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強(qiáng)化記憶,考試輕松拿分) (6.3)
(一)而
1.代詞,釋為“你(們)、你(們)的”。
例1:字而幼孩,遂而雞豚。(《種樹郭橐駝傳》) 例2:某所,而母立于茲。
2.連詞
(1)表示并列關(guān)系。釋為“和、又”。
例1:勞苦而功高如此 例2: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
(2)表示承接關(guān)系。釋為“就、然后”,或者不譯。
例1: 亞父受玉斗, 置之地, 拔劍撞而破之。 例2: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
(3)表示遞進(jìn)關(guān)系。釋為“并且”“而且”。
例1: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例2: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4)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釋為“然而、卻”。
例1: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例2: 登高而招, 臂非加長也, 而見者遠(yuǎn)。
(5)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釋為“如果”。
例1: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例2: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6)表示結(jié)果,釋為“因而、所以”。
例1: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例2: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7)表示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動詞。
例1: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 例2:順風(fēng)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wù)哒谩?/p>
(8)表示目的關(guān)系。
例1: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例2: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3.復(fù)音虛詞
(1)“而已”,釋為“罷了”。例: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2)“已而”,釋為“不久”。例:已而遂晴,故作此。(蘇軾《定風(fēng)波》)
(二)何
1.疑問代詞
(1)譯為“什么”。例1:大王來何操? 例2: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2)譯為“為什么”。
例1:何者?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例2: 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3)譯為“誰”“哪里”。
例:吾實為之,其又何尤!(何,誰。全句譯為:這實在是我造成的啊,又能責(zé)怪誰呢!)(《祭十二郎文》)
2.副詞
(1)疑問副詞,譯為“怎么、哪里、為什么”,表示反問。
例1:作計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例2:徐公何能及君也?
(作疑問代詞的“何”用在疑問句中, 需要作出回答。作副詞用的“何”用在反問句中,不必作出回答。)
(2)副詞,譯為“多么”,表示感嘆。
例1: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例2: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3.復(fù)音虛詞
(1)“何如”,常用于疑問句中,表示疑問或詰問,相當(dāng)于“怎么樣”或“什么樣”。
例: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
(2)“何以”,常用于疑問句中,表示疑問或詰問,相當(dāng)于“憑什么”。
例:王問:“何以知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乎
1.句末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相當(dāng)于“嗎”。
例1: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例2: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2)表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嗎”、“呢”。
例1: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例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例3: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
(3)表揣測語氣。相當(dāng)于“吧”。
例: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2.句中助詞,用在句中起緩和語氣作用或表示語氣的停頓
例: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3.助詞,用作形容詞或副詞詞尾
例1: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例2: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4.介詞,相當(dāng)于“于” 例1: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勸學(xué)》)
例2: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例3:臣之所好者道也,進(jìn)乎技矣。(《庖丁解牛》)
(四)乃
1.代詞,釋為“你;你的”
例1: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例2:家祭無忘告乃翁。
2.副詞
(1)表判斷,釋為“是”,“就是”。
例1: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例2:若事不濟(jì),此乃天也。
(2)表順承,釋為“于是”,“就”。
例:既已,無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3)表轉(zhuǎn)折,釋為“卻”,“竟然”。
例1: 今君乃亡趙走燕例2: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表范圍,釋為“僅僅;只”。
例:項王乃復(fù)引兵而東, 至東城, 乃有二十八騎。 (《項羽之死》)
(5)表條件或前提,釋為“才”。
例1:設(shè)九賓于廷, 臣乃敢上璧。 (《廉頗藺相如列傳》)例2: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3.復(fù)音虛詞
(1)“無乃”,表揣測,釋為“恐怕”。例:求,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2)“乃爾”,譯為“這樣”。 例: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
(五)其
1.代詞
(1)表第三人稱領(lǐng)屬關(guān)系。 “他(她、它)的”或“他(她、它)們的”。例: 臣從其計
(2)指代第三人稱,“他(她、它)”或“他(她、它)們”。
例1:會其怒,不敢獻(xiàn)。(《鴻門宴》) 例2: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師說》)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我”、“我(自己)”。 例: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4)指示代詞,表遠(yuǎn)指。譯為“那”、“那些”。
例1: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例2: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5)指示代詞,表特指。譯為“其中的,當(dāng)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
例1: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例2: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
2.副詞
(1)表揣測語氣。譯為“大概,恐怕”。
例1:其皆出于此乎? 例2: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例3:其李將軍之謂也?(《史記李將軍列傳》)
(2)表反問語氣。譯為“豈,難道”。例: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3)表祈使語氣。譯為“可要,一定”。例1: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例2:汝其勿悲!
(4)表示商量語氣。譯為“還是”。
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
3.連詞
(1)表選擇關(guān)系。 常常是兩個以上的分句中都用 “其”,譯為“是……還是……”。
例1: 汝其知也邪? 其不知也邪?
例2:嗚呼!其信然邪? 其夢邪? 其傳之非其真邪?
例3: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yuǎn)而無所至極邪?
(2)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譯為“如果,假如”。
例1:其無知,悲不幾時。(《祭十二郎文》)
4.助詞。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可不譯 例:靜女其姝 ||路漫漫其修遠(yuǎn)兮
5.復(fù)音虛詞
“何其”,譯為“多么”。例: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六)且
1.副詞
(1)譯為“將要”。
例1: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例2: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2)譯為“將近,幾近”。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3)譯為“暫且”。例1:諾,且留待之須臾。(《西門豹治鄴》)例2: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2.連詞
(1)表并列關(guān)系,連接兩個動詞或形容詞,譯為“又……又……”或“一邊……一邊……”。
例1:示趙弱且怯也。例2:四體康且直例3: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
(2)表示讓步或假設(shè)關(guān)系, 譯為“尚且”或“即使”。
例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且,尚且)(《鴻門宴》)例2: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且,即使)
(3)表遞進(jìn)關(guān)系,譯為“而且”、“并且”。
例1: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 例2: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
(4)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譯為“反而”、“卻”。例: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滕王閣序》)
3.復(fù)音虛詞
“且夫”,句首助詞,表示另提一事或進(jìn)一步議論,譯為“再說”。
例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例2: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
(七)若
1.代詞
(1)人稱代詞,譯為“你(的);你們(的)”。
例1: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 例2: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2)指示代詞,譯為“如此;這樣”。例: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過秦論》)
2.連詞
表假設(shè)關(guān)系,譯為“假如,如果”。
例1: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燭之武退秦師》)例2: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fù)!
3.動詞
(1)譯為“及,比得上”。
例1:“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 例2: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
(2)譯為“像”“好像”“如同”。 例: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莊子逍遙游》)
4.助詞
形容詞詞尾,相當(dāng)于“然”。例:桑之未落,其葉沃若。(《詩經(jīng)氓》)
5.復(fù)音虛詞
“若夫”、“至若”放于句首,表示意義的他轉(zhuǎn)。例: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
(八)所
1.助詞,放在動詞前,與動詞相結(jié)合組成名詞性詞組
例:今入關(guān),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鴻門宴》)
2.助詞,用在被動句中,“為”和“所”呼應(yīng),組成“為……所……”的格式
例1:武父子亡功德, 皆為陛下所成就。(《蘇武傳》)例2: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3.復(fù)音虛詞,“所以”
(1)表示原因,譯為“……的原因”。
例1: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 ?例2:強(qiáng)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
(2)表示憑借的手段或方式等,譯為“用來……的”或“……的憑借”。
例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例2: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
(九)為
1.介詞,讀音wèi
(1)譯為“被”,表示被動。(【注】表被動時,古漢語中讀wèi,現(xiàn)代漢語中讀wéi)
例1:吾屬今為之虜矣! 例2: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
(2)譯為“給;替”。
例1: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例2:公為我獻(xiàn)之。(《鴻門宴》)
(3)譯為“對;向”。
例1:為之奈何?(《鴻門宴》) 例2: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4)表原因或目的,譯為“因為”,“由于”,“為了”。
例1: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孔雀東南飛》)
例2: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魚我所欲也》)
2.語氣助詞,讀音wéi
用在句末,常與“何”、“奚”等相配合,表疑問或反詰。
例1: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例2: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3.動詞,讀音wéi
(1)譯為“是”,表判斷。
例1: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例2: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2)“為”作一般動詞用時,可根據(jù)上下文靈活意譯。
例1:俯仰之間,已為陳跡。(譯為“成為”) 例2: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譯為“治理”)
(十)焉
1.代詞
(1)代詞,作動詞賓語,相當(dāng)于“之”。例: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2)疑問代詞。相當(dāng)于“怎么”、“哪里”。
例1: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例2: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左傳》)
2.兼詞
兼有介詞和代詞的功能,相當(dāng)于“于+是”。例1: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勸學(xué)》)
例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例3:置杯焉則膠。
3.助詞
(1)句末助詞,用于句末,表示感嘆語氣。
例1:于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例2: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2)助詞,形容詞或擬聲詞的詞尾,相當(dāng)于“然”。
例1: 盤盤焉, 囷囷焉, 蜂房水渦。 例2: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3)助詞,用于句中,表停頓。
例1:或師焉,或不焉,小學(xué)而大遺 例2: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十一)也
1.句末語氣助詞
用在不同功能的句子末尾,表示各種不同的語氣。
(1)表判斷語氣,不譯。
例1: 張良曰: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例2: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2)表示反問語氣,譯為“呢”。
例1: 誰得而族滅也? 例2: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表示疑問語氣,譯為“呢”。
例1: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例2: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4)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不譯。
例1: 吾所以為此者, 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例2:雷霆乍驚,宮車過也。
例3: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5)表示感嘆語氣,譯為“啊”。例: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2.句中助詞
通常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舒緩語氣的作用,無意義,不譯。
例1: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 則其負(fù)大舟也無力。 例2: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
(十二)以
1.介詞
“以”與后面的代詞或名詞性詞組共同構(gòu)成介賓結(jié)構(gòu),作句子中謂語動詞的狀語。
(1)表使用,譯為“拿”或“用”。例: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2)表處置,譯為“把”。
例1:若舍鄭以為東道主。(《燭之武退秦師》)例2:私見張良,具告以事。(《鴻門宴》)
(3)表憑借,譯為“憑”、“憑借”、“根據(jù)”、“憑……身份”。
例1去以六月息者也。(譯為“憑借”)例2: 久之, 能以足音辨人。(譯為“憑借,根據(jù)”)
例3: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jié)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譯為“以……身份”)(《蘇武傳》)
(4)表原因,譯為“因為”、“由于”。
例1: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例2:猶不能不以之興懷。(《蘭亭集序》)
(5)表時間或地點,譯為“在”、“于”。 例: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2.連詞
(1)表并列,可譯為“而”、“又”、“和”。例: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2)表修飾,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相當(dāng)于“而”。
例1: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兮辭》)例2: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例3:樊噲側(cè)其盾以撞。(《鴻門宴》)
(3)表原因,譯為“因為”。
例1: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例2: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4)表目的,譯為“來”、“用來”。
例1: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例2:闕秦以利晉, 唯君圖之。 例3: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5)表結(jié)果,譯為“因而”、“以致”。
例1: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例2: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3.副詞
通“已”,譯為“已經(jīng)”。例: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
4.復(fù)音虛詞
(1)“是以”,即“以是”的倒裝。譯為“因此”。例: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yuǎn)。
(2)“何以”,即“以何”的倒裝。譯為“憑什么”。例:君何以知燕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3)“以為”。例1:始皇之心,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認(rèn)為”)
例2:桂林、象郡。(注: “把……作為”) 例3:鑄以為金人十二。(譯為“把……做成”)
5.動詞
(1)譯為“認(rèn)為”。 例: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2)譯為“帶著”、“率領(lǐng)”。 例:(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史記》)
(3)譯為“用”。 例: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屈原《涉江》)
(十三)因
1.副詞
表順承關(guān)系,譯為“就”、“于是”。 例: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鴻門宴
2.介詞
(1)趁,趁機(jī)。 例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過秦論》)例2:因擊沛公于坐。(《鴻門宴》)
(2)依照,根據(jù)。例1: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核舟記》)例2:成語: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3)憑借,依靠。例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例2:踐華為城,因河為池。(《過秦論》)
(4)經(jīng)由,通過。
例1: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例2: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蘇武傳》)
(5)因為、由于。 例:成語:因噎廢食。
3.動詞,沿襲
例1:蒙故業(yè),因遺策。 例2:成語:陳陳相因。
4.名詞,機(jī)會 例:于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
(十四)于 介詞
1.在 例:乃設(shè)九賓禮于廷。(《廉頗藺相如列傳》)
2.自、從 例: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赤壁賦》)
3.至、到 例1:移其粟于河內(nèi)。 例2:從徑道亡,歸璧于趙。
4.對、對于 例:寡人之于國也。(《寡人之于國也》)
5.向 例: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師說》)
6.由,由于 例:業(yè)精于勤荒于嬉。(《進(jìn)學(xué)解》)
7.表示被動,譯為“為,被” 例1:君幸于趙王。 例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8.表示比較,譯為“比” 例: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xué)》)
(十五)與
1.介詞,譯為“和,跟,同” 例1:未得與項羽相見。
例2: 較秦之所得, 與戰(zhàn)勝而得者, 其實百倍。 例3: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
2.連詞。譯為“和,跟,同”
例1: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賦》) 例2:勾踐載稻與脂于舟以行。(《勾踐滅吳》)
【注】作介詞用的“與”,和后面的名詞性短語或代詞構(gòu)成介賓結(jié)構(gòu),作狀語。而作連詞用的“與”,常常連接兩個名詞或兩個代詞,所構(gòu)成的名詞性短語在句子中作主語或賓語。如例句中的“吾與子”作主語,而“稻與脂”作“載”的賓語。
3.動詞
(1)給予,授予。 例:則與一生彘肩。(《鴻門宴》)
(2)結(jié)交,親附。 例1:失其所與, 不知。 例2: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例3: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3)贊許,同意。 例:吾與點也。(《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
(4)等待 例: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論語陽貨第十八》)
(5)參加,讀音“yù”。 例:蹇叔之子與師。(《左傳》)
4.句末語氣助詞
通“歟”,表示感嘆或疑問語氣。
例1:唯赤則非邦也與? 例2:求,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十六)則
1.連詞
(1)表示承接關(guān)系,譯為“就”、“便”。
例1: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眲t與斗卮酒。 例2: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xué)》)
(2)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皠t”如果出現(xiàn)在前一個分句,譯為“如果”;如果出現(xiàn)在后一個分句,譯為“那么”、 “就”。
例1:使秦復(fù)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譯為“那么”,《阿房宮賦》)
例2: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譯為“如果”,《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表示并列關(guān)系。小則獲邑,大則得城。(《六國論》)
(4)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表示轉(zhuǎn)折時,用在后一分句,譯為“可是”、“卻”。
例1: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例2:欲茍順?biāo)角,則告訴不許。(《陳情表》)
(5)表選擇關(guān)系。和“非”或“不”連用,譯為“不是……就是……”。
例1: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種樹郭橐駝傳》) 例2: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2.副詞 用在判斷句中, 起強(qiáng)調(diào)和確認(rèn)作用, 可譯作 “是”、“就是”。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十七)者
1.代詞
(1)用在形容詞、動詞、動詞詞組或主謂詞組之后,組成“者”字結(jié)構(gòu),用以指代人、事、物,譯為“的人”、“的事”、“的東西”……
例1: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六國論》)例2: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鴻門宴》)
(2)用在數(shù)詞之后,指代上文所說的幾種人或幾件事物。可譯為“……種”、“……樣”。
例1:此三者,吾遺恨也。(《伶官傳序》)例2: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3)用在時間詞語的后面,不譯。 例1:今者項莊拔劍舞 例2:遠(yuǎn)者數(shù)世,近者及其身
2.助詞 (1)作為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例1: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例2: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2)用在主語后,起提頓作用,引出判斷 例1:亞父者,范增也。(《鴻門宴》)
(3)用在主語后,引出原因、解釋。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4)放在疑問句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等。
例1:何者?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例2: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十八)之
1.代詞
(1)指示代詞,譯為“這”、“這個”。
例1:之二蟲又何知! 例2: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恥。 例3:均之二策 。
(2)代詞,作賓語,代人、物、事;代人時一般譯為“他”或“她”,有時也譯為“我”。
例1:作《師說》以貽之。(之,譯為“他”,《師說》)例2: 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之,譯為“我”)
2.助詞
(1)結(jié)構(gòu)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助詞“的”,有時可不譯。
例: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yuǎn)矣。(《師說》)
(2)結(jié)構(gòu)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例1: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例2:鄰之厚,君之薄也。
(3)結(jié)構(gòu)助詞,作為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
例1:夫晉,何厭之有? 例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4)結(jié)構(gòu)助詞,作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不譯。
例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qiáng)。(《勸學(xué)》) 例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5)音節(jié)助詞,用以調(diào)整音節(jié)或表示提頓,沒有實在意義。
例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例2: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3.動詞,譯為“到”、“去”
例1: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例2:杳不知其所之也。 例3:及其所之既倦,
文言同義、近義虛詞舉要
1.代詞
①疑問代詞,表示“什么”、“怎么”、“哪里”、“為什么”:胡、奚、何、曷、盍、孰、安、焉、庸、惡(wū)。
例(1)胡不歸? ……奚惆悵而獨悲……曷不委心任去留?(《歸去來兮辭》)
例(2)沛公安在?(《鴻門宴》)例(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
例(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漢書》)例(5)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②人稱代詞 古漢語人稱代詞的復(fù)數(shù)用“輩、儕、等、曹、屬”等字來表示。
A.第一人稱:我、吾、余、予、仆、朕、孤、儂、寡人、吾屬。
例: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例: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例:盡吾志也
B.第二人稱:你、爾、而、汝、女、若、乃、君、卿、子、公、儂、陛下、足下、殿下、汝曹、卿曹、爾輩、若屬、二三子。
C.第三人稱:彼、之、其、伊、他、渠。
例:彼與彼年相若也。例(17)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 例: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孔雀東南飛》)
③指示代詞:近指有:此、茲、斯、是、之、伊、焉、然;遠(yuǎn)指有:彼、夫、其;旁指有:他;虛指有:某、或。
2.副詞
①表范圍,“全”、“都”:畢、咸、舉、勝、皆、悉、盡、率、一、胥、俱、遍、并。
②表范圍,“只”,“僅”,“不過”:第、特、直、但、獨、顧、徒、止、唯、單、啻、乃、殆。
例: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 例: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例臣:之辛苦, 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陳情表》)
例:顧吾念之,強(qiáng)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表否定:非、不、弗、微、亡、匪、罔、靡、莫、毋、勿、未、無、否。
④表時間,“不久”,“一會兒”:旋、尋、俄、俄而、既而、已而、未幾、斯須、須臾、少間、少選、少時、少頃、有頃、頃之、頃刻、無何、數(shù)息。
⑤表程度,“最”、“極”、“很”:至、殊、絕、孔、甚、良、重、太、頗、雅。
⑥表程度,“更加”、“尤其”的:尤、益、愈、逾、彌、滋、稍。⑦表謙、敬,副詞。
A.謙詞:家、舍、拙、寒、愚、猥、謹(jǐn)、竊、伏、敢、請、敬、辱、幸、鄙
B.敬詞:令、惠、垂、賜、蒙、請、高、華、賢、奉、貴
3.連詞
表假設(shè),當(dāng)“如果”講的連詞有:誠、而、若、為、則、即、假、如、使、其、脫。
例:誠知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祭十二郎文》)
例: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例(93)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fù)取!
例:入則無法家拂士,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例:即不為河伯娶婦,水來漂沒,溺其人民。(《西門豹治鄴》)
例:使六國各愛其人, 則足以拒秦。(《阿房宮賦》)
例: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祭十二郎文》)
付云常
[《2014年湖南卷考試說明》語文科規(guī)定的18個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歸納 高考復(fù)習(xí)指導(dǎo)(高三)]相關(guān)文章:
2.木蘭詩的文言虛詞
10.常見的歇后語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