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天堂日韩,中文字幕18页,天天伊人网,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视频

《登鸛雀樓》中的鸛雀樓

時間:2024-07-27 17:30:45 登鸛雀樓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登鸛雀樓》中的鸛雀樓

  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文學作品里,詠唱名山勝川、雄關塞樓的篇章不知有多少。唐詩宋詞漢文章,鋪天蓋地,讓后輩一代代的讀書人青燈黃卷,寒窗苦讀,壓得幾 乎喘不過氣來。但真正能夠令人吟詠不厭、永遠留在人們記憶里的還是那些名作佳構、華彩篇章.《登鸛雀樓》氣勢磅礴、意境深遠,是百讀不厭的名作。

  永遠的鸛雀樓

  前幾年我到古稱蒲州的永濟市,當時鸛雀樓正在修復之中,我沒有去看。我怕看那埋在泥沼中的廢墟,怕看那種殘破和缺失,因為鸛雀樓的名氣太大了,生怕會損害我心目中的鸛雀樓的形象。

  如今,我就要去一睹修復竣工后的鸛雀樓風采了。這是去和古人與名樓相會,還有我的躍躍欲試的寫作欲望。

  在面前鋪展開來的是永濟市區(qū)西邊的一片無垠沃野。這里是古蒲州的老地方。永濟早些年遷到了過去的趙伊鎮(zhèn),原先繁華的蒲州雖然還留有一個名兒,且有一個叫作蒲州的鎮(zhèn)子,但那已是被黃河水逼著一遷再遷的蒲州,而“城圍二十里”的老蒲州,早已沉埋在厚重的黃河泥沙里了。

  但這老蒲州卻是一個很值得說道的地方。

  蒲州,古稱蒲坂。“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這蒲坂即蒲州,就曾是古舜帝的都城所在。到了我國封建社會的前期,幾個朝代都建都在陜西長安或中原 洛陽,而蒲州正處于長安和洛陽之間,均屬京畿之地。唐李吉甫道:“河中之地,左右王都,黃河北來,太華南倚,總水陸之形勝,郁關河之氣色。”這里邊所說的 “河中”,也指蒲州。

  蒲州披山帶河,它西臨黃河天塹,東倚巍巍中條,南有潼關之險,不僅是京都長安或洛陽的屏障,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戰(zhàn)略位置。

  唐代時的河中府曾為中都,這里歷史悠久,經濟發(fā)達,既有鹽池之利,又是棉麥產區(qū),市井繁華,人文薈萃。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三河是“天下之 中’,“土地小狹,民人眾”。三河即河東、河南、河內三郡,河東郡即指唐代河中府一帶。可見這里在漢代時已是地狹人稠,經濟文化都比較發(fā)達。隋初,文帝巡 幸蒲州,贊嘆說:“此間人物,衣服鮮麗,容止閑雅,良由仕宦之鄉(xiāng),陶染成俗也。”

  河中府交通便利,它既處于西京長安與東都洛陽之間,可 以控扼通往長安的漕運路線,又處于太原與長安之間,是秦晉聯(lián)系的交通要沖。河中府位于這樣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經濟和軍事上的位置自然很高。還因為這里擁 有眾多的風景名勝,諸如蒲津關、鸛雀樓、逍遙樓、普救寺、萬固寺等,唐代的許多著名文人如李商隱、溫庭筠、岑參、韓愈、盧綸等都在蒲州留下了他們的瑰麗詩 篇。

  說起蒲州城,它的選址并不在塬上,而是在瀕臨黃河的階地上,樓堞完固,城池周長有20余里。城西就是聞名的“黃河第一橋”蒲津橋。 據(jù)陜西《朝邑縣志》載,這座特大型浮橋建于秦昭王二十年(公元前287年),到了唐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唐玄宗李隆基命兵部尚書張說重建蒲津橋, 將蒲津橋原先的“竹纜連舟’改為“鐵纜連舟”,河上用七八十條大船支撐,然后在黃河兩邊各鑄鐵牛四只,下鑄鐵山,以鐵牛、鐵山作地錨與鐵纜連接,以固定舟 橋,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蒲津橋建成了。

  橋修成后,喜歡鋪派的“風流皇帝”唐玄宗少不了要來蒲州看看。他也正是在他的“開元之治”大見成效的 年月到蒲州來的。看過了蒲津橋,他隨后又登上了蒲州城頭的逍遙樓。興之所至,頗有才氣又能舞文弄墨來兩下的李隆基,就要寫詩了!稌远善殃P》和《登蒲州逍 遙樓》就是他這次來蒲州的兩篇“圣制”。前者是寫蒲津橋的,后者是他登臨逍遙樓的即興之作。他在《登蒲州逍遙樓》一詩中寫道:“……昔是潛龍地,今為上理 辰。時平乘道泰,邁賞遇年春。”說是蒲州這地方他過去就曾來過,故為“潛龍”之地,今天正是治理的大好時期。志滿意得的歡悅之情,溢于言表。

  逍遙樓在蒲州的北城上,此樓的創(chuàng)建年代和毀圯年代無考,想來一定是建造得十分華美的,唐代時就多有名人在此登樓賦詩。從“飛觀接天津”的高峻的逍遙樓向西南方向望去,也就可望到黃河岸畔的那座鸛雀樓了。

  逍遙樓――鸛雀樓,一北一南,雙樓相映,曾經是古老蒲州的標志和方位座標。

  鸛雀樓,故址在古蒲州城西南的黃河洲渚之上。為北周時蒲州守將宇文護所建造。樓高三層,憑山臨河。關于鸛雀樓的樓名,清《永濟縣志》上說:鸛雀樓“在郡 城西南黃河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遂名。”說是黃河岸邊的白色的鸛鳥和葦叢中的候鳥野雀,常飛來在樓上棲息,所以才有了這個名字。樓名,竟原來出自于俚 俗!但就是這個原始于俚俗叫法的鸛雀樓,因文人墨客的頻頻造訪,登樓賦詩題詠而聲名大噪,從而也變得格外高雅和尊貴起來。

  我們還是來看看唐代詩人李翰在《鸛雀樓序》中描述的當時的盛況吧!

  后(北)周大冢宰宇文護鎮(zhèn)河外之地,筑為層樓,遐標碧空,倒影洪流。二百余載,獨立乎中洲。以其佳氣在下,代為勝概。四方雋秀有登臨者,悠然遠心,如懸 龍門,如望昆侖。河南尹趙公受帝新命,宣風三晉,古賢好士,游人若歸。小子承連帥之謄,列在下客。八月天高,獲登茲樓,乃復俯視舜城,旁窺秦塞,紫氣度關 而西入,黃河觸華而東匯,龍踞虎視,下臨八晉。前輩暢當題詩上層,名播前后。山川景象,備于一言。上客有前美原尉宇文邈,前櫟陽郡鄭鯤,文行光遠,名重當 時;吳興姚系,長樂馮曾,清河崔頒,鴻筆佳什,聲聞遠方。將刷雨看天,追飛太清,相與言詩,以繼暢生之作。命余記事,書于前軒。

  這里就 可知鸛雀樓是“獨立乎中洲”的,當時已歷經了“二百余載”。上推200年,它的始建當在南北朝時的北周時代無疑。歷經隋、唐、五代,到了北宋時,鸛雀樓依 舊巍然聳立,沈括的《夢溪筆談》卷十五云:“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這和李翰“獨立乎中洲”的記述,又可互為印證,說明最早鸛雀樓的樓 址,確乎是在黃河洲渚上的。

  讀上面這段文字我們看得出來,李翰在這里分明又記敘的是在鸛雀樓上舉行的一次以文會友的盛會。“遐標碧空, 倒影洪流”,說的是鸛雀樓的高峻,高大的樓影倒映在滾滾的黃河水中,使登臨者有了一種“如懸龍門,如望昆侖”之感。站在樓上東望可俯視河東大地,西邊遠眺 可見關中平原,紫氣通過潼關而西入長安,黃河遇阻華山而折向東流。鸛雀樓虎踞龍盤在八晉大地,氣勢宏偉。這是遠景的描繪。

  接下來是近 景,再敘“八月天高”文人在鸛雀樓舉行“筆會”的現(xiàn)場。這里不僅有宇文邈、鄭鯤等“文行光遠,名重當時”的上賓賢達,也有姚系、馮曾、崔頒等“鴻筆佳什, 聲聞遠方”的名士俊秀。文友們來自各地,有來自北方的,有來自南方的。大家談詩論文,放歌抒懷,這是何等相融相洽的歡聚。誰說“文人相輕”,看看這種場 面,真令今世的文人羨煞也!

  這里還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有“前輩暢當題詩上層”的句子,說明此次盛會又是“繼暢生之作”的,這就限定了所作的詩文須以寫鸛雀樓為題材。暢當?shù)脑姰敃r已是題在鸛雀樓壁上了,是暢當?shù)哪氖自娔?當然是他的名作《登鵝雀樓》。

  沈括在《夢溪筆談》卷十五中說:河中府鸛雀樓“唐人留詩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沈括從唐人題詠鸛雀樓的眾多詩篇中,拈出的他所贊賞的三首詩,是同為《登鸛雀樓》的“同題詩”。

  李益的詩云:

  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云樹共茫茫。

  漢家蕭鼓隨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

  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為長。

  風煙并起思鄉(xiāng)望,遠目非春亦自傷。

  暢當?shù)脑娫疲?/p>

  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

  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李益,為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唐大歷元年(公元766年)進士,任鄭縣(今陜西華縣)縣尉,久不得升遷,郁郁不得志,遂棄官而去,后漫游燕趙之 間,頗有點與王之渙相似的經歷。后來他又回到了他的故鄉(xiāng)一帶,在軍中作幕僚,過了十多年的軍旅生活,成為著名的邊塞詩人。想來這首《登鸛雀樓》當寫于他在 鄭縣(華縣)縣尉任上之時,那里與蒲州僅一河之隔,來去十分便當,

  暢當,則是河東蒲州本地人,與李益是同時代,為大歷七年(公元 772 年) 進士,他曾被召從軍,參加過平息淮西叛亂的戰(zhàn)爭。唐德宗貞元年初為太常博士,官終果州刺史!度圃姟蜂浻袝钞?shù)脑娨痪怼@钜、暢當、王之渙三人的官職比 較起來,暢當?shù)穆毼蛔罡,又是蒲?ldquo;鄉(xiāng)黨”,何況他的詩意境開闊,氣勢不凡,據(jù)于鸛雀樓的顯要位置,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君不見,當今的一些風景名勝區(qū)不是 把本地官員和本鄉(xiāng)籍在外高官的不倫不類的題字,都赫然雕鑿在那里嗎?可見是歷代的流風使然。

  王之渙生活在盛唐年代,比李益和暢當要早得 多了,何以中唐時的鸛雀樓上沒有他的題詩在上面,以讓李益、暢當也發(fā)出“眼前有景道不得,之渙有詩在上頭”的感嘆呢?這一方面是因那時的詩文出版條件所 限,文學作品的流播不易;再就是一篇作品的優(yōu)劣,需要有一定的時間磨洗和淘漉,不是你一時“炒”得很紅就可以流傳下去的。不息的時光流水在披沙揀金,而真 正的金子是永遠會閃光的。

  三

  有考證說,王之渙是在赴京趕考途中,過河中府登鸛雀樓而賦此詩的。

  唐 都在長安,想那王之渙從河東絳郡(今山西絳縣)出發(fā)去京,因龍門那邊無橋可過,因而他取道蒲州,從蒲津橋那里過黃河。從絳郡到河中府,百十來里,赴京已走 了一半的路程,在此歇歇腳,逗留小住數(shù)日也是情理中的事!段鲙洝防锏膹埳痪褪歉熬┶s考途中,在蒲州的普救寺里小住,才有了那段纏綿悱惻的愛情嗎?

  王之渙來到了蒲州。一個晴朗的傍晚,他信步出城,登上了鸛雀樓。大自然的森嚴萬象頓時撲面而來――

  巍峨的中條山綿延起伏,從東北向西南逶迤而去,在山的盡頭處正與徐徐下降的太陽會合,晚霞似火,落日熔金。

  此時,鸛雀樓下的黃河仿佛也流得更為急切了。那冰崖轉石的怒濤,正掀起滔天的巨浪,呼嘯著,翻卷著,往南奔騰流淌,向著預定的目標,向著遠方的大海……

  詩的開頭兩句構思出來了。高山、大川多么令人胸襟開闊,白日、大海何等引人無限遐想!王之渙望著那落日銜山、水天相接的瑰麗景象,不覺已陶醉其中了。是 的,太陽就將要漸漸收去它的余暉,落到大山后面去了,但一瀉千里的黃河,還將以她的雷鳴般的轟響和一往無前的力量,滾滾向前,奔流到海不復回。

  此刻,詩人的開闊的胸臆,激蕩的詩情,猶如盤馬彎弓,呼之欲出了!王之渙登上鸛雀樓,面對如此勝景,萬千氣象,涌出了開頭的兩句詩。鸛雀樓樓高三層,這 兩句詩他是在第幾層樓寫的呢?王之渙沒有說過,后人也無人考證,我們當不必過份較真。但接下來的詩的后兩句,卻一定是在樓的最高層即第三層寫下或構思而成 的。即使他寫前兩句時身在二層,此時他也必定健步登上了三層。登上了最高層第三層,視野已達到了天的盡頭,當然也就是“千里目”了;然而,詩人卻意猶未 盡,還要“窮”其目而登其“樓”,還要登樓外之樓,拓出一片更加高遠的天地,追尋和領略一個更加理想的境界。

  我們可以猜度一下,詩人此 刻是怎樣想的呢?我王之渙登上了前人建造的鸛雀樓的最高層,縱目遠眺,落日,黃河,一派多么充滿生機的天地!但大千世界,萬類霜天,如何使它盡收眼底,盡 入吾人之彀中呢?只有再上更高的層樓,登臨遠眺。而那更高的第四層、第五層,卻是要我自己去建造的。我王之渙是赴京趕考去的,當朝以詩取仕,我王之渙能 詩,是因為有李(白)、杜(甫)等前輩的引導,一如前人建造了這座鸛雀樓我才能登高而見白日、黃河那樣。我若是不能“更上一層樓”,別說對不起前輩,也對 不起我多年的寒窗苦吟了……王之渙可能想到了很多,也可能此刻他什么也沒有想,而是久宿的大志、不息的奮發(fā)精神,在此時噴涌而發(fā),詩句抖擻而出,一揮而 就……

  于是,《登鸛雀樓》這首千古名作就這樣誕生了。

  現(xiàn)在我們可以把沈括所推祟的三首同題詩作一比較了。這三首詩, 都可堪稱杰作。但如果稍作深一些的比較,仍不難有高下之分。暢當?shù)脑娨埠屯踔疁o的詩一樣,同為五絕,氣魄不可謂不大,然而通篇寫景,缺乏了王詩那種深邃而 高遠的意境;李益的詩是一首七律,在寫景之外,寄寓了作者吊古傷時的感懷,立意也不可謂不深,但和王詩相比,一低沉牢落,一奮發(fā)昂揚。這里,兩詩的風華神 采則已有軒輊可分了。

  今天我們所知的盛唐的邊塞詩派,其重要作家有高適、岑參、王之渙、王昌齡、李頎等,他們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絕的形式,描寫將士們從戎報國的英雄氣慨,不畏塞漠艱苦的樂觀精神,并描繪了奇特壯麗、寥廓廣漠的邊地風光。筆勢豪健,雄渾奔放,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王之渙以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名世,只可惜他的作品大都散佚了。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是膾炙人口的王之渙的《涼州詞》。

  涼州,即今甘肅武威。這首詩描繪了唐代西北邊塞壯闊的自然風光,抒發(fā)了征人久戌不歸的哀怨。詩的境界闊大,意蘊豐富,格高調逸,可稱是唐代絕句的珍品,有人甚至稱它是唐代七言絕句的壓卷之作。

  王之渙的詩氣勢雄渾,意境闊大,語言凝煉優(yōu)美,音調和諧,所以他的詩即使在當時也多被樂工譜曲歌唱,“傳乎樂章,布在人口”,名動一時。

  薛用弱《集異記》載:開元中,詩人王昌齡、高適、王之渙齊名。一次三人到旗亭飲酒,亭中有歌伎十多人。三人相約說:“我輩均有詩名,今天看歌伎們唱誰的 詩多,就算誰贏。”一位歌伎先唱王昌齡的“寒雨連江夜入?yún)?rdquo;,昌齡高興地在墻上畫個圈,口中說道:“一絕句。”接著第二個歌伎唱的是高適的“開篋淚沾 臆’,高適也得意地在墻上畫個圈,說道:“一絕句。”第三個歌伎唱起了“奉帚平明金殿開”,這又是王昌齡的詩,昌齡眉飛色舞,一邊畫圈,一邊說道:“二絕 句。”這時王之渙指著歌伎中最俏麗的一位說道:“如果這一位不唱我的詩,我今生甘拜下風了。”話音剛落,只見那位打著雙鬟的美麗歌伎唱起了“黃河遠上白云 間”,果真是之渙的《涼州詞》。三人樂得相對大笑,痛痛快快地暢飲了一天。

  這就是被傳為美談的“旗亭畫壁”的故事。

  從《登鸛雀樓》到《涼州詞》,就王之渙個人來說,他是沒有辜負自己在鸛雀樓上許下的壯志和諾言的,他終于“更上一層樓”,登上了他所追求的詩歌創(chuàng)作的高 峰,成為被后人譽為“四十八字壓倒李(白)、杜(甫)”的著名詩人。所謂“四十八字”,其中的“二十字”是指《登鸛雀樓》詩,另外“二十八字”就是指他的 《涼州詞》了。

  當然,這種說法恐有失其偏頗的地方。“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李、杜的詩確是我國詩歌創(chuàng)作的峰巔,但僅從王之渙留存的6首詩來看,他所達到的高度也是當世和后來的許多詩人所難以企及的。

  四

  人們游賞山水風景,都喜愛登高遠眺。遠眺能使局部的風景空間無限地引伸出去,將山水林泉之景盡收眼底。

  “山樓憑遠,縱目自然”,廓外青山的樓觀,一般都建在高地上,或濱臨大河大江,或聳立于高地山巔,其視野之廣闊,景觀之多樣,庶乎可稱得上是“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了。

  宋人秦觀有詞:“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園望斷無尋處”。古代時,樓和臺常組合在一起,稱為樓臺。追溯其淵源大概要追到秦漢時的高臺建筑。不過那時建高 樓的主要功能還是觀望,尤其是軍事上的觀望,觀賞風景還不是它的主要目的。漢武帝只因聽信了“仙人好居樓”的說法,在上林苑建成了許多高樓,當時稱之為 “觀”,也完全是為了滿足他企求“長生不老”的奢望。不過到了漢末,情況就發(fā)生了變化,樓的觀賞作用就漸漸占了主導。像“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就寫過一 篇有名的《登樓賦》,抒發(fā)了他游子思鄉(xiāng)的縷縷情絲。到了南北朝,更興起了一股石窟鑿造熱和山水風景開發(fā)熱,在一片紛紛亂亂的斧鑿瓦刀叮當聲中,不僅建起了 一座座大大小小的石窟,還興建了許多作為名勝景區(qū)景觀的樓房,著名的武昌黃鶴樓、蒲州鸛雀樓等就是在這一時期創(chuàng)建的。

  多年來我國有四大“歷史文化名樓”的說法,其中有三大名樓在長江上,那就是洞庭湖的岳陽樓、武昌的黃鶴樓和南昌的滕王閣,還有一座在黃河上的名樓,那就是蒲州的鸛雀樓。

  “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自宋慶歷五年(1045年)滕子京謫守巴陵郡,重修岳陽樓并請范仲淹作記之后,岳陽樓的名聲大噪。其實,岳陽樓早在唐代時 就已負盛名了,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在內的大詩文家都曾來過岳陽樓,并留下了詩文,不過都沒有像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那樣膾炙人口罷了。誰人不知道那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絕唱。

  洞庭湖岳陽樓確實是瑰麗和壯美的,但歷史上的岳陽樓又是個什么樣子呢?這也不難,今天我們在山西芮城的永樂宮壁畫上就可找到它,壁畫是元代的作品,我們在那里就可以看到元代時的岳陽樓:大江之上,高檐雄峙,樓前高臺,氣象萬千……

  雄立于武昌長江邊的黃鶴樓,亦因詩人的名句和軼事而名聞天下。

  詩是唐代詩人崔顥的詩,故事卻發(fā)生在大詩人李白身上,且有李白的詩為證。說是李白來游黃鶴樓,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而詩興大發(fā),正要往樓壁上題詩,猛抬頭 看到了已有崔顥的詩題在上面:“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李白深深為詩中描寫的情景所折服,隨口說道: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遂棄筆而去。

  但李白后來還是在黃鶴樓留下了他的詩篇,也同樣是名詩,還不止一首。像“黃鶴西樓 月,長江萬里情”,“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都是千古傳誦的名句。一代偉人毛澤東也曾在黃鶴樓故址,吟 成了《菩薩蠻・黃鶴樓》那首著名的詞。

  武昌黃鶴樓興興衰衰,一千多年來不知毀過多少次,修過多少次,據(jù)說僅明清兩代就修過八、九次。如果今天我們再去武昌看看1985年重新修造的黃鶴樓,仍可重溫她昔日的姿影。

  每當提起江西南昌的滕王閣,人們隨之就會想起王勃的“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名句。那“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的華瞻雄偉的建筑美,那“潦水 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的秀麗風光,怎能不叫人對這滕王閣心向往之。有資料說,這座樓閣在13O0多年的時間里竟重新修建了29次,這第29次修建 是在上世紀80年代。這又不能不說是唐代大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的魅力。

  “初唐四杰”之一的山西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市)人王勃,是 去探望遠貶在海南交趾的父親,路過南昌,才寫下他的千古名篇《滕王閣序》的。然而,也就是在這次省親途中,王勃從廣州渡海赴交趾時,不幸墮海而死。他的年 僅 27歲的生命,就這樣與“披繡闥,俯雕甍”的華美的滕王閣相依相偎以至永遠了。

  同樣,鸛雀樓因王之渙的詩而千古,王之渙的詩也因鸛雀樓而永恒!

  這真可謂是“名樓和名篇齊飛,詩文共古建一色”了。

  “文因樓成,樓借文傳’。中國的四大名樓以其奇美的景色,雄偉的形勝,引來了無數(shù)的文人雅士為之歌吟,為之誦唱,而這些詩文名篇的流傳,更使名樓的聲名 遠播,使它們能在千年的歷史風雨里,一次次地修葺重建,以至留存到今。這種文學名篇與風景建筑之間互相依存、互為映襯的關系,可以說是我國建筑文化的一大 特色,也是世界上獨有的,令人艷羨的。

  五

  河東這片古老的土地,也是一塊名樓薈萃的土地。除了蒲州的鸛雀樓和逍遙樓外,在離此不遠的萬榮縣,還有古今聞名的飛云樓和秋風樓。

  提到萬榮的飛云樓,你不能不驚嘆古代樓閣構制的奇巧。飛云樓所處的位置不能與其它名樓相比的,是它既不在大江大河之濱,也不在名篇名詩之中。憑樓所見也 不過是“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田園風光。但飛云樓卻以它巧構奇筑,精美造型,在我國木構建筑中占有―席獨特的地位。

  飛云樓始建于 唐代貞觀年間,樓高約40多米,巍峨高峻,當?shù)赜忻裰{曰:“萬榮有座飛云樓,半截插在天里頭”。你會知曉嗎?它是由底層的扎地通天的四根大柱和周圍的32 根木柱,共同支撐著這高聳而碩大的樓體,F(xiàn)樓雖為清乾隆年間重建,卻保留了較多的唐宋建筑風格。樓高四層,斗拱重疊密致,翹角凌空,飄然欲飛;樓頂用彩色 琉璃瓦覆蓋,頗有疊彩流霞之勢。

  與飛云樓相比,秋風樓就更有名氣了。秋風樓是建在萬榮縣寶井鄉(xiāng)后土廟里的一座樓閣。后土廟的所在,是汾 河匯入黃河的合河處的一道漫漫土塬上,是歷史上盛稱的“汾陰睢地”。后土廟始建于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從漢代開始,這里便成為歷代帝王祭祀 土地神、祈谷佑民的勝地。漢武帝劉徹曾先后5次來此祭土。西漢時的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和東漢的光武帝照例來這里搞祭祀活動,達11次之多。唐玄宗于開 元年間3 次來這里祭土。宋真宗還在此留下了巨型的親筆御碑。

  也就是在這后土廟,漢武帝劉徹留下了一首有名的《秋風辭》:“秋風起兮白 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清人沈德潛贊譽《秋風辭》有“《離騷》遺響”;魯迅先生對此詩的評價是:“纏綿流麗,雖詞人不能過也”。應當說“秦皇漢 武”中的“漢武”,還是很有文采的。后土廟的最后面就是高高的秋風樓,以內存漢武帝的《秋風辭》石刻而得名。秋風樓已經過修繕,樓高三層,建造華美。登臨 其上,晉地秦川盡收眼簾。

  與飛云樓和秋風樓相比,曾被譽為中國四大名樓之首的鸛雀樓卻是命運多舛的。

  這座建于北周時期(公元557年――581年)的名樓,由于歷代黃河河道淤泥壅增,河床抬高,到元代,毀于洪水之中。

  我們今天還可以找到元代著名文學家王惲的《登鸛雀樓記》,此文正寫于元“至元壬申春三月”,即1272年的春天。王惲等一行來到鸛雀樓時,“杰觀委地, 昔人己非”,說是鸛雀樓已部分坍塌倒地,來人也不是唐時的人了。但他們一行還是“徙倚盤桓,情逸云上。于是俯洪流,面太華,揖首陽……而河山之偉,風煙之 勝,不殊于往古矣。”說他們還是扶著樓梯,盤旋而上登到了樓頂,看到了雄偉壯觀的景色。這說明元初時的鸛雀樓也只是部分毀圯,它的主體建筑還在。

  到了明代,明篡修的《蒲州志》“鸛雀樓”條云:明初時,“故址尚可按,后盡泯滅。或欲存其跡,以西城樓寄名曰‘鸛雀樓’。”也就是說,鸛雀樓在元代被沖毀之后,明代時遺跡尚存,為使鸛雀樓象征性地存在,遂在蒲州城的西城樓上懸掛起了一塊鸛雀樓的榜匾。

  鸛雀樓的完全毀圯是在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明代《重修黃河石堤記》載,那一年黃河發(fā)大水,沖垮河堤,侵入蒲州城內,城外西南的鸛雀樓遺址,此次完全被洪水沖沒,被泥沙壅塞,沉入了漫漫灘涂之中。這一埋,就是400多年。

  所幸《蒲州府志》里保存有鸛雀樓的附圖,這就為后來鸛雀樓的重建留下了極其珍貴的資料。

  改革開放,旅游事業(yè)大發(fā)展,挖掘和開發(fā)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旅游勝景鸛雀樓成為當務之急。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四大歷史文化名樓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相繼修繕或修復,惟有鸛雀樓仍沉埋在歷史的泥沼之中。1991年,在全國旅游地學術 研討會上,近百名專家發(fā)出了“關于重建全國歷史文化名樓鸛雀樓的倡議”,專家們一致認為,三大歷史文化名樓(閣)的修復重建,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遠遠超出 人們的預料,惟獨居于四大名樓之首的鸛雀樓的修復尚在議論之中。無論是從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還是適應改革開放和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重建鸛雀樓已勢 在必行。

  90年代初,永濟市為振興地方經濟,發(fā)展旅游事業(yè),提出了建設蒲州古城旅游經濟開發(fā)區(qū)和重建鸛雀樓的構想。1992年春,在柴 澤俊等古建專家的主持下,完成了鸛雀樓重建方案的規(guī)劃設計和可行性研究報告。同年7月,由國家建設部顧問、著名建筑學家鄭孝燮、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組長、著 名古建筑學家羅哲文主持,在水濟召開了鸛雀樓復建方案論證會,肯定了設計方案,井初步確定了復建樓址。

  鸛雀樓原址,按歷史記載應在蒲州 古城西南的黃河岸畔。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歷史上黃河多次倒岸,如今的黃河水已西遷到離鸛雀樓原址7華里之外的地方。由于治理黃河的需要,這里 修建了小北干流域工程,砌筑固定石堤數(shù)十華里。經專家論證和實地勘察,確定了鸛雀樓的新址在原址地向西5華里的地方。這里不僅“前瞻中條,下臨大河”,符 合歷史文獻所描寫的景觀特點,富于詩情和畫意,而且堤內有大片灘涂,具有良好的開發(fā)條件。

  鸛雀樓的重建于1997年12月開工,經過了近5年的建設和后期工程,于2002年10月竣工,對外開放。復建后的鸛雀樓景區(qū)占地1700多畝,并初步建成了黃河文化游覽區(qū)、休閑度假區(qū)和水上公園三大景區(qū)。

  鸛去雀來,樓廢樓興。時光亦如眼前的黃河流水,日夜汩汩流淌而去。而鸛雀樓和《登鸛雀樓》詩所凝聚的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卻是永遠地“定格”在這里了,并將同滾滾的黃河水一同奔騰不息,千古回響……

【《登鸛雀樓》中的鸛雀樓】相關文章:

登鸛雀樓中登的意思09-05

《登鸛雀樓》之鸛雀樓09-17

登鸛雀樓中目的意思09-15

登鸛雀樓11-01

解讀:《登鸛雀樓》06-11

《登鸛雀樓》經典教案11-11

登鸛雀樓說課稿07-25

古詩《登鸛雀樓》08-12

《登鸛雀樓》暢當07-29

《登鸛雀樓》盤點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