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已經(jīng)越來越引起語文教師的關注。怎樣提高學生的感悟力?筆者的做法是:
一、讀書促感悟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書感悟是傳統(tǒng)閱讀教學經(jīng)驗的精華,它追求以讀促悟,讓學生在讀中悟情,讀中悟境,讀中悟意,讀中悟法。當然,讀書有一個方法問題,學生只有學會讀書,才能達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1、在輕讀想像中了解課文內(nèi)容。在學生輕聲讀課文的同時,教師要結合課文內(nèi)容,引導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借自身的經(jīng)驗、經(jīng)歷幫助了解課文內(nèi)容,達到初步感知課文,為繼續(xù)深入理解打下基礎的目的。如閱讀《瑞雪》一文時,可以讓學生一邊輕聲讀課文,一邊結合自身經(jīng)歷想像一個“漫山遍野,大雪紛飛,田野村莊,一片素裹”的畫面,以促進學生對課文所表述的“北國雪景”的整體了解。
2、在朗讀體味中領悟語言情感。引導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仔細體味文中的語言情感,包括文中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作者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等。如《瑞雪》一課,可以讓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有關內(nèi)容,在朗讀中體味“小孩”、“大人”面對大雪的喜悅心情,以促進學生對“雪使人歡”的深入理解。
3、在默讀思考中理解文章中心。每一篇文章都包含著作者的寫作目的,即文章的中心,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默讀思考中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其讀書有所收獲。如《瑞雪》,在理解“瑞”字時,可以讓學生邊默讀邊思考:這場雪有什么特點?雪后的景色、人們的心情怎樣?通過默讀思考,使學生從中感悟到“雪大、景美、人更歡”這一“瑞”字的含義及由此而包含的文章的中心。
4、在品讀剖析中感悟寫作技巧。教材所選的課文,大多出自名人之手,寫作技巧各有千秋。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細細品讀的基礎上,認真剖析課文的寫作技巧,為自己所用。如:為了讓學生領悟作者在煉字鑄句上的技巧,在教學王安石的《泊船瓜州》時,可以讓學生將“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改換成“吹”“過”“到”等字,再品讀剖析,深刻領悟用“綠”字既顯示出色彩,又把春風寫得極具生命力,給人以強烈的動感,非常恰當。
二、積累促感悟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庇辛素S富的積累,才會有良好的悟性。積累包括情感的積累、生活的積累和語言的積累,其中尤以語言的積累最為關鍵。
要積累語言材料,一靠多讀,要廣泛閱讀課內(nèi)外讀物,在閱讀中自讀自思、自我領會、自問自解、自求得之,閱讀面擴大了,思路就會拓展,領悟力就會提高;二靠多記,要充分利用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語文教育資源,鼓勵學生勤動手摘錄好詞佳句,勤動口背誦精彩片斷,使其不斷“厚積”;三靠多用,要鼓勵學生把摘錄的好詞佳句運用于平時的口頭表達或習作中,使“消極語言”變?yōu)椤胺e極語言”,或組織參觀訪問、辦報、開故事會等活動,使學生在運用語言中增加積累。學生通過“讀、記、用”,為“薄發(fā)”儲存了豐富的材料,無疑會促進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順暢表達,促進感悟力的提高。
要提高悟性,生活的積累也很重要。教師要鼓勵學生不斷豐富自己的生活實踐,擴大自己的生活視野,在閱讀中緊密聯(lián)系生活,用生活的活水幫助理解,促進感悟。如:在教學《雨中》一課時,為讓學生感悟到雨中所體現(xiàn)的高尚精神,教師可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中急需得到別人幫助時的神態(tài)、心情和得到別人幫助時的心情、感受等,來體驗蹬三輪車的姑娘得到孩子和行人的冒雨幫助,及時撿起翻倒在馬路上的一筐蘋果所表現(xiàn)出來的神態(tài)、感受,以此感悟出放學的孩子和過路的行人“急人所急、助人為樂”這一雨中深情。
三、交流促感悟
小學生限于認知能力水平,他們在學習探究中必須更多地借助于群體的合作與交流。因此,我們“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在合作交流中加深感悟的平臺。
1、引發(fā)合作交流,擴大感悟效應。教學中要精心設計有結構、有層次的交流活動,及時組織學生展開靈活多樣的交流,引導他們在合作交流中集思廣益,相互補充,以擴大感悟的效應。如教學《赤壁之戰(zhàn)》一課時,可以抓住諸葛亮神秘的一“笑”這一關鍵點設問:課文寫諸葛亮的話共有11處,只有一處有提示語,而且用了一個“笑”字,請你聯(lián)系課文思考:諸葛亮此時在“笑”誰?為什么而“笑”?以此來引導學生合作討論,深入交流,感悟隱藏在全文中的深刻內(nèi)涵和豐富的信息。
2、改進交流方法,提升感悟力度。教師要圍繞教學目的,改進交流方法,刻求學生主動性的激發(fā)與培養(yǎng);要以個性觀念指導、服務于整個教學過程,推行個性化交流,讓學生用自己的思想、學習方式獨立地參與學習過程;要尊重、信任、指導學生,讓他們以“交流”促自主學習,以“交流”促自我感悟。
3、擴大交流范圍,推進感悟深度。教師要組織學生展開多向交流,引導他們突破條條框框,展開理解上的辯論,多角度的思考,在自主、合作的討論中,相互進行思維的碰撞,語言的交流,思路的拓展,靈感的激發(fā),從而進一步感悟課文的情、景、人、物,使交流“增值”,感悟加深;要實行“超文本”交流,(如給課文“補白”--《赤壁之戰(zhàn)》中:黃蓋怎樣向周瑜獻計?)大膽地跳出課文議課文,以促進學生從另一個角度去感悟;要在符合科學性的前提下,鼓勵學生敢于除“舊”布新,進行發(fā)散性思維,通過課內(nèi)的交流,將學生引向課外的更深層次的探究,以確保學生進一步深化感悟。
四、演練促感悟
“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與思維之間的聯(lián)系,思維就不能向前發(fā)展!彼季S是感悟的關鍵,好動又是學生的天性。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動起來,讓他們在動手中激活悟性,在演練中深化感悟。
1、表演。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從本質上講,兒童個個都是天生的藝術家!毙W生好玩愛動,具有強烈的表演欲和潛在的表演天賦。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抓住課文的表演點,結合語言文字訓練,組織學生通過表演,使語言文字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同時,學生在表演中融入自己對教材內(nèi)涵的理解和再創(chuàng)造,這無疑會促進學生對教材的感悟。如學了《月球的自述》一課后,可以組織幾個學生,以擬人化的方法來一個“我是月球”的表演。這種通過動口、動手、動身、動腦的表演,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感悟教材。
2、練筆。以課文為“例子”,組織一些改寫、補白、續(xù)寫等形式的小練筆,也可以通過畫圖,使學生借助想像將語言文字還原成形象,從而使文字與形象配合,課文與畫面互補,以促進學生更好地感悟課文,服務于語言訓練。如教學《夏天》一課時,讓學生根據(jù)課文和課件找感覺,把雷雨后的美景畫出來。學生通過練筆,在實踐中用語言、明含義、展想像,促感悟。
3、實驗。有的課文通過實驗,可以誘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并在實驗中解決難點,落實語言文字的訓練,感悟語言描述的情節(jié)。如教學《詹天佑》一課時,一些同學對“人”字形的線路,火車上山的方法,以及到南口后多出一個火車頭等問題一時難以理解,這時,教師只要組織學生在細讀課文的基礎上實驗一下,就能解決問題。
4、操練。有的課文在學習之后,讓學生按照課文的介紹動手制作一個模型或同類物品,既能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感悟和內(nèi)化,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有的課文,如說明文、應用文,學了以后,不妨讓學生實踐操練一下,看是否掌握了課文內(nèi)容,是否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因素。如學了《爸爸買來電飯鍋》一課后,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操練,以促進學生進一步感悟和內(nèi)化電飯鍋的正確用法及注意事項。
追憶
[促進學生感悟的策略 教師隨筆]相關文章:
1.教師隨筆感悟
2.教師生活隨筆感悟
3.教師教育教學感悟隨筆
9.幼兒教師感悟隨筆
10.小學教師工作感悟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