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天堂日韩,中文字幕18页,天天伊人网,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视频

白居易的故事

時間:2024-08-30 07:11:27 曉麗 白居易 我要投稿

白居易的故事16個

  故事在現(xiàn)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tài)性現(xiàn)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fā)展過程的描述。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白居易的故事,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白居易的故事16個

  白居易的故事 1

  白居易與元稹相識于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當時白居易進士及第,元稹則考中了明經,后來通過了吏部的“書判拔萃科”考試,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同時被授予校書郎的官職。這是個沒什么事可做的閑職,二人便一起游山玩水、飲酒吟詩,成為親密無間的朋友。

  那時的白居易和元稹,尚未真正踏上仕途,只是在翰林院編書,對官場黑暗腐敗,當朝者昏聵無能,宦官橫行朝野只是旁觀。相伴他們最多的,是長安紫陌、高堤垂柳、翰墨花月,這也是他們一生中僅有的一兩年歡樂平穩(wěn)時光。二人深厚的友誼由此開始,好的形影不離,流連于花前月下,有詩為證:“花下鞍馬游,雪中杯酒歡”、“月夜與花時,少逢杯酒樂”,“春風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慈恩塔、皇子陂、直城路、曲江池、杏園……他們一路玩一路唱和詩詞,長安的每一寸地方,他們都一一走過。

  后來元稹雖然因娶妻而前往洛陽,但校書郎的職位還在,屢次來往于洛陽與長安之間,直到貞元二十一年穩(wěn)定在長安。

  元白兩人相交的原因是什么?

  白居易在《酬元九對新栽竹有懷見寄》里說過:“昔我十年前,與君始相識。曾將秋竹竿,比君孤且直”。

  “孤且直”!

  通過這首詩,我們能想象當時還未而立之年的元稹抱著一腔熱血,踏進廟堂,面對黑暗朝堂時不屈又執(zhí)拗的身影,令人稱贊的風骨,耿直且孤高,也易倒。

  他遭到了第一次打擊。

  元和初年,元稹任左拾遺,有了上折權,他連續(xù)上書,文采太好,受到了皇帝召見。此舉被朝中宰臣權貴注意到,當年九月十三日元稹被貶到河南當縣尉了。

  白居易更直接更果斷,尚未授官,就因“對策語直,不得諫官”,外放去周至做縣尉。

  被貶的元稹沒過幾天就得到母親逝世的消息,唐朝丁憂需要二十七個月,元稹回故鄉(xiāng),白居易此時恰好被調回長安做拾遺,兩人擦肩而過,迎來聚少離多的歲月。

  元稹本來家貧,丁憂又無俸祿,貧困更甚。他夫人韋叢雖是尚書的女兒,但剛嫁給他時父親就去世了!肚脖瘧选防镎f他夫人“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這期間,白居易一家不斷資助他。而元稹母親鄭氏的墓志銘,也是白居易所書。

  元和二年,白居易任翰林學士,三年五月任左拾遺,白居易是個大憤青,他多寫諷喻詩,罵廟堂罵權貴,因此非常不受人待見。

  元和四年二月,公元809年,元稹出任監(jiān)察御史,奉命調查瀘州監(jiān)官任敬仲,這是一個很棘手的活兒,御史為風霜之任,彈糾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三月,元稹啟程去東川,他選擇走距離最近但艱險的駱谷道。駱谷道首經駱口驛,元稹在驛站里休息時,見到驛站墻上有好友白居易留下的詩句,于是題詩一首:

  郵亭壁上數行字,崔李題名王白詩。

  盡日無人共言語,不離墻下至行時。

  二星徼外通蠻服,五夜燈前草御文。

  我到東川恰相半,向南看月北看云。

  寫完將詩傳回長安,白居易回詩:

  拙詩在壁無人愛,鳥污苔侵文字殘。

  唯有多情元侍御,繡衣不惜拂塵看。

  隨后元稹出駱谷至漢中,發(fā)生了一件中國文學史上千里共良宵的傳奇佳話。

  當晚元稹夢見白居易與他人同游慈恩寺,醒后寫下了一首詩:

  夢君同繞曲江頭,

  也向慈恩院里游。

  亭吏呼人排去馬,

  忽驚身在古梁州。

  而當日白居易于長安,恰好和弟弟白行簡等一干人去曲江慈恩寺游玩,憶起遠處的元微之,賦詩一首《同李十一醉憶元九》

  花時同醉破春愁,

  醉折花枝作酒籌。

  忽憶故人天際去,

  計程今日到梁州。

  一人夢到對方在何處與何人游玩,一人正在那處與他人游玩時也想起對方,兩首詩一寫于長安,一寫于梁州,一寫居者之憶,一寫行人之思,一寫真事,一寫夢境,但卻不約而同地寫在同一天,還如同當面唱和的'一樣,這是一種怎樣的默契和感情?

  元稹再走至嘉陵驛,望見浩浩嘉陵江水,有感而發(fā):

  嘉陵江岸驛樓中,江在樓前月在空。

  月色滿床兼滿地,江聲如鼓復如風。

  誠知遠近皆三五,但恐陰晴有異同。

  萬一帝鄉(xiāng)還潔白,幾人潛傍杏園東。

  白居易回詩道: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雖同人別離。

  一宵光景潛相憶,兩地陰晴遠不知。

  誰料江邊懷我夜,正當池畔望君時。

  今朝共語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詩。

  誰能想到你在江邊思念我的那個夜晚,我也正在思念著你。收到你的信我才后悔,早知道你如此多情,我就先寄信給你了。

  元稹行至利州嘉陵驛,想起了當初的初戀,也就是《鶯鶯傳》的女主角崔鶯鶯,賦詩《嘉陵驛二首·篇末有懷》:

  嘉陵驛上空床客,一夜嘉陵江水聲。

  仍對墻南滿山樹,野花撩亂月朧明。

  墻外花枝壓短墻,月明還照半張床。

  無人會得此時意,一夜獨眠西畔廊。

  白居易回詩:

  露濕墻花春意深,西廊月上半床陰。

  憐君獨臥無言語,唯我知君此夜心。

  不明不暗朧朧月,不暖不寒慢慢風。

  獨臥空床好天氣,平明閑事到心中。

  白居易在說,我知道你晚上一人孤寂無眠時的心情,只有我知道。

  這年三月末,元稹行至望驛臺,因思念結發(fā)妻子韋叢,作《望驛臺》一詩:可憐三月三旬足,悵望江邊望驛臺。

  料得孟光今日語,不曾春盡不歸來。

  妻子回沒回不知道,白居易倒是回了一首:

  靖安宅里當窗柳,望驛臺前撲地花。

  兩處春光同日盡,居人思客客思家。

  元和十年正月,白居易與元稹在長安久別重逢,兩人暢談達旦,吟詩酬和。但不久元稹因為直言勸諫,觸怒了宦官顯貴,在三月被貶為通州司馬。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鎮(zhèn)軍閥李師道勾結宦官暗殺身亡一案,被權臣嫉恨,憲宗聽信讒言,把他貶為江州司馬。

  兩個好友竟落到同一被貶的命運。白居易在秋風凄凄中離開長安,走的恰好是幾個月前老朋友元稹不久前走過的路。詩人滿腔惆悵,一路上尋找著好友留下的墨跡。他行至藍橋——這里是長安通往河南、湖北的中途站。一下馬,便在驛站的墻柱上發(fā)現(xiàn)了元稹在正月路過這里時寫的一首《西歸》絕句,詩人百感交集,提筆在邊上寫了一首絕句:

  白居易的故事 2

  白居易與許多唐代早、中期詩人一樣,原是十分喜歡飲酒的。有人統(tǒng)計,白居易存詩二千八百首,涉及酒的`九百首;而以茶為主題的有八首,敘及茶事、茶趣的有五十多首,二者共六十多首?梢,白居易是愛酒不嫌茶。 在白氏詩中,茶酒并不爭高下,而常像姐妹一般出現(xiàn)在一首詩中:"看風小溘三升酒,寒食深爐一碗茶"(《自題新昌居止》).又說:"舉頭中酒后,引手索茶時"(《和楊同州寒食坑會》).白居易為何好茶,有人說因朝廷曾下禁酒令,長安酒貴;有人說因中唐后貢茶興起,白居易多染時尚。這些說法都有道理,但作為一個大詩人,白居易從茶中體會的還不僅是物質功用,而是有藝術家特別的體味。

  白居易終生、終日與茶相伴,早飲茶、午飲茶、夜飲茶、酒后索茶,有時睡下還要索茶。他不僅愛飲茶,而且善別茶之好壞,朋友們稱他為"別茶人".白居易是典型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對茶與激發(fā)詩興的作用他說得更實在:"起嘗一碗茗,行讀一行書";"夜茶一兩杓,秋吟三數聲";"或飲茶一盞,或吟詩一章"這些是說茶助文思,茶助詩興,以茶醒腦的。反過來,吟著詩,飲茶也更有味道。

  白居易的故事 3

  大概在他十五六歲那年,他父親白季庚在徐州做官,讓他到京城長安去見世面,結交名人。

  那時候,正是朱泚叛亂之后,長安遭到很大的破壞。特別是連年戰(zhàn)爭,到處糧食緊缺,長安米價飛漲,百姓的日子很不好過。

  當時,長安有一個文學家顧況,很有點才氣,但是脾氣高傲,遇到后生晚輩,常常倚老賣老。白居易聽到顧況的名氣,帶了自己的.詩稿,到顧況家去請教。

  顧況聽說白居易也是個官家子弟,不好不接待。白居易拜見了顧況,送上名帖和詩卷。

  顧況瞅了瞅這個小伙子,又看了看名帖,看到“居易”兩個字,皺起眉頭打趣說:“近來長安米價很貴,只怕居住很不容易呢!”

  白居易被顧況莫名其妙地數落了幾句,也不在意,恭恭敬敬地站在旁邊請求指教。顧況拿起詩卷隨手翻著翻著,他的手忽然停了下來,眼睛盯著詩卷,輕輕地吟誦起來: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顧況讀到這里,臉上顯露出興奮的神色,馬上站起來,緊緊拉住白居易的手,熱情地說:“啊!能夠寫出這樣的好詩,住在長安也不難了。剛才跟您開個玩笑,您別見怪!

  打這次見面以后,顧況十分欣賞白居易的詩才,逢人就夸說白家的孩子怎么了不起。一傳十,十傳百,白居易也就在長安出了名。不到幾年,他考取了進士。唐憲宗聽說他的名氣,馬上提拔他做翰林學士,后來又派他擔任左拾遺。

  故事感悟:這個故事說得是不要輕視別人,有些人有些事,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另外一層意思也說有時候認識錯了,見識少了,也要知錯就改,就像顧況一樣,當面道歉,總比后期后悔的好

  白居易的故事 4

  白居易,字樂天,唐朝時期太原(今屬山西)人,他不僅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詩人,還是一位敢直言、愛百姓、廉潔自律的清官。他的品行一直為后人所稱道。

  傳說,他任陜西周至縣縣尉時,城西的趙鄉(xiāng)紳和李財主因為一塊田地爭論不休,最后跑到縣衙打官司。趙鄉(xiāng)紳把一條大鯉魚的魚肚中塞滿了銀子送到縣衙,而李財主把一個大西瓜中也塞滿銀子送來。收到兩份“重禮”后,白居易吩咐次日公開審案。廳堂之上,張暗示:“我的理(鯉)長,我是愚(魚)人”;趙暗示:“我的理大(西瓜),我是瓜(西瓜)人!卑拙右着奶媚荆骸敖裉欤扰心愣恕I衙賄官’之罪,每人重責四十大板!”然后,立即派人把他們行賄的鯉魚和西瓜取來,當眾抖出其中的銀子,民眾一片嘩然。杖刑完畢,白居易喝斥道:“今日責打,就是要你們今后奉公守法,老實做人。這些行賄的銀子,我看就用來救濟貧苦百姓吧!”并當堂宣示:“自古衙門面向南,理在后邊錢在先。本縣改衙面向北,錢路堵衙理通天!”從此,白縣尉清廉秉公,愛民如子的名氣,很快在全縣傳開。

  白居易任左拾遺(諫官)時,忠于職守,不畏權貴,他屢次上書唐憲宗,反對宦官專權、結黨營私,批評腐敗的吏治,指出憲宗皇帝的過失,反映人民疾苦。

  河東節(jié)度使王鍔大肆搜刮民財獻給皇上邀功,唐憲宗決定提拔王鍔為宰相,滿朝文武多是敢怒不敢言,白居易卻挺身而出進諫說:“王鍔苛刻百姓,所得財寶獻給皇上。今若授以宰相,天下人一定會說是因為他經常向您進獻財物才當上宰相的。如此一來,上行下效,豈不朝綱大亂!睉椬陔m然很欣賞白居易的才華,但見他屢次犯顏直諫,心中不滿,又加上他得罪了宦官,于是貶他為地方官。

  白居易從不考慮個人的得失,他任江州、蘇州、杭州等刺史時,更是利用一切機會,為百姓謀福。他上書免除了受災地區(qū)百姓的稅賦并賑濟災民,所到之處,都有惠政留下。如在杭州任刺史時,白居易親率州民修筑了西湖白沙堤,解決了當地的水旱災害問題,并使沿堤的千畝農田得到灌溉。人們?yōu)榱思o念其功德,將其所筑之堤命名為“白公堤”,就是如今西湖上的白堤。他離任時,百姓站滿了運河兩岸,官員和百姓哭喊著隨船送行了十多里。他在《別州民》一詩中記下了這感人的'場景:“耆老遮歸路,壺漿滿別筵。甘棠無一樹,那得淚潸然。稅重多貧戶,農饑足旱田。唯留一湖水,與汝救兇年!

  白居易嚴于律己,廉潔儉樸,始終如一。一次,他看到家中的兩塊石頭,感到自己還是做了錯事。原來,白居易到杭州天竺山時,在山上發(fā)現(xiàn)兩片山石玲瓏可愛,便順手把它們帶回家,F(xiàn)在想來,如果每個游人都象自己,帶兩片喜愛的石頭下山,如此天長日久,天竺山將變成什么樣子?自己認為沒有帶走杭州一丁點兒東西,難道這石頭不是杭州的東西嗎?他越想越不能原諒自己,悔恨萬分,忍不住提起筆來,作了一首自我檢討的詩: “三年為刺史,飲冰復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睘閮善^自責,其為官之清白,令人感佩。

  白居易因政績斐然,后被任為刑部侍郎、太子少傅、刑部尚書等。他執(zhí)法如山,為民伸冤,深受百姓擁戴,真正做到了“官清民自安”。

  他一生寫下了大量反映社會現(xiàn)實、抒發(fā)報國之志的詩篇,與李白、杜甫同被譽為中國詩壇的三大巨星,成為享譽全世界的文化名人。白居易認為,詩歌必須擔負起“補察時政”的歷史使命,并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從而達到“救濟人病,裨補時闕”的目地。要有高尚的品德修養(yǎng),才能寫出有感染力的詩歌。他的詩連不識字的老人、兒童都能聽懂,贏得了廣泛的讀者。據說他每寫一詩,必對老嫗讀之,老人不明白就改寫,被傳為詩壇佳話。

  “上天無親,惟德是輔!鄙咸焓遣粫蝗魏稳说模歉J堑,完全在于自己的品行;凈化心靈,修身養(yǎng)德,應該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行動。而為官者,則應該有更高的標準和更嚴的要求。“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極星)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睘楣僬咂返赂呱,方能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恪盡職守,為民造福。

  白居易的故事 5

  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其祖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后遷居下邽(今陜西渭南的東北)。青年時期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貞元間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任左拾遺和左贊善大夫,曾因故被貶為江州司馬,后又歷任杭州、蘇州刺史,官至刑部尚書。他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著名的“新樂府”的倡導者。早期的諷喻詩,有不少篇章能較廣泛尖銳地揭發(fā)當時政治上的黑暗現(xiàn)實,也反映出人民的痛苦生活。他的詩語言通俗,相傳老嫗也能聽懂。除諷喻詩外,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也很有名。著有《白氏長慶集》。

  那一年,杭州大旱,一旱旱了九九八十一天。西湖旁邊的幾千畝農田,地皮都干裂了口,稻禾枯黃,象火燒過一樣。老百姓天天到衙門里去請求大老爺:趕快放西湖水,救救農田?墒牵切┕俑罄蠣,只知整天在西湖上尋歡作樂,卻一直不理不睬。

  有一天,百姓們又熙熙攘攘地趕到衙門里來,要求大老爺放西湖水,有的喊:“青天大老爺,趕快放西湖水,救救農田吧!”有的喊:“大老爺,再不放西湖水,我們百姓都活不下去啦!”鬧得那位大老爺睡也睡不安,吃也吃不香,只好親自到衙門口,怒氣沖沖地對百姓說:

  “誰說放西湖水?把西湖水放了,那湖里的魚龍就沒有地方棲息啦!”

  這時,只見人群中走出一個長著五綹長須的老漢,不慌不忙地反問道:“魚龍與百姓的性命相比,哪一個要緊?”

  大老爺一聽,又氣呼呼地說:

  “誰說放西湖水?把西湖水放了,那菱角就不能生長了!”

  老漢冷冷地一笑,又反問道:

  “菱角與稻米相比,哪一種重要?”

  大老爺一聽,更加氣急敗壞:

  “誰說放西湖水?放了西湖水,對皇上洪福不利!”其實,這位大老爺想說的是對自己的官運不利,怕說得太露骨了,觸犯眾怒,就把當今皇上抬了出來,嚇唬嚇唬老百姓。

  誰知那老漢一聽這話,更生氣了,他理直氣壯地反問道:

  “皇上與百姓相比,哪一個要緊?假如沒有百姓種稻谷給他吃,做衣服給他穿,他還當得成皇帝嗎?”

  周圍的百姓們,聽了大老爺的話,條條無理,早想大罵他一頓;現(xiàn)在聽了這位老漢的話,駁得句句有力,都高興得跳了起來:“他說得對!他說得有理啊!”

  大老爺早已氣得渾身發(fā)抖:“你,你是哪一個?膽敢當眾頂撞老爺,煽動百姓!”

  那老漢又微微一笑,說:“問我哪一個?我就是白居易!”

  大老爺一聽,原來新上任的白居易到了。這老頭兒,當今皇上也怕他三分,不好硬頂,連忙打躬作揖地說:“原來是新任的刺史白大人到啦!下官有失遠迎,當面謝罪。請,請到衙內休息一下!

  老百姓聽說這老漢就是白居易,有的還讀過他關心百姓的詩篇,都說:“白居易來做我們的父母官,我們的農田有救了!”

  果然,第二天,碧綠綠的西湖水,嘩嘩地流進了附近的農田,干枯的稻禾,象喝上了甘露,“唰”地一下子直起了腰。百姓們望著嘩嘩的湖水,流進自己的農田,興奮得掉下眼淚來。

  后來,白居易又訪問了附近農家,在錢塘門外,修了一條堤,造了一座石涵閘,把湖水貯蓄起來。他又恐怕后代的地方官不了解堤壩對人民的利害關系,親自寫了篇《錢塘湖石記》(當時西湖又叫錢塘湖)刻在石碑上,詳細寫明堤壩的用處,以及蓄水、放水和保護堤壩的方法。

  百姓都圍攏來看這塊石碑。當看到上面寫著:放一寸湖水能夠灌溉多少頃田時,大家都為白居易深知百姓疾苦,精密設計了這個水利工程,感動得熱淚滾滾。大家紛紛議論,覺得這大老爺不錯,要為他向朝廷請功。白居易一聽到這個消息,急忙阻止,還沉痛地做了一首詩。

  稅重多貧戶,

  農饑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

  與汝救兇年。

  白居易在杭州做刺史,對這一湖水,平時管理得可嚴啦。

  有一次,白居易去游湖?吹侥厦娴暮吷,有人在挑土填湖,建造亭臺樓閣。白居易就傳問是哪一家造的?當差的回來說:“這是衙內二爺的老丈人在造一座花園!”

  白居易就把二爺的老丈人傳來,說:“西湖,是百姓的西湖,你一個人為什么要占用?現(xiàn)在,罰你開田一百畝!

  那位二爺的老丈人沒辦法,曉得刺史說一不二,只好雇了一批百姓,挖了一百畝湖泥。

  又有一次,白居易從白沙堤上散步回來,看見有人從山上砍了兩株樹,背回來當柴燒。白居易就對那人說:“山上的樹砍光了,山泥就會流到西湖里去,積聚起來,那怎么行?罰你補種十株樹!”

  那人就只好到山上去補種了十株樹。從此,再也沒有人敢占湖造屋,上山砍樹了。這樣,白居易在杭州三年,把西湖整治得水綠山青,使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yè)。

  可是,白居易的所作所為,也得罪了那些魚肉百姓的官吏們。他們把白居易看做眼中釘,偷偷地把他寫的《醉后狂言》等詩篇,加油添醋地送到皇帝面前去告發(fā)他;实垡豢矗@還了得,就把他貶到另外地方做官去了。

  白居易要離開杭州了,手下傭人把他剩余的.俸錢裝好箱子,準備帶走。白居易看見了,說:“把它存到庫里吧,今后治理西湖好用!”

  白居易要離開杭州了,杭州的老百姓,心里好不難過。他們打聽好白居易上路的日子,紛紛提了酒壺,托了糕點,站在西湖邊來送別。

  百姓們在西湖邊等啊等啊,沒聽到鳴鑼喝道的聲音,也沒看到抬著滿箱金銀、滿筐綢緞的行列,只見白居易從天竺山騎著馬緩緩而來。后面兩個傭人抬著兩塊天竺石跟隨著。一路走來,一路與百姓們話別。百姓們跪著攔住白居易,許多人都哭了。

  白居易看了,心中十分感動。當即在馬上吟了一首詩,大意是說:我在杭州三年,慚愧沒有什么功績,只不過是脫不了詩人的習氣,做了十多首詩歌,臨走還帶走了兩塊天竺山的石頭,這怕也有傷清白吧!

  白居易離開杭州后,杭州百姓一直親切地呼他為“白舍人”。有的人畫了他的像,供在家里;有的人把他的詩抄寫了貼在墻上。白居易在西湖修的堤,早已經沒了。但是,千百年來,杭州人一直把原來的一條白沙堤,叫做“白公堤”,來紀念這位關心民瘼的詩人!

  白居易的故事 6

  白居易確實很后人留下了很多經典的作品,而且白居易在他的詩歌當中還有一副關心天下蒼生的情懷,還有類似《琵琶行》這樣“憐香惜玉”的文字,但是走出詩歌的成就,白居易恐怕很難成為一個品質良好的文人。

  首先解釋一下什么叫做家伎,就是古代豪門蓄養(yǎng)的歌妓,最有名的兩個就是樊素和小蠻,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蠻善舞,白居然還寫過這樣的詩詞:“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其中小蠻腰說的就是歌姬“小蠻”本人的`腰。

  當時白居易的官位是正四品,只可以養(yǎng)女樂三人,但是白居易家中歌舞升平很是熱鬧,這些家伎需要當侍妾,還要當歌女舞女有時候還要當丫鬟,在白居易的栽培之下,她們的能力和品質都比其他人家的家伎好上不少,于是白居易以此為傲。

  他自己在文章中曾表述過:“三嫌老丑換蛾眉”,10年的時間內家伎都換了3次,每到3年時間,他就覺得她們老了變丑了,需要有更年輕更漂亮的替換掉這些人?墒前拙右桩敃r的年紀已經是風燭殘年,漂亮年輕的家伎也不過才17歲18歲呀。

  白居易白天出門的時候,一般也會把這兩個漂亮姑娘帶在身邊,其他家伎換了一批又一批,這兩位算是元老。

  他60多歲的時候得了疾病半身不遂,他把家里最值錢的一匹馬要賣掉,讓樊素和小蠻嫁人,但是那匹馬生性烈狂叫不止不離去,樊素和小蠻就表示她們也不會離開白居易。但是在白居易70歲的時候,兩個人一起離開了他,相信白居易在詩歌方面的成就也和他風流倜儻的性情不無關系吧。

  白居易的故事 7

  大唐帝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不到300年的歷史,崛起了詩的群峰,現(xiàn)實主義詩人白居易是其中之一。

  白居易認為,為文或歌詩,之于朝廷,旨在“補察時政”、“泄導人情”;之于社會,旨在“救濟人病”、“裨補時闕”,并寫下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千古名句。語雖簡短,卻是白居易的文學宗旨與創(chuàng)作總綱。文中的“時”與“事”,與今之“時事”相去不遠。“為時而著”,強調創(chuàng)作要順應時代,與時俱進;“為事而作”,強調創(chuàng)作要因事而發(fā),裨補世事。文學創(chuàng)作囿于“時”而基于“事”,文學作品應于“時”而及于“事”。作為“社會意識”的“詩”、“文”反作用于作為“社會存在”的“時”、“事”,“詩”、“文”為“時”、“事”而創(chuàng)作,也就順理成章了。

  白居易的“時”與“事”,似乎隱含了統(tǒng)治者及其行為的文學客體地位。文學能否發(fā)揮作用,完全取決于統(tǒng)治者是否允許創(chuàng)作,能否傾聽民聲。白居易以上古帝王作譬喻,說明文學與政治之關系,“‘元首明、股肱良’之歌,則知虞道(舜)昌矣。聞‘五子洛汭’之歌,則知夏政(桀)荒矣。”只有在“為時而著”、“為事而作”能夠保證的情況下,“政有毫發(fā)之善,下必知也;教有錙銖之失,上必聞也”的上下關系才會形成,通過“政之廢者修之、闕者補之,人之憂者樂之、勞者逸之”,才能“上下通而一氣泰,憂樂合而百志熙”。

  文人當然是文學的主體,白居易卻表示了深深的憂慮。他認為,文人中存在兩大傾向,一是阿諛逢迎、諛時媚世。在當時,“書事者罕聞于直筆,褒美者多睹其虛辭(《策林》)”,“郊廟登歌贊君美,樂府艷詞悅君意。若求興諭規(guī)刺言,萬句千章無一字(《采詩官》)”。一些御用文人,睜著眼睛說瞎話,昧著良心唱贊歌,歌功頌德,粉飾太平,“救失之道”遁跡,“諂成之風”大熾。他擔心,如此下去,統(tǒng)治者不見弊端叢生,只道歌舞升平,不聞啼饑號寒,只知琴瑟鐘磬,必然導致施政失誤,國運衰微。這種虛美媚世、取悅邀寵之作,“若行于時,則誣善惡而惑當代;若傳于后,則混真?zhèn)味蓪!倍浅聊顼L月、逍遙山水。白居易認為,大約從謝靈運、陶淵明開始,文學的鋒芒已銷蝕殆盡,“以康樂之奧博,多溺于山水,以淵明之高古,偏放于田園!敝劣谥x朓的“余霞散成綺,澄江凈如練”,鮑照的“離花先委露,別葉乍辭風”,文學造詣華麗上乘,然而,“麗則麗矣,吾不知其所諷焉”,不過“嘲風雪,弄花草”而已,這樣的作品,于世道人生何益?他甚至對作為本朝早期大家的李杜,也深感缺憾。李白之作,雖然“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然則“索其風雅比興,十無一焉”;而杜甫之作“可傳者千余首”,而像“三吏”及“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作品,“不過三四十首”。在專制政體下,由于創(chuàng)作空間逼仄,創(chuàng)作風險高懸,一些文人雅士“避席畏聞文字獄”,只好退隱山林,避居鄉(xiāng)間,對于國難民瘼置若罔聞,整日吟風弄月、卿卿我我,或在古籍中淘生活,或在瑣碎中覓生機,醉心于銅臭女色,止步于搜奇獵怪,滿足于追名逐利,誠可謂“著書只為稻粱謀”了。

  白居易賦予文學以強烈的使命感,他認為,作為文學介入、干預社會之手段,“文士褒貶”執(zhí)掌著“懲勸善惡”之柄,“詩人美刺”秉持著“補察得失”之功。因此,文人不應逃避現(xiàn)實,自廢武功。白居易筆下的“褒貶”、“美刺”,近于當代的“歌德”與“缺德”之爭。他并不認為“褒”與“貶”、“美”與“刺”是對立的!鞍薄ⅰ懊馈睂儆凇皳P清”、“鼎新”的范疇,而“貶”、“刺”屬于“激濁”、“革故”的范疇,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他痛心于“今褒貶之文無核實,則懲勸之道缺矣!美刺之詩不稽政,則補察之義廢矣”。在文學實踐中,他積極推動新樂府運動,大量創(chuàng)作直指時事政治、世道人心的諷喻詩。白居易的50篇新樂府詩作,如果以美刺兩類粗分,屬于“美”者有8篇,屬于“刺”者有30篇,介于二者之間的也帶有勸誡、警策、辨析等內容。比如,其中的.《賣炭翁》、《驪宮高》批評的是皇室;《黑潭龍》、《官!窊榉サ氖枪倮;《杜陵叟》、《繚綾》披露的則是民瘼。他的作品的確力行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宗旨。

  白居易自嘲,“始得名于文章,終得罪于文章!彼髦獙戯L花雪月可保身,書諛詞諂語能升官,卻不屑為之,終因寫詩受到誣陷,并被削職罷官!杜c元九書》,就是被貶江州時所寫。晚年的白居易變“聰明”了,他放棄了“兼濟天下”,只求“獨善其身”,仕途是順利了,但在創(chuàng)作上卻失去了早期的銳氣。

  白居易的故事 8

  唐代“詩圣”杜甫留下了“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著名詩句,可他本人卻只活了58歲。在唐代,真正的文壇壽星是經歷了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8個皇帝的白居易。他最終以75歲的高壽辭世,是唐代詩人中最有養(yǎng)生之道的人。

  白居易自小家境貧寒,步入官場后又不斷遭受貶降,40歲之前一直疾病纏身。而在與醫(yī)生、藥書不斷打交道的過程中,他逐漸認識到了人之所以活不到百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生活不快樂。從此,他特別注重培養(yǎng)樂觀的性格,修德養(yǎng)生。他寄情山水,瀏覽祖國的大好河山和名勝古跡,留下了“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等千古名句。即便是遭遇喪子和被貶的連續(xù)打擊,他也能夠用內心的修煉擦去眼淚,自己排憂解愁,通過撰寫詩句得到心靈的慰藉!耙盎馃槐M,春風吹又生”就是他一生樂觀情緒的寫照。

  74歲時,白居易辭官歸隱。他組織了六位年過七旬的朋友成立了一個“七老會”,大家經常在一起高談闊論、飲酒賦詩、歡度晚年,盡顯人生的豪氣。其通達樂世的人生態(tài)度,由此可見一斑。

  晚年的白居易,除了種花、種樹之外,還經常到外面曬太陽、散步、練氣功。他戒美味,主張飲食要素食淡味、不多沾肉味;節(jié)色*,他的'家中有數位妻妾,卻從不放縱。

  在唐代的詩人中,白居易創(chuàng)下了“三個新高”:一是壽命高,享年75歲,要遠比李白、杜甫高壽得多;二是著作多,他現(xiàn)存的詩文多達2800多篇,是唐代文人中留下著作最多的;三是文學成就高,他留下的佳作名句最多,千古不朽,而這些都和他注重養(yǎng)生之道有著密切的關系。

  白居易的故事 9

  都說人怕出名,豬怕壯,事實也的確如此,比如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平日得罪權貴多了,最后被打擊報復,這類事件,是白居易身上有著很多案例可循。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這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白居易被貶的表面原因是他越職奏事,率先上書請捕刺殺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了當朝權貴,實際上真正的根源在于他平日所作的諷喻詩招致了當權者的嫉恨,故借此機會打擊報復。

  對此,白居易自言:“始得名于文章,終得罪于文章!

  白居易的感傷詩最出色的是長篇敘事詩《長恨歌》和《琵琶行》。

  前者為早年(元和元年)所作;后者便是外遷這一階段的作品。這兩首詩均達到很高的.思想藝術水平,長期在人民中廣泛流傳。這一時期白居易還寫了不少親朋間酬贈往來的篇章,如《別舍弟后月夜》、《江南遇天寶樂叟》等,感今傷昔,嘆老嗟病,有濃厚感傷色彩。

  白居易在內外遷調的時期雖然以“獨善其身”為處世原則,但他的兼濟之志并未完全消失,轉而表現(xiàn)在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為人民做好事。在杭州時,他主持修筑湖堤、疏浚水井,造福百姓;離開蘇州時,人們泣涕相送,依依不舍。作為一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始終心系民間疾苦。

  白居易的故事 10

  白居易晚年定居在洛陽履道里。他有兩名迫隨多年的愛妾,一名叫樊素,善于唱歌;另丫名叫小蠻,善于跳舞。白居易曾用兩句詩來描寫她倆: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樊素和小蠻都得到白居易的眷戀,尤其與樊素,感情更深。她風姿綽約,歌聲嘹亮婉轉,善唱楊柳枝曲,名聞洛陽,當時人們都喚她“楊柳枝”。

  白居易雖鐘情于樊素,但自己晚年多病,加之收入減少,打算緊縮開支,又考慮到樊素只有20多歲,正值風華正茂之年,而自己已年逾古稀。到了風燭殘年,覺得應該讓她去找一個合適的.歸宿。

  白居易要放走樊素的同時。還要賣掉他所心愛的取名為駱駱的棕色馬。駱駱被牽出門時,昂起馬首回顧樊素,發(fā)出悲涼的嘶鳴,使她聽了心酸,淚如雨下,道出了她不忍離別的心愿,并向白居易作揖。

  白居易感動得淚水模糊了雙眼,左手舉起衣袖遮住淚眼,右手拿起酒杯讓樊素喝離別酒,自己也痛飲了幾杯,說:“我非圣賢,既不能忘情,又不能于無情,事已如此,怎不優(yōu)傷?”他不能抑制自己的痛苦。提筆寫了《不能忘情吟》,用悲壯的聲調吟誦:

  鬻駱馬兮放楊柳枝,

  掩翠黛兮頓金羈,

  馬不能言兮長鳴而卻顧。

  樊素聽了這首歌后。向白居易長跪不起,傾吐了肺腑之言:“我樊素侍候主人已有十年之久,每日遞送梳洗用具、衣帽鞋襪從無差錯。駱駱強健耐勞。還可為主人代步。一旦我與駱駱離去,不能想象主人今后如何生活?在行將離別之際心酸悲痛。駱駱別主時哀聲嘶鳴,難道主人無情嗎?”

  白居易聽了俯首嘆息,強作鎮(zhèn)靜地說:“駱駱啊,你不要嘶鳴,回馬廄吧!素素不要啼哭,向閨房吧!我雖年老多病,還沒有遭到象項羽那樣死到臨頭的厄運,何必棄馬別姬呢?”他又裝出笑容對樊素說:“請你為我唱一曲楊柳枝,讓我高舉金蹲飲一杯,你我同歸醉鄉(xiāng)去!

  白居易在第一次與樊素離別時因難舍難分。又讓她暫時留下。但過了幾個月后,他倆終于無可奈何地在無限惆悵中揮淚告別。

  白居易的故事 11

  唐朝有個寫詩很多的少年天才——白居易。

  白居易五六歲便開始作詩,九歲時對詩的聲韻就非常熟悉了。母親是個慈愛、嚴格又有文化的婦女,充當白居易的啟蒙教師。

  不論白天還是黑夜,她總是拿著詩書教導兒子,不過,孩子畢竟是孩子也有偷懶的時候。這時,母親不去打罵他,而是講道理,督促他把漏下的學習任務一點一點補上。

  就這樣,白居易漸漸養(yǎng)成了勤奮學習的好習慣。

  有一次,他拿著自己的'幾首新作,來到在當時很有名望的詩人顧況俯前,顧況漫不經心地瞟了一下名帖,等他一翻開,眼神就像被磁石吸住了,禁不住韻味十足的吟誦起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猛,好!能寫出這樣詩句的人,想在任何地方住下去,都不是難事!快請進!快請進!”

  看到寫詩的人竟然是一位少年,就高興的與他談起作詩來,不知不覺的就談到了天黑!這一年白居易才16歲。

  從此這個會寫詩的少年天才的名字,一下子在長安城傳開了。

  白居易的故事 12

  鶯歌燕舞,綠樹開始成蔭,大自然沉睡了一個冬天,終于又回到了春天。按捺不住游春的念想,就在這天,白居易與朋友相約而行,來到了一個生機勃勃的地方——錢塘湖。

  孤山似亭亭玉立的女子,東邊的賈亭門戶大張,意在歡迎天下游客。他們都在湖的周圍,遠處廣闊的湖面無邊無際,碧如玉、平如鏡,呈現(xiàn)出一幅水天相接的景象,引人遐思。大道邊的樹上,幾只早鶯,忙于挑選最好的樹枝筑巢。真應了那句話: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他們先把最好的位置給占領了,后來的鶯鳥只能隨遇而安了。

  說到鶯歌,又怎么能少了燕舞呢?燕子,也早早地從南方飛回來了,她們回到了自己的故居,忙著啄春泥,想要將自己的巢穴變得更加艷麗。

  就這樣信馬由韁地走著,白居易與游人來到了一塊草坪上,上面的花兒參差不齊,都使出渾身解數,想要成為最美麗的花,讓別人欣賞到自己美麗的身姿。東一簇,西一簇,畢竟春天還來到不久,乍暖還寒,只有少部分不畏嚴寒的花草開得正盛。

  地上的野草看似茂盛,但也只能剛剛莫過馬蹄。但是非常鮮嫩,以至于馬兒忍不住要去觸碰這些花草。

  即使這些風景如此的賞心悅目,讓人內心舒暢,但要說白居易最喜歡的'還是西湖東邊的白沙堤了。那片堤上的楊樹早已抽出了嫩綠的新芽,都快要成蔭了,在這里能夠一覽全湖的美景。我猜,可能是因為白沙堤是白居易自己建造的,有誰會不喜歡自己的東西呢?

  白居易的故事 13

  大唐帝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不到300年的歷史,崛起了詩的群峰,現(xiàn)實主義詩人白居易是其中之一。

  白居易認為,為文或歌詩,之于朝廷,旨在“補察時政”、“泄導人情”;之于社會,旨在“救濟人病”、“裨補時闕”,并寫下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千古名句。語雖簡短,卻是白居易的文學宗旨與創(chuàng)作總綱。文中的“時”與“事”,與今之“時事”相去不遠!盀闀r而著”,強調創(chuàng)作要順應時代,與時俱進;“為事而作”,強調創(chuàng)作要因事而發(fā),裨補世事。文學創(chuàng)作囿于“時”而基于“事”,文學作品應于“時”而及于“事”。作為“社會意識”的“詩”、“文”反作用于作為“社會存在”的“時”、“事”,“詩”、“文”為“時”、“事”而創(chuàng)作,也就順理成章了。

  白居易的“時”與“事”,似乎隱含了統(tǒng)治者及其行為的文學客體地位。文學能否發(fā)揮作用,完全取決于統(tǒng)治者是否允許創(chuàng)作,能否傾聽民聲。白居易以上古帝王作譬喻,說明文學與政治之關系,“‘元首明、股肱良’之歌,則知虞道(舜)昌矣。聞‘五子洛汭’之歌,則知夏政(桀)荒矣!敝挥性凇盀闀r而著”、“為事而作”能夠保證的情況下,“政有毫發(fā)之善,下必知也;教有錙銖之失,上必聞也”的上下關系才會形成,通過“政之廢者修之、闕者補之,人之憂者樂之、勞者逸之”,才能“上下通而一氣泰,憂樂合而百志熙”。

  文人當然是文學的主體,白居易卻表示了深深的憂慮。他認為,文人中存在兩大傾向,一是阿諛逢迎、諛時媚世。在當時,“書事者罕聞于直筆,褒美者多睹其虛辭(《策林》)”,“郊廟登歌贊君美,樂府艷詞悅君意。若求興諭規(guī)刺言,萬句千章無一字(《采詩官》)”。一些御用文人,睜著眼睛說瞎話,昧著良心唱贊歌,歌功頌德,粉飾太平,“救失之道”遁跡,“諂成之風”大熾。他擔心,如此下去,統(tǒng)治者不見弊端叢生,只道歌舞升平,不聞啼饑號寒,只知琴瑟鐘磬,必然導致施政失誤,國運衰微。這種虛美媚世、取悅邀寵之作,“若行于時,則誣善惡而惑當代;若傳于后,則混真?zhèn)味蓪怼!倍浅聊顼L月、逍遙山水。白居易認為,大約從謝靈運、陶淵明開始,文學的鋒芒已銷蝕殆盡,“以康樂之奧博,多溺于山水,以淵明之高古,偏放于田園!敝劣谥x朓的“余霞散成綺,澄江凈如練”,鮑照的“離花先委露,別葉乍辭風”,文學造詣華麗上乘,然而,“麗則麗矣,吾不知其所諷焉”,不過“嘲風雪,弄花草”而已,這樣的作品,于世道人生何益?他甚至對作為本朝早期大家的李杜,也深感缺憾。李白之作,雖然“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然則“索其風雅比興,十無一焉”;而杜甫之作“可傳者千余首”,而像“三吏”及“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作品,“不過三四十首”。在專制政體下,由于創(chuàng)作空間逼仄,創(chuàng)作風險高懸,一些文人雅士“避席畏聞文字獄”,只好退隱山林,避居鄉(xiāng)間,對于國難民瘼置若罔聞,整日吟風弄月、卿卿我我,或在古籍中淘生活,或在瑣碎中覓生機,醉心于銅臭女色,止步于搜奇獵怪,滿足于追名逐利,誠可謂“著書只為稻粱謀”了。

  白居易賦予文學以強烈的使命感,他認為,作為文學介入、干預社會之手段,“文士褒貶”執(zhí)掌著“懲勸善惡”之柄,“詩人美刺”秉持著“補察得失”之功。因此,文人不應逃避現(xiàn)實,自廢武功。白居易筆下的“褒貶”、“美刺”,近于當代的“歌德”與“缺德”之爭。他并不認為“褒”與“貶”、“美”與“刺”是對立的!鞍薄ⅰ懊馈睂儆凇皳P清”、“鼎新”的范疇,而“貶”、“刺”屬于“激濁”、“革故”的范疇,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他痛心于“今褒貶之文無核實,則懲勸之道缺矣!美刺之詩不稽政,則補察之義廢矣”。在文學實踐中,他積極推動新樂府運動,大量創(chuàng)作直指時事政治、世道人心的諷喻詩。白居易的`50篇新樂府詩作,如果以美刺兩類粗分,屬于“美”者有8篇,屬于“刺”者有30篇,介于二者之間的也帶有勸誡、警策、辨析等內容。比如,其中的《賣炭翁》、《驪宮高》批評的是皇室;《黑潭龍》、《官!窊榉サ氖枪倮簦弧抖帕贳拧、《繚綾》披露的則是民瘼。他的作品的確力行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宗旨。

  白居易自嘲,“始得名于文章,終得罪于文章。”他明知寫風花雪月可保身,書諛詞諂語能升官,卻不屑為之,終因寫詩受到誣陷,并被削職罷官!杜c元九書》,就是被貶江州時所寫。晚年的白居易變“聰明”了,他放棄了“兼濟天下”,只求“獨善其身”,仕途是順利了,但在創(chuàng)作上卻失去了早期的銳氣。

  白居易的故事 14

  白居易從江州調任忠州刺史時,那里“林巒少平地,霧雨多陰天”。本來從京城貶到江州已經遭受沉重打擊,總感慨很多老朋友想見也見不到,這次又被趕到更加偏遠的忠州,山路多崎嶇不說,還常年雨霧繚繞,搞得老白心情很不爽。

  大詩人做烤餅消磨時間

  在一年多的任上,白居易的不爽持續(xù)升溫,在超越郁悶之后很快又晉級為苦悶,于是老白寄情于詩,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創(chuàng)作出了將近一百首詩。但再才華橫溢的人,詩詞寫多了腦袋也疼,腦袋疼心情也好不了。老白是個聰明人,很快另辟蹊徑,開發(fā)出了一項重要休閑活動——烤餅。

  白居易烤的餅跟今天的燒餅類似,當時叫胡麻餅,是從少數民族那里模仿來的。當年在長安城工作之余,老白最喜歡溜達著去小吃一條街品嘗胡麻餅。但老白身處偏遠之地,一沒烤箱,二沒酵母,連面粉都不知道是從哪兒淘換來的,不過,絕對不能低估乃至否定烤餅給老白帶來的快樂。

  處理完公務,白居易便回家磨面烤餅消磨時間。胡麻餅烤出來,白居易并不吃獨食,還發(fā)快遞送給朋友吃。在《寄胡麻餅與楊萬州》里,老白這樣說:“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與饑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

  故交看到烤餅睹物思人

  這里的楊萬州指的是白居易早年在京城結識的朋友楊歸厚,白、楊二人同為天涯淪落人,都被下放改造。白在忠州,楊在萬州,兩地相距不太遠,一百公里的樣子。剛來忠州的時候,白居易沒事兒就登上高樓眺望萬州,惦記這位離自己算是最近的哥們兒,還寫下了《初到忠州登東樓寄萬州楊八使君》,說“書信雖往復,封疆徒相連”,并發(fā)出了“而我復何嗟,夫君猶滯此”的感慨。

  楊歸厚是陜西人,愛吃面食,老白烤餅除了聊以ziwei,還給離自己最近的朋友送上家鄉(xiāng)風味,一同品嘗,共同分享流離之苦、共念返京之意。在寸步難行的'山區(qū)望山跑死馬,白居易快遞烤餅肯定首選水路,因為當地水系發(fā)達,往來船只眾多,李白的輕舟都能千里江陵一日還,送個烤餅幾百里地瞬息即到,如果多給船家點勞務費,一出爐就搞個加急快遞,說不定還能讓老楊吃上熱乎的。

  即便不趕時間,隨著正常的慢船慢悠悠地走,也沒什么風險。因為胡餅特別容易保存,不易變質。早年鑒真和尚東渡日本,隨身攜帶的食物就是胡麻餅,考慮的就是它保質期長,能滿足長時間在海上航行的需要。

  既然不容易變質,白居易的烤餅快遞顯然可以送得更遠些,比如遞送到長安。這份快遞帶著思念,帶著溫馨提示,乘著船兒一路北上,進了長安城。于是,很多故交同僚一面嚼著白氏胡麻餅,一面慨嘆,這個可憐的老白,連胡麻餅都稀罕到長途跋涉發(fā)送快遞,看來真是許久沒吃上咱京城正宗的胡麻餅啦,也該考慮讓他回來了。

  公元822年,老白收到了一紙調令,返回了長安。

  白居易的故事 15

  白居易的詩詞有很多,他出生在唐朝最繁華的時候。從小聰慧過人的他,從五歲的時候的就已經開始寫詩練字。十五歲的他在文學界就已經小有名氣。很多人都慕名而來只為一睹他的文采。白居易被人稱作詩仙,他寫的詩通俗易懂,寫詩的題材都是從生活中選取的。就來看看白居易簡介吧。

  白居易的年輕時的性格和我們一樣都是年少輕狂。但是他一直依照‘君子居易以俟命’的思想為中心。白居易不僅寫得一手好詩,在朝政上也一直都是衷心耿耿,任勞任怨的他一直在為民排憂解難。之后因為白居易直言不諱的在朝堂之上指證皇帝的錯誤,被貶為江州司馬。這是他人生的轉折點。在他的心中一直以造福百姓為己任,他寫的大部分詩詞都是以暗喻的手法諷刺當時的朝政,不顧百姓安危,只顧自己吃喝玩樂,這些令百姓不滿也讓白居易不滿,所以白居易的大部分詩詞都在諷刺當時的昏君。白居易的詩句的另一個內容就是描寫當時的百姓的習俗還有文化。這就是白居易簡介。

  白居易享年79歲,他的一生都淡泊名利愛好寫詩,他不喜歡爭強好勝,從來不參與黨內戰(zhàn)爭。他的一生寫了三千多首著名的詩歌名句,是著名的唐朝三大詩人之一,也是最受人愛戴的詩人,他的所有詩集保留在現(xiàn)在以供我們后人學習研究。

  白居易逼死的關盼盼

  提起白居易,很多人會自然而然地想起關盼盼,就是那個被很多人認為是白居易逼死的關盼盼,因為關盼盼的死,所以在這件事情上,很多人都會覺得白居易和關盼盼的死有著直接的.關系,而白居易本人也是很后悔。

  那么被白居易逼死的關盼盼到底是誰呢?為什么會被白居易逼死?關盼盼是唐朝很有名的才女和歌妓,后來嫁給徐州的守衛(wèi)張愔,白居易和關盼盼的交情源于白居易曾受到張愔的邀請到家中做客,而關盼盼為白居易展示了自己的絕技霓裳羽衣舞,被白居易大為贊嘆。

  后來張愔病逝,而關盼盼為張愔在燕子樓守節(jié)十余年,還在燕子樓寫下了幾首詩作,這些詩稿被人拿給白居易看后,白居易雖然對關盼盼的做法很是敬佩,但是心中也在想,既然關盼盼是如此守婦道的女子,那為什么不跟隨張愔而去,在世上留下貞潔烈女的名聲呢,所以也為關盼盼寫了幾首詩,這幾首詩被關盼盼看到后,以為白居易以為她是不愿意也不敢和張愔一起共赴黃泉,所以便絕食自盡來向白居易表明自己的心志。

  而白居易聽到關盼盼真的追隨張愔而去后,心中也是十分震驚,再一想是因為自己的幾首詩而害了一個女子的性命,所以心中也是十分慚愧。但是有些后人在分析白居易此等做法的時候說,當時的時代,妻子殉葬是很被世人稱贊的,白居易寫那樣的詩也是順應時代的,是想讓關盼盼能留下個烈女的名聲,所以并不是存心要讓關盼盼去死。

  白居易關盼盼二人都是我國大唐時代的名人,白居易是唐代成就很高的大詩人,是唐代三大詩人之一,關盼盼是唐朝很有名的才女歌妓,燕子樓關盼盼的故事也是廣為流傳。白居易關盼盼二人之所以聯(lián)系在一起,最大的原因就是關盼盼的死和白居易有些關系。

  關盼盼在當時是美貌、歌舞、才氣的化身,可以一口氣唱完白居易的“長恨歌”,還會跳難度系數很高的“霓裳羽衣”舞。但是關盼盼在家道衰敗后就嫁給了當時的徐州太守張愔了,張愔也是很欣賞關盼盼的,所以二人的感情也還是不錯的,并且夫妻二人都很仰慕白居易的才學。碰巧又一次白居易到徐州游玩,張愔熱情地將白居易邀請到家中,關盼盼為白居易跳了霓裳羽衣舞,白居易大為贊賞。

  在張愔病逝后,關盼盼一直在為張愔守節(jié),元和十四年的時候,曾將在張愔手下任職的下屬張仲素拜訪白居易并告訴白居易關盼盼在燕子樓為丈夫張愔守節(jié)的十年的故事,自己深為感動,并將關盼盼寫的歌詠燕子樓的三首詩拿給白居易看,白居易從詩中可以看出關盼盼的凄苦生活,但是又想,如果關盼盼真的和張愔情深又為何不追隨張愔而去呢,于是白居易在此心情的影響下,也寫了幾首詩,很多人以為白居易是勸關盼盼去死,其實不然,因為當時的社會習俗,夫死婦隨是很崇高的美德。

  后來這些詩歌被關盼盼看到,關盼盼便絕食身亡了,白居易聽說后很是愧疚,這便是白居易關盼盼的故事。

  白居易的故事 16

  白居易與杜甫,一個是“詩魔”,一個是“詩圣”;一個是北斗,一個是泰山,都各自在所擅長的詩歌領域為人類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按理來說,他們都不會做出抄襲別人作品的事,畢竟抄襲是屬于技不如人之輩的專利?砂拙右拙尤痪驼娴哪敲锤闪,他抄襲的對象不是別人,正是杜甫。諸位如果不信,請看實例。

  杜甫在《漫成二首》里吟:“眼前無俗物,多病也身輕!卑拙右住吨傧凝S居偶題八韻寄微之及崔湖州》:“眼前無俗物,身外即僧居。”

  杜甫在《曲江二首 其二》里感慨:“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卑拙右住陡星镌佉狻:“舊語相傳聊滋味,世間七十古來稀。”

  杜甫在《醉時歌(贈廣文館博士鄭虔)》里唱:“甲第紛紛厭梁肉,廣文先生飯不足。”白居易《春寒》:“靖節(jié)先生樽長空,廣文先生飯不足。”

  從以上可以看出,白抄杜的'詩句,幾乎是一字不差的照抄。那么,白居易為什么要抄呢?照我想來,無非是以下幾點:

  一、杜甫比白居易大了六十歲,在他去世后兩年,白居易才出生,白居易抄他的詩,可以不必擔心正主兒找麻煩。

  二、杜甫說:“語不驚人死不休!”在詩歌的遣詞造句上,他老人家可以說是已經到達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白居易不抄就心癢難搔。所以抄!

  三、杜甫這幾句詩的思想、情感、意境、內容正好與白居易做那幾首詩時的情形相仿,所以他信手抄來。

  四、杜甫的這幾句詩都不太有名和重要,抄了也沒人關注,所以白居易抄。

  五、白居易的確是太佩服太佩服杜甫了,所以抄他幾句小詩向前輩致敬!

  六、這一點是我認為最接近事實真相的一點。古時信息不發(fā)達,杜甫所作的這幾句詩不為人所知,而古代只有極少人能得到接觸知識的機會,白居易仗著自己手頭上資料的方便,把杜的詩神不知鬼不覺地據為己有。這一假設如果成立的話,估計此時的白居易就再也躺不安穩(wěn)了。

【白居易的故事】相關文章:

白居易與名字的故事01-18

白居易的修煉故事(通用10篇)11-10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故事05-24

《琵琶行》白居易背后的故事11-07

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的故事03-21

白居易與關盼盼對詩的故事06-01

關于白居易小時候的故事01-24

白居易的愛情故事,堪比《長恨歌》09-16

元稹與白居易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