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意象分析及學習要點
《采薇》是三千年前這樣的一位久戍之卒,在歸途中的追憶唱嘆之作。詩中洋溢著濃厚的反戰(zhàn)情緒。以下是yjbys小編分享的采薇的意象分析,更多相關信息請關注(www.thefilledlantern.com/wenxue)。
古典詩詞中,《詩經》是至高的經典,而《采薇》是《詩經》的壓卷之作,小學語文節(jié)選了《采薇》最著名的十六字,是否可將此作為古典文學教學的一次回溯之旅?還漢語以感覺的意象文化,還孩子以完整的漢語本來。
中國的詩歌,就是在這種文字承載下打通感官限制的偉大創(chuàng)造。
讀《詩經》,就更為這個偉大的源頭震撼:最早的詩竟是如此的精煉而含蓄,坦蕩而優(yōu)美。隨便舉幾個耳熟能詳?shù)脑~句,我們就能輕易喚醒潛藏在內心深處的敏感,很容易沉浸在由漢語千百年熏陶出來的意會境界:“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是怎樣凄迷悠遠的畫面?“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怎樣嬌美靈動的容顏?“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是怎樣生機盎然的清鳴?這種感性的閱讀,常使我們很容易地沉浸在語詞營造的王國里,心甘情愿地被感覺所驅使。直覺,成了讀詩的基本精神,也應成為教學的基本精神。常常,我們不大愿意去窮經典籍弄明白這些抽取出來的語句真正的面目是什么。詩歌,常以表象的詩意消解了真相的粗糲。
被闡釋,是漢語語詞自我無法承受消解的美好與痛苦。
《采薇》就呈現(xiàn)了這樣一種美好與痛苦。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教材節(jié)選的這四句,是《詩經》流傳于世最著名的詩句之一!恫赊薄肥恰对娊洝贰缎⊙拧分械拿H姾荛L,這是第六章的節(jié)選。全詩寫了一個寒冬,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鄉(xiāng)途中踽踽獨行。道路崎嶇,又饑又渴;但邊關漸遠,鄉(xiāng)關漸近。此刻,站在一個時空交叉點上,他遙望家鄉(xiāng),撫今追昔,不禁思緒紛繁,百感交集。十多年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zhàn)斗場面,無數(shù)次的望歸思鄉(xiāng)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xiàn),少小離家老大回,壯志未酬身先衰的蒼涼和悲戚一起涌上心頭!恫赊薄,就是三千年前這樣的一位久戍之卒,在歸途中的追憶唱嘆之作。詩中洋溢著濃厚的反戰(zhàn)情緒!恫赊薄返谋尘笆且粓鰵v史上真實的戰(zhàn)爭!稘h書?匈奴傳》記載:“周宣王時,匈奴獫狁趁周王朝動亂和大旱災之故,侵略北方邊境。”這可視為《采薇》時代背景。
節(jié)選的這幾句詩雖只有短短的16個字,在詩的美學上取得了傳世的成就,為歷代詩人稱道。首先,這兩句詩音律之和諧,在《詩經》中極為少見。中國雖有“有韻為詩,無韻為文”的'說法,但事實上,散文也是有韻的。詩韻也自有高下。漢字特有一種音與義彼此勾連的暗示。譬如“婉約”和“豪放”這兩種后人冠名的詞風流派,單就兩個詞來說,不單在意義上有著巨大的差別,其讀音本身也暗示了這種差別。上聲詞多見于類似的溫婉語調,其意義也都接近溫婉,因此,“楊柳”“雨雪”雖只代表自然界事物,其字在發(fā)音上也漸乎呈現(xiàn)一種雅致的溫柔,“婉約”即如此。而入聲詞讀來則多有一定力度,如“暴躁”“迅速”等,語音短促干脆,感覺急切,“豪放”即如此。陰平的詞則有一種余韻悠遠的味道,適合表達離別之意。“依依”“霏霏”不單語音輕柔婉轉,所帶給人的感受也同樣帶著淡淡的憂傷,暗示別離后歸鄉(xiāng)渺渺無期的傷感。我們無法想象代表此類情懷的是一種“嘎嘎”“蹦蹦”的聲音。這十六字舌面音居多,有一種含蓄的一唱三嘆的效果,不像齒音般尖銳,不像唇音般爆破。同時,“依依”“霏霏”的雙聲疊韻極好地將一種不舍的感覺表達出來。雖打破了詩一般所具有上下兩句仄平的常規(guī),卻意外地讀起來有一種綿綿不覺的悠長。
這十六字上下兩句對仗之工整也堪稱佳絕。這個著名的句子,實際上是將一個時空定格成了一幅畫。選擇了一個合適的時空交叉點來完成這位老兵對前塵往事的追索。時間上“今——昔”,景物上“楊柳——雨雪”,“依依”的早春之美對應“霏霏”的冬雪之傷,這一切眼前景,被人生的“往—— 來”剪接融匯,創(chuàng)造出一種強烈的時空張力。同一個“我”,卻有“今昔”之分,回首來時路,蕭蕭班馬鳴,當初的年輕報負只換得如今的惆悵寂寥;同一條路,卻有“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之別,當初是“春風得意馬蹄疾”,而今是“雪上空留馬行處”。而這一切都在這一“往”一“來”的人生變化中,時光流轉,四季更迭,世事難測,時過境遷,一個人在家國動蕩的年代,在蒼茫的天地之間孤獨的踟躕,理想的湮滅,現(xiàn)實的錯失,幻滅感非常動人。這十六個字賦予的想象空間已經堪稱空前絕后。
“以樂景寫哀”的反襯手法也賦予了這十六字獨特的情緒力量,念想著美好的過去,面對著泥濘的現(xiàn)在。但是,這種反襯效果使得我們在詩中讀到了超越敘事的美好,將兩相極致的時空端點置于一身,有著空前的魅力。在《詩經》中葉極為少見。
這四行詩對后世的影響具備很多里程碑的意義,最重要的一點莫過于開啟了“折柳相送”的送別文化,還讓托物比興這一種詩經中常見的表達方式成為后世詩歌的一種典范。
學生對這四行詩的起初印象代表了它留給世人的直覺表象:“楊柳依依”是春意盎然的詩情,“雨雪霏霏”是銀裝素裹的畫意。“直覺”常不精確卻有其必然的合理性,甚至,他可能最接近于詩的本來面目。詩的境界應該是靠直覺表象的。讀一首詩,必先映入腦海的是一幅畫面,或者聽到的是一種聲音,你不可能會去抽象或具象它,不可能會去想“楊柳是落葉喬木”或者“雪落在路上還是樹上”的問題。我們最先映入的常是一個完整的意境,這種意境常不是三言兩語能一下子說得清,但必感受得到。同時,常將自己經歷的某一情境融入畫面,這就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好詩莫不如是,它常能如王國維所說的那樣以不“隔”的狀態(tài)直接進入感覺。這就是意象所產生的初始影響。
《采薇》十六字溶情趣隱寓于意象,達到象征妙境。讀之,欣然神往。它開創(chuàng)了一個在中國文學史上俯仰皆拾的“楊柳”勝景。
由于“柳”、“留”諧音,再加上“柳”的生命力極旺盛,河邊所栽甚眾,隨插隨活,也常是故鄉(xiāng)家園的象征,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這一習俗始于漢而盛于唐,漢代就有《折楊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達惜別之情。歷代詩人,都折著春秋的這一根柳枝,陌上送別,淚眼迷蒙。“柳”幾可算得上是中國古典詩詞中最著名的意象了。諸如: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柳管別離。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
一絲楊柳千絲恨,三分春色二分休。
傷見路旁楊柳春,一重折盡一重新。
楊柳何時歸?裊裊復依依。
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
……
這些散見于不同年代的詩作,有部分幾乎直接就是《采薇》十六字的脫胎。滿篇都是藉由楊柳依依抒發(fā)送別的憂傷。這道風景直到近代的李叔同借曲填詞,《送別》之中“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遂家喻戶曉,似呼應了兩千多年前《采薇》的起源,它們成了綿延近三千年的兩個括號,括起了無數(shù)離人的情思。
“柳”也因此催生了無數(shù)的典故,“灞陵柳”、“隋堤柳”、“沈園柳”、“寒食柳”等皆因文人佳話而得以命名。唐朝長安的灞陵更是成為當時著名的送別驛站。而這種種仍然有著《采薇》的影子,無論時過境遷多少年,那根柳仍然是“楊柳依依”的欲說還休。
中國古詩多意象,“月”意鄉(xiāng)思,“蟬”意高潔,“梧桐”意寂寞,“竹”意風骨,“菊”意隱逸,“長亭”意送別,“鴻雁”意羈旅……凡此,都是歷代詩人沉淀而成的情懷,人們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自然萬物訴說著種種情懷的表白。但似乎沒有哪一個意象可與“楊柳”相比,它的恒久,皆因離別終究是人生必須面對的一場儀式。唯愿寄托在這根柳枝上的情誼,年年初春年年新綠吧!為此,“楊柳”的憂傷中總有希冀,折斷后總會重生,它并不絕望。大概,這也是《采薇》十六字被公認為《詩經》壓卷之作的緣由吧
學習要點
【歸納·整理】
1.你了解哪些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
2.你有哪些字不會讀?積累了哪些詞語?
3.關于玁狁 (注:課本上寫作“ 狁”,電腦無法識別)
玁狁是殷周時期北方的一支少數(shù)民族部落,屬于游牧民族,為了爭奪糧食與土地,玁狁與商王朝進行了多次戰(zhàn)爭,西伯侯姬昌以商紂王的名義討伐玁狁,使玁狁臣服,之后,玁狁就打著商王的旗號對周邊各部落進行兼并戰(zhàn)爭,實際上為武王伐紂準備了條件。
周人與玁狁的戰(zhàn)事主要發(fā)生在西周晚期,但也延及到東周初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以后,西周被玁狁所滅,美人褒姒也被俘虜。之后的東周就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征戰(zhàn)過程中,玁狁的名稱就慢慢消失了,改為戎、狄,據(jù)近代學者王國維考證,玁狁即《史記》中記載的匈奴。
【思考·感悟】
1.你從《采薇》一詩中體會到怎樣的情感?你認為哪些詩句最能表現(xiàn)這種情感?
2.你認為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
3.回憶寫思鄉(xiāng)的詩句,體會家(人)對人生存成長的意義。
【《采薇》意象分析及學習要點】相關文章:
采薇課文知識要點10-27
《采薇》教材分析05-17
《采薇》教學分析11-27
采薇教材分析解讀10-19
采薇翻譯 采薇全文06-19
《采薇》原文及翻譯11-14
采薇教學設計分析10-28
采薇創(chuàng)作背景與分析11-25
《采薇》教材分析與教案10-21
詩經采薇采薇的意思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