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引疑
1.《青松》這首詩通過寫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紅梅》、《秋菊》這兩首詩歌頌了紅梅和秋菊的什么精神?
〔從一組教材整體著眼,注意了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
二、抓課題引疑
1.從課題看,這篇課文應該寫些什么?
2.(聽課文錄音)思考:課文的重點內容是不是單純寫白楊?表現(xiàn)手法與《冬夜雜詠》有哪些相似之處?你是從哪句話看出來的?
〔暗示文章借物喻人的手法!
三、抓過渡句引疑
1.(出示小黑板)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切入引疑激趣,接觸中心。〕
2.“表白”是什么意思?
3.把這個設問句用表遞進關系的關聯(lián)詞語換一種說法。
4.爸爸是怎樣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的?(略)
〔認識白楊的特征、品格,為理解爸爸的“心”,理解象征意義作了鋪墊!
5.爸爸的“心”是什么?孩子們知道嗎?
師:爸爸介紹白楊,表達自己的心,知道比較深奧,孩子還不能理解,但他們知道什么?
生:孩子們知道爸爸、媽媽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們知道從小是跟著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是跟著奶奶長大的。
生:孩子們可能很少見到爸爸、媽媽,是奶奶帶大的。
生:也可能是保姆帶大的。
生:他們知道爸爸、媽媽這回要接自己到新疆去讀書,不再跟著奶奶在內地住了。
生:他們可能知道新疆離奶奶家很遠,因為在戈壁灘上坐了幾天火車了。
生:孩子們坐在火車上看到火車兩旁的景色與內地不一樣,知道疆離內地很遠了。
〔除開課文中的三個“只知道,”學生還想到很多,也想得合乎情理,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師:同學們都推想得很好,課文里是怎樣寫的?
生:(讀第16自然段)他們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很遠的地方,要坐幾天火車,還要坐幾天汽車。
師:孩子們知道的是他們看得見的爸爸的-----
生(齊):行動。
〔概括中肯。沒有這一概括,以下的討論就會無度無規(guī),不著邊際!
師:一個人的行動是受思想支配的,是有一定目的的,而孩子們不知道的正是爸爸為什么有這樣的行動,如果后面接著寫:不知道……應該怎樣寫?
〔引導學生填補課文中的“空白”,激疑引趣,培養(yǎng)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
生:他們不知道爸爸、媽媽為什么要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們不知道為什么要接他們到新疆去讀書?
生:他們不知道新疆到底在哪里?到底有多遠?
師:這些問題你能回答嗎?
〔點撥得恰到好處,學生的思維又推進了一層!
生:爸爸、媽媽在新疆工作是為了建設新疆,保衛(wèi)新疆。
生:爸爸、媽媽在新疆工作是為了開發(fā)新疆大油田。
生:新疆在西北,很遠很遠,那里有哈密瓜。
生:讀二年級時學過《葡萄溝》一課,里面講了那里出產葡萄、沙梨、杏……很多水果。
生:爸爸接他們到新疆去讀書,是想孩子們長大了也建設新疆。
師:現(xiàn)在你們知道爸爸的“心”是什么了嗎?
生(齊):知道了-----是建設邊疆,扎根邊疆。
〔水到渠成。層層“推導”,完成了由表及里的認識過程!
師:同時也希望孩子們像他一樣,像白楊那樣,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發(fā)芽、成長。
師指導朗讀第16自然段
四、抓重點詞句引疑
1.找出描寫爸爸神態(tài)的詞語
出神 微笑 嚴肅 沉思 微笑
2.爸爸為什么會有這些不同的神態(tài)?
〔重點詞語的理解,中心思想的領會,相互滲透,有機結合!
3.爸爸的殷切期望能否實現(xiàn)?
五、引疑總結深化(略)
[《白楊》課堂教學實錄片斷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4.勸學教案教學實錄
5.《日記兩則》課堂教學實錄
6.《木蘭詩》課堂教學實錄
10.《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