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歸園田居》后三首鑒賞
導語:《歸園田居》是晉宋時期文學家陶淵明的組詩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第四首寫作者親自參加勞動和對勞動的熱愛,表明他不但沒有因早出晚歸地辛苦勞動而減少對勞動的興趣,反而加深了他對勞動的感情,堅定了他終生歸耕的決心。第五首詩講述了作者耕種歸來的活動,表達其欣然自得之情,內蘊醇厚,情感真摯。第六首詩講述了詩人一天的勞動生活,最后揭示其勞動的體驗、田居的用心。
其四
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
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壟間,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杇株。
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余。
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
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其五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
山澗清且淺,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其六
種苗在東皋,苗生滿阡陌。
雖有荷鋤倦,濁酒聊自適。
日暮巾柴車,路暗光已夕。
歸人望煙火,稚子候檐隙。
問君亦何為,百年會有役。
但愿桑麻成,蠶月得紡績。
素心正如此,開徑望三益。
賞析:其四
作者之所以毅然棄官歸田,并在這組詩的第三首中表達了只求不違所愿而不惜勞苦耕作、夕露沾衣的決心,為的是復返自然,以求得人性的回歸。這第四首詩的前四句寫歸田園后偕同子侄、信步所之的一次漫游。首句“久去山澤游”,是對這組詩首篇所寫“誤落塵網(wǎng)中”、“久在樊籠里”的回顧。次句“浪莽林野娛”,是“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的作者在脫離“塵網(wǎng)”、重回“故淵”,飛出“樊籠”、復返“舊林”后,投身自然、得遂本性的喜悅。這句中的“浪莽”二字,義同放浪,寫作者此時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身心狀態(tài);逯欽立校注的《陶淵明集》釋此二字為“形容林野的廣大”,似誤。句中的一個“娛”字,則表達了“性本愛丘山”的作者對自然的契合和愛賞。從第三句詩,則可見作者歸田園后不僅有林野之娛,而且有“攜子侄輩”同游的家人之樂。從第四句“披榛步荒墟”的描寫,更可見其游興之濃,而句末的“荒墟”二字承上啟下,引出了后面的所見、所問、所感。
陶詩大多即景就事,平鋪直敘,在平淡中見深意、奇趣。這首詩也是一首平鋪直敘之作。詩的第五到第八句“徘徊丘壟間,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杇株”,緊承首段的末句,寫“步荒墟”所見,是全詩的第二段。這四句詩與首篇中所寫“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那樣一幅生機盎然的田園畫適成對照。這是生與死、今與昔的對照。既淡泊而又多情、既了悟人生而又熱愛人生的作者,面對這世間的生與死、時間的今與昔問題,自有深刻的感受和無窮的悲慨。其在“丘壟間”如此流連徘徊、見“昔人居”如此依依眷念、對遺存的“井灶”和殘杇的“桑竹”也如此深情地觀察和描述的心情,是可以想象、耐人尋繹的。
詩的第九到第十二句是全詩的第三段。前兩句寫作者問;后兩句寫薪者答。問話“此人皆焉如”與答話“死沒無復余”,用語都極其簡樸。而簡樸的問話中蘊含作者對當前荒寂之景的無限悵惘、對原居此地之人的無限關切;簡樸的答話則如實地道出了一個殘酷的事實,而在它的背后是一個引發(fā)古往今來無數(shù)哲人為之迷惘、思考并從各個角度尋求答案的人生問題。
詩的第十三到第十六句“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是最后一段,寫作者聽薪者回答后的所感。這四句詩參破、說盡了盛則有衰、生則有死這樣一個無可逃避的事物規(guī)律和自然法則。詩句看似平平淡淡,而所包含的感情容量極大,所蘊藏的哲理意義極深;這正是所謂厚積而薄發(fā),也是陶詩的難以企及之處。讀陶詩,正應從中看到他內心的境界、智慧的靈光,及其對世事、人生的了悟。
有些賞析文章認為作者此行是訪故友,是聽到故友“死沒無復余”而感到悲哀。但從整首詩看,詩中并無追敘友情、憶念舊游的語句,似不必如此推測。而且,那樣解釋還縮小了這首詩的內涵。王國維曾說,詩人之觀物是“通古今而觀之”,不“域于一人一事”(《人間詞話刪稿》),其“所寫者,非個人之性質”,而是“人類全體之性質”(《紅樓夢評論·馀論》)。這首詩所寫及其意義正如王國維所說。作者從“昔人居”、耕者言所興發(fā)的悲慨、所領悟的哲理,固已超越了一人一事,不是個人的、偶然的,而是帶有普遍性、必然性的人間悲劇。
其五
這是《歸園田居》組詩的第五篇。它以一天耕作完畢之后,回家的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動做為描寫對象,來反映“歸園田居”后的另一個生活側面。
全詩可分做兩層。前四句為第一層,集中地描繪了還家路上的情景。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寫出結束了勞動,獨自一個人手持扶杖,懷著“悵恨”之情,轉回家去。但回家的道路坎坷崎嶇,荒蕪曲折。從表面看,他辛苦勞作一天,且孤獨無伴,只身奔家,難免悵然生恨。就深層涵意說,此詩意在抒寫欣然自得之情,那么,此“悵恨”二字,實具反襯下文歡快欣然的作用,若將《歸園田居》組詩做一整體閱讀,便會發(fā)現(xiàn)這里的開端“悵恨”,是緊接上詩憑吊丘壟荒墟,人生終當歸于空無的感嘆而來。“崎嶇歷榛曲”渲染出當時社會動蕩不安所致道路的荒涼和艱難,透露出時代特定背景的影象。
“山澗清且淺,可以濯吾足。”路上經(jīng)過清澈見底的山泉,洗洗沾染塵埃的雙腳,整天耕作的疲勞,也就隨之一洗而光,渾身變得舒坦自在起來。這兩句一掃“悵恨”之意,那么輕松自如,正是坦然自適心態(tài)的自然流露。托出歸隱之志堅持不改之意。“可以濯吾足”一句,出自古《滄浪歌》,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原是借滄浪之水的清濁為比興,形象地表達時清則仕,時濁則隱的意思。而陶淵明卻任憑澗水清澈見底,依舊用來“濯我足”,完美的顯示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委身自然、與自然相得相洽的質性。
最后六句為第二層,全力敘述歸家之后的一些活動。
“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過濾好自家新近釀好的熟酒,去濁存清飲用。并招來農家近鄰,同桌共飲,以“只雞”為肴,真是快慰無比。此二句詩,描畫出了隱逸詩人之宗的陶淵明,歸居田園之后的淳樸農家生活。他依躬耕壟畝維生,勿需醇醪美酒,山珍海味,只要有自釀之熟酒,自飼之家雞,邀上鄰友,共酌共飲,即已足矣。從中亦可見,作者與近鄰農戶,相處友善,往來密切的景況。
“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不知不覺間“日入室中暗”,日落西山,室內暗然,于是索興燃起根根荊草權當明燭。此句看似寒酸卻將詩人的瀟灑自如,自得其樂表現(xiàn)出來。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歡快之情涌滿心頭,在“歡”字下著一“來”字,自然傳神。黃文煥便又稱“‘來’字下得奇”。此情此景,引得詩人競怨起“夕”時短暫,興致難盡。那就索性不理時間的早晚,盡情暢飲。“已復至天旭”,直至旭日漸升天已放亮,方肯做罷,以寄其高遠之志,抒其胸中超然之情。
此篇在組詩中,取材獨特,既非描繪田園風光,亦非陳述勞動狀況,而是以傍晚直至天明的一段時間里的活動為題材,相當于今天所謂“八小時以外”的業(yè)余生活為內容,來表達他于田園居中欣然自得的生活情境。其視角新穎,另辟一境,與前四首連讀,可以見出組詩實乃全面深刻地再現(xiàn)出陶淵明辭官歸隱初期的生活情景及其心路歷程。
其六
“種苗在東皋,苗生滿阡陌。”這兩句敘事,顯得很隨意,是說在東皋種苗,長勢如何如何。但就在隨意的話語中,顯出了一種滿意的心情,他說這話好像是在欣賞自己的勞動成果。“雖有荷鋤倦,濁酒聊自適。”陶詩中有“帶月荷鋤歸”,“濁酒”云云是常見的語句?磥硭麑“荷鋤”并不感到是多大的重負,差不多習慣了。“日暮巾柴車,路暗光已夕。”《歸去來兮辭》有“或巾柴車”的句子。這兩句寫得很自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農家的生活本來就是如此自然。“歸人望煙火,稚子候檐隙。”《歸去來兮辭》有“稚子候門”的話。等著他的就是那么一個溫暖的“歸宿”,此時他的倦意會在無形中消釋了。這四句寫暮歸,真是生動如畫,畫面浮動著一層安恬的、醉人的氣氛。這就是陶淵明“田居”的一天,這一天過得如此充實、愜意。
“問君亦何為?百年會有役。”這是設問,自問自答,如同陶詩“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的句式。這與陶詩“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意思相似,表示了對勞動的重視。“但愿桑麻成,蠶月得紡績。”桑麻興旺,蠶事順遂,這是他的生活理想,正如陶詩所寫:“耕織稱其用,過此奚所須?”下面寫道:“素心正如此,開徑望三益。”“素心”,也就是上面所說的心愿。后面這一段通過設問,揭示陶淵明勞動的體驗、田居的用心,很是符合陶淵明的實際。
今《文選·江淹擬古三十首》收有這首詩,并被當作《歸園田居》的第六首。宋代大文豪蘇軾就以此為陶詩,還特舉“日暮”以下四句贊揚之,且寫了《和陶歸園田居六首》。而后世諸家以為此詩非陶淵明所作,當是江淹所作的擬陶詩。
【《歸園田居》后鑒賞】相關文章:
歸園田居鑒賞08-05
《歸園田居》鑒賞11-10
《歸園田居》詩歌鑒賞04-20
《歸園田居》古詩鑒賞12-19
《歸園田居》作品鑒賞03-22
歸園田居·其三鑒賞03-01
《歸園田居·其三》鑒賞03-22
歸園田居03-27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全文及鑒賞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