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被誤會的元宵的散文
作為吃貨本貨,春節(jié)剛走,就開始眼巴巴地盼著元宵節(jié)了。
花燈、字謎、熱乎酒釀小湯圓——在過去的二十多年,這幾樣可以說是我對元宵節(jié)全部的渴望了。自從上大學(xué)第一次感受過南北強烈的地域差異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仿佛是一只來自南方井底的……吃貨。而那些年,我對元宵的認(rèn)知,偏離正軌偏離的可不是一米兩米。
一.元宵和湯圓不是一個媽生的
在過去的很多年里,我都堅定的相信元宵不是什么神話,它的名字就叫湯圓,不過是因為地域不同換了個叫法而已。可真的見到了元宵本尊之后,才知道元宵和湯圓真的不是一回事。元宵的出現(xiàn)是在宋代末,不都說元宵節(jié)是鬧花燈鬧出來的嘛,那夜里玩鬧,總得找東西墊肚子吧。于是生活在魚米之鄉(xiāng)的南方人就充分發(fā)揮了地域優(yōu)勢,將糯米煮熟捏成團,既抵飽又方便?筛沙耘疵讏F子吧,似乎也不怎么得勁,于是我們的祖先再一次吃出了名堂——將糯米碾碎成粉,和好后包裹芝麻、赤豆等陷兒,再煮熟加湯,就這樣成了流傳至今的湯圓。再后來,湯圓傳到北方,北方人又利用聰明才智做了工藝改進,于是就有了元宵。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二.元宵,是搖出來的情懷
要說元宵和湯圓最明顯的差異,除了個頭 ,估計就是制作工藝了。
君不見,北方的元宵搖出情懷,南方的湯圓包出思念。
在北方,元宵的制作大氣豪放,就像北方人一貫的爽朗豪邁,所以不得不承認(rèn)元宵是北方人搖出來的情懷。
制作元宵之前,首先要準(zhǔn)備好食材,如高粱面、江米面、豆沙餡,核桃仁等。第一步,將豆沙餡揉搓成小球做餡心;第二步,將豆沙餡心放在盛有江米面或高粱面的盆中搖勻,再轉(zhuǎn)移至空盆中搖緊面皮陷心,每一次抖動雙臂搖晃笸籮,都是對匠心的執(zhí)著;第三步,過水,將在面粉里滾過一道的元宵蘸水,快速撈起。之后再重復(fù)地?fù)u元宵和過水,直到元宵成型。
這樣一滾一蘸,一起一落,鮮紅的餡料、飛揚的米粉,在不斷的敲打和磨合中,完成最妥帖的契合。這種組合不言而喻卻直擊人心,水煮過后,卻又是一番嬌小可愛的模樣,讓人滿心歡喜。
三.湯圓,是包出的思念
在南方,湯圓的制作精細(xì)考究,就像南方人的細(xì)致溫潤。正月十五,團圓的燈火搖晃,離家的游子思鄉(xiāng),湯圓,是南方人包出的`思念。
南方湯圓的主要制作原料是糯米粉,餡料包括豆沙、山楂、白糖、芝麻等。在包湯圓之前,先要把面和好醒好,剛剛?cè)嗪玫呐疵酌姹揪陀幸还捎苓迎的嬌媚,在時間的沉淀中,反倒變得溫潤如玉起來,五分憨實,五分沉穩(wěn),給人一種踏實的感覺。正式制作湯圓了,先取一塊面團,把中間按出凹狀;第二步,在按出的凹狀處填充陷心,紅豆山楂是赤子之心,白糖芝麻是甜甜蜜蜜;填好陷后,輕輕轉(zhuǎn)圈收口,包嚴(yán)實后雙手輕搓,使其團圓;最后裹上一層糯米粉,薄薄的一層米粉,如夢如幻,卻能使湯圓在口感上有另一番提升。
在南方,湯圓一般不用清水煮,酒釀湯圓和桂花湯圓比較常見。如果說前者是歷史狹縫遺漏的神采,后者則是光陰間隙散落的芳香。就和著那口湯,輕輕地咬一口,皮陷分明,唇齒間都是記憶的驚喜。
地域的差異隔閡的只是距離,而不論是北方的元宵還是南方的湯圓,每一次味蕾與食物的邂逅,牽扯的都是那關(guān)乎成長和記憶的時光。北搖元宵,搖出的是豪邁,搖散的是牽掛;南包湯圓,包出的是精致,包裹的是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