法而內容上則構成嚴密的整體。后來歷代的史家都繼承了這樣的體例,成為正史寫作的通用體例。
七、總結全文:
《太史公自序》是司馬遷為《史記》一書撰寫的序言。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歷敘世系和家學淵源,并概括了自己前半生的經歷;第二部分利用對話的形式,鮮明地表達了作者撰寫《史記》的目的:是為了完成父親臨終前的囑托,以《史記》上續(xù)孔子的《春秋》,并通過對歷史人物的描繪、評價,來抒發(fā)自己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氣,表白自己以古人身處逆境、發(fā)憤著書的事跡自勵,終于在遭受宮刑之后,忍辱負重,完成了《史記》這部巨著;第三部分是《史記》一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全序規(guī)模宏大,文氣深沉浩瀚,是《史記》全書的綱領。
八、作業(yè):
1.背誦第11小節(jié),整理重要文言字詞。
2.寫一篇讀后感。
[《太史公自序》教案(蘇教版高一選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2.太史公自序教案
3.高一數學教案設計
8.蟬的教案設計
9.閣夜教案設計
10.《草》教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