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諸葛亮誡子書》原文及翻譯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家書。文章闡述修身養(yǎng)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諸葛亮誡子書》原文及翻譯。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
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yǎng)鍛煉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jié)約財物來培養(yǎng)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如果不下苦工學習就 不能增長與發(fā)揚自己的才干;如果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yè)成功。縱欲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節(jié)操高尚。如果年華與歲月虛度,志愿時日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般一天天衰老下去。這樣的人不會為社會所用而有益于社會,只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里,到那時再悔也來不及了。
注釋
、欧颍╢ú):句首發(fā)語詞,無實在的意義。
⑵行:操守、品德。
、清#╠àn)泊:也寫做“淡泊”,清靜而不貪圖名利。
⑷寧靜:這里指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芍逻h:實現遠大目標。
⑹廣才:增長才干。
、艘▂ín)慢:過度的享樂,慢:懈怠,懶惰。淫,過度
⑻勵精:奮勉,振奮。
、碗U躁:冒險急躁,與上文“寧靜”相對而言
、沃涡裕褐瓮ㄒ保找毙郧。
⑾馳:消失、逝去。
、腥眨簳r間。
、阉欤河谑,就。
、医邮溃航佑|社會,承擔事物;有“用世”的意思。
、痈F廬:破房子。
⒃將復何及:怎么還來得及。
、詹彭殞W也:才:才干
⒅意與歲去:意:意志
(19)儉以養(yǎng)德:以簡樸節(jié)約財務來培養(yǎng)自己的高尚品格
。20)枯落:枯葉一樣飄零
。21)夫:大丈夫
創(chuàng)作背景
這篇文章當作于蜀漢后主建興十二年(234),是諸葛亮晚年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諸葛亮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為了蜀漢國家事業(yè)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于是寫下這篇書信告誡諸葛瞻。
《誡子書》屬于家教、家訓一類性質的書。這一種家教、教訓作為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典籍,是在傳統(tǒng)的倫理之上,借助尊長的權威,對子孫族眾的道德約束,是古人向后代傳播立身治家,為人處世,為學教子思想文化的載體。家教的產生,源遠流長。中國古代社會是在一個半封閉暖溫帶大陸繁衍起來的,以農業(yè)經濟為生存基本手段,保留有氏族社會遺留下來的宗法制度。這些因素使得中國文化帶有宗法性。宗法文化的特征就是重視血緣關系,強調倫常秩序。家教是這種宗法社會的必然產物。家教的重要意義在《大學》里得到了強調:“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边@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由內向外的邏輯思維使得“齊家”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個家庭、家族的興衰成敗關系重大,于是古人很重視家教。周朝的周公教兒子不要求備于一人。孔子叫兒子伯魚學詩學禮。這些都還只是口頭形式的家教,有很大的隨意性。而以文獻形式大量出現的家教是在兩漢時期。兩漢時期,新興的豪族大家通過密切家族聯系來擴大社會影響力,紛紛制定家庭或家族的清規(guī)戒律。諸葛亮的《誡子書》正是在這樣種文化背景之下產生的。
【賞析】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鑒之處。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后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也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篇。
《左傳》有言曰:“大上(指最高的追求)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 縱觀諸葛丞相一生,可以說“三立”兼?zhèn)。他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年青時受三顧之恩,竭誠輔劉相蜀,成為蜀漢的決策者。當政期間,勵精圖治,實施了一系列發(fā)展政治、經濟、軍事的政策。曾五次出兵北上,爭奪中原,為興復漢室,鞠躬盡瘁,終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其名作《出師表》為世代所誦,有《諸葛亮集》傳世。以此觀之,他的《誡子書》與其說是言教,更不如說是身教,也可以這樣來說,后人講養(yǎng)性修身的道理,都沒能跳出諸葛亮的掌心。
作者于篇首開宗明義,告誡子孫首先要 “立德” “修身”.“德”是做人之基,自然也就把“立德”放在首位,這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重“德”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那么,又如何“立德”呢?即“靜”與“儉”.為什么“靜”才能“修身”呢?曾子在所著《大學》中說:“靜而后能安,安而能后慮,慮而后能得!币馑际钦f,思想清靜,然后才能心情安寧;心情安寧,然后才能思考周密;思考周密,然后才能有收獲。可見,想最終有所獲,首先是要心“靜”.心中有太多的雜念,受世俗功名利祿太多的誘惑,可能將一事無成。因此,“靜”是“修身”的前提條件,有了“靜”才可能“修身”,進而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靜”是“修身”的一個前提條件,而要想“養(yǎng)德”還必須“儉”.那么“儉”何以能“養(yǎng)德”呢?史載:“宋高宗時,孫懋入覲,嘗論公生明。上曰:‘何以生公?’曰:‘廉生公。’問:‘何以生廉?’曰:‘儉生廉。’”由這段對話可以看出,節(jié)儉生廉潔之心,有廉潔之心才會生公心,有了公心才會“生明”,即公則生明。諸葛丞相書“靜”與“儉”極淺顯二字于篇首,可謂用心良苦,立意玄遠。
作者簡介
諸葛亮(181—234),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字孔明,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早年避亂于荊州,隱居隴畝,時稱“臥龍”。劉備三顧茅廬,他提出聯合孫權抗擊曹操統(tǒng)一全國的建議。此后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劉備稱帝后,任為丞相。劉禪繼位,被封為武鄉(xiāng)候,領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頻年出征,與曹魏交戰(zhàn),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諸葛亮集》。
【閱讀訓練】
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靜以修身
、趦以養(yǎng)德
、鄯清2礋o以明志
、芊菍庫o無以致遠
2.本文作者就哪幾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從這幾個方面又是怎樣展開論述的?
3.作者寫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4.文中有兩句話常被人們用作“志當存高遠”的座右銘,請寫出這兩句話。
參考答案
1.①用恬靜來修養(yǎng)自己的身心②用節(jié)儉來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③不拋開功名利祿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④不做到安靜就不能高瞻遠矚。
2.作者就學習和做人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無論做人;還是學習,作者強調的是一個“靜”字:修身須要靜,學習須要靜,獲得成就也取決于靜。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把“靜”與“躁”加心對比,增強了論述效果。
3.告誡兒子修身養(yǎng)性,生活節(jié)儉,以此來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
4.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二:
1.文中常被人們引用作“志當存高遠”的兩句話是“,!弊鳛樾率兰o的學生,應當如何做?請談談自己的理解。
2.諸葛亮還有一篇《誡子書》,全文如下:
夫酒之設(安排),合禮致情(合乎禮節(jié),表達情意),適體歸性(適應身體和性格的需要)禮終而退,此和之至也(這就達到和諧的頂點了)。主意未殫(盡),賓有余倦(稍有倦怠),可以至醉(可以飲到酒醉),無致迷亂(喪失理智胡來)。
這篇《誡子書》談的是什么問題?
參考答案
1.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新世紀的學子亦應記住,在靜中求學,在學中廣才,切勿浮躁,切莫虛度光明。(結合學習實際說的有道理即可。)
2.談了飲酒問題。待人接物,飲酒要控制酒量。適度而止,不可失禮。
三:
11.請摘錄一處你喜歡的對偶句,并簡述理由。(3分)
對偶句:示例: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理由:示例:我認為這組對偶句句式整齊,讀起來朗朗上口,有音韻感、節(jié)奏感。所以我喜歡。
12.作者認為,做人、治學要想成功就不能淫慢、不能險躁。(用原文詞語填空)(2分)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讀順:積累字詞,翻譯全文。
2、讀懂:體會主旨,思考意義。
教學重點:
1、了解重點詞語的含義,能準確翻譯課文。
2、體會《誡子書》倡導的學習和做人之道。
教學難點:
1、識記重點詞語,準確翻譯課文;
2、思考《誡子書》的現代價值,反思自己在修身、學習上的不足之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文導入
同學們,知道這些成語/這些話說的是誰嗎?
【版本1】
三顧茅廬三足鼎立神機妙算
草船借箭赤壁之戰(zhàn)欲擒故縱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
空城計
【版本2】
“他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guān)巾,身披鶴氅(chāng),飄飄然有神仙之概!
“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以吾觀之,管、樂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
“功蓋三分國,名高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唐·杜甫)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唐)
出師一表真名士,千載誰堪伯仲間?
——陸游(南宋)
二、作家作品簡介
1、作者:諸葛亮:復姓諸葛,名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號臥龍先生。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品格高潔,才學淵博,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2、作品:《誡子書》是一篇富含道德勸喻意味的家書,是諸葛亮寫給他八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信。因其文短意長,言辭懇切,成為后世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諸葛亮作為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智者,“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可以說是他一生的總結。
【資料補充】
諸葛亮對諸葛瞻告誡原因(告誡原因)
“建興十二年,亮出武功,與瑾書曰:"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薄度龂尽ぶT葛亮傳》
三、學習目標
。ㄒ唬┳x順:積累字詞,翻譯全文
1、【自主感知1】
自由朗讀,準確把握讀音和停頓。
【自學方法】
(1)結合注釋標注讀音。
。2)句中停頓是句意層次的表現,標出句子的停頓。
【自學時間】
3分鐘
【檢測方法】
劃分節(jié)奏、分組讀、齊讀。
誡子書
夫(fú)/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yín)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2、【自主感知2】
結合課本注釋,理解字詞,疏通文意。
【自學方法】
按照“詞語—句子”的順序展開。
【自學時間】
5分鐘
【達標檢測】
夫(助詞,用于句首,表示發(fā)端)君子之行,靜(屏除雜念和干擾,寧靜專一)以(介詞,引進動作行為的目的)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內心恬淡,不慕名利)無以(沒有什么可以拿來,沒辦法)明(明確、堅定)志(志向),非寧靜無以致(達到)遠(遠大目標)。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擴大,這里指“增長”)才(才干),非志無以成學。淫(放縱)慢(懈怠)則不能勵(振奮)精(精神),險(輕薄)躁(浮躁)則不能治(修養(yǎng))性(性情)。年(年紀)與時馳(疾行,指迅速逝去),意(意志)與日去(離開,消失),遂(終于,最終)成枯落(凋落,衰殘,比喻人年老志衰,沒有用處),多不接世(大多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悲守窮廬(窮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將復何及(又怎么來得及)!
。1)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譯文】君子的行為操守,以寧靜來修養(yǎng)身心,以節(jié)儉來培養(yǎng)品德。
修身養(yǎng)德的方法為“靜”與“儉”
。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譯文】不能淡泊自守,就無法明確志向,不能寧靜專一,就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3)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譯文】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干來自于學習。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譯文】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干,不定下志向就無法學有所成。
這句中,諸葛亮將立志、學習、成才三者緊緊聯系在一起。
(4)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譯文】放縱懈怠,就無法振奮精神,輕薄浮躁就不能修養(yǎng)性情。
“淫慢”“險躁”是“靜”的反面表現
。5)年與時馳,意與日去,
【譯文】年紀隨同時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隨歲月而消失。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譯文】最終凋落衰殘,大多對社會沒有什么貢獻。
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那時再悔恨又怎么來得及?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原文。
2、整理字詞和翻譯。
3、《高分突破》P63-64課內一。
第二課時
一、學習目標
。ǘ┳x懂:體會主旨,思考意義
1、【合作探究1】
作者告誡兒子成才必須具備哪幾個條件?
【自學方法】
找關鍵詞并結合相關句子加以品讀,思考它們之間的關系。
【自學時間】
3分鐘
【成果交流】
。1)立志: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2)學習: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3)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2、【主旨歸納】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是作者寫給兒子的一封家書,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yǎng)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險躁,殷殷教誨中蘊含著深切的期望。
3、【資料補充】
后世對諸葛瞻評價(告誡效果)
(1)干寶:“瞻雖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敵,而能外不負國,內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2)司馬炎:“諸葛亮在蜀,盡其心力,其子瞻臨難而死義,天下之善一也!”
(3)羅貫中:“蒼天有意絕炎劉,漢室江山至此休。諸葛子孫皆效死,成都卿相盡添愁!薄爸侵\雖不扶危主,忠義真堪繼武侯。古往今來多少淚,行人哀怨哭墳丘!
4、【合作探究2】
借古諷今,結合文章反思自身在修身或學習中的不足之處。
【自學方法】
文中提到“靜”“儉”“淡泊”“明志”“致遠”,找出包含這些詞的語句,說說自己的理解。
【自學時間】
3分鐘
【成果交流】
言之有理即可。
二、達標檢測
1、下列對本文有關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
A、“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說明了“淡泊”“寧靜”是實現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強調它們是與人的志向相關的。
B、“學須靜也”的“學”已經不只是一般的學習,而是含有修養(yǎng)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靜”也不只是單純的寧靜,而是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從反面說明了“淡泊”“寧靜”的重要性。
D、“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表達了君子不與外界同流合污,獨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2、翻譯下列句子:
。1)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2)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3)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4)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三、布置作業(yè)
1、完成《高分突破》p64課內二+p65課外文言文
2、背誦全文
《誡子書》教學反思
今天去華辰學校進行同課異構活動,講授的是《誡子書》。這篇課文是部編本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以“人生之舟”為主題的一篇文言文。文章短小精悍,辭約意豐,字字珠璣,擲地有聲,有諄諄告誡之語,更溢滿殷殷期盼之情。
七年級的學生由于學情有限,所接觸的文言文又不多,加之本文在內容上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主要采用以“讀”貫穿課堂始終的方法:朗讀——讀出文言的韻味;譯讀——讀懂文言的意味;賞讀——讀出文章的美點。同時采用學生合作交流探究的方法,在弄清文章的意思的基礎上,探究釋疑理解作者情感,感受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養(yǎng)情趣。
但是在講授的過程中,由于對學生學情把握不準,時間設計也有問題,因此本節(jié)課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1、“譯”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但由于學生的實際情況,課堂看似很順利,學生對重點字詞句的把握不到位,對文章的理解似是而非,并沒有在取得預設的效果。
2、 課堂上小組運用不夠細致。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有少數人并沒有跟上。
3、在“讀懂文言意味”這一板塊中學生在翻譯課文的基礎上我設計的主問題是“思考作者是如何一步步教兒子修身治學的?”這個主問題對學生有一定的困難。我設想是學生能一層層梳理課文的行文思路,雖然在我的提示下學生能夠梳理出來,但是由于給學生時間不夠,顯然有一些學生并沒有將這個問題弄清楚,弄透徹。
通過這節(jié)課,我也思考了一些東西:在實際的教學中,不能被自己的預設鎖定,不能被自己設計的教學導綱限制。更不能被課堂教學模式限制。在教學設計中應該有取舍,做到一課一得,注重課外閱讀的拓展和延伸。在教學中,既要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又要落實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fā)展。
【《諸葛亮誡子書》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誡子書》原文、翻譯05-30
誡子書原文翻譯及賞析12-18
誡子書原文及賞析12-18
誡兄子嚴敦書原文翻譯及賞析12-18
豐原文翻譯12-17
于園原文及翻譯07-28
列子 原文及翻譯07-29
北門原文及翻譯09-02
天地原文翻譯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