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赤壁賦》有感
赤壁賦這首詞是我們都學過的,用文言文寫出了赤壁的美景,大家都被蘇軾的才華所折服,讀赤壁大家有什么感悟?下面小編帶來的是閱讀《赤壁賦》有感:風月動情美文生。
閱讀蘇子《赤壁賦》,文字美,音韻美,風景美,意境美,哲理美會一齊向你襲來。你會情不自禁地慨嘆:這真不愧是古今藝術珍品!特別是“風月”二字,貫穿全文,無邊風光,使人心醉;從頭至尾有關“風”與“月”的語句不下十句。難怪清朝著名文學批評家金圣嘆讀完此篇后,作出“此賦通篇只說風月”的點評。
蘇子是在“七月既望”“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既望,就是陰歷十六呀!十五的月亮十六圓,這是一月中最亮最圓的月亮呀!難怪他在“月出與東上之上”后,在“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祥和的氛圍中,情不自禁地“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了,誦著唱著,唱著誦著,就浩浩乎飄飄然,就“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了!秋L月,觸動了蘇子的情思,催生了這篇美文。
良辰美景,風月無邊;飲酒作賦,甚是快樂。蘇子情動風月,其樂融融。他忘情地扣舷擊節(jié),歌而唱之。當他唱到“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時,心里就掠過一絲淡淡的,因忠君因烏臺詩案而被貶黃州的悲哀。不料一客洞簫和歌,又撩撥了他的傷痛。簫聲嗚嗚,“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使孤獨的嫠婦也落淚悲泣。蘇子不禁由喜而哀,正襟危坐,變臉失色,厲聲責問:“何為其然也?”——是風月,觸動了蘇子悲傷的心靈。
徐風皓月之下,作者由眼前的風月想到了當年的曹操——躊躇滿志,一世梟雄;又由眼前的風月想到了困孟德于赤壁的周郎——“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然而,風月依舊,赤壁仍存,梟雄安在?英雄何處?此番議論,雖出于客人之口,卻流動于蘇子筆端,是蘇子感情的流露!秋L月,引發(fā)了蘇子的聯想。
風月,又是作者闡發(fā)哲理的憑借。蘇子在歌風唱月之后,先借客人之口,哀嘆了“吾生之須臾”,知道了“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的不可得。然后又借“水與月”發(fā)表議論:江水雖然東流長逝,卻未曾枯竭;月亮雖然有圓有缺,但卻沒有消減;萬事萬物既是不停的運動變化著,又是無限的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羨慕的`呢?也沒必要悲傷呀!——又是風月,引發(fā)了蘇子的議論。
風月,也暗示了人生的覺悟和曠達。全文由月出、月照一直寫到月消,暗示了時間的推移。也是通過風月,推進了人們情感的變化,預示了人生的覺悟和曠達:作者因風月而“飲酒樂甚”,因風月而悲傷愀然,又因風月而覺悟和曠達——達到了不悲不哀不嘆不羨的大徹大悟。最后在文章結束之時,主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真是“結出大自在”(金圣嘆語)。
縱觀全文,作者因風月而樂,因風月而悲,最后又因風月與客“喜而笑”,從而達到了覺悟曠達和宇宙觀的升華。風月推動了行文思路,風月貫通了前后文脈。所以清代林云銘在《古文析義》中稱:蘇子的《赤壁賦》是“以江山風月作骨”的。古代學問家的點評真是準確到位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