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天堂日韩,中文字幕18页,天天伊人网,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视频

散文的形象與感受

發(fā)布時間:2016-7-2 編輯:互聯(lián)網 手機版

 第一章--形象與感受

散文是文學的一種體裁。要學習散文(欣賞和創(chuàng)作),必須懂得一些文學的基本原理。不懂文學的基本原理,就不了解文學的有哪些特征,就無法進行文學的欣賞,當然也就無法進行小說、散文等的欣賞;不懂文學的基本原理,就不了解文學有哪些要求,就無法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當然也無法進行小說、散文等的創(chuàng)作。所以,我們的講課有必要從文學的入門開始。本單元就是想做一點文學的發(fā)蒙工作。

第一節(jié) 形象和形象性

一、什么是文學

  形象性是文學的基本特征,也是散文的基本特征。

  這里,我們不是要從理論上來深入探討什么是文學的問題,這是文學研究的范疇,是文藝學要解決的問題。在這里,我們只是從欣賞和創(chuàng)作的角度,對文學做一個大致的闡述:

 。、文學是藝術的一種。

 。、文學是一種語言的藝術。

  3、文學是客觀現實生活在作家頭腦中反映的產物。

  第一點,就是在說明文學的歸屬問題。藝術包括音樂、繪畫、舞蹈、雕塑、文學等。文學應在藝術這個大家庭之中。

  第二點,就是在說明文學所運用的手段是什么。文學主要用語言文字作為媒介的。它不像音樂,運用的是音符和旋律;不像繪畫,用的是色彩和線條;不像舞蹈,用的是形體;不像雕塑用的是泥巴和線條等。文學用的是語言,用的是文字。

  第三點,就是在說明文學的來源問題。文學是現實生活作用于作家的頭腦之后,在作家的頭腦中形成了一種剌激,使作家獲得某種體驗和感受,于是作家就借用語言文字,把自己的體驗感受表達出來,從而就形成了文學作品?梢哉f,文學是作家精神活動的產物。

  可用圖形表示,如下:

  

二、文學最基本的特征

  形象性是文學的基本特征。

  我們把文學與其他的社會科學作以比較,可以見出,兩者有相同之點也有相異之處。

   1、相同之點:都是現實生活在人的頭腦中的反映,都是人的一種精神活動的產物。

  以哲學和文學比較為例。

   哲學:哲學是人們在與自然界和社會的各種現象的接觸中,獲得了由淺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級到高級的認識和感知,是人們從表面感知上升到理性認知的結果。哲學的觀點都是“反映”,也都是“產物”。如一分為二的哲學觀點,它的產生,就是從現實生活中的諸多現象--天與地、夜與晝、冷與熱、生與死、陰與陽、男與女、哀與樂、對與錯等,抽象得出的。

   文學:文學是人們在與自然界和社會的各種的接觸之中,獲得了某種感知,并把它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結果。文學中所達的生活、體驗和感受,也都是“反映”,也都是“產物”。

   2、相異之處:“反映”的方式不同--哲學是抽象地反映生活,文學是形象地反映生活;“產物”的特性不同--哲學是抽象的概念,文學是形象的畫面。

  哲學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來反映生活的。它通過觀察、分析、論證等,從生活中總結出某些規(guī)律東西來。它能說明一切有關個別的事物,但它本身卻不再是個別的具體的事物。它不是個別,而是一般,是經過抽象化概括化了的東西。當然,哲學形成的過程中離不開個別,離不開具體的形象,但是經過抽象概括之后,它就丟棄了個別和形象,而成為一種抽象的概念,成為用語言文字表達的理念。一句話,哲學是借助語言文字,通過抽象的概念的形式來抽象地反映生活。

  文學是以形象的畫面的形式來反映生活的。它通過捕捉、想象、聯(lián)想等,從生活中攝取某些鏡頭。它反映的是個別的人,個別的事,而且還要按照生活本來的那種具體生動的面貌去反映。它是個別,不是一般,它是具體的形象,是活生生的生動真實的生活畫面。一句話,文學是借助語言文字,通過生動的畫面的形式來形象地反映生活。

三、什么是形象

  在這里,我們只是從欣賞和創(chuàng)作的角度,對形象做一個大致的闡述:我個人認為,形象就是個別,就是具體,就是畫面。個別的、具體的、畫面的東西就是形象。作品中的人物、景物、場面、環(huán)境,一切有形之物體都是形象。也就是說,在作品中,每一個人物、物體是一個形象;每一個自然景物是一個形象;每一個生活的具體場面、環(huán)境也是一個形象。這些一個一個的形象,組合起來,又構成一個更豐富的生活畫面,就是一個更豐富的形象群,形象體系,而這形象群形象體系也是形象。

   ※ 侯雁北

   《節(jié)氣夏至》:其中的兩只小鳥,就是很生動的形象,它們是有生命的,可以看到的,有著自己的形,自己的聲。很高的很藍的天,是形象;又小又圓的樹陰,也是形象。還有,一個中午午休以后從家里走出的一個老人,他靜靜地看著周圍的世界,那一份安詳,那一份恬靜,是一幅老人圖,更是一個形象。這一個一個的形象,又組合在一起,又構成一個形象群,也還是形象,是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和諧圖畫。

   ※ 賈平凹

  《醪糟》:老翁,小灶,銅鍋,風箱,條凳,哪一個不是鮮活的形象呢?這些又組成了一個更豐富的形象群,一幅人文圖畫,其風土人情,歷歷在目。

  由此可見,形象是個別,是具體的,也是可感可知的。形象讓我們有一種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

   ※ 別林斯基:

“哲學家用三段論法,詩人則用形象和圖畫說話,然而他們說的都是同一件事!薄耙粋是用邏輯,一個是用圖畫而已!

   ※ 普列漢諾夫:

藝術“表現人們的感情,也表現人們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現,而是用生動的形象來表現。這就是藝術的最主要的特點!

四、形象的作用

   1、可以表達抽象的思想和感情,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喤_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古代言愁的詩句很多。比如:

   ※ 李煜的《虞美人》: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 李清照《武陵春》: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 賀鑄《青玉案》:

  “試問閑愁有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 司馬光:

  “古人為詩,貴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 馬克思:

“傾向應當從場面和情節(jié)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而不應特別把它指點出來。”“用形象說話。”

   ※ 別林斯基:

  “在真正的詩的作品里,思想不是以教條方式表現出來的抽象概念,而是構成充溢在作品里面的作品靈魂! 

   2、形象有著強烈的感染力和藝術魅力,它可以讓人感動,讓人落淚,讓人獲得美的享受。

五、用形象思維來創(chuàng)造形象

  創(chuàng)造形象要用形象思維;而運用形象思維離不開想象和虛構。

  文學是用抽象的語言符號在畫畫,畫出了一幅形象的圖畫。

  文學創(chuàng)作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都離不開形象思維。

  所謂形象思維,是指藝術家從選取生活素材,到進行分析、概括、提煉,再到完成藝術形象的塑造這一整個過程中所進行的藝術思維活動。即選材--對材料進行加工--進行創(chuàng)作--完成創(chuàng)作這樣一個全過程所進行的藝術思維活動。一句話,是創(chuàng)造形象時所進行的藝術思維活動。可以說,是一種由個別到個別的思維,由畫面到畫面的思維,由形象到形象的思維。說白一點,就是藝術家在思維的時候,從一個具體的人、具體的事、具體的畫面入手,不論他怎么選擇、提煉,但他都不丟棄具體的人、具體的事、具體的畫面,不拋開具體的形象。高爾基說:“真正的藝術家是用形象來思考,不是用概念來思考!

  很顯然,這種思維活動,就不同于哲學家和科學家的思維活動。后者從表象入手,但最后往往丟棄了表象,他要收獲一種規(guī)律,一種結論。

  藝術都是形象的反映生活,不同藝術形式有不同的手段。

  比較這些手段,可以看出,前者都有直接的可視性,可聽性。線條、色彩、形體、泥巴都是可以看見的,是有形的東西。音符、旋律雖無形而不可見,但卻是有聲而可聽的。這就為它們創(chuàng)造形象提供了一種方便(比文學要方便)。而文學是運用語言文字來創(chuàng)造形象的,語言文字是一種符號,中國的文字雖有象形的成份,但發(fā)展到今天,也早已抽象成一種表意的符號了。具體一點說,太陽兩個字,如果說在古代還有一些形象因子在其中的話,那么到了今天,太陽就是兩個抽象的符號,一大一點,一耳一日,兩個字形,TAI,YANG,兩個音節(jié)。全沒有太陽的形狀,色彩和溫度。

  我們壓根看不到太陽的光,感受不到太陽的熱。然而,繪畫卻可以用線條表現出光來,用紅色表現出熱來。由此可以發(fā)現,文學在表現形象上,遠比其他藝術形式要困難。語言文字的這一特點,使文學與形象之間有很大距離,給文學創(chuàng)造形象帶來難度。

  文學是用抽象的語言符號在畫畫,畫出了一幅幅形象的圖畫。

  創(chuàng)造形象要用形象思維;而運用形象思維離不開想象和虛構。

   想象:

  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作家正是借助想象,把儲存在自己記憶倉庫的各種人物、情節(jié)、場面、細節(jié)等印象,統(tǒng)統(tǒng)地調動和復活起來,讓它們再現于自己的頭腦之中,從而在直接的觀照中獲得對形象的真實體驗,使自己的心靈能夠看到形象,它們是具體的,活生生的。最后再用語言文字把它們描畫出來。

  比如魯迅在創(chuàng)造阿Q的時候,就對阿Q的音容笑貌、精神狀態(tài)做了充分的想象,并達到了“爛熟于心”的地步。他說:阿Q“該是三十歲左右,樣子平平常!,戴的是“一頂黑色的半圓形的氈帽”并“將那帽沿邊翻起一寸”。

  比如果戈理也是如此。在他還沒有拿筆的時候,他就已經能夠很清楚地看到他的人物,已經可以數清他們衣服上的褶皺,數清他們前額上表示出熱情與痛苦的紋路。

   虛構:

  1、記憶總是支離破碎的,不完整的,想象出的形象,往往不能滿足寫作的要求,甚至有些記憶鏈條還有中斷,有空缺。這就要求虛構。虛構可以使記憶中的形象清晰地浮現在眼前,便于寫作;可以彌補記憶鏈條,使之完整。

  2、記憶中的有些人和事不夠典型,不夠突出,為了使作品增加典型性,也有必要虛構。虛構可以使形象更典型更突出,更強烈。比如阿Q就是一個虛構的人物,各種人的點點滴滴拼合在一起,虛構成了一個活的人物。

  小說戲劇都離不開虛構。關于散文能不能虛構的問題,理論界有爭論。

  其實,散文是表現感受的,感受是不能虛構的,沒有某種感受,就不可能寫這種感受。就象郁達夫《一個人在途上》,如果他沒有喪子之痛,他就無法寫這一篇散文,而小說就可以。就像有的小作家,一個連婚也沒有結過的18歲的作家,可以寫他的結婚,他的喪子。在這一點意義上講,確實不能虛構。

  但是,散文所寫的感受都是過去時的,有的還相隔了較久的時間,記憶的模糊性,記憶的殘缺不全,使作者再怎么想象,也不能使它們相對地清晰起來(當然散文創(chuàng)作時并不苛求想象的清晰性,甚至可以模糊一些,這樣更真實)不管是清晰還是模糊,反正,當作者想象的時候,這其中究竟有沒有一些少許的無意識的虛構?也許作者想著想著,真實的畫面與某些其他的畫面疊合了,最后連自己也搞不清了,反正在自己的感覺中統(tǒng)統(tǒng)都是真實的?磥恚季S本來就是很復雜的,想象和虛構很難一刀切得涇渭分明。

散文作家也可以為了表現情感的需要,為了創(chuàng)造一種與情感相宜的氛圍,而在小小的細節(jié)上做一些處理,比如景色上的渲染,人物肖像上的變通,我覺得也不是不可的,畢竟散文是一種藝術的創(chuàng)造。我們已無從考證《背影》中的父親,是不是真的是一身“黑布小帽”,“深青布棉袍”,“黑布大馬褂”,反正它與那朱紅的桔子,構成了一種既感傷又溫暖的氛圍。這種對色彩進行藝術性的搭配,屬于藝術技巧的范疇,散文是允許的。我自己在進行創(chuàng)作中,也經常從藝術氛圍的需要出發(fā),做一點小小的虛構,比如散文《雪花飄》的一段:

  “………我茫然地溜達在咸陽街頭。不知是什么時候,天上落起了雪花,一片一片。我伸出手,小心地去接。兩片雪花落在手里,六個瓣兒,一樣的潔白、晶瑩,用纖細的銀絲織就的。

  雪花悄悄地溶了,一珠,一珠,在我手心里滾著,匯聚了,成一顆大大的珠子。我有些凄楚。為什么不多待一會兒呢?雪花這么美,卻又這樣地纖弱,這樣地容易消失。

  我悵悵地,把它拋在了地上……”

  其中接雪花,本身是出于一種創(chuàng)造氛圍和意境的需要。

第二節(jié) 感受和藝術感受

  感受是文學欣賞、文學創(chuàng)作的心源。欣賞離不開人的感受。創(chuàng)作也離不開人的感受。所以,欣賞散文和創(chuàng)作散文必須從感受講起,從感受力的開發(fā)與啟迪講起。

一、什么是感受力

  感受力,是指一個人對待外界客觀事物所具有的心理反應和生理感覺的能力。就是說,客觀外界的各種現象,自然的社會的,訴諸于人的感官,耳目鼻,在人心理上必然要引起反映,在生理心理上造成感覺。

  人人都有感受力。感受力的強烈與否,敏銳與否,鮮明與否,就形成了人與人的感受能力的差異。

二、什么是藝術感受力

  感受力人人都有,但是藝術感受則不是人人都有。

  藝術感受力是有藝術特質的人所具有的形象地認識生活、認識客觀外界的能力。它與一般的感受能力不同,有著四個特點:一是在藝術感受的過程中,始終帶有鮮明的形象;二是帶有一定的情感的波動;三是藝術感受是一種審美的活動,有美的愉悅感;四是能夠最終把情感和形象同時儲存在記憶里。

  藝術感受能力可分兩類。

  一類是對藝術美的感受能力,即對音樂、舞蹈、繪畫、文學等藝術作品的感受能力,通俗一點講就是欣賞能力--鑒賞美的能力,審美能力。

  一類是對生活美的感受能力,即在生活中發(fā)現和捕捉那些能夠進入藝術領域的“美”點的能力。通俗一點講,也就是發(fā)現美的能力,發(fā)現力。

 

  (一)對藝術美的感受能力

  對藝術作品的欣賞能力,屬于藝術感受能力的一個方面,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欣賞藝術作品本身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心理活動。它主要靠的是藝術直覺。

  藝術直覺既有一些天賦的影響,也有一些后天熏陶的影響。后天的熏陶,主要是指后天的審美學習--即在藝術鑒賞的過程中,不斷地獲得一種審美經驗,久而久之這種經驗就會美化人的心理,使人具有了審美的心理結構,有了鑒賞美的能力。

  當人具有了這種能力的時候,他就對藝術作品有了一種藝術的直覺,于是他就又把它用在了下一次的審美活動之中。這是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即:

  運用藝術直覺來鑒賞美--獲得美感--美化心理--形成了鑒賞美的能力--這種能力又以藝術的直覺的形式指導人去進行下一次審美。

  具體地來說,就是一個人如果反復多次地領悟哀傷的詩句、觀看美的繪畫、聆聽優(yōu)美的和聲,等等,他從中獲得了美感,這樣不斷反復,久而久之,他的心理結構就通過同形的作用逐漸地被美化了,鑒賞能力也就提高了。

  外國有一個美學流派,叫格式塔心理學派。它有一個觀點:世間的許多事物盡管樣態(tài)不同,質地不同,但它們有一個根本的統(tǒng)一,即它們都是力的作用的結果,它們都在呈現某種力的模式。也就是說,萬事萬物都有力的存在。不論是外部世界還是人的內部世界,它們都是某種“力”作用的結果,是某種力構成的,反過來說,它們又都復現著體現著某種力。

  這些力有著各自的圖式,各自的結構,即力的模式,力的圖式,力的結構。正是這種力的結構不同、圖式不同、模式不同,才造成了萬事萬物的各自不同的樣態(tài)。比如:

   1、在自然界--大自然的各種形狀、各種色彩,都是力(物理力)留下的痕跡。

   2、在人類社會--人的內部世界也是某種心力的作用。

憂傷與高興的心力的方向、強度、模式不同。

唱歌和彈鋼琴,也是藝術家們把自己的情感變化成一種力,而表現的,他們是要把心里的心力變成物理的力。

書法本身就是心力的表現。有人說,“書法是人心理力的活的圖解”。

總之一句話,有力的存在;有力的圖式的存在和作用。

  順著這個觀點我們再往下追,那就是又一個觀點了,即事物之間,存在著異質同構的現象。比如:

  元代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被桫f!暮鴉!--孤自的,衰弱的,古意的。

  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寒意,空寂,消逝。衰老的。

這樣一來,我們又可以推出以下觀點,即創(chuàng)造藝術作品是心力的外化過程: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這本身就是一種借同構外物之形來傳同構內心之力。即:人心之力--外物之力。心力向外力的一種投射。

  最后我們就可以明白,欣賞藝術作品則是構建心力圖式的過程。欣賞藝術作品本身就是一種異質同構的過程。作品之力進入內心,并儲存于內心,最后豐富內心,形成建構起內心的一種力的圖式。欣賞的過程是為心靈積累、儲備、印制力的圖式的過程。也就是說,這個人原先可能不具備這種圖式,但只要他反復領會這種圖式,他的心力就和這種圖式同構了,他就有了這種圖式,也就有了欣賞這種東西的能力了。即:作品之力--人心之力。

  為了讓大家更清晰一些,我們對上一節(jié)課的內容再做以簡括的強調。就是幾句話:

   萬事萬物都有力的存在。無論自然還是人類。

   事物之間,存在著異質同構的現象。

   創(chuàng)造藝術作品是心力的外化過程。

   欣賞藝術作品則是構建心力圖式的過程。

  用圖表示如下:

  這個圖表,可能有利于大家對力的了解。有利于大家了解三者之間的關系:外力與作品之力異質同構;外力與心力同構;心力與作品之力同構。

   ※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構成一個鏈條:物--人心--作品--讀者

   

   ※ 杜甫的《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構成一個鏈條:外物--人心--作品--讀者

  美育可以建構審美心理結構,美育能夠美化心靈,美育會對人的情智人格有很好的作用。

  填鴨式教育,影響人的智情的發(fā)展,壓抑了人性,使人患了偏枯病。

   ※ 容恩說:“威脅我們的巨大災難,并不是那種低級的物理或和生理事件,而是心理上的事件……任何一個特定的時刻,幾億人都會陷入巨大的瘋狂(如戰(zhàn)爭等等)。對于現代社會來說,威脅它的不再是野獸、巨石和洪水,而是某種心理上的暴力!

  幾億人陷入瘋狂,這不是我們這一代人目睹過的情景嗎?比如球迷鬧事、我們的興災樂禍等,都有這個根源。

  理智與迷狂僅一念之間,犯罪與守法僅一步之遙。

  我們要認清大機器教育的弊病,認清教育帶來的偏枯病,它使我們內在潛能消失、泯滅。我們要補一補美育的課。我們要補上讀文學作品的這一課。

  (二)對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藝術要和生活媲美,就必須要以少勝多,以有限表現無限。這就要求藝術家必須能夠從生活中捕捉那些最能代表生活本質的“美”點的東西,要求藝術家必須具有在生活中發(fā)現美的能力。

  所謂發(fā)現力,就是指作家要有一種從司空見慣的東西中,發(fā)現新事物、發(fā)現特別強烈奇妙的東西的能力;就是能從平淡無奇的生活中發(fā)現其中所具有的驚心動魄的、感人肺腑的東西的能力;就是能從那些細微末節(jié)之中發(fā)現具有重大意義、深刻蘊含的東西的能力。這就是發(fā)現力。

   ※ 如朱自清的《匆匆》:

  “……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里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呵,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茫然地跟著旋轉。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它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去,從我腳邊飛去了。”

   ※ 如臺灣作者隱地《七個死亡》引言:

  “晚上洗臉,是一天的結束;早晨洗臉,是一天的開始--洗著洗著……人就老了。”(《港臺文學選刊》95年2期)

   

   ※ 如孔慶東《遙遠的高三八》

  

   ※ 法國雕塑家羅丹《論藝術》:

  “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fā)現出美來!薄皩τ谖覀兊难劬,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

  學生無話可說的原因,不在于沒有技巧,而在于沒有發(fā)現力,沒有發(fā)現美的能力--不善于感受,不善于捕捉,對生活過于的麻木和功利。

  從創(chuàng)作的角度來談“美”點:

  ① 美在平凡之中,平凡是美。

  法國美學家狄德羅:“藝術就是在平凡中找到不平凡的東西。”司空見慣的,極平常的,“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筆下皆無”的。美就美在,它很平凡,但又不平凡。

 、 美在細小之中,細小是美。

  以細小表現博大,以少來勝多,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重要原則。這大與小,多與少,越是有差距,就越是有難度,也就越是有價值。美就美在它是細小的,又是很大的。

 、 美在典型之中,典型是美。

  藝術要選擇細小的平凡的東西,但還要典型,要能反映事物的本質,要有代表性。沒有這個限制,就會滑向自然主義。

 、 美在個性之中,獨特是美。

  獨特是指內容獨特,感受獨特,人物獨特,表達方式獨特。藝術是一種創(chuàng)造,人們欣賞藝術品,實際上是在欣賞作者的創(chuàng)作,欣賞你獨特之處,欣賞你發(fā)現了什么別人沒有發(fā)現的東西,欣賞你用什么獨特的方式來表達你的發(fā)現,或表達別人發(fā)現了卻又表達不出來的東西。

 、 美在深邃之中,有容量是美。

  在平凡、細小、典型、獨特之中,還要的一定的深度,一定的容量。

  

   本課結語:感受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心源,欣賞離不開人的感受;創(chuàng)作也離不開人的感受。如果從人生的角度來講,人生活在世上,人不應該麻木,應該認真地感受生活 

郝小強

[散文的形象與感受]相關文章:

1.中秋感受散文

2.他形象完美你最累散文

3.讀朱自清散文《綠》的感受

4.大一生活感受散文

5.讓誠實與信任更形象隨筆散文

6.抒情散文 回老家的感受

7.《自我新形象》教案

8.形象禮儀常識

9.小學開學感受日記

10.軍訓感受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