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個久在異鄉(xiāng)的人,忽然遇上來自故鄉(xiāng)的舊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強烈的鄉(xiāng)思,是急欲了解故鄉(xiāng)風(fēng)物、人事的心情。開頭兩句,正是以一種不加修飾、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狀態(tài)的形式,傳神地表達了“我”的這種感情。“故鄉(xiāng)”一詞迭見,看似重復(fù),實則形神畢現(xiàn)的表達了離家游子的欣喜之情;“應(yīng)知”一詞近乎口語,又略帶主觀臆測,卻表現(xiàn)出了解鄉(xiāng)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種兒童式的天真與親切。純用白描記言,卻簡潔地將“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態(tài)、口吻等表現(xiàn)得栩栩如生,這其實是很省儉的筆墨。
關(guān)于“故鄉(xiāng)事”,那是可以開一張長長的問題清單的。初唐的王績寫過一篇《在京思故園見鄉(xiāng)人問》,從朋舊童孩、宗族弟侄、舊園新樹、茅齋寬窄、柳行疏密一直問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猶未盡,“羈心只欲問”;而這首詩中的“我”卻撇開這些,獨問對方: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仿佛故鄉(xiāng)之值得懷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絕非故作姿態(tài)。一個人對故鄉(xiāng)的懷念,總是和那些與自己過去生活有密切關(guān)系的人、事、物聯(lián)結(jié)在一起。所謂“鄉(xiāng)思”,完全是一種“形象思維”,浮現(xiàn)在思鄉(xiāng)者腦海中的,都是一個個具體的形象或畫面。故鄉(xiāng)的親朋故舊、山川景物、風(fēng)土人情,都值得懷念。但引起親切懷想的,有時往往是一些看來很平常、很細小的情事,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蘊含著當(dāng)年家居生活親切有趣的情事。因此,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鄉(xiāng)的一種象征。它已經(jīng)被詩化、典型化了。因此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鄉(xiāng)之情的集中寄托。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獨問“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邏輯的。
古代詩歌中常有這種質(zhì)樸平淡而詩味濃郁的作品。它質(zhì)樸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實際上卻包含著最高級的技巧。象這首詩中的獨問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種通過特殊體現(xiàn)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這種技巧卻是用一種平淡質(zhì)樸得如敘家常的形式來體現(xiàn)的。這正是所謂寓巧于樸。王績的那首《在京思故園見鄉(xiāng)人問》,樸質(zhì)的程度也許超過這首詩,但它那一連串的發(fā)問,其藝術(shù)力量卻遠遠抵不上王維的這一問。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長思之的嗎?
《夜雨寄北》 這首詩,《萬首唐人絕句》題作《夜雨寄內(nèi)》,“內(nèi)”就是“內(nèi)人”-妻子:現(xiàn)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jīng)過考證,認(rèn)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內(nèi)”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但從詩的內(nèi)容看,按“寄內(nèi)”理解,似乎更確切一些。
第一句一問一答,先停頓,后轉(zhuǎn)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xiàn)力!澳銌栁一丶业娜掌;唉,回家的日期嘛,還沒個準(zhǔn)兒!”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接下去,寫了此時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漲秋池”,那已經(jīng)躍然紙上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便與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秋池,彌漫于巴山的夜空。
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顯現(xiàn);作者并沒有說什么愁,訴什么苦,卻從這眼前景生發(fā)開去,馳騁想象,另辟新境,表達了“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愿望。其構(gòu)思之奇,真有點出人意外。
然而設(shè)身處地,又覺得情真意切,字字如從肺腑中自然流出!昂萎(dāng)”(何時能夠)這個表示愿望的詞兒,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現(xiàn)實中迸發(fā)出來的;“共剪……”、“卻話……”,乃是由當(dāng)前苦況所激發(fā)的對于未來歡樂的憧憬。盼望歸后“共剪西窗燭”,則此時思歸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與妻子團聚,“卻話巴山夜雨時”,則此時“獨聽巴山夜雨”而無人共語,也不言可知。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準(zhǔn),其心境之郁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作者卻跨越這一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于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
《淮上與友人別》這首詩是詩人在揚州(即題中所稱“淮上”)和友人分手時所作。和通常的送行不同,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別:友人渡江南往瀟湘(今湖南一帶),自己則北向長安。
一、二兩句即景抒情,點醒別離,寫得瀟灑不著力,讀來別具一種天然的風(fēng)韻。畫面很疏朗:揚子江頭的渡口,楊柳青青,晚風(fēng)中,柳絲輕拂,楊花飄蕩。岸邊停泊著待發(fā)的小船,友人即將渡江南去。淡淡幾筆,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畫。景中寓情,富于含蘊。依依裊裊的柳絲,牽曳著彼此依依惜別的深情,喚起一種的傷離意緒;蒙蒙飄蕩的楊花,惹動著雙方繚亂不寧的離緒,勾起天涯羈旅的漂泊之感。美好的江頭柳色,宜人春光,在這里恰恰成了離情別緒的觸媒,所以說“愁殺渡江人”。詩人用淡墨點染景色,用重筆抒寫愁緒,初看似不甚協(xié)調(diào),細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諧統(tǒng)一。兩句中“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復(fù),構(gòu)成了一種既輕爽流利,又回環(huán)往復(fù),富于情韻美的風(fēng)調(diào),使人讀來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顯得過于沉重與傷感。次句雖單提“渡江人”,但彼此羈旅漂泊,南北乖離,君愁我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
“數(shù)聲風(fēng)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比、四兩句,從江頭景色收轉(zhuǎn)到離亭別宴,正面抒寫握別時情景。驛亭宴別,酒酣情濃,席間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許正是象征著別離的《折楊柳》吧。這笛聲正傾訴出彼此的離衷,使兩位即將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馳,默默相對,思緒縈繞,隨風(fēng)遠揚。離笛聲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覺地暗了下來,握別的時間到了。兩位朋友在沉沉暮靄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瀟湘我向秦。
前面通過江頭春色、楊花柳絲、離亭宴餞、風(fēng)笛暮靄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對離情進行反復(fù)渲染,結(jié)句的截然而止,臨歧握別的黯然傷魂,各向天涯的無限愁緒,南北異途的深長思念,乃至漫長旅程中的無邊寂寞,都在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達!熬薄拔摇睂εe,“向”字重迭,更使得這句詩增添了詠嘆的情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關(guān)中一帶的茫茫大野護衛(wèi)著長安城,這一句說的是送別的地點。"風(fēng)煙望五津"遠遠望去,但見四川一帶風(fēng)塵煙靄蒼茫無際。這一句說的是杜少府要去的處所。因為朋友要從長安遠赴四川,這兩個地方在詩人的感情上自然發(fā)生了聯(lián)系。詩的開頭不說離別,只描畫出這兩個地方的形勢和風(fēng)貌。舉目千里,無限依依,送別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彼此離別的意味如何呢?我們同是為求官飄流在外的人啊!離鄉(xiāng)背井,已有一重別緒,彼此在客居中話別,又多了一重別緒:其中真有無限凄惻。
第五六兩句"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遠離分不開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nèi),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我們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詩人高尚的志趣遠遠超出流俗的常情,詩人廣闊的襟懷真的可以囊括世界。
結(jié)尾兩句"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意思是;在這即將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兒女一般流淚沾巾啊!是對朋友的叮嚀,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劉禹錫罷和州刺史任返洛陽,同時白居易從蘇州歸洛,兩位詩人在揚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寫了一首詩相贈,劉禹錫便寫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來酬答他。
劉禹錫這首酬答詩,著重抒寫這特定環(huán)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贈詩中,白居易對劉禹錫的遭遇無限感慨,最后兩句說:“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嘆劉禹錫的不幸命運,另一方面又稱贊了劉禹錫的才氣與名望。因為白居易在詩的末尾說到二十三年,所以劉禹錫在詩的開頭就接著說:“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弊约褐喚釉诎蜕匠@荒涼的地區(qū),算來已經(jīng)二十三年了。一來一往,顯出朋友之間推心置腹的親切關(guān)系。
接著,詩人很自然地發(fā)出感慨道:“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闭f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來,許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誦“聞笛賦”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來恍如隔世,覺得人事全非,不再是舊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質(zhì)爛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貶謫時間的長久,又表現(xiàn)了世態(tài)的變遷,以及回歸之后生疏而悵惘的心情,涵義十分豐富。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眲⒂礤a以沉舟、病樹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悵,卻又相當(dāng)達觀。沉舟側(cè)畔,有千帆競發(fā);病樹前頭,正萬木皆春。他從白詩中翻出這二句,反而勸慰白居易不必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憂傷,對世事的變遷和仕宦的升沉,表現(xiàn)出豁達的襟懷。二十三年的貶謫生活,并沒有使他消沉頹唐,他這棵病樹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為這兩句詩形象生動,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賦予它以新的意義,說明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
正因為“沉舟”這一聯(lián)詩突然振起,一變前面?zhèn)械统恋那檎{(diào),尾聯(lián)便順勢而下,寫道:“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秉c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題意。意思是說,今天聽了你的詩歌不勝感慨,暫且借酒來振奮精神吧!劉禹錫在朋友的熱情關(guān)懷下,表示要振作起來,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現(xiàn)出堅韌不拔的意志。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 這首七絕,是李白寫給他的好友王昌齡的。李白從天寶三年離京漫游,在揚州,聽到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這個不幸的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給遠方的友人。
開頭便擇取兩種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繪出南國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種哀傷愁惻的氣氛。楊花即柳絮。子規(guī)是杜鵑鳥的別名,相傳這種鳥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鳴聲異常凄切動人。龍標(biāo)在這里指王昌齡。五溪在唐代,被看作荒僻邊遠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齡要去的貶所。讀了這兩句詩,我們不難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詩人,時當(dāng)南國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紛紛飄墜的柳絮,耳邊是一聲聲杜鵑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夠撩人愁思的了,何況又傳來了好友遠謫的不幸消息?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fēng)直到夜郎西”二句緊承上文,集中抒寫了詩人此時此地的情懷。這里所謂“夜郎”并不是指漢代的夜郎國,而是指隋代的夜郎縣,而龍標(biāo)恰恰在這一帶,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說法。句中“愁心”二字,詩人為什么滿懷愁思呢?這里既有對老友遭遇的深刻憂慮,也有對當(dāng)時現(xiàn)實的憤慨不平,有懇切的思念,也有熱誠的關(guān)懷。王昌齡貶官前為江寧丞,去龍標(biāo)是由江寧溯江而上的;遠在揚州、行止不定的詩人自然無法與老友當(dāng)面話別,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給千里明月,向老友遙致思念之憂了。
《登飛來峰》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當(dāng)過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實行改革,歷史上叫做“王安石變法”。王安石又是文學(xué)家,詩和散文都寫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辭,據(jù)說,他的名句“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經(jīng)過幾十次修改才選定“綠”字,千百年來傳為美談。這首絕句,前兩句寫飛來峰塔的形象,后兩句寫登飛來峰塔的感想。
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聳立的。飛來峰和它上面的寶塔總共多高?不知道。詩人只告訴我們,單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這當(dāng)然是夸張的說法。詩人還講了一個傳說:站在塔上,雞鳴五更天就可以看見海上日出。請想想飛來峰那聳云天的氣勢吧!
寶塔雖高,卻不是高不可上。轉(zhuǎn)眼間,詩人已登上塔頂,世界萬物,盡收眼底,那游蕩的云片再也擋不住視線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乍聽起來,是在談?wù)撚^賞風(fēng)光的體會;可一尋味,便會從中領(lǐng)悟到一條人生哲理: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yǎng)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嗎?!對詩人,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對讀者,這是引人向上的啟示。
《題破山寺后禪院》 清晨,太陽出來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這彎彎的小路,來到禪房,更覺幽靜。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凈盡。悠長的鐘磬聲,在萬籟俱寂之中帶來深遠的禪意,使人的心靈愈加沉靜。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笔拙 “清晨”二字點明出游的時間和地點。詩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見他對這塊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緊扣“清晨”描繪出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陽,正照著寺院中高聳的樹林!肮潘隆薄案吡帧蓖怀隽松剿碌挠难藕蛯庫o。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一聯(lián)詩人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繪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爸駨健,竹林叢中的小路!坝奶帯庇撵o的地方!岸U房”僧侶們的住所!盎旧睢,指禪房深藏在花木叢中。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边@一聯(lián)緊承上聯(lián),進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吧焦狻鄙街械木吧!皭偂,用作動詞,使……歡悅!翱杖诵摹,使人心中的雜念消除!翱铡,消除。形容詞用作動詞,“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寫山光使飛鳥也怡然自樂,實際上,鳥的怡然自樂是詩人心情愉悅的反映。下句寫人心對潭影而空,既表達了詩人寧靜的內(nèi)心感受,也隱約流露了對現(xiàn)實的憤慨和反感。這兩句詩以動顯靜,因景生情,含蓄雋永。
以上六句,詩人抓住山寺中獨特的景物,運用了以靜顯靜,以動顯靜的表現(xiàn)手法,塑造了一個幽深靜寂、安詳和平、自然高遠的境界。
“萬籟此俱寂,惟余鐘磬音。”尾聯(lián)是上一聯(lián)的補充,進一步以鐘磬音響輕輕回蕩,以動顯靜,映襯山寺萬籟俱寂的寧靜氣氛!叭f籟”,指自然界萬物發(fā)出的各種聲響!熬恪,都,全部!凹拧,寂靜,沒有聲音。成語“萬籟俱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擊樂器。和尚在念經(jīng)或進行其它宗教活動時,都用敲鐘或擊磬表示開始和結(jié)束。
小結(jié):這首詩以凝煉簡潔的筆觸描寫了一個景物獨特、幽深寂靜的境界,表達了詩人游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境界的強烈追求。全詩層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簡潔明凈,感染力強。由本詩演化出的成語“曲徑通幽” “萬籟俱寂”,沿用至今。
在這首詩中,詩人描寫了古寺什么樣的氛圍?這樣的氛圍與詩人的心情有什么關(guān)系?
詩人在清晨登破山,入興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樹林。佛家稱僧徒聚集的處所為“叢林”,所以“高林”兼有稱頌禪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顯露著禮贊佛宇之情。然后,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發(fā)現(xiàn)誦經(jīng)禮佛的禪房就在后院花叢樹林深處。這樣幽靜美妙的環(huán)境,使詩人驚嘆,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他舉目望見寺后的青山煥發(fā)著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滌除。佛門即空門。佛家說,出家人禪定之后,“雖復(fù)飲食,而以禪悅為味”(《維摩經(jīng)方便品》),精神上極為純凈怡悅。此刻此景此情,詩人仿佛領(lǐng)悟到了空門禪悅的奧妙,擺脫了塵世一切煩惱,像鳥兒那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鐘磬之音,這悠揚而宏亮的佛音引導(dǎo)人們進入純凈怡悅的境界。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lǐng)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無悶的情懷。
《望岳》《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這一首是東岳泰山。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胺蛉绾巍,就是到底怎么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chuàng),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齊魯青未了”是經(jīng)過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地理特點。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 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扮姟弊,將大自然寫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由于山高,天色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案睢北臼莻普通字,但用在這里,確是“奇險”。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zhuǎn)眼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皻w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后兩句,寫由望岳而產(chǎn)生的登岳的意愿。“會當(dāng)”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從這兩句富有啟發(fā)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慨。
《觀滄! 本詩當(dāng)作于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詩中描寫河朔一帶的風(fēng)土景物,抒發(fā)個人的雄心壯志,反映了詩人躊躇滿志、叱咤風(fēng)云的英雄氣概。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頭二句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八五e,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樣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嘆美之詞!板e!倍訃@美,那滄海的遼闊蒼茫氣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這水波“澹!钡暮I,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 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fēng)蕭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fēng)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jié),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則是對“水何澹!币痪涞倪M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fēng)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涌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huán)境,卻無半點蕭瑟凄涼的悲秋意緒,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边@四句聯(lián)系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托現(xiàn)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蒙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里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張,展現(xiàn)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 氣象。言為心聲,這里表達了詩人宏偉的政治抱負,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边@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nèi)容無關(guān)。
七年級上期古代詩詞名句賞析
1、賞析“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你問我回家的日期,我卻還沒有回家的日期,在這秋夜的巴山,大雨驟至,池中漲滿了水。前句寫你問我什么時候會回去,我卻沒有準(zhǔn)確的時間可以告訴你,“期”字兩次出現(xiàn),友人問詢歸期,促其早歸,盼歸之情十分真切;詩人回答,沒有準(zhǔn)確日期,無可奈何之情躍然紙上。這一問一答,一揚一抑,思念友人,欲歸不得歸的愁苦躍然紙上。次句寫出了極富形象性的原因:因為巴山下了大雨,這雨幾夜沒停,所以江河湖泊池塘都水滿為患了!也就是說,洪水泛濫,阻斷交通,讓人有家不得歸呀!讓想念我的你失望了!寫眼前景象,使已躍然紙上的愁苦交織于巴山的夜雨,又表現(xiàn)了詩人愁思之綿綿深重。
2、賞析“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什么時候我們一起在西窗下剪燭夜談,再來敘說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何當(dāng)”一詞表愿望,“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是由當(dāng)前的苦況所激發(fā)出來的對于未來歡樂的憧憬。此聯(lián)跨越上聯(lián)郁悶、孤寂之心境,而去設(shè)想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未來的樂,反襯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重聚時的樂。詩句明白如話,卻又曲折、深婉,含蓄雋永,余味無窮。
3、賞析“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長江邊上楊柳依依,那亂飛的柳絮,愁壞了渡江的游子。此聯(lián)先交代握別的時間和地點,次寫彼此分別,愁上心頭的況味。地點是揚子江邊的渡口,時間是春天,正是楊柳依依的季節(jié)。在這大好的春天,朋友之間卻要分手,心中的離情別緒,恰好與這大好的春光形成鮮明的反差。那依依裊裊的柳絲,那蒙蒙渺渺的楊花,喚起一層層浪跡天涯,不堪羈旅的愁思。在寫景中,深寓著別情離緒,故有“楊花愁殺渡江人”!俺顨ⅰ倍,將友人間依依惜別的思緒寫到極致。這里只寫“渡江人”,然而彼此羈旅漂泊,君愁我亦愁的內(nèi)心波動,躍然紙端。這一聯(lián)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結(jié)合。
4、賞析“數(shù)聲風(fēng)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晚風(fēng)陣陣,從驛亭里傳來幾聲笛聲,我們就要離別了,你要去瀟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長安。此聯(lián)即景生情,揚子江頭,已是愁緒萬千,離亭宴上,更是難舍難分,欲言又止。“風(fēng)笛”“離亭”都具有特殊意蘊,烘托了離人的特殊心境,實在是信手拈來,妙手天成。
5、賞析“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
三秦大地環(huán)繞護衛(wèi)著都城長安,舉目望去,煙霧彌漫,怎么也看不見岷江上的五大渡口。前句寫關(guān)中地區(qū)環(huán)繞護衛(wèi)著都城長安!俺顷I”即城墻和宮殿,這里指當(dāng)時的都城長安!拜o”即護衛(wèi),“三秦”指長安周圍的關(guān)中地區(qū),點出送別之地。次句寫舉目望去,煙霧彌漫,怎么也看不見巴蜀的五大渡口!拔褰颉笔嵌派俑サ牡胤。四川的岷江上的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等五大渡口,稱“五津”。長安是詩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宮闕,氣象雄偉,歷歷在目。杜離開這里,自然是戀戀戀不舍。而將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風(fēng)煙渺渺,極目望去不免產(chǎn)生幾分惆悵。這兩句通過一近一遠兩處景物的對照,襯托出送行雙方依依惜別的感情。這一聯(lián)屬“工對”中的“地名對”,極其壯闊精整。
6、賞析“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典故一(“聞笛賦”):指晉代向秀的《思舊賦》。向秀與嵇康、呂安是好友,嵇康、呂安為司馬氏殺害,向秀經(jīng)過兩人舊居時,聽到鄰人吹笛子,其聲“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嘆,寫了《思舊賦》來表示對嵇康、呂安的懷念。 典故二(“爛柯人”):據(jù)《述異記》所載,晉人王質(zhì)入山砍柴,見二童子對弈,棋還沒終局,發(fā)現(xiàn)手中的“柯”(斧頭的木柄)已經(jīng)朽爛了。王質(zhì)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經(jīng)一百年過去了,同時代的人都已死盡。
在外面,我懷念老朋友的時候,只能徒然地吟誦《思舊賦》;我回到故鄉(xiāng),恍如隔世,正像傳說中的爛柯人。前句用向秀的典故,表示對被貶被害朋友的懷念,其中隱含有對統(tǒng)治者迫害舊友的不滿。后句用“王質(zhì)爛柯”的典故,暗示貶謫時間的長久。兩句通過用典,表現(xiàn)了詩人十分復(fù)雜的心情。闊別正久,今朝歸來,人事全非,抒發(fā)了無限悵惘的心懷。舊:老朋友。
7、賞析“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沉船的旁邊千帆競發(fā),枯樹的前頭萬木逢春。劉禹錫以“沉舟”“病樹”自喻,詩人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擊,眼看別人紛紛志得意滿,奔赴前程。詩意固然不無惆悵,卻也頗為豁達。詩人用這樣異常達觀的態(tài)度來應(yīng)對世變,勸誡白居易不必為自己的遭遇而感到寂寞、蹉跎、憂傷。這一聯(lián),突然振起,一變憂傷低沉的情調(diào),尾聯(lián)便乘勢而下,表現(xiàn)了詩人振作的精神。
8、賞析“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biāo)過五溪”
在柳絮落光杜鵑啼叫的季節(jié),(我)聽說王昌齡被貶到龍標(biāo)縣。前句兼寫時令。寫景則專取楊花,寓意為“漂泊無定“;而子規(guī)鳴叫,是用其“不如歸去”的諧音。這種寫法,既合事理,又能表現(xiàn)出李白當(dāng)時的心情:對王昌齡被貶一事的悲哀和同情。后句直書原因,“五溪”,即雄溪、蒲溪、酉溪、沅溪和辰溪,均在湖南境內(nèi)。兩句雖未寫悲痛之情,而悲痛之情自見。
9、賞析“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fēng)直到夜郎西”
我把我的思念托付給明月,隨風(fēng)一直送到夜郎西。此聯(lián)意境猶為深遠。有三層意思:一是說自己心中充滿愁思,無可傾訴,無人理解,只好將這種愁思托之于月;二是說唯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到;三是說,只有依靠它才能將愁心寄與,別無它法。通過詩人的豐富想象,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竟孌成了一個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它能夠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將自己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帶到了遼遠的夜郎之西,交給那不幸被貶的朋友。
通過詩人的想象,使明月人格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具有人的行為動作,是此詩的一大特點。
10、賞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我不害怕飄浮的云把眼遮住,當(dāng)然是因為我身處最高處。從自然角度說,站得越高,就愈加不會被浮云遮住視線,可以看得清、看得遠。面在古代詩歌中,“浮云”常被用來比喻讒佞小人或其他消極事物。王安石此時還沒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擊,應(yīng)該說他的心境是積極的。但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呢?一是來自經(jīng)驗,即從書本上得到歷史經(jīng)驗,他感到不站得高;就不能掃蕩“浮云”,就會貽誤自己的大事。這句是帶有自警、自策的意味的,說明王安石在后來的變法中之所以能夠抵住保守勢力的種種打擊,不是偶然的。
11、賞析“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泰山有多大?從齊到魯都可望見。首句設(shè)問,總括泰山的全貌,而突出其雄偉高大的山勢。作者怎樣突出其山勢的呢?他沒有用筆墨去勾畫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寫泰山占地多么廣大,以致在齊、魯兩佃都可以望見泰山。作者是以距離之廣遠烘托出泰山之高峻。這既是作者的親身體驗,也是他“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高超詩才的體現(xiàn)。
12、賞析“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有朝一日一定要登上峰頂,看到眾多的山都顯得低矮渺小。這兩句詩,是寫出望岳而產(chǎn)生的登岳的愿望!皶(dāng)”是唐人的口語,意思是“一定要”。這兩句,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13、賞析“秋風(fēng)蕭瑟,洪波涌起” 秋風(fēng)刮過,平靜的海面頓時化作洶涌的怒濤!昂椴ㄓ科稹,大海有著掀起揭天巨浪的無窮威力,這句詩句有著明顯的象征意義。這兩句,體物形象,場景壯大,格調(diào)激揚亢奮,表現(xiàn)了一世梟雄的廣大胸襟。
14、賞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日月仿佛是從大海里出來的;燦爛的銀河,仿佛也是從海里出來的!在大海的懷抱中,巨大的日、月、星辰只是它的寵兒而已。這四句淺顯明白,但意境闊大,氣勢豪邁。真是上下天光,一碧萬頃,仿佛大海孕育了宇宙天地,締造了世界萬物,生發(fā)出氣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邁氣概。所以沈德潛說:“有吞吐宇宙氣象”。此評確當(dāng),洵非過譽。
閻郁文
[《雜詩》《夜雨寄北》《登飛來峰》詩詞賞析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相關(guān)文章:
1.《登飛來峰》古詩賞析
3.登飛來峰課件
4.已亥雜詩教案
9.冬至古詩詞賞析
10.古詩詞竹林館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