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山東電視臺熱播劇《楊貴妃秘史》的觸發(fā),我又重讀白居易膾炙人口的經(jīng)典敘事詩《長恨歌》。其語言之優(yōu)美,故事之曲折,描寫之細膩,人物之生動,感情之凄惻,仍令人回腸蕩氣。反復誦讀,我仍舊陷入了那個老生常談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思考,白居易在詩歌中究竟在“恨”什么?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我試圖透過“她”的眼睛,看穿“她”的心靈。“歌”,表明此詩體裁為在詩中的“歌”、“行”、“體”,是古代樂府詩的一種,寫法上比較自由靈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雜言居多,有“吟唱”的意思,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長”即“長久的”;“恨”,在古漢語詞典中釋為“遺憾,不滿意”;“長恨歌”合起來即“吟唱長久的遺憾”?勺髡叩降住昂蕖笔裁矗髡邲]有明確說,我仍舊不得而知。
正是由于作者沒直接說出“恨”的內(nèi)容,隨著年代的久遠,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內(nèi)心感受已經(jīng)難以考究,而流傳下來的有關作品主題思想的資料也不過是一些見仁見智的只言片語,根本不足以作為某種說法確鑿的憑證。加上每個讀者以何種心情、何種角度去賞讀作品,更是視個人而定,正如莎士比亞所說的“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于是乎,關于詩歌的主題出現(xiàn)了各種說法,但從研究者的評論來看,不外乎有三種意見。一是認為這篇持的主題是諷喻,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這首詩是諷刺唐明皇的重色誤國的;二是認為這篇詩的主題是“愛情說”,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這首詩里對李隆基和楊貴妃堅貞愛情的歌頌和同情;三是雙重主題說,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詩的前一部分是諷刺唐明皇的荒淫誤國,后一部分是對唐玄宗、楊貴妃堅貞專一愛情的歌頌。到今天,對這個問題,始終還有達到比較統(tǒng)一的認識。
反復誦讀文本,我妄自揣摩,愚以為此“恨”有三層內(nèi)涵:首先,詩人“恨”有情人未能終成眷屬。自古帝王無真情,他們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每個妃子姓氏名誰哪位帝王記住了?更別奢談愛情。但當李隆基遇見楊玉環(huán),神話被打破。楊玉環(huán)集三千寵愛于一身,李隆基愛屋及烏,使得玉環(huán)“姊妹兄弟皆列土”,玉環(huán)被深深打動。在七夕長生殿上,與明皇共誓,達成了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約定。但天妒良緣,“安史之亂”使得相愛的兩人永遠的天人相隔。作者通過鋪敘李楊二人相處時的種種美好,處死貴妃時殘酷痛苦無奈場面的描摹,明皇對貴妃上天入地的找尋,失去愛人后刻骨銘心痛徹心扉的思念,故事層層推進,感情慢慢積蓄,到最后終于迸發(fā),喊出了“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呼喊。如此美好難得的帝妃之良緣卻未能善終,讓詩人如何不“恨”?此詩人一“恨”也。其次,詩人“恨”明皇因愛“美人”而失“江山”。不錯的,古語有“愛江山更愛美人”之說,但對于一個稍有理性稍有理想的人來說,可以很好處理二者的關系,合理安排二者的順序,使“魚和熊掌,二者可以得兼”。而我們的玄宗被愛情沖昏了頭腦,“從此君王不早朝”,一代明皇,面對江山與美人,不說二者得兼,兩全其美,就是顧此失彼也可,可他偏偏是賠了“美人”,失了“江山”,豈不痛哉?此詩人二“恨”也。再者,詩人“恨”當朝者忘記歷史,沒有也沒打算以此為鑒。詩人把一個盡人皆知的李楊愛情悲劇寫成詩歌,旨在引發(fā)人們對悲劇原因的思考,知道了為什么,才能指導人們怎樣去做。李楊愛情的悲劇到底是誰造成的?唐玄宗。詩人開篇即表明“漢皇重色思傾國”,唐玄宗沉迷于貴妃的美色,不理朝政,妄自尊大,任人唯奸,任人唯親,導致安史之亂爆發(fā),士兵嘩變,貴妃致死,李楊愛情以悲劇收場。而當朝者大約忘記了這段歷史,忘記了這個悲劇,大唐依然走在衰亡的路上。此詩人三“恨”也。
細心人稍加揣摩,便可發(fā)現(xiàn)此三“恨”之內(nèi)在關聯(lián)。表面上,我們很容易把握住詩人|“有情人未成眷屬”的遺“恨”,我們不妨追問一下,為何李楊有情人未終成眷屬?前面我們也分析過了,是因為玄宗重色沉溺于美色而誤國,由于自己的剛愎自用妄自尊大荒淫無道而導致自己痛失江山又賠了美人的悲慘結局。自己釀造的苦酒自己和淚吞下!坝辛私,何愁美人”是任何一個正常成人都懂的道理,玄宗為何執(zhí)迷不悟?當局者迷!哪怕“當局者”是高高在上的英明無比貴為天子的皇帝。所以作者認為有必要把李楊悲劇重播一下,警鐘長鳴,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能重蹈歷史的覆轍,避免一失足再鑄成千古的遺恨!
橫看成嶺側成峰,果真如此!
史先慧
[白居易,你究竟在恨什么?--重讀《長恨歌》有感(人教版高三選修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5.《長恨歌》教案
7.《長恨歌》課件
10.讀白居易長恨歌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