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學小故事(通用20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童話吧,童話故事最大的特征是用豐富的想象力,賦予動物、植物等物體人的感情。那么,都有哪些經(jīng)典童話故事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shù)學小故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數(shù)學小故事 1
秦九韶,南宋數(shù)學家,1247年完成著作《數(shù)書九章》,其中“中國剩余定理”、三斜求積術和秦九韶算法(高次方程正根的數(shù)值求法)是有世界意義的重要貢獻。
在中國數(shù)學史上,廣泛流傳著一個“韓信點兵”的故事:韓信是漢高祖劉邦手下的大將,他英勇善戰(zhàn),智謀超群,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了卓絕的功勞。據(jù)說韓信的數(shù)學水平也非常高超,他在點兵的時候,為了保住軍事機密,不讓敵人知道自己部隊的`實力,先令士兵從1至3報數(shù),然后記下最后一個士兵所報之數(shù);再令士兵從1至5報數(shù),也記下最后一個士兵所報之數(shù);最后令士兵從1至7報數(shù),又記下最后一個士兵所報之數(shù);這樣,他很快就算出了自己部隊士兵的總人數(shù),而敵人則始終無法弄清他的部隊究竟有多少名士兵?因為《孫子算經(jīng)》早就對這類問題有過研究,但只是初具雛形,還遠遠談不上完整。 因此,后人把這一命題及其解法稱為“孫子定理”主要是推崇《孫子算經(jīng)》在這一類問題處理上的時間領先,其實想法的成熟,還有待提高。為了解決 “孫子問題”中的不足,秦九韶推廣了“孫子問題”的解法,從而提出了“中國剩余定理”。秦九韶經(jīng)過長期的積累和苦心鉆研,于公元1247年寫成《數(shù)書九章》。這部中世紀的數(shù)學杰作,在許多方面都有所創(chuàng)造,其中求解一次同余組的“大衍求一術”和求高次方程數(shù)值解的“正負開方術”,更是具有世界意義的成就。正是因為這樣,在西方數(shù)學史著作中,一直公正地稱求解一次同余組的剩余定理為“中國剩余定理”。
數(shù)學小故事 2
我們知道,長方體的體積等于長乘以寬再乘以高,正方體的體積等于棱長的立方。可是你想過沒有,要想知道一只雞蛋的體積是多少,應該怎么來求?
面對這個問題,你或許會一籌莫展,因為雞蛋的外形不規(guī)則,沒有現(xiàn)成的公式可用。
其實,這個問題也很簡單!稙貘f喝水》這篇文章你一定讀過。烏鴉發(fā)現(xiàn)瓶子里有水,但是瓶口太小,水面又太低,怎么辦呢?聰明的烏鴉發(fā)現(xiàn)周圍有小石子,于是銜來石子,放入瓶中。每放進一塊小石子,水面就會上升一次;投進的石子體積越大,水面上升得就越高。這是因為投入的石子有“體積”,要占據(jù)一定的空間,于是,它就把與它體積相等的.水“擠”上去。也就是說,被“擠”上去的水的體積恰好等于投進石子的體積。
石頭的體積難以求出,那是因為它的形狀很不規(guī)則。如果我們能計算出被它“擠”上去的水的體積,那么事情就好辦多了。只要我們用一個長方體器皿,就很容易算出被“擠”出來的水的體積了。
假設這個長方體器皿底面是邊長4厘米的正方形,放入石頭后水面上升了2厘米,那么,石頭的體積是4×4×2=32(立方厘米)。到這里,你一定會高興地叫起來:“那我也會求雞蛋的體積了。”
烏鴉的聰明之處,在于它借助小石子,使瓶中的水面上升,從而喝到了它想喝的水。
人類的聰明之處,在于從烏鴉喝水想出了“等量代換”的妙計。
數(shù)學小故事 3
小熊的.媽媽生病了,為了能掙錢替媽媽治病,小熊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下河捕魚,趕早市到菜場賣魚。
一天,小熊剛擺好魚攤,狐貍、黑狗和老狼就來了。小熊見有顧客光臨,急忙招呼:“買魚嗎,我這魚剛捕來的,新鮮著呢!”狐貍邊翻弄著魚邊問:“這么新鮮的魚,多少錢一千克?”小熊滿臉堆笑:“便宜了,四元一千克。”老狼搖搖頭:“我老了,牙齒不行了,我只想買點魚身。”小熊面露難色:“我把魚身賣給你,魚頭、魚尾賣給誰呢? ”狐貍甩甩尾巴道:“就是呀,這剩下的誰也不愿意買,不過,狼大叔牙不好,也只能吃點魚肉。這樣吧,我和黑狗牙好,咱倆一個買魚頭,一個買魚尾,不就既幫了狼大叔,又幫了你熊老弟了嗎?” 小熊一聽直拍手,但仍有點遲疑:"好倒好,可價錢怎么定?”狐貍眼珠一轉,答道:“魚身2元1千克,魚頭、魚尾各1元1千克,不正好就是4元1千克嗎?”小熊在地上用小棍兒畫了畫,然后一拍大腿:“好,就這么辦!”四人一起動手,不一會兒就把魚頭、魚尾、魚身分好了,小熊一過秤,魚身35千克70元;魚頭15千克15元,魚尾10千克10元。老狼、狐貍和黑狗提著魚,飛快地跑到林子里,把魚頭魚身魚尾配好,重新平分了,……
小熊在回家的路上,邊走邊想:我60千克魚按4元1千克應賣240元,可怎么現(xiàn)在只賣了95元……小熊怎么也理不出頭緒來。
你知道這就是怎么一回事嗎?
數(shù)學小故事 4
祖沖之
祖沖之(429—500),中國南北朝時代南朝數(shù)學家、天文學家、物理學家。祖沖之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個管理朝廷建筑的長官。祖沖之長在這樣的家庭里,從小就讀了不少書,人家都稱贊他是個博學的青年。他個性愛好研究數(shù)學,也鐘愛研究天文歷法,經(jīng)常觀測太陽和星球運行的狀況,并且做了詳細記錄。
宋孝武帝聽到他的名氣,派他到一個專門研究學術的官署“華林學省”工作。他對做官并沒有興趣,但是在那里,能夠更加專心研究數(shù)學、天文了。
我國歷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據(jù)研究天文的結果來制定歷法。到了宋朝的時候,歷法已經(jīng)有很大進步,但是祖沖之認為還不夠精確。他根據(jù)他長期觀察的結果,創(chuàng)制出一部新的歷法,叫做“大明歷”(“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號)。這種歷法測定的每一回歸年(也就是兩年冬至點之間的時刻)的天數(shù),跟現(xiàn)代科學測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測定月亮環(huán)行一周的天數(shù),跟現(xiàn)代科學測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見它的精確程度了。(企業(yè)標語大全)
公元462年,祖沖之請求宋孝武帝頒布新歷,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議。那時候,有一個皇帝寵幸的`大臣戴法興出來反對,認為祖沖之擅自改變古歷,是離經(jīng)叛道的行為。祖沖之當場用他研究的數(shù)據(jù)回駁了戴法興。戴法興依仗皇帝寵幸他,蠻橫地說:“歷法是古人制定的,后代的人不就應改動!弊鏇_之一點也不害怕。他嚴肅地說:“你如果有事實根據(jù),就只管拿出來辯論。不好拿空話嚇唬人嘛!彼涡⑽涞巯霂兔Υ鞣ㄅd,找了一些懂得歷法的人跟祖沖之辯論,也一個個被祖沖之駁倒了。但是宋孝武帝還是不肯頒布新歷。直到祖沖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創(chuàng)制的大明歷才得到推行。
盡管當時社會十分動亂不安,但是祖沖之還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學。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數(shù)學方面。他以前對古代數(shù)學著作《九章算術》作了注釋,又編寫一本《綴術》。他的最杰出貢獻是求得相當精確的圓周率。經(jīng)過長期的艱苦研究,他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最早把圓周率數(shù)值推算到七位數(shù)字以上的科學家。
祖沖之在科學發(fā)明上是個多面手,他造過一種指南車,隨便車子怎樣轉彎,車上的銅人總是指著南方;他又造過“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試航過,一天能夠航行一百多里。他還利用水力轉動石磨,舂米碾谷子,叫做“水碓磨”。
數(shù)學小故事 5
爸爸媽媽經(jīng)常帶我去看望外公外婆,以前,我們都坐長途汽車去,后來,家里有了汽車,就經(jīng)常自己開車去。
有一次,我坐在車上,對媽媽說:“我們現(xiàn)在自己開車去外婆家,不
用再買長途汽車票了,是不是可以省下不少錢?”媽媽笑著說:“車票是不用買了,但卻要花錢加汽油,還不知道是省錢還是費錢呢!
爸爸接著說:“我們來算一算吧,看看到底省錢還是費錢。”
“坐客車去,大人票價每人14元,兒童票半價,自己開車的話,汽車每100公里耗油8升,油價大約每升7元,從我們家出發(fā)開到外婆家大約50公里,你們算算看吧。”
我在心里飛快地算著,開車的`話,需要8×7÷2=28元,坐客車的話,兩個大人和一個兒童需要14×2+14÷2=35元,28<35,開車省錢。
我把答案告訴爸爸媽媽,以后我們就開車吧,又省錢又舒服,何樂而不為呢?
“可是,有時候我一個人去,就不劃算了吧?一個人車票只要14元,比開車要省一點!
媽媽說。
“你再算算兩個大人或一大一小兩個人去,哪種方式更便宜,這樣以后我們就知道什么情況該開車,什么情況該坐客車了!
爸爸對我說。
“這還不簡單,兩個大人車票需要14×2=28元,與開車費用相等,一大一小車票需要14+7=21元,比開車省錢。”
我略加思考,說出了答案。
“所以,可以得出結論,如果爸爸媽媽兩人或者一家三人去外婆家,就開車去,其他情況還是坐客車更節(jié)約。”
老媽作出了總結。
數(shù)學小故事 6
爸爸媽媽經(jīng)常帶我去看望外公外婆,以前,我們都坐長途汽車去,后來,家里有了汽車,就經(jīng)常自己開車去。
有一次,我坐在車上,對媽媽說:“我們現(xiàn)在自己開車去外婆家,不用再買長途汽車票了,是不是可以省下不少錢?”媽媽笑著說:“車票是不用買了,但卻要花錢加汽油,還不知道是省錢還是費錢呢!卑职纸又f:“我們來算一算吧,看看到底省錢還是費錢!薄白蛙嚾,大人票價每人14元,兒童票半價,自己開車的'話,汽車每100公里耗油8升,油價大約每升7元,從我們家出發(fā)開到外婆家大約50公里,你們算算看吧。”我在心里飛快地算著,開車的話,需要8×7÷2=28元,坐客車的話,兩個大人和一個兒童需要14×2+14÷2=35元,28<35,開車省錢。我把答案告訴爸爸媽媽,以后我們就開車吧,又省錢又舒服,何樂而不為呢?
“可是,有時候我一個人去,就不劃算了吧?一個人車票只要14元,比開車要省一點。”媽媽說!澳阍偎闼銉蓚大人或一大一小兩個人去,哪種方式更便宜,這樣以后我們就知道什么情況該開車,什么情況該坐客車了!卑职謱ξ艺f。
“這還不簡單,兩個大人車票需要14×2=28元,與開車費用相等,一大一小車票需要14+7=21元,比開車省錢!蔽衣约铀伎,說出了答案。
“所以,可以得出結論,如果爸爸媽媽兩人或者一家三人去外婆家,就開車去,其他情況還是坐客車更節(jié)約。”老媽作出了總結。
數(shù)學小故事 7
籌算女杰王貞儀
女數(shù)學家王貞儀(1768-1797 ),字德卿,江寧人,是清代學者王錫琛之女,著有《西洋籌算增刪》一卷、《重訂策算證訛》一卷、《象數(shù)窺余》四卷、《術算簡存》五卷、《籌算易知》一卷。
從她遺留下來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從事天文和籌算研究的女數(shù)學家。算籌,又被稱為籌、策、籌策等,有時亦稱為算子,是一種棒狀的計算工具。一般是竹制或木制的一批同樣長短粗細的小棒,也有用金屬、玉、骨等質料制成的,不用時放在特制的算袋或算子筒里,使用時在特制的算板、氈或直接在桌上排布。應用“算籌”進行計算的方法叫做“籌算”,算籌傳入日本稱為“算術”。算籌在中國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數(shù)者不用籌策”的記述,現(xiàn)在所見的最早記載是《孫子算經(jīng)》,至明朝籌算漸漸為珠算所取代。
17世紀初葉,英國數(shù)學家納皮爾發(fā)明了一種算籌計算法,明末介紹到我國,也稱為“籌算”。清代著名數(shù)學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稱其為“策算”。王貞儀也從事研究由西洋傳入我國的這種籌算,并且寫了三卷書向國人介紹西洋籌算。她在著作中對西洋籌算進行增補講解,使之簡易明了。王貞儀介紹的納皮爾算籌乘除法,當時的.讀者認為容易了解,但與當時我國的乘除法籌算的方法相比,顯得較繁雜,因此,數(shù)學家們沒有使用西洋籌算,一直使用中國籌算法。今天的讀者把中外籌算乘除法視為老古董,采用的是由外國傳入的筆算四則運算,這種筆算于1903年才開始被使用,故我國與世界接軌使用筆算的歷史只有100年。
數(shù)學小故事 8
記得三年級上學期曾經(jīng)有一道數(shù)學題,讓我百思不得其解,明明老師在批注時給我打了一個鉤,但同時又在邊上畫了個“?”號,這是為什么呢?
題目是這樣的:小明和小紅同時從學校出發(fā),小明每分鐘走50米,10分鐘到家。小紅每分鐘走40米,10分鐘后也到家了。小紅和小明家相距多少米?我是這樣解題的:50X10―40X10=100(米)那么兩家的距離就是100米。
次日老師評講時說有兩種答案:
1、假設兩位同學的家方向是同向的計算方式為50×10-40×10=100(米)兩家的距離為100米。
2、如果兩位同學的.家是反方向的計算方式50×10+40×10=900(米)
同樣行走的時間,但相距的距離可能有兩種,只要題目里沒說清是相向還是反向那么就是兩種答案。通過這個題目讓我知道了一個道理:想問題不能只從一個角度去思考。要從多個方面想問題和解決問題。
數(shù)學小故事 9
想必大家都認識數(shù)學,接觸過數(shù)學吧?數(shù)學處處都可以用。不覺得數(shù)學很有趣嗎?
數(shù)學,在買菜的時候可以用,買衣服時候可以用,買東西時候可以用。就連魔方也可以用到數(shù)學,因為,轉魔方要用數(shù)學公式呀!還有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也要用到數(shù)學……
說說我與數(shù)學的故事:小的時候,爸爸經(jīng)常教我數(shù)學,都是學數(shù)字,比如,1-10,如果有人問我十一,我就問:“十一是什么?十月一日嗎?”爸爸在紙上寫,口頭上問我:三大,還是四大?我看著紙上的.兩個數(shù)字,當然,我是看筆畫的,認為哪個大就哪個大。我說是三,爸爸捧腹大笑,笑完之后說:“傻孩子,是四大呀!”爸爸又教我減法和加法,當然,是不進位的,也是十以內(nèi)的。那以后,我就分辨得出哪個比較大,哪個比較小。有一次,媽媽給爸爸3個蘋果,卻給我2個蘋果,我生氣地說:“不公平!我比爸爸少!睙o奈,媽媽只好再給我一個蘋果。
上了一年級,我們學了進位,也學會了買東西應該學的東西。有一次,我去買雪糕吃,我給了老板五十元,雪糕8元,老板卻找我四十四元,我用減法算了算,是四十二元,我馬上跑回去,說:“老板,是四十二元,不四十四元。 崩习逅闼阏f:“對啊。謝謝你!蔽倚α诵。
我學了很多知識,都關于數(shù)學,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我感覺數(shù)學很有用,你不覺得嗎?
數(shù)學小故事 10
愛迪生是一位偉大的發(fā)明家,他從小就愛動腦筋,常常想出一些好主意。有,他靠自己的聰明救了媽媽的命。
那一年,愛迪生剛滿七歲。一天,媽媽忽然肚子痛,疼得在床上直打滾。爸爸急忙騎馬到幾十里外去請醫(yī)生。太陽快落山的時候,醫(yī)生終于來了。一檢查,原來媽媽得的是急性闌尾炎,需要馬上做手術。上醫(yī)院已經(jīng)來不及了醫(yī)生決定在家里做手術。
醫(yī)生環(huán)顧四周,遲疑了片刻,說:“房間里光線太暗沒法做手術。”爸爸說:“那就多點幾盞油燈。”醫(yī)生還是搖頭,連連說不行。大家急得團團轉。
突然,愛迪生一溜煙似的奔出大門。不一會兒,他回來了,捧著一面明晃晃的大鏡子,身后還跟著好幾個小男孩,每個人都捧著一面大鏡子。爸爸一見又急又氣,斥責道“什么時候了,還胡鬧!”愛迪生委屈地說:“我沒胡鬧,我想出辦法了。不信您瞧!”愛迪生讓小伙伴們站在點燃的`油燈旁邊,由于鏡子把光聚在一起,病床上一下子亮堂起來了。爸爸恍然大悟,醫(yī)生也露出滿意的笑容。
手術做得很成功,媽媽得救了。醫(yī)生夸獎愛迪生,說:“今天多虧了你這個小家伙,他真是個聰明的孩子!”
數(shù)學小故事 11
小1子到分數(shù)王國來參加招聘考試,主考大臣看它骨瘦如柴,臉上已有三分不悅之色,冷冷地說:“我們這里是要招收有本領的高手,像你這樣站著一豎、趟下去一橫,于我們有何用處,你不如趁早回去,把身體養(yǎng)養(yǎng)胖再來。”小1子不慌不忙地說:“啟稟大人,俗話說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別看我貌不出眾,可是我若到你們分數(shù)王國里來工作,那就有我英雄用武之地了!”“嘿!看你這么小小年紀,口氣還真不小!敝骺即蟪颊f,“那就請你說說自己的本領吧!
小1子說:“我的拿手好戲是‘以一當十’!不,更確切一點說,在分數(shù)應用題中,不管所指的整體有多大,我都可以以‘單位1’的身份出現(xiàn),這樣,就會給小朋友們解答分數(shù)應用題帶來極大的方便。”停了停,小1子接著說道:“在工程問題中,我的作用就更大了,像‘一件工作’、‘一項工程’、‘一堆煤’……都可以由我小1子來代替。”
主考大臣見小1子說得句句在理,臉上已露出了滿意的`微笑。
為了進一步考查小1子的應變能力,大臣追問道:“如果車站有批貨物是45噸這個具體數(shù)值,這樣,你這小子就要靠邊站了吧?”小1子說“不!在這種情況下,我還是可以用‘1’來代替45噸的。不過,由于小朋友受習慣解題思路的束縛,看不到我的作用。因而把這種題目的解法復雜化了。常常是這樣算的:45÷(45÷10+45÷15)。其實,這種算法與
就簡單得多了!”說到這里,小1子意猶未盡,進一步補充道:“我小1子不但在解答分數(shù)應用題中一馬當先,就是在百分數(shù)應用題中,同樣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主考大臣聽完小1子的答辯,樂呵呵地捋了捋胡子說:“小1子,你人小本領高,我們錄用你了!”
數(shù)學小故事 12
高斯
7歲那年,小高斯上小學了。教師名字叫布特納,是當?shù)匦∮忻麣獾摹皵?shù)學家”。這位來自城市的青年教師,總認為鄉(xiāng)下的孩子都是笨蛋,自己的才華無法施展。三年級的一次數(shù)學課上,布特納對孩子們又發(fā)了一通脾氣,然后,在黑板上寫下了一個長長的算式:81297+81495+81693+……+100701+100899=?
“哇!這是多少個數(shù)相加呀?怎么算呀?”學生們害怕極了,越是緊張就越是想不出怎么計算。
布特納很得意。他知道,像這樣后一個數(shù)都比前一個數(shù)大198的.100個數(shù)相加,這些調(diào)皮的學生即使整個上午都乖乖地計算,也不會算出結果。
不料,不一會兒,小高斯卻拿著寫有答案的小石板過來了,說:“老師,我算完了!辈继丶{連頭都沒抬,生氣地說:“去去,不要胡鬧。誰想胡亂寫一個數(shù)交差,可得小心!”說完,揮動了一下他那鐵錘似的拳頭。
數(shù)學小故事 13
數(shù)學家的墓志銘
一些數(shù)學家生前獻身于數(shù)學,死后在他們的墓碑上,刻著代表著他們生平業(yè)績的標志。
古希臘學者阿基米德死于進攻西西里島的羅馬敵兵之手(死前他還在主:“不要弄壞我的圓”。)后,人們?yōu)榧o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內(nèi)切于圓柱的圖形,以紀念他發(fā)現(xiàn)球的體積和表面積均為其外切圓柱體積和表面積的'三分之二。 德國數(shù)學家高斯在他研究發(fā)現(xiàn)了正十七邊形的尺規(guī)作法后,便放棄原來立志學文的打算 而獻身于數(shù)學,以至在數(shù)學上作出許多重大貢獻。甚至他在遺囑中曾建議為他建造正十七邊形的棱柱為底座的墓碑。
16世紀德國數(shù)學家魯?shù)婪,花了畢生精力,把圓周率算到小數(shù)后35位,后人稱之為魯 道夫數(shù),他死后別人便把這個數(shù)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數(shù)學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對螺線(被譽為生命之線)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 就刻著一條對數(shù)螺線,同時碑文上還寫著:“我雖然改變了,但卻和原來一樣”。這是一句既刻劃螺線性質又象征他對數(shù)學熱愛的雙關語
數(shù)學小故事 14
當高斯還在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有一天他的數(shù)學老師因為想借上課的時間處理一些自己的私事,因此打算出一道難題給學生練習。他的題目是:
1+2+3+4+5+6+7+8+9+10=?
因為加法剛教不久,所以老師覺得出了這題,學生肯定是要算蠻久的。自己也就可以藉此機會來處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轉眼的時間,高斯已停下了筆,閑閑地坐在那里。老師看了,很生氣地訓斥高斯。
但是高斯卻說他已經(jīng)將答案算出來了,就是55。老師聽了嚇了一跳,就問高斯如何算出來的。高斯答道:“我只是發(fā)現(xiàn)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還是11,又因為11+11+11+11+11=55,所以我就是這么算出來了!崩蠋熗瑢W聽了以后,都對高斯豎起了大拇指。后來的高斯長大后,成為了一位很偉大的數(shù)學家。
數(shù)學小故事 15
蒲豐試驗
一天,法國數(shù)學家蒲豐請許多朋友到家里,做了一次試驗。蒲豐在桌子上鋪好一張大白紙,白紙上畫滿了等距離的平行線,他又拿出很多等長的小針,小針的`長度都是平行線的一半。蒲豐說:“請大家把這些小針往這張白紙上隨便仍吧!”客人們按他說的做了。
蒲豐的統(tǒng)計結果是:大家共擲2212次,其中小針與紙上平行線相交704次,2210÷704≈。蒲豐說:“這個數(shù)是π的近似值。每次都會得到圓周率的近似值,而且投擲的次數(shù)越多,求出的圓周率近似值越精確。”這就是著名的“蒲豐試驗”。
數(shù)學小故事 16
數(shù)學魔術家
1981年的一個夏日,在印度舉行了一場心算比賽。表演者是印度的一位37歲的婦女,她的名字叫沙貢塔娜。當天,她要以驚人的心算能力,與一臺先進的.電子計算機展開競賽。
工作人員寫出一個201位的大數(shù),讓求這個數(shù)的23次方根。運算結果,沙貢塔娜只用了50秒鐘就向觀眾報出了正確的答案。而計算機為了得出同樣的答數(shù),必須輸入兩萬條指令,再進行計算,花費的時間比沙貢塔娜要多得多。
這一奇聞,在國際上引起了轟動,沙貢塔娜被稱為“數(shù)學魔術家”。
數(shù)學小故事 17
八歲的高斯發(fā)現(xiàn)了數(shù)學定理
德國著名大科學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高斯在還不會講話就自己學計算,在三歲時有一天晚上他看著父親在算工錢時,還糾正父親計算的錯誤。
長大后他成為當代最杰出的天文學家、數(shù)學家。他在物理的電磁學方面有一些貢獻,現(xiàn)在電磁學的一個單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數(shù)學家們則稱呼他為“數(shù)學王子”。
他八歲時進入鄉(xiāng)村小學讀書。教數(shù)學的老師是一個從城里來的人,覺得在一個窮鄉(xiāng)僻壤教幾個小猢猻讀書,真是大材小用。而他又有些偏見:窮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這些蠢笨的孩子念書不必認真,如果有機會還應該處罰他們,使自己在這枯燥的.生活里添一些樂趣。
這一天正是數(shù)學教師情緒低落的一天。同學們看到老師那抑郁的臉孔,心里畏縮起來,知道老師又會在今天捉這些學生處罰了。
“你們今天替我算從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誰算不出來就罰他不能回家吃午飯!崩蠋熤v了這句話后就一言不發(fā)的拿起一本小說坐在椅子上看去了。
教室里的小朋友們拿起石板開始計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個數(shù)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結果,再加下去,數(shù)越來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臉孔漲紅了,有些手心、額上滲出了汗來。
還不到半個小時,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袄蠋,答案是不是這樣?”
老師頭也不抬,揮著那肥厚的手,說:“去,回去再算!錯了!彼氩豢赡苓@么快就會有答案了。
可是高斯卻站著不動,把石板伸向老師面前:“老師!我想這個答案是對的!
數(shù)學老師本來想怒吼起來,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齊齊寫了這樣的數(shù):5050,他驚奇起來,因為他自己曾經(jīng)算過,得到的數(shù)也是5050,這個8歲的小鬼怎么這樣快就得到了這個數(shù)值呢?
高斯解釋他發(fā)現(xiàn)的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古時希臘人和中國人用來計算級數(shù)1+2+3+…+n的方法。高斯的發(fā)現(xiàn)使老師覺得羞愧,覺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輕視窮人家的孩子的觀點是不對的。他以后也認真教起書來,并且還常從城里買些數(shù)學書自己進修并借給高斯看。在他的鼓勵下,高斯以后便在數(shù)學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數(shù)學小故事 18
老師說:這孩子太牛,我教不了。
高斯是德國數(shù)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大地測量學家。高斯是近代數(shù)學的奠基人之一,有“數(shù)學王子”之稱。大家可能知道的更多的故事是關于等差數(shù)列求和的。
有一天高斯的`數(shù)學教師情緒低落的一天。對同學們說:“你們今天替我算從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誰算不出來就罰他不能回家吃午飯!苯Y果不到半個小時,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袄蠋,答案是不是這樣?”
老師頭也不抬,說:“去,回去再算!錯了!备咚箙s站著不動,把石板伸向老師面前:“老師!我想這個答案是對的!
數(shù)學老師本來想怒吼起來,可是一看石板上寫了這樣的數(shù):5050,他驚奇起來,這個8歲的小鬼怎么這樣快就得到了答案呢?
要知道那個年代,等差數(shù)列的求和是大學才學習的知識,而小高斯看上去有能力掌握這個數(shù)學技能。
于是,下課后老手向校長匯報:“對于高斯,我已經(jīng)沒什么可教的了!
后來,老師為了不埋沒高斯的數(shù)學天賦,經(jīng)常托人去大城市漢堡買更先進的數(shù)學書給高斯看,還讓自己的助理對這個普通家庭的孩子多加照顧。
數(shù)學小故事 19
一位顧客來到一家手杖店,買了一根30元的手杖。他拿出一張50元的.鈔票,要錢。
正好店里沒有找零,店主到鄰居那里用50元的鈔票換了找零,還給了顧客20元。
顧客一走,鄰居就沖過來,說50元的票是假的。店主不得不賠償鄰居50元。然后他出去追顧客,拉住他說:“你這個騙子,我給鄰居50塊錢,我再給你20塊錢,你又拿了一根拐杖,你要賠償我的損失! ”
顧客說:“一根拐杖的成本是鄰居給你換零錢時留下的30元,所以我只收了你70元!
請算一算,拐杖店是真正的損失是什么?在這里補充一下,手杖的成本是20元。如果客戶詐騙成功,總共會詐騙多少錢?
數(shù)學小故事 20
國王做了一頂金王冠,他懷疑工匠用銀子偷換了一部分金子,便要阿基米德鑒定它是不是純金制的,且不能損壞王冠。阿基米德捧著這頂王冠整天苦苦思索,有一天,阿基米德去浴室洗澡,他跨入浴桶,隨著身子浸入浴桶,一部分水就從桶邊溢出。
阿基米德看到這個現(xiàn)象,頭腦中像閃過一道閃電,“我找到了!”。阿基米德拿一塊金塊和一塊重量相等的銀塊,分別放入一個盛滿水的容器中,發(fā)現(xiàn)銀塊排出的水多得多。于是阿基米德拿了與王冠重量相等的金塊,放入盛滿水的容器里,測出排出的.水量。
再把王冠放入盛滿水的容器里,看看排出的水量是否一樣,問題就解決了。隨著進一步研究,沿用至今的流體力學最重要基石——阿基米德定律誕生了。
【數(shù)學小故事】相關文章:
數(shù)學小故事03-11
數(shù)學小故事【熱門】08-12
關于數(shù)學的小故事07-05
趣味數(shù)學小故事12-18
【熱】數(shù)學小故事03-12
數(shù)學小故事25個10-09
數(shù)學小故事20個09-19
趣味數(shù)學小故事【精華】03-12
(實用)數(shù)學小故事23篇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