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8-09 K12網(wǎng)友:出塞曲
我們這些青年教師工作以來,聽得最多的教學指導就是“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了。
這句話是對我們的教學思想的一個概括。聽多了,空閑時不免琢磨:我們這些中學教師到底是該教給學生知識,還是學習方法?
我覺得首先要教的是知識。中學進行的基礎教育,通過增加學生的知識量,拓寬信息面,來構建學生的基本知識構架。只有基本構架有了,學生才有可能去吸收邊緣知識,逐漸形成知識網(wǎng);只有達到一定知識量,才有可能有意識去總結吸取信息的方式,逐漸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
而這句傳統(tǒng)的“魚漁”論,很明顯犯了本末倒置的錯誤。
當然,傳統(tǒng)的“魚漁”論善意地對我們高標準嚴要求。它要求我們:你不但要把你所有的“魚”給學生,還要教學生去“釣魚”。那么,在老教師以此為標準奮斗一生總結時,在新教師逐漸拿起這個標準之前。我們應該澄清思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能否達到主觀的“授之于漁“的要求。
回憶一下自己的學生經(jīng)歷,我們從中學老師那學到很多東西,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他們的學識和為人,對工作的兢兢業(yè)業(yè)給了我們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當我們在講解某個問題的時候,還試圖去回憶當年我的語文老師是如何講這個問題的。但是,本著“我愛吾師,但更愛真”的原則,我認為,我們的中學教師沒有教給我們什么學習的方法。我們的所謂“學習方法”是在長期的學習中一點一滴逐漸形成的,在這個過程中,很多老師給了我們幫助,但是我們的方法似乎不是任何一個老師教的。也就是說,他們是一點不攙假地把“授之于漁”當作目標,但他們沒有實現(xiàn)這個目標,盡管他們桃李滿天下,弟子多成棟梁。
由此我們產(chǎn)生疑問了:“授之于漁”到底能不能做到?如果能做到,為什么老一輩目標明確殫精竭力也沒達到呢?
“漁”到底是老師能夠“授”的還是自己悟的呢?在學生形成學習方法的過程中,教師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呢?
我們還是在自己的求學生涯中找答案。老師提供了大量的精選習題,組成學生的題海,學生做,老師講解答案,反復講解,等學生做了多種題型以后,老師啟發(fā)誘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然后形成定式:什么題型該如何想。少走彎路甚至不走彎路,在最短時間得出正確答案?偨Y下來,我們的老師做了幾件事:
一、提供大量精選的有代表性的習題。
二、反復講解做題的方法和答案。
三、引導總結做題方法。
我們的老師出色地完成了歷史賦予他們的使命。我們學會了對付各種習題,我們在題海中展轉(zhuǎn)沉浮,功德圓滿。毋庸諱言,我們吸收著具體做每一道題的思想方法,然后量變引起質(zhì)變,每一個人形成了自己獨一無二的學習方法。就語文來說,要形成方法具備繼續(xù)主動學習的能力,需要學生至少具備以下以下條件:努力肯學和正常的對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 。因此,學生形成學習方法的過程中,老師是外因,學生本身是內(nèi)因。外因通過內(nèi)因起作用,而不能獨立發(fā)揮作用。
結論:教師在現(xiàn)實中做到了教給學生做題,交給學生怎樣做題,至于學習方法,則不是老師能夠“教授”出來的,他需要學生在接受老師的教授之后,自身進行醞釀,方可找到“學海之舟,書山之路”。
[辨析授之于漁]相關文章:
3.竭澤而漁原文翻譯
4.竭澤而漁的反義詞
5.淮上漁者閱讀答案
10.also的同義詞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