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崇玉 永靖中學 731600
【摘要】 朱光潛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提出了“套板反應”的概念,如果我們把它上升到提煉寫作主題的高度上去,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百家衣”,就是主題陳舊。主題要創(chuàng)新,就得打破陳舊的思路套式,大膽運用異向思維。當然,“異”要建立在“合道”的基礎上。
【關鍵詞】寫作 套板反應 異向思維 合道
眾所周知,作文在高考中占有很重的份量,但考生往往得不了高分。究其原因,主題不新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么,怎樣“煉”新文章的主題呢?
我們先來看看主題創(chuàng)新的障礙。朱光潛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提出了“套板反應”的概念,即:“一件事物發(fā)生時立即使你聯(lián)想到一些套語濫調,而你也就安于套語濫調,毫不斟酌地使用它們,并且自鳴得意”,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
“套板反應”是朱先生針對“煉字”提出來的概念,如果我們把它上升到提煉主題的高度上去,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百家衣”。即:別人穿什么自己穿什么,流行什么穿什么,絲毫沒有自己的元素,這就不能展現(xiàn)自己的“個性”。這些人總是認為流行的就是好的,其實流行的并不一定就是好的,難道流行感冒也是好的嗎?
“文章最忌百家衣”。因此,古人十分強調“意取尖新”、“意忌庸、陋、襲”,所謂“庸、陋、襲”,即現(xiàn)在我們所說的主題平乏與膚淺。從思維方式的角度分析,這仍然是習慣性思維的惰性所致:人們“習慣老是歡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誘性最大,一人走過,人人就都跟著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濫,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一般人最容易為流俗觀點和自己的先入之見所蔽,這是主題創(chuàng)新的最大障礙。
主題要創(chuàng)新,就得打破陳舊的思路套式,大膽運用異向思維。
我們知道,同向思維是指沿著已有事實和結論相同的思路去思考,逆向思維則是沿著相反的方向去考慮,敢于說“不”。在許多情況下,事實和結論并非正反兩個方面,因此,思維也不應只限這兩個互逆的方面,而應伸向各個不同的方面,更寬闊而也更活躍的是異向思維。異向思維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一般到特殊,由現(xiàn)象探求本質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要求從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多途徑地進行思考。“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視角不同風景不同,同樣的道理,思維方式不同結論也就不同。詩人卞之琳說:“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蹦氵x擇當橋上人還是樓上人呢?或許我們都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培養(yǎng)異向思維,就要學習天馬行空的思維方式,突破藩籬,根據(jù)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不拘泥于常識,善于求“異”。
如果在提煉主題的過程中,變換一下思維的某個要素,即可產(chǎn)生新的思路,使文章富有新意。寫作立意,不要總是步人后塵,而要“言前人所未言,發(fā)前人所未發(fā)”,從超乎常人的角度看問題,從而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于世人之外別出眼目,才能吸引讀者眼球。誰說刺猬的毛不可以倒著捋?你偏給它倒著捋一下,先讓閱卷老師一眼發(fā)現(xiàn)你的“與眾不同”,進而去發(fā)現(xiàn)你的“好”,但要注意千萬不要“刺”到自己。
寫作領域有許多熟悉的題材,其中一部分題材已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主題定勢,但主題定勢并不意味著只能重復立意,沒有新意可挖。運用異向思維,于他人寫過之處照樣可以擴展出他人未發(fā)之意。舉幾個實例:
在人們眼里,狼和羊絕對是水火不容的,可是我們聽了湯潮的《狼愛上羊》后發(fā)現(xiàn),狼和羊之間產(chǎn)生感情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
通常我們都認為“開卷有益”,但是,現(xiàn)在我們俗稱為“地攤文化”的那些書籍卻嚴重影響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所以我沒完全可以說“開卷未必就有益”;
我們都說“君子動口不動手”,但是當你遇到“君子”口里說著“現(xiàn)在這些人,垃圾箱就在旁邊,偏偏要把垃圾扔到地上”,卻不愿動一下自己的金手銀胳膊彎腰去撿一下的時候,你應該會想到“君子動口更應動手”;
現(xiàn)在有些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在八小時的基礎上又加了一小時讓學生去學習,而有些學校卻八小時的基礎上謄出一小時讓學生去活動。那么,兩者的效率怎樣呢?顯然,后者更符合“磨刀不誤砍柴工”的道理。所以你可以說“8+1>8-1”。
某些常見的道理,并不符合實際,但往往被當作正確的東西長期相傳,而對那些事理的正確認識卻沉淀到了底層。把它們鉤發(fā)出來,作為文章的主題,能使人耳目一新。如論述學習的“苦與樂”,一般同學會說學習是苦的,只有先吃苦然后才會快樂。換一種眼光呢?對“苦與樂”的認識是因人而異的,有人認為苦的事,有人卻樂此不疲;有人認為樂的事,有人卻認為苦不堪言。吃不著苦的苦比吃著苦的苦還苦,是心靈之苦。這樣認識立意就會比前一種觀點更高一籌 。又如,同是看賽跑,人們總是贊美跑在最前面的人,嘲笑跑在最后面的人。但是魯迅先生卻贊美“那雖然落后而非跑至終點不止”的人。他把著眼點放在“不恥最后”者身上,發(fā)掘出他們身上的那種頑強不屈的精神。
“異”,不只是個思維方式的問題,支撐它的是作者的才、膽、學、識。同時,“異”應當建立在尊重客觀生活的基礎上。主題必須新而妥,奇而確。也就是說,要在“合道”的前提下求“異”。比如:現(xiàn)在全國上下都在反腐敗,你卻要說“腐敗好,它能促進消費,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機時刻”;你要說“偷竊合法,它是在深入貫徹‘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的政策。”類似于這樣的“創(chuàng)新”,純屬胡扯,是根本不合乎道理的,讀者也就不會接受。
只要你有那個才、膽、學、識,你完全可以說超越常規(guī),進行“異向思維”。如人們常說“世上只有媽媽好”,你不妨來個“世上只有媽媽‘壞’”;人們常說“多個朋友多條路”,你不妨來個“多個‘朋友’多堵墻”;人們常說“榜上無名,腳下有路”,你不妨來個“榜上有名,腳下無路”……這樣擬題新穎直觀,內涵豐富,很有創(chuàng)意。前提是,一定要“合道”。
借用朱光潛先生的話來作結:只有運用異向思維立出新意,“你的文章才是真正‘作’出來的,不致落入下乘!狈駝t,你的文章就是“套”出來的。
【參考文獻】
①《寫作訓練教程》 甘肅文化出版社 任遂虎、崔寶國主編
②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教程第二冊《咬文嚼字》 朱光潛
魁崇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