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短歌行》試解
《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詩作如《蒿里行》、《對酒》、《苦寒行》等一樣,是政治性很強的詩作,主要是為曹操當時所實行的政治路線和政治策略服務的。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聿懿佟抖谈栊小吩嚱狻OM軌驇偷酱蠹摇?/p>
曹操《短歌行》試解
〔關鍵詞〕 言志;積極;招納賢才;
《短歌行》是曹操詩歌里一篇最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全詩的思想情感,是表現(xiàn)了他對于統(tǒng)一事業(yè)不能完成而產生的憂郁,和雖未完成統(tǒng)一,并不灰心,仍要積極進取的豪邁心情。詩的主要思想,還在積極進取一面。
全詩是四句一韻,八韻組成。開始兩韻,自“對酒當歌”以下八句,是說在對酒當歌的時候,感到人生壽命短促,百年易過,猶如朝露易晞。煩憂不解的時候,只有用酒澆愁。過去我們讀詩的時候,受到舊注的影響,把這些詩句,當成作者的消極感慨,認為有及時行樂之意,其實錯了。曹操這個人是不會有消極之感的。這里的感慨,正和他的另一詩篇《秋胡行》所說的“不戚年往,憂世不治”,是同一心情。他的感慨是有著積極意義的。
從第三韻以后,才算進入了詩的主題。青青子衿和呦呦鹿鳴兩韻,引用風雅,表示他延攬人物的迫切心情。青衿是他所思念的人物,為了這些人物,時常暗地里嘆息。嘉賓是他所禮待的人物,對于嘉賓,愿意鼓瑟吹笙,宴樂他們。這兩韻充分表示了他的招賢納士的迫切要求。自建安以來,群雄割據,攻戰(zhàn)不已,中原的人口,耗減最甚。僅存的戶口,多在豪宗強族的控制之下,成了豪強的私屬。赤壁戰(zhàn)敗以后,他要繼續(xù)完成統(tǒng)一,首先是人力兵源的補充。爭取控制一定的兵源和延攬有才干的人物,是一個決定性的問題,這就形成了他的迫切要求。赤壁戰(zhàn)敗以后,接受了和洽的建議,才更加重視了招納賢才,廣事延攬的策略,建安十五年所下的求賢令文說,“天下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便是史證。
第五韻“明明如月”四句,以明月比擬了他所思念和向往的人物。他感到思念和向往的人物,不得為他所延攬,正象天上的明月,可望而不可即,可愛而不可掇。最后只落得憂從中來,不可斷絕。這里看出曹操如何思念賢士大夫的迫切心情。
第六韻“越陌度阡”四句,是說到田間慰問歸耕戰(zhàn)士和戰(zhàn)死者的家屬。親到田間慰問戰(zhàn)士和死者家屬,和他們敘了契闊,和他們舉行了談宴。這就表示他沒有忘掉和戰(zhàn)士們的舊關系,時常懷念著他們!度龂·魏書》建安十四年秋七月辛未令曰:“自頃以來,軍數(shù)征行,或遇疫氣,吏士死亡不歸。家室怨曠,百姓流離,而仁者豈樂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無基業(yè)不能自存者,縣官勿絕廩,長吏存恤撫循,以稱吾意。”這個令文,可以對照說明詩意。
第七韻“月明星稀”四句。烏和鵲是成群的鳥類,在月明之夜,成群的烏鵲,繞著樹一轉一轉地飛,飛來飛去,卻找不到哪里是安穩(wěn)的樹枝,棲息下來。這是北方夜里常見的景物,似是眼前即景。但細玩詩意,似乎別有寄托。寄托什么呢?我以為這是借烏鵲比擬了當時的流民群。自有戰(zhàn)爭以來,他們死亡最慘。當時除了豪宗強族,擁有大量部曲,建立塢壁,足以相保外,還有在戰(zhàn)爭中遭受苦難的單身農民,為了避免戰(zhàn)爭死亡,成千成萬,大量流移,想尋找一塊安靜的地方定居。但他們的愿望是空的。他們時常有被驅走上戰(zhàn)場的恐怖。這些流移的人口,正是曹操所要招撫利用的,可是這些人口,是不愿托庇于他的。
這是因為他當時正在進行統(tǒng)一,號令征伐,一受他的托庇,參加戰(zhàn)爭的可能性就很大。窺詩之意,當時定有流移人口,不受他的招撫,向南方流移,因而因物托事,以詩寄慨。舉一個類似事例說明!度龂 魏書 蔣濟傳》:“明年(建安十四年)使于譙,太祖問濟曰:‘昔孤與袁本初對官渡,徙燕、白馬民,民不得走,賊亦不敢鈔。今欲徙淮南民何如?’濟對曰:‘是時兵弱賊強,不徙必失之。自破袁紹,北拔柳城,南向江漢,荊州交臂,威露天下,民無他志。然百姓懷土,實不樂徙,懼必不安。’太祖不從,而江淮間十余萬眾,皆驚走吳。”從這里可以看到一點消息,江淮間原地的百姓,不樂移徙,尚且“皆驚走吳”,那么,流動人口,為避免參戰(zhàn),擇地而安,向南方移動,那更是必然的事了。但是,這個情形,是曹操當時放不下的事。形之歌詠,是很自然的。
第八韻“山不厭高”四句,以周公吐握自喻,表示延攬?zhí)煜沦t士大夫的態(tài)度。他要天下賢士大夫向他歸心,幫助他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
全詩試解之后,可以看出詩意前后很連貫,與有關曹操的歷史,都很符合。從這詩里,也可以把曹操這個歷史人物的面貌,看得清楚一些。
附文
鑒賞
《短歌行》是漢樂府的舊題,屬于《相和歌辭·平調曲》。這就是說它本來是一個樂曲的名稱。最初的古辭已經失傳。樂府里收集的同名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這首。這種樂曲怎么唱法,現(xiàn)在當然是不知道了。但樂府《相和歌·平調曲》中除了《短歌行》還有《長歌行》,唐代吳兢《樂府古題要解》引證古詩“長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長”和晉代傅玄《艷歌行》“咄來長歌續(xù)短歌”等句,認為“長歌”、“短歌”是指“歌聲有長短”,F(xiàn)在也就只能根據這一點點材料來理解《短歌行》的音樂特點!抖谈栊小愤@個樂曲,原來當然也有相應的歌辭,就是“樂府古辭”,但這古辭已經失傳了,F(xiàn)在所能見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擬樂府《短歌行》。所謂“擬樂府”就是運用樂府舊曲來補作新詞,曹操傳世的《短歌行》共有兩首,這里要介紹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這首《短歌行》的主題非常明確,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來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動中,為了擴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統(tǒng)治基礎,打擊反動的世襲豪強勢力,曾大力強調“唯才是舉”,為此而先后發(fā)布了“求賢令”、“舉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實際上就是一曲“求賢歌”、又正因為運用了詩歌的形式,含有豐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獨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傳了他所堅持的主張,配合了他所頒發(fā)的政令。
《短歌行》原來有“六解”(即六個樂段),按照詩意分為四節(jié)來讀。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斠钥叮瑧n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在這八句中,作者強調他非常發(fā)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來他是苦于得不到眾多的“賢才”來同他合作,一道抓緊時間建功立業(yè)。試想連曹操這樣位高權重的人居然在那里為“求賢”而發(fā)愁,那該有多大的宣傳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賢才”的話,看了這些話就不能不大受感動和鼓舞。他們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沒有想到曹操卻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為有才的許許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躍躍欲試,向他“歸心”了。 “對酒當歌”八句,猛一看很像是《古詩十九首》中的消極調子,而其實大不相同。這里講“人生幾何”,不是叫人“及時行樂”,而是要及時地建功立業(yè)。又從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個人之情,發(fā)愁時間過得太快,恐怕來不及有所作為。實際上卻是在巧妙地感染廣大“賢才”,提醒他們人生就像“朝露”那樣易于消失,歲月流逝已經很多,應該趕緊拿定主意,到我這里來施展抱負。所以一經分析便不難看出,詩中濃郁的抒情氣氛包含了相當強烈的政治目的。這樣積極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調子來發(fā)端,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說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為通過這樣的調子更能打開處于下層、多歷艱難、又急于尋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說用意和遣詞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這八句詩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個“愁”字,“愁”到需要用酒來消解(“杜康”相傳是最早造酒的人,這里就用他的名字來作酒的代稱)。“愁”這種感情本身是無法評價的,能夠評價的只是這種情感的客觀內容,也就是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頹廢、甚至反動的緣故而愁,那么這愁就是一種消極的感情;反之,為著某種有進步意義的目的而愁,那就成為一種積極的情感。放到具體的歷史背景中看,曹操在這里所表達的愁緒就是屬于后者,應該得到恰當?shù)臍v史評價。清人陳沆在《詩比興箋》中說:“此詩即漢高祖《大風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幾何’發(fā)端,蓋傳所謂古之王者知壽命之不長,故并建圣哲,以貽后嗣。”這可以說基本上懂得了曹操發(fā)愁的含意;不過所謂“并建圣哲,以貽后嗣”還未免說得迂遠。曹操當時考慮的是要在他自己這一生中結束戰(zhàn)亂,統(tǒng)一全中國。與漢高祖唱《大風歌》是既有相通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這八句情味更加纏綿深長了。“青青”二句原來是《詩經·鄭風·子衿》中的話,原詩是寫一個姑娘在思念她的愛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v我不往,子寧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領啊,深深縈回在我的心靈。雖然我不能去找你,你為什么不主動給我音信?)曹操在這里引用這首詩,而且還說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誦它,這實在是太巧妙了。他說“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對“賢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兩句話:“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實上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找那些“賢才”,所以他便用這種含蓄的方法來提醒他們:“就算我沒有去找你們,你們?yōu)槭裁床恢鲃觼硗侗嘉夷?”由這一層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實在是太周到了,的確具有感人的力量。而這感人力量正體現(xiàn)了文藝創(chuàng)作的.政治性與藝術性的結合。他這種深細婉轉的用心,在《求賢令》之類的文件中當然無法盡情表達;而《短歌行》作為一首詩,就能抒發(fā)政治文件所不能抒發(fā)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緊接著他又引用《詩經·小雅·鹿鳴》中的四句,描寫賓主歡宴的情景,意思是說只要你們到我這里來,我是一定會待以“嘉賓”之禮的,我們是能夠歡快融洽地相處并合作的。這八句仍然沒有明確地說出“求才”二字,因為曹操所寫的是詩,所以用了典故來作比喻,這就是“婉而多諷”的表現(xiàn)方法。同時, “但為君故”這個“君”字,在曹操的詩中也具有典型意義。本來在《詩經》中,這“君”只是指一個具體的人;而在這里則具有了廣泛的意義:在當時凡是讀到曹操此詩的“賢士”,都可以自認為他就是曹操為之沈吟《子衿》一詩的思念對象。正因為這樣,此詩流傳開去,才會起到巨大的社會作用。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這八句是對以上十六句的強調和照應。以上十六句主要講了兩個意思,即為求賢而愁,又表示要待賢以禮。倘若借用音樂來作比,這可以說是全詩中的兩個“主題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這兩個“主題旋律”的復現(xiàn)和變奏。前四句又在講憂愁,是照應第一個八句;后四句講“賢才”到來,是照應第二個八句。表面看來,意思上是與前十六句重復的,但實際上由于“主題旋律”的復現(xiàn)和變奏,因此使全詩更有抑揚低昂、反復詠嘆之致,加強了抒情的濃度。再從表達詩的文學主題來看,這八句也不是簡單重復,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說“賢才”已經來了不少,我們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滿足,我仍在為求賢而發(fā)愁,希望有更多的“賢才”到來。天上的明月常在運行,不會停止(“掇”通“輟”,“晉樂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輟”,即停止的意思;高中課本中“掇”的解釋為:拾取,采取。何時可掇:什么時候可以摘取呢);同樣,我的求賢之思也是不會斷絕的。說這種話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現(xiàn),因為曹操不斷在延攬人才,那么后來者會不會顧慮“人滿為患”呢?所以曹操在這里進一步表示,他的求賢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樣不會終止,人們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顧慮,早來晚來都一樣會受到優(yōu)待。關于這一點作者在下文還要有更加明確的表示,這里不過是承上啟下,起到過渡與襯墊的作用。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月明”四句既是準確而形象的寫景筆墨,同時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說:“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無所依托。”這說明他看出了這四句是比喻,但光說“客子”未免空泛;實際上這是指那些猶豫不定的人才,他們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一時無所適從。所以曹操以烏鵲繞樹、“何枝可依”的情景來啟發(fā)他們,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擇枝而棲,趕緊到自己這一邊來。這四句詩生動刻畫了那些猶豫彷徨者的處境與心情,然而作者不僅絲毫未加指責,反而在濃郁的詩意中透露著對這一些人的關心和同情。這恰恰說明曹操很會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達理的姿態(tài)來吸引和爭取人才。而像這樣一種情味,也是充分發(fā)揮了詩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畫龍點睛,明明白白地披肝瀝膽,希望人才都來歸我,確切地點明了此詩的主題。“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韓詩外傳》,據說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fā),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周公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時洗一次頭,吃一頓飯,都曾中斷數(shù)次,這種傳說當然是太夸張了。不過這個典故用在這里卻是突出地表現(xiàn)了作者求賢若渴的心情。“山不厭高,海不厭深”二句也是通過比喻極有說服力地表現(xiàn)了人才越多越好,決不會有“人滿之患”。借用了《管子·形解》中陳沆說:“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則南馳耳。分奔蜀吳,棲皇未定,若非吐哺折節(jié),何以來之?山不厭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厭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厭士,故天下歸心。”(亦見《詩比興箋》)這些話是很有助于說明此詩的背景、主題以及最后各句之意的。
總起來說,《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詩作如《蒿里行》、《對酒》、《苦寒行》等一樣,是政治性很強的詩作,主要是為曹操當時所實行的政治路線和政治策略服務的;然而它那政治內容和意義卻完全熔鑄在濃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詩充分發(fā)揮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特長,準確而巧妙地運用了比興手法,來達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時代,他就已經能夠按照抒情詩的特殊規(guī)律來取得預期的社會效果,這一創(chuàng)作經驗顯然是值得借鑒的。同時因為曹操在當時強調“唯才是舉”有一定的進步意義,所以他對“求賢”這一主題所作的高度藝術化的表現(xiàn),也應得到歷史的肯定。
【曹操《短歌行》試解】相關文章:
曹操 《短歌行》09-01
★曹操《短歌行》鑒賞01-06
詩歌短歌行曹操11-07
曹操《短歌行》原文10-28
賞析曹操《短歌行》10-24
分析曹操《短歌行》07-15
《短歌行》 曹操 鑒賞06-01
曹操短歌行解析10-20
品讀曹操短歌行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