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曲阜一中李士建郵編:273100
教學(xué)目標(biāo):了解作者對項羽悲劇性格的揭示,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在其政治、軍事生涯眾所起的重要作用;歸納總結(jié)“因、如、舉、謝、意”五個多義詞的義項;了解“此……也(耳)”“何以……”兩個句式的特點,并比較與現(xiàn)代漢語的不同;背誦課文第三、四段。
教學(xué)重點:分析“項羽”這個主要的人物形象;背誦故事的高潮三、四段。
一.作家作品
司馬遷(公元前145或前135~前87?)西漢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人。父司馬談,漢武帝建元、元封之間任太史令,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養(yǎng)的學(xué)者,對司馬遷后來所從事的事業(yè)都有十分明顯的影響。司馬遷的童年是在家鄉(xiāng)黃河邊上的龍門山下度過的。10歲時,隨父親司馬談到長安,開始了對古代文獻的研讀,并直接受學(xué)于當(dāng)時著名儒學(xué)大師董仲舒、孔安國。20歲,南游江淮,據(jù)《史記太史公自序》,他這次“上會稽,探禹穴,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yè)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fēng),鄉(xiāng)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以后他在任郎中、太史令以及中書令時,或奉旨出使,或陪駕巡幸,游歷了更多的地方。這些經(jīng)歷,使他有機會親身領(lǐng)略祖國壯闊的自然風(fēng)貌,調(diào)查了解許多歷史故實,訂正和補充文獻上的疏漏,也使他有可能接觸廣大人民的實際生活,增加了他對社會現(xiàn)實的了解!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著作。它記述了中國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大約3000多年的歷史,開創(chuàng)了中國紀(jì)傳體的歷史學(xué)和歷史傳記文學(xué),為中國民族文化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全書130篇,包括本紀(jì)12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書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紀(jì)記帝王,世家述諸侯,列傳敘人臣,書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并通過它們之間的相互配合和補充而形成嚴(yán)謹(jǐn)完整的體系,完成了新型歷史著作體制──“紀(jì)傳體”的創(chuàng)造,從而達到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報任安書》)的目的。劉向等人都認(rèn)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zhì)而不俚”。魯迅更評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xué)價值。
本紀(jì)--《史記》的十二本紀(jì)寫從黃帝到漢武帝歷朝、歷代帝王的興廢和重大的政治事件(其中《秦本紀(jì)》)、《項羽本紀(jì)》稍有不同)。司馬遷是把歷代帝王作為歷史事件的中心人物來加以論述的,同時又以他們的前后繼承關(guān)系來顯示歷史的發(fā)展,用以統(tǒng)率整個歷史的論述。
表--按朝代的順序,把歷史分成若干階段,再分別按世代、年、月寫成簡明的大事記,也是全書敘事的聯(lián)絡(luò)和補充。
書--對當(dāng)時社會重要的典章制度的專門論述,它們分別敘述禮儀(《禮書》)、音樂(《樂書》)、軍事(《律書》)、歷法(《歷書》)、星象(《天官書》)、宗教(《封禪書》)、水利(《河渠書》)、經(jīng)濟(《平準(zhǔn)書》)等方面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它們與后世的專門學(xué)科發(fā)展史有相似之處。
世家--除《孔子世家》和《陳涉世家》外,所記敘的是春秋戰(zhàn)國以來各主要諸侯國和漢代所封的諸侯、勛貴的歷史。其用意與“本紀(jì)”有相近之處!
列傳--大多數(shù)列傳記敘的人物非常廣泛,其中有貴族、官吏、學(xué)者、政治家、軍事家、文學(xué)家、刺客、游俠、商人等不同階層不同職業(yè)的人物!
二.背景材料
文中故事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發(fā)生的:
公元前209年7月,陳涉、吳廣在大澤鄉(xiāng)起義,各地紛紛響應(yīng)。楚國貴族項梁率侄子項羽于會稽起義,泗水亭長劉邦也在沛縣起義,后歸項梁領(lǐng)導(dǎo)。后來項梁恃勝而驕,被秦將章邯所殺。章酣得勝后,移師圍趙。這時楚懷王一面命宋義為上將,項羽為次將,北上救趙,;一面命劉邦功秦,并與諸將約定:“先入關(guān)者王之!彼瘟x停軍不前,為項羽所殺。項羽率軍于章邯軍大戰(zhàn)九次,最后在鉅鹿徹底擊潰秦之主力,章邯率二十萬大軍投降。
公元前206年10月,劉邦入關(guān),降秦王子嬰,還軍霸上;12月項羽破關(guān)而入,劉、項在鴻門會面,雙方斗爭開始。不久,項羽以盟主身份召開戲下(今陜西臨潼東)之會,封18人為諸侯王。自封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劉邦為漢王,都南鄭(今陜西省南境)。劉邦到南鄭后,積極準(zhǔn)備反攻。先奪取關(guān)中三秦之地作為根據(jù)地,然后出兵東向,進攻項羽,曾多次被項羽打敗。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韓信的幫助,才形成足以跟項羽抗衡的力量;項羽乃與劉邦約定:“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倍s后,項羽東歸,劉邦也準(zhǔn)備西歸。這時張良、陳平向劉邦提出建議,趁此時機消滅項羽。后在韓信、彭越幫助下,圍項羽于該下(今安徽靈壁市)。項羽兵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自刎。
附:秦漢之際大事記(表中按當(dāng)時以10月為歲首記事)
前209年7月陳涉起義。9月項羽、劉邦起事。
前208年12月陳涉死。6月立楚懷王為共主。9月懷玉遣項羽北救趙,遣劉邦西擊秦。
前207年10月泰將革邯破邯鄲。11月項羽渡河,12月大破秦軍。7月章邯投降項羽。8月秦二世為趙高所弒。9月子嬰為秦王。
前206年10月子嬰投降劉邦。12月劉、項會于鴻門。4月戲下之會,會后劉邦遷南鄭。
前205年4月劉邦合諸侯兵代羽至彭城,羽以3萬兵破漢兵56萬。5月劉邦逃至滎陽。
前204年4月項羽圍劉邦于滎陽。7月劉邦逃離滎陽。
前203年9月劉、項講和,劃鴻溝為界,以東歸楚,以西歸漢。
前202年10、11月用張良、陳平計追項羽,大敗。12月韓信、彭越來援,項羽兵敗垓下。
三.分類歸納文言知識
1.請找出文中所有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
2.判斷下列加線的詞語的詞義,并區(qū)分與現(xiàn)代漢語的不同。
①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古義:婚姻,古義兒女親家,女方之父為婚,男方之父為姻。今義:結(jié)婚的事,因結(jié)婚而產(chǎn)生的夫妻關(guān)系。
②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古義:意外的變故。今義:副詞,很。
③今人有大功而擊之。古義:現(xiàn)在別人(指沛公)今義:現(xiàn)在的人,與古人相對。
④而聽細說。古義:小人的讒言。今義:詳細說來。
3.了解“此……也(耳)”“何以……”兩個句式。
①此成危急存亡之秋也---判斷句,這就是……啊。
②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疑問句,賓語前置句,憑什么……呢?
③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反問句式,“為”語氣詞,呢,表意“……呢?”
4.名句積累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大行不顧細謹(jǐn),大禮不辭小讓/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5.課后思考和練習(xí)第三題中有5個實詞,歸納其一詞多義,力求在動態(tài)的語境中辨析詞義。
四.相關(guān)練習(xí)
1.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旦日饗士卒(犒勞)B.此亡秦之續(xù)耳(后繼者)C.沛公起如廁(如同)D.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幸而)
2.對下面加點人稱詞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若入前為壽②若屬皆且為所虜③公為我獻之④吾屬今為之虜矣⑤項伯殺人,臣活之⑥會其怒,不敢獻
A.②④/①③/⑤⑥B.④/①②/③⑤⑥B.④/①②③/⑤⑥D(zhuǎn).③④/①②/⑤⑥
3.對下面句子中“為”字的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②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③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④誰為大王為此計者⑤約為婚姻⑥若入前為壽⑦若屬皆且為所虜⑧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A.①/②④/③⑧/⑤/⑥/⑦B.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D.①⑤/②③④⑧/⑥/⑦
4.從詞類活用角度分析,下列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沛公軍霸上②素善留侯張良③項伯殺人,臣活之④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⑤秋毫不敢有所近⑥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⑦范增數(shù)目項王⑧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⑨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⑩常以身翼蔽沛公○11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12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13沛公已去,間至軍中○14此其志不在小
A.①⑦○12/②⑤○14/③⑧/④⑥⑨⑩○11○13
B.①⑦/②⑤○14/③⑧○12/④⑥⑨⑩○13/○11
C.①⑦○12/②⑤/③⑧/④⑥⑨⑩○13○14/○11
D.①⑦/②⑤/③⑧○12/④⑥⑨⑩○11○13/○14
5.從句式角度分析,與其他三項不同類的一項是()
A.此天子氣也B.吾屬今為之虜矣C.亞父者,范增也D.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6.下列句子中的詞語讀音屬于何種異讀字:
①沛公欲王(wàng)關(guān)中道芷陽間(jiàn)行
②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同“拒”“納”)要項伯(通“邀”)令將軍與臣有郤(通“隙”)愿項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通“早”)
參考答案:1.C2.B(依次為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3.A4.D5.B6.①破音異讀②通假異讀。
五.文章內(nèi)容結(jié)構(gòu)思考
1.課文整體結(jié)構(gòu)
序幕--曹無傷告密
開端--范增獻計
發(fā)展--項伯夜訪、劉項約婚、劉邦謝罪
高潮--范增舉玉、項莊舞劍、項伯翼蔽、樊噲闖帳
結(jié)局--劉邦脫逃、張良留謝
尾聲--劉邦誅曹
2.高潮形象結(jié)構(gòu)
三起三落,情節(jié)張弛有效,波瀾起伏。
玦項劍項帳項
舉羽舞羽闖王
增不莊翼噲款
范應(yīng)項蔽樊待
六.人物形象分析
1.依據(jù)內(nèi)容歸納,概括項羽的性格特點
曹無傷告密,立即決定進攻;項伯游說,便放棄進攻:;
謀士范增獻計,先納計后食言,宴會上范增舉玦,項王不應(yīng):;
脫口出賣曹無傷,經(jīng)劉邦一番貌似心誠的話語吹捧,便放棄進攻,對武士樊噲的態(tài)度更是如此:;
對項伯不辨親疏,對范增置若罔聞:。
2.《史記》載:秦始皇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高祖常徭咸陽,縱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dāng)如此也!”
從中可以看出項羽性格劉邦。
3.《史記》載:秦末,懷王與諸將約,先入定關(guān)中者王之。當(dāng)是時,秦兵強,常乘勝逐北。諸將莫利先入關(guān)。獨項羽怨秦破項梁軍,奮,愿與沛公西入關(guān)。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剽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遣類,皆坑之,諸所過無不殘滅。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剽悍,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弊洳辉S項羽,而遣沛公西略地。
從中可以看出項羽;
劉邦。
4.《史記》載:項羽已定東海來,西,與漢俱臨廣武而軍,相守數(shù)月。當(dāng)此時,彭越數(shù)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睗h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從中可以看出劉邦。
5.性格特征對領(lǐng)導(dǎo)人物的成敗起決定性的作用。試結(jié)合課文和下面的材料分析,作者司馬遷在客觀冷靜的敘述中寄寓了什么樣的情感,贊嘆、惋惜,抑或兼而有之?
……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急,不可勝數(shù)。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襲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自矜功伐,奮其斯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zé),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解答:。
6.探究性閱讀訓(xùn)練
“鴻門宴”的故事發(fā)生時,項羽為諸侯上將軍,劉邦因起兵于沛,人稱沛公,都還沒有稱王。但課文中卻都超前稱了“王”。清代學(xué)者梁玉繩在《史記志疑》中批評說:“高帝此時尚未為王,且前后俱稱沛公,何忽于張良三稱大王耶?”又說:“羽時亦為王,故沛公稱羽將軍,以其為諸侯上將軍也!妒酚洝纺祟A(yù)書為王,此下項伯曰:‘項王’,范增、項莊曰‘君王’,張良、樊噲曰‘項王’,‘大王’,沛公曰‘項王’,凡書王者二十幾,似失史體”,你對梁玉繩的批評是如何認(rèn)識的?
。
解答:超前稱王,并非失誤,自有其因。如張良對劉邦三次直呼“大王”,前兩次只有他與劉邦在場,后一次只添了幾個自己人,稱大王正表露出他們君臣同心協(xié)力,決心與項羽抗衡,戰(zhàn)而勝之的雄心壯志。再如項伯、范增、項莊都是項羽的屬下,他們稱“項羽”為“項王”或“君王”顯然出于自恃強大,不可一世,稱王稱霸,理所當(dāng)然的心理狀態(tài)。而張良、樊噲都是劉邦的部下,由于力量懸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稱項羽為王。劉邦畢竟身分不同,用語不宜過分阿諛,所以在項伯、項羽面前,先后六次稱項羽為將軍,只有最后一次與張良談話時,稱“項羽”為“項王”。一方面他明知項羽稱王時早晚的事,另一方面,是在自己部下面前,無失身分之虞。看來,司馬遷在使用稱謂時,是經(jīng)過仔細斟酌的,既符合當(dāng)時兩軍對壘的實力狀況何劉邦一方的斗爭策略,又符合人物的心態(tài),決不是任意安排的
[延伸閱讀]閱讀《讀本》第90課《垓下之圍》,仔細品味文中項羽說的三段話,并聯(lián)系《鴻門宴》一文的內(nèi)容,說說作者是怎樣贊美和批評這個人物的。
六.關(guān)于對項羽的評價
1.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
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shù)。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guān)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遂亡其國,自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zé),過矣。乃引“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豈不謬哉!(《史記項羽本紀(jì)》)
翻譯:。
2.劉邦對項羽的評價
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張良)。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史記高祖本紀(jì)》)
3.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對項羽的評價
杜牧《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王安石《烏江亭》:
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李清照《詠項羽》:
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大風(fēng)歌/劉邦七.比較閱讀,試分析兩首所反映的不同情懷和壯志。
垓下歌/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無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來。蓋世,氣勢高昂,可以壓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馳。這首楚刺體的詩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認(rèn)眼前的現(xiàn)實,他認(rèn)為這種局面是“時不利兮騅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過錯。而失敗的關(guān)鍵是在歷次戰(zhàn)斗中一往無前的烏騅今天競不肯率先沖出重圍。他認(rèn)為烏騅暗示著一切;過去的榮耀、現(xiàn)在的困境和未來的毀滅。最后,他走投無路,只有對勇敢跟隨在身邊的虞姬哭訴:“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這首歌是劉邦打敗項羽,統(tǒng)一天下后在平定鯨布叛亂回京(長安)途中,轉(zhuǎn)道故鄉(xiāng)沛縣時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歸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對今后國防的憂心。第一句指包括劉邦在內(nèi)的群雄在各地紛紛起義,而最終只有他劉邦威望遠揚天下。同為交戰(zhàn)雙方,為何勝敗迥異呢?《鴻門宴》可以讓我們窺一斑而知全貌。
八.補充注釋
1.范增(前277一前204),居剿(今安徽桐城南)人,素家居,好奇計。項梁(項羽叔父)起兵后,他前往勸說項梁立楚王后裔為楚懷王。秦軍圍趙時,楚懷王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未將,率兵渡河救趙。行至安陽,停四十余田不進,項羽乃殺死宋義,奪其權(quán),率軍渡河,大破秦軍。項羽由是為諸侯上將軍,范增成為他的主要謀士。劉邦甚忌范增,乃用反間計;項羽疑增與漢有私,稍奪其權(quán),增大怒離去,中途病死。
2.臣為韓王送沛公。
張良曾勸說項梁立韓成為韓王,韓王用張良為申徒。劉邦沿河南西進擊秦,中途經(jīng)韓,張良引兵從劉邦。戲下之會后,劉邦被迫遷漢中,乃遣張良歸韓。后韓王為項羽所殺,張良抄小路逃往漢中,成為劉邦的主要謀士之一。
3.項羽、項伯東向坐。
按古代禮儀,帝王與臣下相對時,帝王面南,臣下面北;賓主之間相對,則為賓東向,主西向;長幼之間相對,則長者東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東向最尊,次為南向,再次為北向,西向侍坐。鴻門宴中“項王、項伯東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劉邦,張良則為侍坐。從座位可看出雙方力量懸殊與項羽的自高自大。
4.司馬遷論項羽
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shù)。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guān)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代,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寐而不自責(zé),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史記項羽本紀(jì)》后“太史公曰”)
九.重點商討
對《鴻門宴》一文的三點探討
1.“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這句中的“則”教材無注,教參譯為“就”,這是錯誤的,它是用來表示對比的。在古漢語中,常常是兩個“則”字連用表示對比。如《荀子正論》:“內(nèi)則百姓疾之,外則諸侯叛之”,表示在國內(nèi)如何,國外如何;“則”也可以單用來表示對比,如上面這句就是這樣:“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亞父(則)受玉斗,置之地”這是對比項羽和范增兩人受禮之后的不同態(tài)度。這種“則”不能譯為“就”或“那么”。這種情況在古漢語中是不少見的,看一下楊樹達先生《詞詮》的“則”字條(六)就知道了。
2.“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jì)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
關(guān)于“與”,課本無注,教參譯為“和”“與”,連詞,實際上這個“與”字,不是連詞的“與”,而是作動詞“率領(lǐng)、帶”講。因為文言文中“與”可以和“以”同義,如《詩經(jīng)江有汜》:“之子歸,不我以……之子歸,不我與!币鉃椤斑@個孩子出嫁了,不帶我走!笨梢,“與”和“以”同義。這是一。第二,如果把“與”理解為連詞,那就成了“劉邦獨自騎馬,和樊噲等四人一起徒步逃跑”。劉邦又騎馬,又徒步,前后矛盾。所以“與”當(dāng)“帶”或“率領(lǐng)”講,即“劉邦獨自騎馬,帶著樊噲等四人徒步逃跑”,就通順多了。
3.“沛公不勝桮杓”
課本中對此的注解是“禁不起多喝酒,意思是醉了。桮,同‘杯’。杓,酒器!边@個注解前半部分是對的,但后半部分就欠準(zhǔn)確了,其實“桮、杓”同為酒器,在文中則指代酒。所以應(yīng)加一點“這里指代酒”,就好了。
試為太史公一改《鴻門宴》
《鴻門宴》有不朽的文學(xué)價值,但從記敘文記敘的順序講,我認(rèn)為這篇范文是不無瑕疵的。記敘的不當(dāng)有四:
其一,將“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緊接“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是不當(dāng)?shù)。于情理言,沛公如廁,項王不會立即派人去召沛公。因為這時項王已沒了殺沛公的意思。從實際情況分析,如果劉邦一出去,項王就派人召沛公,沛公也根本難以走脫;劉邦一連串脫走的謀劃都是在無人監(jiān)視的情況下才得以實施。項王是許久不見沛公歸宴才讓人去召的。所以,只有把這一句移至“沛公已去,間至軍中”之間才合乎情理。作為張良也只有被項王召見時才不得不進見項王并致歉,也只有估量沛公已至軍中才可以“入謝項王”。所以將“沛公已去,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已出,間至軍中。張良入謝,……”連貫起來,才顯得順暢。
其二,“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兩句,應(yīng)移至“當(dāng)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之后,才是恰切的。因為這是沛公脫身前對張良所作的安排、叮嚀,如果已逃跑,走到半道,忽然想起又返回叮嚀張良,不合情理。只有在脫走之前作好安排才顯出劉邦的機智,才顯得文脈貫通。
其三,“于是遂去”一句置于樊噲的辨析之后不當(dāng)。應(yīng)移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之后方為恰切。因為“去”了之后,就不能有對張良的安排了。
其四,“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這一句從下文看,是不周密的,還應(yīng)有張良,故應(yīng)為“因招樊噲、張良出”才能使文意周密,使后文所寫“令張良留謝”才有了著落。
(選自《名作欣賞》1999.4邵璧華)有刪節(jié)
十.課文分析
《鴻門宴》評析(李知文、劉永章)
《鴻門宴》描寫的是劉邦、項羽在推翻秦王朝后,為了爭奪天下而首次展開的一場驚心動魄的政治斗爭。作者以嫻熟的藝術(shù)技巧,生動地刻畫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繪了許多富有戲劇性的難忘場面,情節(jié)波瀾起伏,扣人心弦。因此,《鴻門宴》具有很重要的史學(xué)價值和文學(xué)價值。
秦始皇創(chuàng)建的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集權(quán)國家--秦朝,由于對農(nóng)民實行殘酷的經(jīng)濟剝削和政治壓迫,致使“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變,在公元前209年7月爆發(fā)了陳勝、吳廣領(lǐng)導(dǎo)的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nóng)民大起義。戰(zhàn)旗一舉,應(yīng)者云集,反秦怒濤遍及中原。在農(nóng)民起義的高潮中,劉邦和項羽,也于同年9月起兵江東(今江蘇吳、沛),被卷入農(nóng)民起義的洪流。當(dāng)時劉邦48歲,項羽24歲。不久,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吳廣、陳勝相繼犧牲,“世世楚將”的項梁,采納了范增‘主立楚之后”的建議,趁機擁立老楚懷王的孫子(名心)為“楚懷王”,作為反秦勢力的傀儡首領(lǐng)。公元前208年9月,楚懷王召集諸將結(jié)成反秦聯(lián)盟,命令主力軍劉邦、項羽兵分南北兩路,合力西擊秦軍,并約定“先入定關(guān)中者王之”。公元前206年10月,劉邦統(tǒng)帥南路軍先于項羽入關(guān)破咸陽,但為了“待諸侯至而定約束”,退駐霸上(今陜西長安縣的白鹿原);然而又恐失掉關(guān)中,于是派兵守關(guān),“無內(nèi)諸侯”。11月,項羽率軍西來,聞訊震怒,屯軍新豐鴻門(今陜西臨渲東北的項王營),揚言馬上要同劉邦開戰(zhàn)。
為何兩支反秦勢力,突然劍拔弩張,互相廝殺起來?這有著極為深刻的原因。原來,劉、項各自都有南面稱孤之心。想當(dāng)年,劉邦在咸陽服役時看見了秦始皇,曾經(jīng)十分羨慕地說過:“嗟乎,大丈夫當(dāng)如此也!”項羽在公元前210年看見秦始皇游會稽時,也曾頗為自負地說過:“彼可取而代也!”因此,這就決定他們對農(nóng)民起義的勝利成果必然拼死相爭。果然,秦王朝覆滅后,劉、項之間的矛盾便逐漸趨于激化。劉邦先入咸陽后,本來“欲止官作舍”,只是聽了張良“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紂為虐’”(《留候世家》)的勸誡,才“還軍霸上”。但離咸陽之前,極力制造“吾當(dāng)王關(guān)中”的輿論,以期得到父老、豪杰的支持。后又采納的生的意見,“距關(guān)”,這表明劉邦做關(guān)中王的欲望是十分強烈的。而項羽對共中王也早就饞涎欲滴,又有四倍于劉邦的兵力,故驕橫不可一世。寧可負約也要把關(guān)中據(jù)為己有。因此,劉、項之間大規(guī)模的爭權(quán)奪利的斗爭勢不可免。《鴻門宴》便是“楚漢相爭”的第一個回合。
所謂“鴻門宴”,是指公元前,206年12月,項羽在新豐鴻門舉行的一個藏有殺機的宴會。這個“宴會”、是劉、項之間政治矛盾由潛滋暗長到公開化的生動表現(xiàn),是漫長激烈的“楚漢相爭”的序幕!俺䴘h相爭”的實質(zhì),是地主階級內(nèi)部爭奪權(quán)力的斗爭,這個名為“宴會”,實為一場激烈的政治斗爭,充分展示了劉、項矛盾的不可調(diào)和性,生動地對比了斗爭雙方策略高下的懸殊,并預(yù)示了勝負的必然結(jié)局。
“鴻門宴”的故事向讀者展現(xiàn)了這樣的具體矛盾:劉、項因爭奪關(guān)中王產(chǎn)生了不共戴天之仇,軍事力量處于劣勢的劉邦,宴會前,面臨大軍被擊潰的危機;宴會中,又可能遭受殺身之禍。然而劉邦卻竭智逞才,隨機應(yīng)變.轉(zhuǎn)危為安,變被動為主動,向著他既定的目標(biāo)跨出了一大步。故事情節(jié)即圍繞這一線索循序展開,忽張忽弛,跌宕有致,引人入勝。
一開頭是戰(zhàn)云密布。項羽勝利結(jié)束大破秦軍主力的“鉅鹿之戰(zhàn)”以后,于公元前206年11月西行來到函谷關(guān)。不料大軍受阻,又聞劉邦已破咸陽,繼而又得到劉邦部將左司馬曹無傷關(guān)于“沛公欲亞關(guān)中”的秘報.真如火上加油,不禁勃然大怒說:“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接著又有謀士范增對劉邦“其志不在小”的分析和“急擊如失”的建議,使氣氛更趨緊張;再加以項羽的叔父項怕連夜私見張良,協(xié)告軍情。劉邦聞之“大驚”,仿佛兩軍即將展開一場廝殺,令讀者頗有“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之感。
然而,一夜之間空氣驟變。這是由于劉邦在此千鈞一發(fā)時刻,采納謀士張良的建議,熱情款待項伯,約為婚姻,并針對項羽慕虛名的思想弱點,借項伯的嘴向項羽作稱自己“日夜望將軍至”、“不敢倍德”的緣故。項伯這一微妙角色,不但“具以沛公言報項王”,而且竭力為劉邦說情:“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個如因善遇之。”項羽對其“親信”項伯的話竟絲毫不疑,當(dāng)即“許諾”。緊張的臨戰(zhàn)氣氛便開始緩和。但是,畢竟項羽與劉邦尚未見面,項羽的諾言似乎未可全信。
劉、項晤面,項羽“因善遇之”,與之同飲。但實際上,主賓各懷計謀,一場驚心動魄的斗爭時而緊張,時而和緩,讀者的心情也隨之起伏不定。整個“鴻門宴”的情節(jié),大體可概括為三起五落。
一起:宴會開始后,“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塊以示之者三”,氣氛始趨緊張,一起;項羽因為沒有察覺項伯徇私通敵,完全相信了項伯的勸告及劉邦的表白,“默然不應(yīng)”。而主張“急擊勿失”的范增不肯罷休,離席叫項莊進來以舞劍為名,企圖“因擊沛公于坐,殺之”于是宴會頓時充滿殺機:讀者眼前,項降和項伯拔劍對舞,一攻一守,心照個宣,氣氛更趨嚴(yán)峻,二起;張良如坐針氈,離宴找樊噲告急,樊噲撞倒守門衛(wèi)士,闖宴怒視項羽,項羽“按劍而跽”,此時故事發(fā)展到最高潮,緊張的氣氛達于極點,伴隨刀光劍影而發(fā)生的血肉橫飛的事件似乎已不可避免,三起?墒牵虑閰s出乎讀者意料之外。緊張的氣氛竟逐步緩和下來。
五落:項羽對于貿(mào)然闖宴的樊噲不但不怒,反而贊樊噲為“壯士”,讀者的心弦稍寬松動,一落。接著,樊噲又鋒芒畢露地指斥項羽,頌揚劉邦,其調(diào)子雖然是劉邦語言的翻版,卻比劉邦要尖銳得多。但“項王未有以應(yīng)”,并賜“坐”。劉邦與樊噲配合之默契,使項羽更加相信劉邦無意做共中王。讀者的心弦又進一步松弛,二落。但是,殺機仍未徹底消除,身處“魚肉”地位的劉邦坐不安席,機警地托詞離宴,樊噲、張良會意隨出,宴庭內(nèi)外一片動亂。司馬遷描述卻有條不紊,使讀者的視線在宴庭內(nèi)外不斷移動變化:庭外,“賓客”劉邦與群臣緊急策劃脫身之計;庭內(nèi)“主人”項羽與左右還不知道,于是“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氣氛張中有弛,三落。情節(jié)繼續(xù)發(fā)展:庭外,劉邦輕騎簡從,抄小路脫身回營;庭內(nèi),張良獻禮,項羽“受壁”,四落。此時范增的全盤計劃被打亂,因此,范增受玉斗后,“拔劍撞而破之”,滿腹怨恨地說:“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這一很有見地的預(yù)言,完全為后來事態(tài)的發(fā)展所證實。“宴會”至此結(jié)束,劉、項沖突暫時轉(zhuǎn)為平緩,五落。
魯迅高度贊譽《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文學(xué)史綱要》)。的確,司馬遷不但是偉大的史學(xué)家,而且是偉大的文學(xué)家和語言巨匠。從對“鴻門宴”這場政治斗爭的描寫,我們即可窺見一斑。
首先,作者善于通過激烈的矛盾斗爭刻畫人物性格!傍欓T宴”從始至終充滿矛盾,推波涌瀾,扣人心弦。開頭是黑云壓城,殺機四伏,可是劉邦假意向項羽謝罪,緊張氣氛驟趨緩和;待到項莊拔劍起舞,刀光劍影充盈宴廳,氣氛又趨緊張;等到樊噲擁盾強行入軍門,項羽按劍而跽,則把矛盾推向高潮。
接著劉邦離席、逃跑,張良留謝,氣氛逐漸緩和。作者正是在如此緊張急迫、劍拔弩張的斗爭中,通過每個人物的具體表現(xiàn)(語言、行動、神情),運用對比映襯的手法,鮮明而生動地刻畫了兩個政治集團里主要人物的不同性格。例如,項羽一聽說劉邦欲王關(guān)中,立刻大怒,簡直是怒不可遏;但第二天見到劉邦謝罪,卻洋洋自得,并脫口把曹無傷告密之事和盤托出;樊噲尖銳的指斥,竟未能引起他的反感;聽說劉邦逃走,也仍處之泰然,這充分顯示了項羽簡單暴躁而又剛愎自用的性格。相反,劉邦聽到項伯秘報軍情,馬上緊急研究對策,第二天親赴鴻門假意屈從,聽項羽說出曹天傷之后不動聲色,樊噲闖宴后,趁氣氛稍緩之機托詞離席,命張良留謝,不辭而逃,后又?jǐn)嗳徽D曹無傷。這一系列言行,充分顯示了劉邦機敏精細,能謀善斷的性格。此外,張良與范增,樊噲與項莊,都形成鮮明對比,形象栩栩如生。
其次,語言精練生動,繪聲繪色,常常寥寥幾筆,就能刻畫出人物的突出個性。例如,項羽的話.驕橫氣盛;劉邦的話,禮儀備至;范增的話,老謀深算;張良的話,老練透辟;樊噲的話,豪壯威嚴(yán);項莊的話,似巧實拙。描寫場景則猶如目睹。例如寫樊噲闖宴:“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nèi)。樊噲側(cè)其盾以撞,衛(wèi)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眩目視項王,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边@一緊張場面的描繪著墨雖不多,卻使讀者有如身臨其境,心情頓感緊張。又如,寫“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塊以示之者三”。
“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三言五語,就把宴會殺氣騰騰的場面勾畫得動人心魄。南宋人劉辰翁曾贊揚這段文字說:“歷歷如目睹,無毫發(fā)滲漉,非十分筆力,模寫不出。”這是對《鴻門宴》作者藝術(shù)功力極其中肯的評語。《鴻門宴》中的一些語言,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秋毫無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豎子不足與謀”、“大行不顧細謹(jǐn),大禮不辭小讓”、“勞苦功高”等等,已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而“鴻門宴”則已成為敵對雙方政治談判斗爭的代名詞。
本文主要塑造項羽的形象,集中表現(xiàn)了他自矜功伐的性格。因為秦的主力被他擊敗,各路諸侯都聽
命于他,承認(rèn)他的“霸主”地位,所以人關(guān)后一聽說劉邦“欲王關(guān)中”,觸犯了他的尊嚴(yán),立即決定進攻;而在獲悉劉邦“籍吏民,封府庫”,等待他來處理,便放棄了進攻打算。更由于自矜功伐,他不把劉邦視為主要對手,不想在席間殺死他,而劉邦又注意維護他的尊嚴(yán),使他動了“不忍”之心,所以對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應(yīng)”,對項莊、項伯筵間舞劍也不表態(tài)。這種“不忍”之心甚至使他對樊噲采取了格外寬容的態(tài)度:樊噲沒有資格與會,本可以叱出,但他理解樊噲的心情,反而賜酒。樊噲陳詞,雖有指責(zé)的話,但又把他看得比懷王更高,有“求賞”之意,都合乎他自矜功伐的心理,他內(nèi)心有愧而“未有以應(yīng)”,于是優(yōu)禮有加,賜樊噲坐。自矜功代而又“為人不忍”,雖一時成功,最后終不免于失敗。
司馬遷是把項羽當(dāng)作悲劇英雄來描寫的,他曾這樣評論道:“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北疚碾m只寫出人物的一個側(cè)面,卻未嘗不能窺一斑而知全豹。
劉邦的形象也寫得很生動。去鴻門“謝罪”,雖有項伯居中調(diào)停,其實是身入虎穴,命運難卜,但非此不足以平項羽之怒,仍如約而往;回到軍中,“立誅殺曹無傷”,從這些事能看出他的堅決果斷。他一向待人傲慢,這一回又是“先破秦入咸陽”,是“有大功”之人,但在項羽面前謙詞卑禮,惟恐有所不至--在宴會上屈居下座,他安之若素,出而未辭也覺得于禮不合,這又表現(xiàn)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至于他的狡詐多端,從罵鯫生、拉攏項伯、罵告密人等細節(jié)中,都表現(xiàn)得很明顯。
十一.文學(xué)評論
成亦英雄敗亦英雄
--劉邦、項羽形象比較
項羽與劉邦同為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的將領(lǐng),但二人的出身、性格頗為不同,因此對農(nóng)民起義的策略、目的的認(rèn)識也就有很大差異,而導(dǎo)致各不相同的結(jié)局。
項羽祖父項燕是戰(zhàn)國末年楚國名將,為秦將王翦所殺,所以項羽是一個世代簪纓的貴族軍人,一個國恨家仇刻骨銘心的報仇使者,他反秦的目的就是希望回到四分五裂的戰(zhàn)國局面,所以推翻秦后他就迫不及待得分封諸侯。劉邦出身農(nóng)家,卻不事稼穡,很會耍些流氓無賴的伎倆,有人稱之為“一個白手起家的惡棍”,但他卻是雄心勃勃,以王天下為目標(biāo)。
《史記》中記載,項羽和劉邦都曾看到過秦始皇出巡的壯大場面。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之也!眲顓s說:“嗟乎,大丈夫當(dāng)如此也!”倆人覬覦帝位之心相同,但其語言一個率真無忌,一個含而不露。項、劉性格之差異,由此可見一斑。
現(xiàn)在我們所學(xué)的《鴻門宴》一文中,劉邦和項羽的性格差別也表現(xiàn)得相當(dāng)清楚。項羽說“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氣概不可一世;面對自己的政治對手,他卻不加思索地說出“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的秘密。在整場斗爭中,項羽由優(yōu)勢變?yōu)榱觿荩止蒉D(zhuǎn)為守勢,是必然的趨勢。劉邦的表現(xiàn)與項羽大相徑庭,他沉著冷靜,有條不紊。危險當(dāng)頭,他虛心聽取張良的意見,還忙里偷“閑”,了解張良與項伯的關(guān)系,年齡的少長,然后與項伯“約為婚姻”,使項伯成為自己的保護傘。當(dāng)項羽說出曹無傷后,他不動聲色,一俟回營則立即誅殺。
項羽因粗率而顯忠厚誠信,而劉邦則正相反。拿楚漢訂立的鴻溝協(xié)定來說,訂約后項羽認(rèn)真了,安心當(dāng)他的霸王去了;而劉邦卻不以為然,不久就違反了協(xié)定東進攻楚。就爭奪天下來說,劉邦此舉堪稱精明,但其為人未免過分狡詐了;項羽雖然誠實,但也太缺乏帝王的政治頭腦了。
在用人問題上,項羽驕傲自大,不肯聽取不同意見,而劉邦則深諳用人之道,手下人才濟濟。項羽自以為“力拔山兮氣蓋世”,憑一己之力便可橫掃天下,致使韓信、陳平等人都離他而投了劉邦。只有范增謀略過人,而且對他忠心耿耿,然而卻不得重用。鴻門宴上,范增多次舉玉向他示意,他都“默然不應(yīng)”,而錯過了殺劉邦的好機會。劉邦則與之相反,鴻門宴前他那樣認(rèn)真地聽取張良的見解,而且對手下的人真是用得其所。他在建立漢朝后,一次與大臣的討論中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襄,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余,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所擒也!北M管劉邦虛偽奸詐的性格為我們所不取,但其用人得法,卻的確令人敬佩。
項羽因迷信武力而難免殘暴,如坑秦卒、屠咸陽、燒秦宮等使他大失人心。而劉邦非常精于收買人心,他雖沒有說出民與君和水與舟的話來但他是深解這個道理的,他的與關(guān)中父老“約法三章”為其奠定了一個良好的群眾基礎(chǔ)。
看來,楚漢戰(zhàn)爭劉勝項敗的結(jié)局是必然的了。顯然“成者英雄敗者寇”,劉邦以一平民身份,在秦末農(nóng)民起義群雄并起中脫穎而出,戰(zhàn)勝強大的對手項羽,奪得天下,開創(chuàng)幾百年王朝帝業(yè),不失為一英雄人物;但項羽的烏江自刎才最終完成了對項羽的形象塑造。他對烏江亭長的一席話,以駿馬相贈的行動,把自己的尸體作為禮物慷慨送給友人等行為,明明是悲劇色彩的,卻具有悲壯的感人力量,不失英雄本色,這正是項羽式的死。這感人的悲劇力量會使我們對前面項羽的過失的責(zé)怪淡弱,而認(rèn)為這也是一個英雄。
性格的祭奠(節(jié)選)
田諾
項羽在滅秦戰(zhàn)爭中徹底表現(xiàn)出來的肆意恣睢、剛愎自用、兇狠殘暴的性格為他日后的失敗寫了伏筆,其實此性格項羽早已有之。從殺宋義始至破秦,他一路在勝利的歡呼聲中走了過來,這無疑滋長了他的這種性格,使之惡性發(fā)展起來而成為他精神世界的主要方面。他一出現(xiàn)就是個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英雄形象,巨鹿之戰(zhàn)的輝煌勝利更使得他完全喪失了自己的判斷能力,他開始把自己看作神了。能支撐起他這一精神世界的惟一支柱就是贏得勝利。每一次勝利,固然使他的精神支持更堅強一些,然而,這勝利更大地加重了精神世界的自重。如此,他將一輪輪戰(zhàn)斗下去,周而復(fù)始,項羽陷入了他為自己制造的一個怪圈,無法自拔,卻又不愿自拔。
項羽心底要維系“永不敗”神話的欲望,構(gòu)成了他對戰(zhàn)爭的一種幾乎是本能的崇敬,并進一步鑄就了他的性格。由此也就不難回答項羽把那一份份殘酷的祭奠獻給了什么,他自身的矛盾又來自何方。
在項羽心理怪圈的一來二去之中,中國人口已從戰(zhàn)前的一千萬驟減至五百萬。天下人對項羽心態(tài)的無法認(rèn)同使得時代終于作出了拋棄項羽的選擇。
項羽不好計策與外交是真誠的,他夢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決一切問題,可是現(xiàn)實無情地打破了他的夢想,他只有嘆息著,用死亡來反抗這現(xiàn)實,為自己性格的篇章寫下了最后的一筆,也為自己一生執(zhí)著的性格獻上最后的也是最虔誠的祭奠。
赳赳武夫的內(nèi)心是多情的,盡管表現(xiàn)這多情的卻是無情。性格的祭奠是悲壯的,因為它的代價是生命、執(zhí)著和無奈。
十二.想象、聯(lián)想
《鴻門宴》項羽憶
兩個月前,當(dāng)我們還在安陽為救趙犯愁時,劉邦的隊伍就已經(jīng)到達了昌邑,久攻不下,這個人居然就放棄了,一路向西直奔而去。那時我就感到,此人是惦著出發(fā)前懷王的那句許諾:先入關(guān)中者為王。チ醢鈁庖宦飛嫌肫淥凳譴蛘痰共蝗縊凳怯嗡擔(dān)沿途的城池只要交出來,他什么條件都可以答應(yīng)。不過這一手還真挺厲害,他很快就在南陽得了手,封賞那位投降的郡守為侯。后面的就如法炮制了,也就果真連連奏效。這大概可以看做中國統(tǒng)治的一種經(jīng)典手段。所謂攻心之術(shù),我聽說往后兩千多年間效仿這手段的大有人在,不僅得了江山,還得了寬大仁義的美名。這與幾年后劉某人揚言的三尺龍泉得天下不是一回事,倒應(yīng)該說是憑借那三寸不爛之舌當(dāng)了皇帝。
劉邦的運氣不錯。當(dāng)他膽戰(zhàn)心驚地向咸陽城接近時,咸陽城內(nèi)已是禍起蕭墻了。那老狗趙高最終還是殺了秦二世胡亥,企圖以立二世的侄兒子嬰為王做緩沖,不料機關(guān)算盡,反倒被先發(fā)制人的子嬰所殺。那子嬰原想仗著五萬兵馬死守關(guān),與楚軍做最后的一搏,卻未知守軍將領(lǐng)輕信了劉邦的許諾,不費吹灰之力就把他們?nèi)拷藴。關(guān)于這一點,我自覺不好指責(zé)劉邦和他的軍師張子房。他們以可恥的手段騙取了秦將的信任,那個人還在張羅著盟約簽訂宴席的規(guī)格,頭已被周勃砍下了。這和我失信章邯坑埋秦卒是異曲同工。很多年過去了,每當(dāng)我想起這函谷關(guān)下的這一幕,仍然還是感慨萬千。我們這些爭奪天下的人沒有誰是按照游戲規(guī)則來玩的,我也不例外。這是我的恥辱。所以我們后來得來的天下總是顯得岌岌可危,這是報應(yīng),蒼天有眼?v觀這大千世界,每一次的江山易主政權(quán)更替,無不伴隨著殺人流血失信背叛的小人之舉。這不是我們中國的專利。外國也一樣。倘若我記得不錯,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公元一九三九年的德國對鄰國波蘭的襲擊。那個叫希特勒的家伙是你們這個世紀(jì)最下流的人,而另一個叫斯大林的在波蘭的問題上也表現(xiàn)得并不光彩,他趁德國人突襲之際,也大兵壓進了波蘭的東部,于是這個波蘭一夜間就被他的兩個毫無教養(yǎng)的鄰居瓜分了。這當(dāng)然也成了過去的一頁了,但我還是要在此做一次提醒。
江山原本是可愛的,只因為這么一搞,就讓人失望了。我的遺憾在于,兩千多年前的那個時候還尚無一點覺悟。實話相告,范增帶來的消息雖不讓我意外,但還是讓我內(nèi)心產(chǎn)生了震動。我能想象得出,此刻劉季的算盤是怎樣撥的。這個從前的亭長第一次親眼目擊了豪華的宮殿和如花似玉的嬪妃,對坐關(guān)中王的位子是多么的饞涎欲滴。而這個人的野心還遠不限于做關(guān)中王,他心里尋思的是有朝一日做贏政第二。盡管他現(xiàn)在把部隊駐扎到了灞上,盡管他約法三章,這些都不過是虛假的擺設(shè),他內(nèi)心貪婪的欲火一刻也未熄滅過。
我們的尖兵在函谷關(guān)受阻,守備部隊聲稱沒有劉沛公的命令不得洞開城門。這讓我氣憤,我是上將軍,怎么連入關(guān)的資格都作廢了?只好派當(dāng)陽君英布去攻了。不過片刻,函谷關(guān)便拿下了。這件事令我費解,劉季并沒有站出來公開反對我,卻又不許我入關(guān),非叫我動手不可,是何居心?亞父的判斷是,這是他劉邦的一次試探,想看看自己的手到底能夠伸多長。我覺得此言有理,于是就叫部隊于新豐鴻門停下修整。我想,現(xiàn)在該是解決劉季的時候了。
你們所見到的史書上,對所謂鴻門宴的段落書寫都是那么精雕細刻,繪聲繪色。最著名的還是太史公司馬遷的這篇《項羽本紀(jì)》。作為美文,我也非常欣賞這個精彩的段落。但是你們要是把它當(dāng)歷史讀,那就有不小的問題了。
我說過我要除掉劉季已不是一日的考慮。從我自張子房那兒聽見所謂斬白蛇那一刻起,我就做出了這個決定。我倒不是害怕此人,而是直覺到此人非同一般的小人。對于男人,貪婪不算毛病,也未必可怕?膳碌氖悄欠N什么都想要的男人。而既無真才實學(xué)又什么都想得到的男人無疑就是個禍害。這種人可謂欲壑難填。這種人不除實乃后患無窮。但是如何個除法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我。我覺得凡事都該有個方式,殺人也不例外。而且在坑埋二十萬秦卒之后,這個問題就變得越發(fā)重要了。我做了一件錯事,我不能一錯再錯。眼下對于劉季,我的方式正在醞釀之中,也可以說是等待之中。我等待的不是時機,而是殺人的工具。
我說過我一直在渴望得到從前楚王遺失在民間的那對青鋒鴛鴦劍。但是后來我才知道,劉季也懷有同樣的心思。多年以來,劉季和我都在尋找這件神奇的武器。而現(xiàn)在我們的用途卻大不相同。劉季想得到它是想從中得到某種神明的指引,好以此奪得天下。我呢,卻想利用它把那個一心想登基做皇帝的人消滅掉。我覺得拿敵手喜歡的武器除掉敵手是一件值得快慰的事,也很合乎我項家的規(guī)矩。然而很遺憾,我派了幾批人赴楚地四方尋找,都毫無下落。我等待的就是這個。在鴻門的這些時日,我心中出現(xiàn)了一種極其復(fù)雜的情緒。我知道翦除劉邦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可我仍然想按照我既定的方式行事。這天,我又帶著我的簫來到了一面坡上。我到的時候,亞父范增已在那兒,從老人的背影看,他在此已佇立了許久。我就走過去問道:亞父,您在尋思什么呢?
亞父說:我在看?聪剃柍堑纳峡漳瞧疲埢⒅吻椰F(xiàn)五彩,這恐怕是個危險的征兆。
我笑了笑,說:這難道就是你所說的天子之氣?
亞父沉默片刻,又說:上將軍,對沛公此人,在薛城時我們就已心領(lǐng)神會,如今他僥幸先入關(guān),我們射鹿,他倒拾起來就走,此事關(guān)系重大,你不能再遲疑不決了。
我說:我知道該怎么做。
正說著,我的一個堂叔項伯領(lǐng)著一個男人匆匆來了。那人見面就說,他是劉邦那兒來的,受左司馬曹無傷所派。說著就交出了曹司馬的密信。我對曹無傷毫無印象,猜想這又是范增的安排。不過,曹司馬的這封信倒引起了我很大的關(guān)切,那信中說,劉邦正企圖拜降君子嬰為相國,開始謀劃當(dāng)關(guān)中之王的后事了!這大概不會有錯,這就是他劉季一貫的風(fēng)格。但是,我最后還是一語不發(fā)地離開了。這個晚上我突然感到了一種莫名的孤獨,似乎有點束手無策了。我并非害怕劉季,只要一聲令下,咸陽城頃刻便會血肉橫飛。但這不是我想要的結(jié)果呀!
或許是天意使然,就在我焦慮之際,我派去尋劍的人回來了,遺失民間的那對青鋒鴛鴦劍展現(xiàn)在了我的眼前!這真不愧為王者之劍,讓我想起傳說中的英武少年眉間尺與那位神秘的黑衣人。我喜歡這個血性的復(fù)仇故事。我用食指慢慢拭過它的雙刃,深信它會削鐵如泥見血封喉。然后,我將它們安放在我的案幾之下,眼前豁然開朗。而這時,帳外傳來了急促的馬蹄聲。少頃,亞父和我那位堂叔項伯進來了。原來剛才黃昏那會,項伯以為我會明日發(fā)兵去攻咸陽,就快馬加鞭地趕往灞上,對劉季通報了情況。亞父的神色明顯地在指責(zé)項伯是個吃里扒外的家伙,就是說該軍法從事。而項伯自有一番解釋,他說之所以趕去報信也就沒顧及到死,當(dāng)年他亡命下邳,是張子房救了他,如今他不過是還這個人情而已。但他隱瞞了他和劉季已結(jié)為兒女親家的事實。
項伯說:沛公不是你想象的那種人,他的部隊入關(guān)以來可以說是秋毫無犯,軍紀(jì)嚴(yán)明,如果我們對他們下手,有悖天理,也不像我們項家的為人。明天,他會親口對你說清楚的。
亞父很不屑地看了項伯一眼說:曹司馬的信上可不是這么說的!將軍千萬別自作多情。
我就擺了擺手,說:你們都退下,明日沛公來,我自有道理。我不許任何人再攙和這件事!
第二天的情況大致和太史公說的差不多。一早,劉邦就帶著張良、樊噲、夏侯嬰、紀(jì)信等人由灞上奔向鴻門。我敞開大帳,并叫陳平前去轅門外迎接。與此同時,我讓項伯去負責(zé)安排今日的宴席。他明白我這意思,我就是要讓他知道,我項羽不是個靠酒里投毒之類的手段來消滅敵手的小人。我最瞧不起的就是這個。男人做事得像個男人,何必要去學(xué)那個混吃騙喝最后硬著頭皮去充好漢的荊軻?那不是男人的方式。我要這么干,你們今天就會覺得我和宋代的潘金蓮是一丘之貉了。所以后來的項莊舞劍令我十分惱怒,這準(zhǔn)是范增的布置,太史公卻把這筆賬記在了我頭上。當(dāng)時的情況的確很緊張,于是我就對項伯說:一個人舞劍如同一個人飲酒,太乏味,你不如和項莊對舞。這是我的原話,不知怎的,太史公又把它寫成了項伯的話。試想,我若不發(fā)話,項伯敢跳出來嗎?他已經(jīng)被昨日的泄密弄得魂不附體了,哪還顧得上公開替劉邦保駕?我叫他項伯出來,就是要遏制項莊的這分瘋狂。我不允許任何人來玷污我項家的名聲。我要劉季死,但要讓他死得服氣,也要讓他像個男人那樣去死,別給追隨他的弟兄們丟臉。你沛公不是朝思暮想得到這把劍嗎?我今天給你找來了。我們各執(zhí)一柄,雄雌任選,然后我們當(dāng)著眾將官的面把賬算清,接下來我們應(yīng)該去一個空曠的地方進行決斗,勝者為王,敗者也不失為一條漢子,這方式可算公平?如果你沛公貪生怕死,也可以不與我交手,但你必須許下承諾,從此退出這個舞臺。我甚至可以陪著你一塊退出。實不相瞞,我對這江山的興趣是真的覺得冷淡了。我需要的是快馬加鞭趕往彭城去找我的虞。ゾ坪鵲貌畈歡嗔耍劍舞的表演也接近了尾聲。我朝左側(cè)的沛公看了一眼,他的額頭上已滲出了一排虛汗,臉色蒼白,目光暗淡。這個人還沒與我交手就已經(jīng)垮掉了三分。我的手不禁伸向案幾的下面,穩(wěn)穩(wěn)地握住了劍柄,正欲抽出,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發(fā)生了!
我對面的亞父范增,拿著他身上的那塊玉對我再三示意:動手吧!
與我共事的將官都知道這老頭有拿佩玉指揮殺人的習(xí)慣。往日只要他一舉這東西,邊上人就會猜到將有一顆人頭落地了。可這個不明智的老人今夜竟然指揮到了我的頭上!那我算什么?我這個二十七歲的上將軍怎么能夠聽命于一個年過七旬的老叟的唆使,來干一個小人的勾當(dāng)?這樣一來,這場鴻門宴豈不成了陰謀的代名詞?我豈不是徹底背叛了我的血液?
我精心安排的計劃就這么讓一個老人給攪了。
我咽下了這口氣,一飲而盡。這也就是我后來把劉邦放走的真實原因。我知道時值今日,你們還是覺得鴻門宴從來就是個陷阱,是一次流產(chǎn)的陰謀,這真叫我欲哭無淚!我能說什么呢?我的解釋似乎沒有一點力量,但我必須強調(diào),我所說的全是真實的。
往事如煙。時間雖然過去了兩千兩百多年,可我經(jīng)歷的那些事兒卻在眼前停滯著,揮之不去。昨天夜里我又夢見虞了,她還是那么美麗,但她的表情卻是哀怨的。黎明前,我聽見了她的哭聲,那是悠遠而凄愴的悲聲,如同楚歌的旋律,寄托著對我的無限思念與愛憐!我便從這悲聲里驚醒而起,那時分,我的窗外是一彎殘月。
十三.哲人思考
《厚黑學(xué)》李宗吾
我自讀書識字以來,就想成為英雄豪杰,求之四書五經(jīng),茫無所得,求之諸子百家,與夫廿四史,仍無所得,以為古之為英雄豪杰者,必有不傳之秘,不過吾人生性愚魯,尋他不出罷了。窮搜冥索,如是者有年,一旦偶然想起三國時幾個人手,不覺恍然大悟曰:得之矣,得之矣,古之為英雄豪杰者,不過面厚心黑而已。
三國英雄,首推曹操,他的特長,全在心黑:他殺呂伯奢,殺孔融,殺楊修,殺董承伏完,又殺皇后皇子,悍然不顧,并且明目張膽地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心子之黑,真是達于極點了。有了這樣的本事,當(dāng)然稱為一世之雄了。
其次要算劉備,他的特長,全在于臉皮厚:他依曹操,依呂布,依劉表,依孫權(quán),依袁紹,東竄西走,寄人籬下,恬不為恥,而且生平善哭,做三國演義的人,更把他寫得維妙維肖,遇到不能解決的事情,對人痛哭一場,立即轉(zhuǎn)敗為功,所以欲語有云:“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边@也是一個有本事的英雄。他和曹操,可稱雙絕,當(dāng)他們煮酒論英雄的時候,一個心子最黑,一個臉皮最厚,一堂晤對,你無奈我何,我無奈你何,環(huán)顧袁本初諸人,卑鄙不足道,所以曹操說:“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此外還有一個孫權(quán),他和劉備同盟,并且是郎舅之親,忽然奪取荊州,把關(guān)羽殺了,心之黑,仿佛曹操,無奈黑不到底,跟著向蜀求和,其黑的程度,就比曹操稍遜一點。他與曹操比肩稱雄,抗不相下,忽然在曹丕駕下稱臣,臉皮之厚,仿佛劉備,無奈厚不到底,跟著與魏絕交,其厚的程度也比劉備稍遜一點。他雖是黑不如操,厚不如備,卻是二者兼?zhèn),也不能不算是個英雄。他們?nèi)齻人,把各人的本事施展開來,你不能征服我,我不能征服你,那時候的天下,就不能不分而為三。
后來曹操,劉備,孫權(quán),相繼死了,司馬氏父子乘時崛起,他算是受了曹劉諸人的熏陶,集厚黑學(xué)之大成,他能欺人寡婦孤兒,心之黑與曹操一樣:能夠受巾幗之辱,臉皮之厚,還要甚于劉備:我讀史見司馬懿受辱巾幗這段事,不禁拍案大叫:“天下歸司馬氏矣!”所以得到了這個時候,天下就不得不統(tǒng)一,這都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諸葛武候,天下奇才,是三代下第一人,遇著司馬懿還是沒有辦法,他下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決心,終不能取得中原尺寸土地,竟至嘔血而死,可見王佐之才,也不是厚黑名家的敵手。
我把他幾個人的事,反復(fù)研究,就把這千古不傳的秘訣,發(fā)現(xiàn)出來。一部二十四史,可一以貫之:“厚黑而已。”茲再舉漢的事來證明一下。
項羽拔山蓋世之雄。咽嗚叱咤,千人皆廢,為什么身死東城,為天下笑!他失敗的原因,韓信所說:“婦人之仁,匹夫之勇”兩句話,包括盡了。婦人之仁,是心有所不忍,其病根在心子不黑;匹夫之勇,是受不得氣,其病根在于臉皮不厚。鴻門之宴,項羽和劉邦,同坐一席,項莊已經(jīng)把劍取出來了,只要在劉邦的頸上一劃,“太高皇帝”的招牌,立刻可以掛出,他偏偏徘徊不忍,竟被劉邦逃走。垓下之?dāng),如果渡過烏江,卷土重來,尚不知鹿死誰手?他偏偏說:“藉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我念我,我何面目見之?v彼不言,藉獨不愧于心乎?”這些話,真是大錯特錯!他一則曰:“無面見人”;再則曰:“有愧于心!本烤垢呷说拿,是如何長起得,高人的心,是如何生起得?也不略加考察,反說:“此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恐怕上天不能任咎罷。
我們又拿劉邦的本事研究一下,史記載:項羽向漢王曰:“天下匈匈數(shù)歲,徒以吾兩人耳,愿與漢王挑戰(zhàn)決雌雄!睗h王笑謝曰:“吾寧斗智不斗力”請問笑謝二字從何生出?劉邦見酈生時,使兩女子洗腳,酈生責(zé)他倨見長者,他立即輟洗
起謝。請問起謝二字,又從何生出?還有自己的父親,身在俎下,他要分一杯羹;親生兒女,孝惠魯元,楚兵追至,他能夠推他下車;后來又殺韓信,殺彭越,“鳥盡弓藏;兔死狗烹”,請問劉邦的心子,是何狀態(tài),豈是那“婦人之仁,匹夫之勇”的項羽,所能夢見?太史公著本紀(jì),只說劉邦隆準(zhǔn)龍顏,項羽是重瞳子,獨于二人的面皮厚薄,心之黑白,沒有一字提及,未免有愧良史。
劉邦的面,劉邦的心,比較別人特別不同,可稱天縱之圣。黑之一字,真是“生和安行,從心所欲不逾矩”,至于厚字方面,還加了點學(xué)歷,他的業(yè)師,就是三杰中的張良,張良的業(yè)師,是圯上老人,他們的衣缽真?zhèn),是彰彰可考的。圯上受書一事,老人種種作用,無非教張良臉皮厚罷了。這個道理,蘇東坡的留侯論,說得很明白。張良是有夙根的人,一經(jīng)指點,言下頓悟,故老人以王者師期之。這種無上妙法,斷非鈍根的人所能了解,所以史記上說:“良為他人言,皆不省,獨沛公善之,良曰,沛公殆天授也。”可見這種學(xué)問,全是關(guān)乎資質(zhì),明師固然難得,好徒弟也不容易尋找。韓信求封齊王的時候,劉邦幾乎誤會,全靠他的業(yè)師在旁指點,仿佛現(xiàn)在學(xué)校中,教師改正學(xué)生習(xí)題一般。以劉邦的天資,有時還有錯誤,這種學(xué)問的精深,就此可以想見了。
劉邦天資既高,學(xué)歷又深,把流俗所傳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倫一一打破,又把禮義廉恥,掃除凈盡,所以能夠平蕩群雄,統(tǒng)一海內(nèi),一直經(jīng)過了四百幾十年,他那厚黑的余氣,方才消滅,漢家的系統(tǒng),于是乎才斷絕了。
楚漢的時候,有一個人,臉皮最厚,心不黑,終歸失敗,此人為誰?就是人人知道的韓信?柘轮,他能夠忍受,厚的程度,不在劉邦之下。無奈對于黑字,欠了研究;他為齊王時,果能聽蒯通的話當(dāng)然貴不可言,他偏偏系念著劉邦角衣推食的恩惠,冒冒昧昧的說:“衣人之衣者,懷人之事;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焙髞黹L樂鐘室,身首異處,夷及九族。真是咎由自取,他譏誚項羽是婦人之仁,可見心子不黑,作事還要失敗的,這個大原則,他本來也是知道的,但他自己也在這里失敗,這也怪韓信不得。
同時又有一個人,心最黑,臉皮不厚,也歸失敗,此人也是人人知道的,姓范名增。劉邦破咸陽,系子嬰,還軍壩上,秒毫不犯,范增千方百計,總想把他置之死地,心子之黑,也同劉邦仿佛;無奈臉皮不厚,受不得氣,漢用陳平計,間疏楚君王,增大怒求去,歸來至彭城,疽后背死,大凡做大事的人,那有動輒生氣的道理?“增不去,項羽不亡”,他若能隱忍一下,劉邦的破綻很多。隨便都可以攻進去。他忿然求去,把自己的老命,把項羽的江山,一齊送掉,因小不忍,壞了大事,蘇東坡還稱他是人杰,未免過譽?
據(jù)上面的研究,厚黑學(xué)這種學(xué)問,法子很簡單,用起來卻很神妙,小用小效,大用大效,劉邦司馬懿把它這完了,就統(tǒng)一天下;曹操劉備各得一偏,也能稱孤道寡,割據(jù)爭雄,;韓信,范增,也是各得一偏,不幸生不逢時,偏偏與厚黑兼全的劉邦,并世而生,以致同歸失敗。但是他們在生的時候,憑其一得之長,博取王侯將相,炫赫一時,身死之后,史傳中也占了一席之地,后人談到他們的事跡,大家都津津樂道,可見厚黑學(xué)終不負人。
上天生人,給我們一張臉,而厚即在其中,給我們一顆心,而黑即在其中。從表面上看去,廣不數(shù)寸,大不盈掬,好象了無奇異,但若精密的考察,就知道它的厚是無限的,它的黑是無比的,凡人世的功名富貴,宮室妻妾,衣服車馬,無一不從這區(qū)區(qū)之地出來,造物生人的奇妙,真是不可思議。鈍根眾生,身有至寶,棄而不用,可謂天下之大愚。
厚黑學(xué)共分三步功夫,第一步是“厚如城墻,黑如煤炭”。直初的臉皮,好象一張紙,由分而寸,由尺而丈,就厚如城墻了。最初心的顏色,作乳白狀,由乳色而炭色,而青藍色,再進而就黑如煤炭了。到了這個境界,只能算功夫;因為城墻雖厚,轟以大炮,還是有攻破的可能;煤炭雖黑,但顏色討厭,眾人都不愿挨近它。所以只能算是初步的功夫。
第二步是“厚而學(xué),黑而亮”。深于厚學(xué)的人,任你如何攻打,他一點不動,劉備就是這類人,連曹操都拿他沒辦法。深于黑學(xué)的人,如退光漆招牌,越是黑,買主越多,曹操就是這類人,他是著名的黑心子,然而中原名流,傾心歸服,真可謂“心子漆黑,招牌透亮”,能夠到第二步,固然同第一步有天淵之別,但還是露了跡象,有形有色,所以曹操的本事,我們一眼就看出來了。
第三步是“厚而無形,黑而無色”。至厚至黑,天上后世,皆以為不厚不黑,這個境界,很不容易達到,只好在古之大圣大賢去尋求。有人問:“這種學(xué)問,哪
有這個精深?”我說:“儒家的中庸,要講到‘無聲無臭’方能終止;學(xué)佛的人,要到‘菩提無樹,明鏡非臺’,才算正果;何況厚黑學(xué)是千古不傳之秘,當(dāng)然要做到‘無形無色’,才算止境”。
況之,由三代以至于今,王侯將相,豪杰圣賢,不可勝數(shù),茍其事之有成,無一不出于此;書冊俱在,事實難誣,讀者倘能本我指示的途徑,自去搜尋,自然左右逢源,頭頭是道。
鴻門宴之謎
鴻門宴本是家喻戶曉的故事,情節(jié)富于傳奇性,但它同時也留下一個千古未解之謎,后人為此而議論紛紛。
當(dāng)時楚強漢弱,項王兵四十萬,駐于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駐于霸上,相距四十里。沛公帶著百余騎,以卑詞見項王于鴻門,項王便留沛公宴飲。接下來是范增舉昂,項莊舞劍,樊噲從張良處得知大事不妙,立即帶劍擁盾,直闖軍門,交卓戈的衛(wèi)士想阻止他,他卻側(cè)其盾將衛(wèi)士撞倒在地,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說:“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痹俳酉聛硎欠畤垖椡醯闹肛(zé),項王不作聲,只叫樊噲坐下!胺畤垙(張)良坐。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當(dāng)時陳平尚仕于楚)!婀珓t置車騎(將自己原有的車隊留在鴻門),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單斤強、紀(jì)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聞行!痹谶@樣戒備森嚴(yán)的局面中,沛公怎么能夠脫身,而且招樊噲一同出去?范增、項莊等難道一點沒有覺察?沛公出了軍門之后,項王曾使陳平召沛公(大概項王等得久了),為什么不能將沛公召回?《史記會注考證》曾引董份之說,提出許多疑問,其中說:“矧范增欲擊沛公,唯恐失之,豈容在外良久而不亟召之耶?此皆可疑,史固難盡信哉。”又引徐孚遠曰:“然觀《史記》,敘漢人飲中,多有更衣,或如廁竟去,而主人不知者。意者當(dāng)時之飲,與今少異,又間有良駿行四十里而杯酒猶溫者,漢主之能疾行,得此力也。其所云步走,或史遷誤也!边@也是強為之詞。鴻門之宴,不同于尋常宴會,沛公的一舉一動,無不在范增等的虎視眈眈之中,何況還要招樊噲同出。樊噲闖進時,完全懷有敵意,這時卻緊隨沛公而出,五尺之童,也會疑忌的!妒酚洝废日f“脫身獨騎”,那末,是獨自騎馬的,下又說與四人步走,究竟是騎馬還是步走,還是先騎馬而后步走?也敘述得不清楚。
梁玉繩《史記志疑》則這樣說:“若論禁衛(wèi)訶訊,則彼尚不能御樊噲之人,烏能止沛公之出乎?”這也不能相提并論:樊噲之闖軍營,沛公尚在項王牢籠之中,這時卻是兩人提劍而出,禁衛(wèi)之士豈能輕易放過?明于慎行《讀史漫錄》卷二云:“鴻門事,以為‘是日微噲奔入營譙讓(責(zé)備)項羽,沛公幾殆。’(堯按,此本《史記樊噲傳》語)此耳食也?傊椡醣緹o殺沛公之心,直為范增縱臾(慫恿),及沛公一見,固已冰釋。使羽真有殺沛公之心,雖百樊噲,徒膏斧鉞,何益于漢?太史公好奇,大都抑揚太過,如四皓羽翼太子,正與此類。”
比較起來,還是于氏之說合于情理,符合項羽性格,他如果一定要殺沛公,范增示意時,就可殺之;沛公逃走后,張良以白璧獻項王,項王還肯“受璧置之坐上”么?
范增就是將張良所獻玉斗丟在地上,“拔劍撞而破之”。
項羽為人,血氣方剛(比劉幫少二十四歲),有他殘暴的一面,也有慷慨磊落,豪爽痛快的一面,范增早已看出“君王為人不忍”的特點。
“太史公好奇”之論,并非于氏個人說法,又如《史記》寫鴻門宴時,“范增數(shù)目項王,所佩玉昂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yīng)”云云,《漢書高帝紀(jì)》只說“范增數(shù)目羽擊沛公,羽不應(yīng)”,而無“所佩玉昂以示之者三”一句,
未嘗沒有道理,因為史公寫的,傳奇性實在太強了,胡三省注為“昂”是暗示決心之意,恐是附會之談。《史記》中寫的一些出奇制勝、筆墨酣恣的精彩段落,就每每使人有好奇之感。(摘自《文匯讀書周報》,金性堯文)
作者郵箱:sjlqf@vip.sina.com
[鴻門宴教學(xué)材料和設(shè)計(網(wǎng)友來稿) 教案教學(xué)設(shè)計]相關(guān)文章:
5.鴻門宴的課件
7.教學(xué)設(shè)計評語
8.
9.《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學(xué)設(shè)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