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那樣的集前代之大成者,并且作出了劃時代的創(chuàng)造,成為百代的楷模,具有化育天下的力量!吧瘛眲t是最高層次的“美”,“神”是“圣而不可知”的意思,是說這種人格美仿佛是渾然天成一般,沒有刻意的痕跡便達到了“圣”的境界,“善”、“信”的道德原則已完全融入個體中。
“大”、“圣”、“神”都是以“美”為基礎,它們不僅是充實了“善”、“信”而且具有了光輝,能夠照耀他人,化育天下,使天下人都達到較高的人格層次,人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便達到了孔子追求的“里仁為美”的社會。孔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朱熹注曰:“里有仁厚之俗者,猶以為美”[5]就是認為美的世界應該是一個有仁厚之俗,應該是一個和睦的大同世界,孟子不僅繼承了孔子的這一社會理想,而且還做了更進一步的深化,將這種和睦的社會建構(gòu)在人格美的基礎上,使這一理想有了堅實的基礎。
以上,我對孟子所理解的“美”進行了評價分析。概括起來,“美”主要涉及到事物之美、自然之美、人格之美、社會之美等,孟子的主要貢獻在于明確地指出了個體的人格同事物、自然一樣都具有審美性質(zhì),可作為審美的對象,給人帶來一定的審美感受。孟子還將人格美劃分為六個層次,道出了人格化育天下,建構(gòu)和諧社會的力量,從而高揚了人的主體力量,使得我國形成了圣人的文化傳統(tǒng),而非西方國家的神文化,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
二、孟子對“詩”的探討
“美”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它必須有一定的感性形式,從而與人們一定的審美感受相聯(lián)系。而較直接、較純粹又非常普遍的美的感性形式便是各類藝術作品。那么,藝術品是什么?藝術品是指那一件件的雕塑、繪畫、電影、音樂、舞蹈、戲劇以及文學等等。[5]
《孟子》一書中出現(xiàn)的藝術品主要是“詩”,涉及多達三十九處,其中大多都是引用《詩》來論證、說明自己的政治觀點。如,《詩》云:“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保ā睹献痈孀由稀罚﹣碚撟C人性是本善的;《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保ā睹献庸珜O丑上》)用來闡述他的“以德服人”的觀點;《詩》云:“既醉以酒,既飽以德。”(《孟子告子上》)來說明人應該以仁義之德為尊貴等等。此種引用在《孟子》中還有許多,在此不多做舉例。
就詩的本質(zhì)而言,孟子還是認為詩同史一樣是歷史的記載!睹献与x婁下》:“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后《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意思是說《詩》沒有了,孔子便寫了《春秋》這表明了孟子認為《詩》與《春秋》都是記載齊桓、晉文之事的史書,有此可見孟子并未區(qū)分詩與史這兩種文體,強調(diào)《詩》承載歷史文化和褒貶善惡的社會功能,而忽略了《詩》作為藝術品的文學性。過分強調(diào)了《詩》的社會性,違背了《詩》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這必然會導致對《詩》的誤讀,如《萬章章句上》中:“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边@句詩見于《小雅北山》本來的意思是,遍天下沒有一塊不是天子的土地;環(huán)繞土地的四周,沒有一人不是天子的臣民,如果是原詩的這種解釋就違背了社會父父子子的倫常,所以孟子解釋說:咸立蒙對他所引得詩的理解不正確。那詩的意思并不是說普天之下的每一個人都是天子的臣子,而是詩人在哀嘆每一個為人臣子的人都應該為王事盡力,而自己卻獨獨比別人多勞,以致不得事養(yǎng)父母。這顯然違背了該句詩的初衷,破壞了詩句所固有的審美感受。又如,《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與齊宣王的一段對話:
王曰:“王政可得聞與?
對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fā)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詩》云:‘哿矣富人,哀此煢獨!
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善之,則何為不行?”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
對曰:“昔者公劉好貨!对姟吩疲骸朔e乃倉,乃裹糇糧,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啟行!示诱哂蟹e倉,行者有裹糧也,然后可以爰方啟行。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對曰:“昔者大王好色,愛厥妃!对姟吩疲骸殴珌嵏,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斒菚r也,內(nèi)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在這段話中,三次引用了《詩》,而且全部都對詩重新做了社會意義的觀照,“哿矣富人,哀此煢獨”見于《小雅正月》,本意是感嘆富人安處而自己孤獨,到這里則成了文王發(fā)施仁政的根據(jù)!澳朔e乃倉”七句,見于《大雅公劉》本意是言公劉舉族遷徙前的準備,到這里則成了圣主愛財?shù)淖C明。“古公亶父”六句,見于《大雅帛系》篇,本意言古公亶父準備遷往周原,攜夫人一同勘察地形,到這里則成了明君好色的證明。顯然孟子根本不是解詩,而是為了說明“王道”之易,表示王道太容易,只要你愿意,并努力去做,就能夠?qū)崿F(xiàn)王道政治。這一處引《詩》暴露了孟子以詩為史的觀點,表明了孟子還未明確地意識到《詩》作為文學作品的文學審美性質(zhì)。
除了引《詩》來論證外,《孟子》中中最為后人稱道的便是孟子提出的兩種解詩方法,一是“以意逆志”,一是“知人論世”。孟子曰:“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保ā睹献尤f章上》)意思是說解說詩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誤解了詞句,也不要拘于詞句而誤解愿意,要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此中的“文”在《離婁》篇中也出現(xiàn)了“節(jié)文斯二者是也”這里的“文”顯然不是指文章而是修飾的意思,“不以文害辭”就是要理解修飾,不要僅僅從字面上去解詩,這就區(qū)分了文學語言和非文學語言!安灰赞o害志”就是要求解讀詩歌要抓住凝凍在詩中的作者之志,而這個“志”就是作者寄托于詩歌形式中的審美經(jīng)驗,“意”是指讀者主觀方面的想象、情感等,“以意逆志”的過程就是讀者通過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把握詩人寄托于作品中的審美體驗。這一過程充分體現(xiàn)了詩的審美性質(zhì),是一個獲得審美體驗的過程,是欣賞文學作品的關鍵之舉。此外,孟子還以“知人論世”的原則來解讀詩,孟子說:
一鄉(xiāng)之善士,斯友一鄉(xiāng)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萬章下》)
就是說讀古人的詩,應該“論其世”,“知其人”!罢撈涫馈本褪且私庾髡呱畹臅r代背景,這表明孟子在一定程度上還是以“史學”的眼光來解讀《詩》,而另一方面“知其人”就是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跡、經(jīng)歷和遭遇,這又說明了孟子不再單純地把《詩》看做是古代的一種歷史文獻,而是認為《詩》是作者思想情感的體現(xiàn)。“知人論世”的解詩方法表明了孟子對《詩》作為藝術作品的理解還很模糊,不夠明確。這兩種解詩的方法都反映了孟子已經(jīng)朦朧地認識到詩與史的區(qū)別,但孟子的這些解詩的理論并沒有應用到實踐中去,《孟子》一書中更多的地方仍是對《詩》的斷章取義。
言和辭與詩相近,且在《孟子公孫丑上》中:“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氣!坏糜谛,勿求于氣,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边@句話道出了言與辭是內(nèi)心的表現(xiàn),也是美的感性形式,不僅如此,還道出了言辭與內(nèi)心的矛盾,“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意思是說言語不能表達的,不要求之于心,這是不對的,可見言語的局限,不能完全地表現(xiàn)人內(nèi)心的感受。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民焉”(《孟子滕文公上》)意思是說堯君給人的崇高感是無法形容的,這也說明了言辭與內(nèi)心感受的矛盾。但同音樂和《詩》一樣,孟子同樣過分強調(diào)其社會功用性,如《孟子盡心下》中孟子曰:“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贝司淇梢,孟子所謂的善言必須蘊含一定的意義,沒有所指再具有文學性的語言都不能稱之為善言。
總起看來,孟子對于詩作為文學作品的獨特性有了些無意識的了解,特別是他提出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論世”的解詩方法,抓住了如何理解藝術作品的關鍵。但是,孟子并沒有將這種無意識提升到意識的層面,在意識層面上詩同史一樣是承載歷史的工具,沒有社會功用的詩是毫無價值的,因此《孟子》一書中有許多對《詩》的牽強附會、斷章取義的理解?芍雎粤嗽姷奈膶W意義,沒有擺脫傳統(tǒng)的“說詩”方法。在中國歷史上,完全把詩作為藝術作品來欣賞的,應該說是到了魏晉才有,孟子在戰(zhàn)國時代就提出了“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觀點已經(jīng)是很可貴的了。
丁一
[淺談孟子美學思想 作品賞析]相關文章:
3.孟子《孟子欲休妻》文言文翻譯
4.淺談孔子的思想論文
6.美文加作品賞析
7.孟子中的名言
8.孟子名言100句
9.
10.孟子的精辟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