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們愛說“文如其人”,是指“為人與其文章之相似[①]”。文章歸根結蒂是作者對生活的感悟和理解。不同的文章彰顯著不同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然而在紙醉金迷的當今盛世“文如其人”成了稀有物種。君不見在“作者不作,主編不編”的某些院校,在“小人物捉刀,大人物署名,總編總是不編”的某些社團,在盛行抄襲的學界,在“文字賄賂”盛行的某些官場,手與心分離,文與人無關,文如其人乎?至于網絡,有[0]數字統(tǒng)計:“文如其人”的概率最多只有1%。
“文如其人”,我們呼喚著!
愈是如此,愈覺得“文如其人”的珍貴,不由想到朱老先生那樣老一輩知識分子。為人,給予我們的是一種永恒的“人類的精神”,真誠的、高尚的、執(zhí)著的一種對血肉乃至靈魂的影響,為民族、為國家命運而奉獻一生的精神;為文,絕對沒有背離生命感的浮華的技巧,表里如一、性格堅強,一生沒有背叛純正的藝術,沒有放棄對真正的文學的追求。讀先生文章,更覺“拂去塵世間的功利與俗氣”的可貴,真可謂文如其人。
正是這種散文的魅力,才吸引我去欣賞他那些從心底里流淌出來的美不勝收的文字。
朱老先生的散文確實有著超乎尋常的美感力。他那獨立的人格、鮮明的個性、自由的追求為散文開拓了嶄新的境界,不僅建構了現代散文的藝術大廈,也成為后代散文家學習和借鑒的珍貴遺產。
一 文中有畫,畫中有情
《春》是一篇貯滿詩意的散文。它以詩的筆調,描繪了我國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綠草如茵,花木爭榮,春風拂煦,細雨連綿,呈現一派生機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擻,辛勤勞作,充滿希望。
在朱老先生的筆下,春草是如此的天真爛漫、活潑可愛。人們在草地上“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 這里的綠茵,已不是單純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們生活的親愛的伴侶--景物變成了情物。
“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鄉(xiāng)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 每每掩卷,使人們好像看見朱老先生剛剛放下畫筆,將一幅描繪生機盎然的迎春圖展示在讀者面前。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辈粌H果樹之花爭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萬紫千紅。眾花還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無數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蝴蝶翩翩起舞。這些描寫,活現出春意盎然的氣氛。作者不以再現自然花色為滿足,還特意馳騁想象的翅膀寫道:果樹之花“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狈磸途捉篮,心里滿是遐想,好像看到遙遠的將來也這樣鮮艷奪目。
《春》是熱烈歡快的。由于“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便不覺時間的珍貴,整天醉心于“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敝钡叫蕾p了《匆匆》,才第一次感到迷茫,“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感嘆先生善于從一閃即逝的現象中捕捉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卻又常常疏漏的現象,“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
欣賞之余,忍不住捫心自問:“在逃去如飛的日子里,在千門萬戶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掩卷深思,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如涓涓細流淌于紙上卻有如此的震撼力。一種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這震撼力源于什么?駕御語言文字的高超技巧?高度的文學修養(yǎng)?……更重要的是,先生對人生高度的責任感與讀者的溝通。
我之所以對朱老先生的散文幾近癡迷的程度,是因為他以肺腑之言感染著我。的確,朱老先生是一位功力很深的散文家。他主張散文要寫實,要精雕細琢,然而又不露斧鑿之痕,如出水芙蓉,秀韻天成。他的散文貯滿了一種濃郁的詩情畫意,那清新質樸的語言,飄灑秀逸的氣韻,恬淡自然的意境,如飲一盞醇酒,使人感到余香滿口;又如一首名曲,余音繞梁久久回蕩在耳畔。
如果說《春》的內心世界是歡快的,朝氣蓬勃的;那《綠》和《威尼斯》則是他色彩斑斕的精神世界的生動寫照。
讓我們先看看《綠》是怎樣鋪開的吧?在梅雨潭所見到的景物是“微微的云”、“飛花碎玉的瀑布”、“小小的梅雨似的”水花,這里的景物,色繹晶瑩,色調淡雅;而梅雨潭呢?卻又是“滿眼醉人的綠色”,它柔和、明亮、純潔。它綠得“濃淡得宜”,既不像北京什剎海拂地的綠楊--鵝黃的底子顯得太淡,又不像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綠碧--似乎太濃。這樣的描寫,不盡使人想到宋玉《登徒子好色賦》中對于美女的描寫:“東家有子,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綠》中對梅雨潭的描寫和《登徒子好色賦》中對美女的描寫,不正有異曲同工之處嗎?她們的美不都是恰到好處嗎?難怪作者在篇末寫道“我不禁驚詫于梅雨譚的綠了”,這真是神來之筆,點睛之筆啊!
用“淡妝濃抹總相宜”來形容朱老先生的散文一點兒都不為過。當欣賞《威尼斯》的時候,仿佛一組組油畫,展現在讀者面前。描繪威尼斯的風光用的是濃墨重彩。請看:“在圣馬克方場的鐘樓上看,團花簇錦似的東一塊,西一塊在綠波里蕩漾”,“海水那么綠那么釅”,“中國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鄉(xiāng)了”。“江南的水鄉(xiāng)’是什么景象?是“日出江花紅似火”的濃艷,是“春來江水碧如藍”的澄清。紅得熱烈,綠得醉人,作者以此來比喻威尼斯的風光,使讀者不僅領略到威尼斯的明媚亮麗,而且領略到這座古城煥發(fā)的勃勃生機、文化之城呢?其顏色也自然是絕而不俗的了。你看,圣馬克方場是“偉麗”的,公爺府的墻面上用白色和玫瑰紅的大理石砌成的方紋,“在陽光里鮮明得像少女一般”。而威尼斯唱夜曲的歌女們“微微搖擺在紅綠燈球下,顫動著釅釅的歌喉”,“運河上的朦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紅的樣子”。這些描寫,恰到好處地表現了威尼斯“華妙莊嚴兼而有之”的特點。
朱老先生寫敘事的主要代表作是《背影》。這篇散文的特點是質樸中見深情。 作者并不正面寫父親的肖像表情、青布馬褂的“背影”, 而是通過幾句簡短的叮囑之語、送兒子上車、揀座位、囑托茶房照應等幾個動作,尤其是手腳并用、努力攀登、 不辭辛勞地為兒子的背影刻畫,便把父親對兒子的憐惜體貼、 牽腸掛肚、依依不舍的不可言說的表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人們從父親“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馬褂的背影”上,可以體味出人生的悲涼,概嘆社會的不公。同時,人們又從對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漠的憤懣中, 激起對象父親這樣的舊知識分子的憐惜、惻隱之心。 真摯的父子之情與冷漠的世態(tài)人情形成強烈而又鮮明的對照, 激起讀者情感的共鳴,平實中潛存著憤意,素樸中含有激情,這便是《背影》的藝術魅力所在,也是朱老先生散文共同的藝術特色。
朱老先生的寫景散文,細膩秀麗,準確具體地表現描寫對象的特點,追求逼真的藝術效果。正這種“貯滿詩意”的文字,所構筑的“文中有畫,畫中有情”的境界,才使他的散文構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
二 語言凝練,精雕細琢
散文與人的世界的同構,使閱讀者可以從自己的視角,從不同的維度去解悟它的真諦,尋求其美的內涵而獲得藝術的享受!毒G》仿佛一組顏色明麗的水彩;而《威尼斯》卻又如同一幅頗具西洋風格的油畫;《荷塘月色》又宛如一幅色調朦朧的水墨風景。三篇散文,給人的審美感受不同:《綠》描繪的是鮮麗之美,字里行間洋溢著勃勃的生機和作者對生命的由衷贊美;《威尼斯》寫的是異國風光之美,畫中充滿了濃濃的北歐情調和作者對威尼斯古老文明的詠嘆;《荷塘月色》表現的是朦朧之美,文中彌漫著一種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憂愁這些都令人心曠神怡,留戀不已。
這篇散文是抒寫作者心境的一個名篇,作于1927年7月。作品開頭就是開門見山地“揭全文之指”:“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
“好的藝術作品”,多是“不顧厲害,自然而然地從心中流露的東西[①]”在《荷塘月色》里,“心里頗不寧靜”聚焦成一束“凝光點”,使作品能夠“貯滿詩意”的內核。有了它,作者主觀世界的情和客觀世界的景就能夠得到高度的統(tǒng)一,意境的開拓就有了逐層轉深的“神經”。有了它,詩意才能傳出熠熠的神采。
朱老先生散文爐火純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許多“大家”早有高論,我只想在品味一幅幅優(yōu)美的畫卷的同時,去傾聽他字里行間搏動著“自己的聲音”。
“像今天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 先生借著小路的“靜”,抒發(fā)自己踽踽獨行郁悶。隨后,寫荷塘景色的“靜”,寫月色朦朧的“靜”,以此反襯自己的“心里頗不寧靜”。再接著,以荷塘四周蟬聲和蛙鳴的“鬧”突出荷塘月色的“靜”, “這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和《春》里“打兩個滾,踢幾腳球”是多么明顯的不同。最后,以聯(lián)想江南采蓮的舊俗、梁元帝的《采蓮賦》和《西洲曲》關于采蓮的熱鬧、嬉戲的情景,進一步反襯此時此地荷塘月色的“靜”。最后畫龍點睛:“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頗不寧靜”的原因所在。眾所周知,江南時期的朱老先生,在共產黨的影響下,曾經以革命民主主義的姿態(tài)戰(zhàn)斗過,呼喚過;然而,大革命失敗以后,嚴酷的斗爭現實使他陷入極度的苦悶和彷徨,“心里”是“頗不寧靜”的。從表面上看,作品處處扣住一個“靜”字,從各個側面看、用各種手法描寫、渲染荷塘的“靜”。實質上,處處扣住“心里頗不寧靜”一句,正是為了突出地抒寫心靈的“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的不“靜”,正是為了抒寫回首江南斗爭生涯的苦悶和彷徨。由此提綱攜領,“荷塘月色”這幅風景畫,變成了一幅作者抒情的圖畫,賦予了特有的音調和色彩。
朱老先生很重視語言錘煉,一詞一句都要經過反復周密的推敲才寫定。他的文章繪形表物、表情達意,都做到了準確生動、親切自然。 特別是他對動詞的使用,往往表現出他造句時追求詩意的生動。 比如,寫月光照在葉和花上,本來是一般化的。他卻寫“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又如, 葉子和花在風中“顫動”, 樹縫里“漏”出一兩點燈光,也都是用詞不同凡響之處。
疊字、疊詞的運用,是朱老先生散文中常見的。他注意語言的音樂美,詞句流暢、和諧、瑯瑯上口。 疊字的藝術效果在于“借聲音的繁復增進語感的繁復”,“借聲音的和諧增大語調的和諧!蓖瑫r, 還可以使語言的行進速度放慢,使文章柔美、平穩(wěn)、舒緩,這是朱老先生的散文藝術特點。例如他散文作品中的“蓊蓊郁郁”、“迷迷糊糊”、“曲曲折折”、“田田”、 “層層”、“密密”、“靜靜”、“彎彎”、“重重”等等, 雖然形式不同,但都運用得恰到好處。
三 平淡質樸 凸現人格魅力
朱老先生的散文“文字越見得周密妥帖,可是,讀下去真?zhèn)像跟他面對面坐著,聽他親親切切的談話[②]”。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視野并不寬廣,多半是個人的所見所聞,寫自己生活的小天地。但是他能對生活細致地觀察,深入地體會,善于捕捉一閃即逝的現象,并挖掘其內在的深遠的社會內容和思想意義,使讀者從常見的生活現象、事物中,從自然景色的描繪中窺見當時黑暗的社會風貌,體察作者對社會人生的觀感、內在的思緒和潛在的情感細流?v觀朱老先生一生的散文創(chuàng)作,就其思想內容而論,都在真誠地“表現著、批評著、解釋著人生的各個側面②”,體現他作為“大時代一名小卒”的社會責任感和“為人生”的特色。
我之所以喜歡朱老先生的散文,不僅僅因為其作品用平易的語言,在樸素的敘述中寄寓真摯深沉的情愫,他用自己獨具的人格魅力,一筆筆勾勒出一個個人情美、人性美的活脫脫的形象。
首先,朱老先生的全部思想感情、人格,表現出一個中國知識分子強烈的自尊意識。“五四”退潮以后,朱老先生動搖了他最初建造“光明”的信念,產生了孤獨和彷徨,出現了他的第一次心理危機,也就隨之產生了他的“剎那主義”的哲學。為了擺脫自身的孤獨和彷徨,不至于使自己沉淪頹廢下去,他努力以積極態(tài)度看待人生,使自己生活中的每時每刻,“都有獨立之意義和價值”。他說:“因悵惆而感到空虛,在還有殘存的生活時所不能堪的!我不堪這空虛,便覺得飄飄然終是不成,只有轉向才可能較安心--比較能使感情平靜。于是我的生活里便起了一個轉機……便決定了我的剎那主義。③”十分清楚,朱老先生的“剎那主義”實際上是為平復個人的心理危機,求得個人生命意義的充實和實現自我的價值,其實這正是他痛苦的自尊意識。他的理想幻滅之后,自尊、自重、自強、自愛是這時期他個人的強烈的精神需求。他用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tǒng)氣節(jié)觀來約束、規(guī)范自己的思想、行為,求得自我人格的自潔和自尊。因此,強烈的自尊意義也就充溢流貫于他的一些散文之中。
與俞平伯同泛秦淮河所作同題散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是他在《荷塘月色》中“偷得片刻寧靜”時剖示內心的“現代的懊悔”。秦淮歌妓來與他倆糾纏不休,對此,俞平伯依照“因為我有妻子,所以我愛一切女人”的邏輯,持同情、超脫態(tài)度,所以事后還“怡然自若”;朱老先生卻十分認真、拘謹和自尊,既同情她們淪落風塵的不幸,又受到內心“道德律”的壓迫,拒絕了她們的誘惑和賣唱,陷入了理智和情感的“爭斗”之中,一時竟然難以排解這襲上心頭的苦惱,“那不安的心在靜里愈顯活躍了”。自尊意識流貫全文,并構成了這篇游記中矜持篤誠的人格色彩。 其次,朱老先生在強化自尊意識的同時,也強化著他的博愛意識。自尊是愛自己,博愛是愛他人。從“五四”退潮到大革命失敗,他的心一直受磨受難,感到在大時代里,自己是“一張枯葉,一張爛紙”,是“尋常人所難堪”的“苦在話外”。唯其一直處于心理失衡的狀態(tài),所以就需要用愛的瓊漿玉液來滋潤一顆寂寞、枯竭的心,用愛和淚廣施于人,以排解自己的內心痛苦,以求得心理平衡。因此,他在他的散文天地里筑起了一個“愛”的天國。一方面,從人性、倫理、道德上,抒寫自己博愛意識。這一組散文多寫于大革命失敗的前前后后,如《背影》、《兒女》、《給亡婦》、《冬天》、《哀韋杰三君》、《我所見到的葉圣陶》、《懷魏握青君》等多表現父子、夫妻、師生、朋友間的感情。朱老先生從作為兒子、丈夫、父親、老師、朋友所應有的倫理、道德及仁愛之心出發(fā),檢點自己在人倫關系中的生活細節(jié),對自己的粗疏、隨便、懈怠,表示深深的自責和無盡的悔恨。愈是自責自悔,愈是表示修善補過,便愈是宛然托出一顆誠摯、廣博的愛心。特別是《背影》這篇散文洗去了他往日的鉛華,用平易的文字描寫了父親爬上站臺的動作,于滑稽、笨拙的動作中,傳達出父子間的真情。透過父親的一舉一動,我們似乎看到了作者慘淡的家境。更從字里行間里發(fā)現了他帶給我們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侗秤啊肥侵炖舷壬盏礁赣H那封“……惟膀子疼痛利害,舉箸投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的信后萌動創(chuàng)作契機,文章通過當年父親為自己買桔子的背影的憶念,傾吐了今天兒子對父親的感恩圖報之情。作者不是正面地、直接地評說這種感情,而是自審那時自己對父親送行過程中不敬的思緒,--總覺得父親與搬行李的腳夫講價時“說話不漂亮”;他又是叮嚀又是囑咐茶房,“心里暗笑他的迂”等等,現在回想起來,“那時真太聰明了”,自責自悔是出于作者為人的人性、倫理、道德,更是出于自己對父親的一片摯愛深情。靈魂的自尊更加反襯出對父親的情之切切,愛之深深,反襯出遠在他鄉(xiāng)的兒子對父親健康狀況的憂愁,以及自己不能守在老人身邊盡孝的痛苦。
另一方面,用悲劇心理觀照和描寫人生,伴隨著他“愛”的飲泣,使散文散發(fā)著人道主義的溫馨氣息。如《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哀傷淪落風塵的歌妓;《生命的價格--七毛錢》憂思五歲小女孩將一生失去“生命的自由”;《阿河》哀惜一位被社會遺棄而被賣來賣去的青年女子……最讓人震撼的還是《執(zhí)政府大屠殺記》,該文以作者的親身經歷揭露了段祺瑞執(zhí)政府有預謀、有組織地屠殺愛國群眾的血腥罪行,為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留下了詳盡的珍貴記錄,并啟示人們向反動政府討還血債,哀痛被無辜殺害的愛國學生和民眾;自尊和博愛,是朱老先生早期散文的兩種主要形態(tài),也是他思想、感情、人格的具體表現。他懷著悲劇性的心理為現代散文美學彈奏著美麗的心曲,淋漓盡致地披露了他的主觀深層世界,裸露地再現他全部的生命空間,從而為現代散文提供了嶄新的審美內容。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朱老先生用自己的散文創(chuàng)作實踐在散文美學范疇提出了“意在表現自己”的命題,這是他對現代散文的突出貢獻。
四 結論
我喜歡朱老先生的散文,因為其作品語句優(yōu)美、生動,很深入人心,有一種親切感;因為其作品凸現出獨立的人格、鮮明的個性、對人性的終極關懷。
不僅如此,更因為他有骨氣。是他用自己的行動,書寫了真誠的、高尚的、執(zhí)著的追求;書寫了老一輩知識分子那個大寫的“人”。在40年代,“一身重病,寧可挨餓,也不吃美國‘救濟糧’[③]” 。朱老先生無論為文為人都濃墨重彩地實踐了他特立獨行,直面人生,哪怕慘淡的人生態(tài)度。
于樸素中造新意,于平淡中見神奇。正是這種魅力吸引我去注意他那些用心用情構敘出來的文字。
“凡文字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彩色絢爛,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乃絢爛之極也。②”從朱老先生的散文中我們不難看出,越到后來,他越追求這種樸素自然的境界。這種境界體現的是一種“豪華落盡見真淳”的美,是一種“大巧若拙”的藝術風格,是博大精深后的平易淺近。朱老先生的兩種不同文采、風格的散文可以說大致反映了他散文發(fā)展變化的過程。絢麗之極乃有平淡,樸素從風華中來,自然由雕飾脫胎,終于達到爐火純青、自成高格的境界。
是夜,春夜淅淅瀝瀝,潤物無聲。我又一次翻開了朱老先生先生散文集。每當心煩意亂的時候,品一品朱老先生的散文,如品味一杯香茗,如欣賞一段古樂,煩躁的心被朱老恬淡的文字所浸潤,漸漸變得平和安詳。
“子由之文實勝仆,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其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③”把真誠的心捧獻給讀者,正是朱老先生的為人為文之所在。
我看重朱老先生的美文。更看重朱老先生的人格。
或許,朱老先生的散文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這些……
參考文獻
[1]郭沫若.《沫若自傳第二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2]魯迅.《革命時代的文學》,《而已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3] 宋蘇軾.《唐宋八大家之蘇軾散文卷》,吉林,延邊人民出版社,2004
[4]朱自清.《朱自清散文全編》,浙江文藝出版社,2001
[5]朱自清.《背影序》,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98
[6]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5
孫永軍
[朱自清散文賞析(教師隨筆)]相關文章:
1.朱自清散文看花原文及賞析
7.朱自清生活隨筆
8.愛情散文隨筆賞析
9.小學教師隨筆散文
10.教師師生情散文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