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寫長恨歌的經(jīng)歷
《長恨歌》意即歌“長恨”,有人說“長恨”是詩歌的主題。“恨”作遺憾解。那么“遺憾”什么,為什么會留下永久的遺憾。詩人不是直接鋪敘、抒寫出來,而是通過他筆下詩化的故事,一層一層地展示給讀者,讓人們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那么白居易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寫下這首詩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長恨歌》原文以及寫作背景,供大家參考。
白居易寫《長恨歌》的經(jīng)歷
隋代仁壽元年,隋文帝楊堅到這里消夏避暑,見此地風景優(yōu)美,便下旨在這里修建一座行宮,名為仙游宮。
到了唐代,仙游宮改為三個寺院,一個寺院已經(jīng)無存,留下的兩寺分隔在黑河南北兩岸。南岸的就是仙游寺,亦稱南寺,明代曾改名為普緣禪寺。清朝康熙年間重修寺院,又恢復了仙游寺的舊稱。
仙游寺四周山清水秀,峰巒環(huán)峙,環(huán)境清靜幽雅,白居易任縣尉時,常與文友到此把酒談詩論文,縱談天下國事。
據(jù)陳鴻《長恨傳》記載,元和元年十二月,白居易為周至縣尉時,與王質(zhì)夫、陳鴻游于仙游寺,因話及昔年玄宗與楊妃的愛情悲劇,相與感嘆,并請白居易作歌以傳其事。
白居易應命寫《長恨歌》,“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不朽的長篇敘事詩《長恨歌》,就在這里寫成。
對于白居易《長恨歌》的主題思想,究竟是贊美唐玄宗與楊貴妃堅貞不二的愛情,還是諷刺唐玄宗的荒淫誤國,或者是譴責楊貴妃禍水紅顏?一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在眾多的評論中,有認為《長恨歌》是白居易借用對歷史人物的詠嘆,以寄托自己感情的作品。
根據(jù)《白居易世系家族考》和《白居易生活系年》等書中得知,白居易年輕時與一個叫湘靈的女子相愛。因為湘靈出身寒微,受當時社會的門第觀念和風尚阻礙而不能結(jié)婚,成為他畢生的“長恨”之事。
纏綿凄惻的相思和孤獨苦悶的心境,使白居易在漫漫長夜中“孤燈挑盡未成眠”,仰望著“耿耿星河欲曙天”。
白居易用他的生花妙筆,沾著用熱淚磨成的墨汁,寫了《冬至夜懷湘靈》、《寄湘靈》的詩。還寫過一首《潛別離》,其中說:“不得哭,潛別離,不得語,暗相思,兩心之外無人知,……彼此甘心無后期。”難怪他的好友陳鴻說:“樂天深于詩,多于情者也。”
有考證認為白居易在結(jié)婚前幾個月寫出《長恨歌》的,他是為失去湘靈而痛苦,于是就用“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詩句,來寄托自己對愛情的哀思。
白居易的其他詩作中,有許多是對愛情的冀求和贊頌。如《長相思》、《潛離》、《寄湘靈》和《冬至夜懷湘靈》等。這都可以認為是他對自身愛情憾事耿耿于懷的.反映,而《長恨歌》則更是把自己帶進其中。
南宋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談到白居易有幾個侍姬,其中有桃葉、樊素、小蠻、紫綃、紅綃等。他說白居易身體有病而遣返了侍姬樊素,因此寫詩說:兩枝楊柳小樓中,裊娜多年伴老翁;明日放歸歸去后,世間應不要春風。
樊素歸去后,白居易不能忘懷,又寫下了“病共樂天相伴住,春隨樊子一時歸”,“金羈駱馬近貰卻,羅袖柳枝尋放還”,“觴詠罷來賓閣閉,笙歌散后妓房空”等詩句。
洪邁說:“讀了這些詩后,感嘆白居易不能忘情,禁不住凄然于胸。”
由此可見,白居易是一個“多情種子”,所以說他以寫《長恨歌》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情是不無道理的。
《長恨歌》創(chuàng)作背景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縣)縣尉。一日,與友人陳鴻、王質(zhì)夫到馬嵬驛附近的仙游寺游覽,談及李隆基與楊貴妃事。王質(zhì)夫認為,像這樣突出的事情,如無大手筆加工潤色,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沒。他鼓勵白居易:“樂天深于詩,多于情者也,試為歌之,何如?”于是,白居易寫下了這首長詩。陳鴻同時寫了一篇傳奇小說《長恨歌傳》。
《長恨歌》分析
《長恨歌》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創(chuàng)作的一首長篇敘事詩,描述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楊貴妃聰穎美貌,又通曉音律、能歌善舞,與唐明皇有過一段神仙眷屬般的日子。范陽掀起的戰(zhàn)火驚醒了二人的美夢,楊貴妃隨唐玄宗逃至馬嵬驛后,被迫自繹而死。 但是,民間始終有一種說法認為,當時的禁軍將領陳玄禮惜貴妃貌美,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謀,以侍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所以白詩后段有上天入地求之一說。
雖然歷來對此詩的正宗解法是:對唐玄宗時期的政治腐敗現(xiàn)象有所不滿和諷刺,但作者畢竟對這君王中難得的一段真情故事寄以同情和推崇,所以全詩充滿著一種浪漫主義愛情氣息,再加上作者優(yōu)美的文筆,不免令人讀之扼腕嘆息、渾忘此諷刺之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