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文言文可以這樣教》有感
在傳統教學中,我們在文言文教學中常常會發(fā)現,有的教師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漢語,把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離破碎,一段一段地讀,一句一句地講,一字一字地解,整堂課學生都處于被動地位,感到文言文枯燥無味,毫無興趣。而不少學生在課堂上又是這樣學習文言文的:當老師補充相關背景,疏通文意,解說詞句時,他們不以為然,而當教師一旦進行口頭對譯時,則專心致志,揮筆疾書,當教師進行復習檢查時,他們就可以手持課本,眼觀筆記,流利地進行對譯了。這種學法死記硬背,很難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隨著二期課改的深入,文言文教學的改革也勢在必行,新理念呼喚著新的教學方法。一提起文言文,很多學生都很無奈。他們覺得文章在時間上離他們太遠,不好理解又不容易背誦。以前在教學中,我知道誦讀對文言文學習至關重要,但又擔心誦讀時間長影響教學進度,所以在矛盾中選擇了后者。經過學習,閱讀了張彬福老師的文章《文言文可以這樣教》和聽取了鄭國民老師關于“針對一篇文章怎樣教”的建議后,我很受啟發(fā)。張老師提出的白文點讀和聽讀、聽寫的方法,有力培養(yǎng)學生的多方面能力。我嘗試改變以前的的教學文言的方式,F在以一個案例來說明
案例描述
……(以各種形式的讀為主)
范讀課文,學生聽讀,體味本文作者流露出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
生1:本文體現的是作者柳宗元的一種高興的心情,文中兩次出現“樂”字,一次在開頭“心樂之”,另一次在第二段“似與游者想樂”,我認為感情基調應該是“樂”。
生2:我認為感情基調是低沉的“清”,文章最后作者都覺得這里的環(huán)境凄清,“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要是樂的話就會留連忘返,舍不得離開。
師:(沒想到學生會答出兩種情感,與設計出現沖突,及時調整思路)本文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情感。而作為一代文學家。緣何又會這樣來寫游記呢?……文中一共寫了兩次“樂”,作者為什么能寫出這次出游的快樂呢?聯系全文,細細品味。
生1:有了驚奇的發(fā)現,發(fā)現了小石潭,心里非常高興。
生2:這里景色優(yōu)美,“全石以為底”,潭上各種形狀的景物都有。
生3:這里有很多自由自在的小魚,毫無拘束。
生4:這里的環(huán)境優(yōu)美,“青樹翠蔓……參差披拂”。
生5:源頭朦朧,具有朦朧美。
師:文中寫了可愛的魚,是在寫魚嗎?這樣寫又有什么作用呢?
生1:是在寫魚,它們有時動,有時靜,給游玩的人帶來了無限的快樂。
生2:不是寫魚,而是借寫魚來反映這顯得水清澈底。用的是側面烘托的寫法。
(教師從學生的回答中,明確學生的討論結果,要求學生明確虛寫實寫的作用,然后用多媒體展示。)
師:既如此,有的同學為什么認為感情基調是“清”呢?
生1:這里太偏僻了,太冷清了,無人居住,缺乏人氣。
師:那么,柳宗元來游小石潭,到底是“樂”還是“凄”? (學生討論,教師提示聯想柳宗元的相關作品,如《江雪》、《黔之驢》)
生:他在《江雪》中寫道:“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獨”就是他失意孤獨的寫照。
師:是啊,柳宗元與劉禹錫一起參與變革,也一起被貶。還記得劉禹錫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怎么寫的?
生(齊背)“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師;對,劉禹錫被貶到凄涼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運也差不多,被貶來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歲施展才華之時,一呆就是10 年,后又被貶柳州。在永州時,他不被重視,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寫成《永州八記》。如果說,李白是苦悶時“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則是--
生:(齊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師:他是想寄情山水,優(yōu)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魚兒,的確讓他忘記了憂愁,但畢竟是短暫的,空寂的環(huán)境、冰涼的石頭,讓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拓展遷移 深化理解
1、走出文本,與作者對話。
請同學們結合我們的現實情況,給柳宗元先生寫幾句話,勸慰鼓勵一下他,也可以給他提提建議。
2、中國文人太多這種遭遇了:懷才不遇,抱負難施,柳宗元是一位,我們從文學作品中還了解其它人嗎?
3、寫作拓展訓練
學習本文借景抒情的方法,寫一段描寫景色的話,將感情滲透其中。(全班交流)
四、案例反思
(一)、要重視誦讀!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地提出誦讀的要求:“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蔽难晕牡恼b讀若能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程度,對于下一步的“譯”有很大幫助。朱熹曾說過:“學者觀書,無須讀得字字響亮,但卻不可誤讀一字,不可少讀一字,不可多讀一字,不可倒讀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惫湃嗽疲骸白x書千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解說,自曉其義也?梢妭鹘y學習古文的方法還是值得我們借鑒的。而在這一點上,我改變了以前為了趕進度而壓縮學生誦讀時間的做法,凡是課本上的文言文我都要求學生利用課上和晨讀課的時間背誦。全班每4人組成一個讀背書組,班上設有讀背書表,老師可隨時檢查到讀背書的進度。不僅如此,我還要求學生能夠默寫,每個學生都有一本默寫的本子,有時默寫全文,有時默寫部分,有的是理解性默寫。
( 二)、文言文要進行“互動式”教學
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體現了教師的組織者的作用,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把學生當作了課堂的主人。
在這個過程中我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 、經驗和知識,從而實現教學相長。我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認真地傾聽學生的發(fā)言,作學生真誠的賞識者 ,尊重每一個學生的觀點。 在課堂教學中,當我問及作者在本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時,學生卻出現了分歧,這與備課之初的設計是背道而馳的。如果只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結論,我一句話就可以帶過,但我沒有這樣做,我大膽的放開,及時調整教學思路,因勢利導。既然學生能在文章的閱讀中,找出兩種不同的情感,何不就此引導學生去分析發(fā)現呢?于是打破常規(guī),積極組織學生去分析討論,學生很快就結合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得出了結論,曲徑通幽,另有一種精神的享受。在這個小插曲中,我極其重視學生的參與意識,牢固樹立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
這節(jié)課我的改變得益于前面的學習。因為我知道新課改中提到:要珍視學生閱讀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所以我改變了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更新了學生學習方式,讓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很好的運用。
(三)、要注重對學生知識遷移的引導。
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并不是將知識經驗存儲于頭腦中,而是要應用于各種不同的實際情況中。如果學校培養(yǎng)的學生不能把以前所學知識遷移到后面的學習中去,不能用這些知識去解決新問題,那么這堂課也是失敗的。解讀文言文我認為不宜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課本和課堂教學中,而應將學習的觸角伸向更為廣袤的時空,與生活、與社會接軌。最后與作者的對話,把歷史與現實、閱讀和寫作自然地結合起來。
在這堂課中,讓我感到意外驚喜的是,學生對學文言文有了感覺,來了興趣,尤其是在相互討論、切磋、共同探究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精神充分展示。
教無定法,今后我要不斷充實自己,借鑒他人優(yōu)秀的教學經驗,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當然我在這課的教學中,還存在許多不足,我會努力改正。
劉麗麗
[讀《文言文可以這樣教》有感 教師隨筆]相關文章:
7.幼兒教師閱讀隨筆
8.隨筆日記今夜有感
9.隨筆日記聽歌有感
10.生活隨筆:今夜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