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郭沫若《爐中煤》鑒賞
《爐中煤——眷念祖國的情緒》是著名文學家郭沫若在日本留學時創(chuàng)作的一首新詩,寫于1920年,首次發(fā)表在1920年2月3日《時事新報·學燈》上。全詩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自己的深情和熱望,一層深似一層地表現(xiàn)了愛國的衷腸。這首詩風格豪放、明朗,音調(diào)和諧流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郭沫若《爐中煤》鑒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爐中煤
——眷戀祖國的情緒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負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負了我的思量。
我為我心愛的人兒
燃到了這般模樣!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該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該不嫌我黑奴鹵莽?
要我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樣的心腸。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棟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見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從重見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鄉(xiāng),
我為我心愛的人兒,
燃到了這般模樣!
鑒賞
《爐中煤》是一首飽含眷念祖國情緒的抒情詩。用詩人自己的話說:“五四以后的中國,在我心目中就像一位聰俊的有進取心的姑娘,她簡直就和我的愛人一樣!边@首詩就采取擬人的手法,用“爐中煤”的口吻向“心愛的人兒”祖國傾訴衷腸,抒發(fā)了對祖國的強烈熱愛之情,表達了甘愿為祖國獻身的愿望。
第一節(jié),詩人的形象就躍然紙上,“我”正向親愛的祖國訴說著那顆燃燒的赤子衷心,即使化為灰燼也絕不后悔遺憾。第二節(jié)“我”向祖國表白自己的心跡,雖然外表有些鹵莽,但胸中卻有“火一樣的心腸”希望不要被祖國嫌棄。接著,寫“我”的重生:本來也是棟梁之材,但被舊制度埋藏不能發(fā)揮,心中有委屈、苦悶、彷徨,不過,也正是“活埋”的痛苦使我變成發(fā)熱發(fā)光的煤,所以,僅有思念是不夠的,還應該有真誠的奉獻和犧牲,效力之機已來,“我”愿為祖國獻出一切。結尾與開頭形成復唱,前后呼應,將全詩推向高潮,是詩人愛國主義感情的凝聚點。
這首詩選自郭沫若的第一本詩集《女神》,寫于1920,一、二月間,發(fā)表在1920年2月3日《時事新報》的副刊“學燈“上。1919年“五四“運動在國內(nèi)爆發(fā),當時,郭沫若因為遠在日本,沒有能夠親身參加國內(nèi)“五四運動”,但是洶涌澎湃的革命浪潮同樣地沖擊著他,振奮著他。他看到了祖國的希望,祖國的未來,激發(fā)起對祖國無限的深情。激動之下,一氣寫成了這首詩。這首詩從主題到題材,從思想感情到表現(xiàn)手法,無不具有強烈的“五四”時代色彩。
這首詩通篇都是以爐里燃燒著的煤的口氣來抒寫的。所謂“爐中煤”,已經(jīng)由詩的副標題──“眷念祖國的情緒”所點明,只是一個比喻,實際上就是指詩人自己眷念祖國的那種感情。
詩人用擬物法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燒的“爐中煤”,又用擬人法把祖國比作“我心愛的”“年青的女郎”。全詩就建筑在這一組核心意象之上。全詩沒有一次出現(xiàn)“懷念祖國”的字樣,卻充分表達出詩人熱愛和懷念祖國感情的強烈和深切!盃t中煤”的意象具有豐富的審美意蘊
詩里用“爐中煤”的熊熊燃燒象征著詩人愿為祖國獻身的激情,這個比喻把感情的熱烈程度傳達出來了。透過通紅的煤火的形象,我們仿佛直接看到了詩人那顆愛國赤心,這顆心真象熊熊燃燒著的爐火一樣!懊骸币蝗紵饋恚瑫压夂蜔釒Ыo人間,自己卻化為灰燼,不保留任何東西。這也使我們有可能作出這樣的想象:詩人對祖國的熱愛是無代價的,只要祖國需要,詩人可以赴湯蹈火,萬死不辭。“爐中煤”黑色外表下“火一樣的心腸”象征勞苦大眾“卑賤.”的地位和偉大的人格,“爐中煤”既指“小我”,也指“大我”——詩人所代言的勞動人民,詩里還寫道: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棟梁”,過去“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總得重見天光”。這種寫法使作品更加真實,還包含著更深一層的雙關含義:用“煤”“活埋在地底多年”來象征詩人的愛國感情也曾經(jīng)長期深深地埋藏在心里。只有到了“五四”時期,這股感情才不可抑制地沖將出來,象“煤”一樣地“重見天光”。詩里寫的“自從重見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鄉(xiāng)”,這實在是詩人情不自禁的內(nèi)心流露。詩人在這里把個人命運跟祖國的命運交織在一起,表達了在新的時代想為祖國干一番轟轟烈烈事業(yè)的強烈愿望。也象征勞苦大眾中潛藏的改造世界的巨大能量將要釋放出來。
“女郎”這一意象暗示詩人對祖國的愛有如情愛一般熱烈,“年青”一詞則暗示了祖國在五四革命時代里充滿蓬勃向上的生機。這里將“五四”后新生的祖國比作“年青的女郎”已超越了一般的寬泛的愛國主義而上升到革命的、具有特定階收和時代內(nèi)涵的、思想高度,因為這個比喻,表現(xiàn)出作者對封建的落后的舊中國的否定和批判,對新生祖國的肯定和贊美,并從革命運動中看到了前途和光明。
這首詩構思自然新穎,詩人運用浪漫主義的獨特想象,以煤自況,寄寓著詩人以身許國、積極進取的愛國情懷,表現(xiàn)了當時知識分子的自我覺醒,也體現(xiàn)了詩人與時代精神的統(tǒng)一。
《爐中煤》把祖國比做“女郎”是吸取了我國傳統(tǒng)詩歌的精華做為養(yǎng)分,繼承和發(fā)揚了屈原《離騷》中美人香草之喻,使意境甘美濃郁,便于表達深深的眷念之情。
在中國的思鄉(xiāng)愛國的詩作中,《爐中煤》不是第一篇,也不是最后一篇,但它用情歌戀歌的方式來表達眷戀祖國的情緒,用煤的意象形象,生動,恰切,頗具現(xiàn)代感,這就使其成為思鄉(xiāng)愛國的詩篇中最具特色的一篇,郭沫若用以上富于獨創(chuàng)性的藝術手法吧“五四”青年愛國激情寫的既含“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纏綿繾綣,又有“亂世驚恐,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壯懷激烈,使詩“雄”“麗”并存。
創(chuàng)作背景
《爐中煤——眷念祖國的情緒》作于1920年1、2月間,當時詩人雖遠在日本,卻時時刻刻關注著祖國發(fā)生的一切。洶涌澎湃的五四運動浪潮同樣沖擊著他。他后來說:“‘五四’以后的中國,在我的心目中就和我的愛人一樣!鞈僮鎳那榫w’的《爐中煤——眷念祖國的情緒》便是我對于他的戀歌!
文學賞析
全詩四節(jié),大體上表達了作者三個方面的感情。
第一節(jié)作者把祖國喻為“年青的女郎”,叫一聲:“啊,我年青的女郎!”把具有幾千年的古老祖國比作“年青的女郎”,坦率、熱情而又突兀、新奇。可見,把祖國稱為“年青的女郎”,正是詩人對封建、落后的舊中國的否定,對五四運動以后新生祖國的贊美、謳歌。詩人以“我不辜負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負我的思量”,表達了自己與祖國兩情依依、心心相印的密切關系,既顯示了自己報國濟民的情意,又寄托了對祖國革命與運動繼續(xù)發(fā)展壯大的期望。
在第二、三節(jié)中,作者以煤自喻,“黑奴”“鹵莽”,不只是表現(xiàn)自己身份、地位之低下和性格的粗狂,詩人于此還寄寓著對被壓迫、被奴役的下層人民的同情和歌頌。同樣,從第三節(jié)“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棟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總得重見天光”等詩句中可以看到,這種憂郁的心情,對詩人對民族遭難、百姓受苦的憤憤不平的態(tài)度,跟詩人個人的抱負、才華、理想、志向?qū)沂苣ルy,精神苦悶,壓抑的內(nèi)心感受是完全不一致的。而“重見天光”四字,既表達了作者對五四運動的光明的渴求與贊頌,又傾訴了作為一個新時代的斗士的詩人對祖國的光輝前途、民族的發(fā)達興旺的希冀,以及詩人對自己“報國濟民”抱負的躍躍欲試的心情。
第四節(jié),由于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作者懷國思鄉(xiāng)之情更為強烈,所以在最后一節(jié)中,通過對首節(jié)四、五句的重復,進一步抒發(fā)了自己急于報效祖國的決心和熱情;末節(jié)的那個“燃”字,雖與首節(jié)用法相同,然顯而易見,其含義已有不同。前一個“燃”,是詩人在黑暗的長夜中的摸索探尋;而后一個“燃”,則強調(diào)了詩人在重見天光后的奮斗搏擊,這就使得全詩在樂觀、自信、高昂和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tài)中把情感推向了高潮。
這首詩的藝術形式與所抒情思十分和諧。從章法看,首節(jié)總述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第二節(jié)側重抒愛國之情,第三節(jié)側重述報國之志,末節(jié)與首節(jié)是復疊形式,將全詩情感推向高潮。從格式、韻律看,全詩每節(jié)5行,每行音節(jié)大體均齊;一、三、五行押韻,一韻到底;而各節(jié)均以“啊,我年青的女郎”一聲親切溫柔而又深情的呼喚起唱,造成回環(huán)往復的旋律美。詩情隨詩律跌宕起伏,韻味深長。郭沫若曾說:“詩歌還是應該讓它和音樂結合起來;更加上‘大眾朗誦的限制’,則詩歌應當是表現(xiàn)大眾情緒的形象的結晶。這首詩很好地體現(xiàn)了詩人的這一藝術追求。
名家點評
北京語言大學教授方銘:全詩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自己的深情,一層深似一層地表現(xiàn)了愛國的衷腸。這首詩風格豪放、明朗,格調(diào)和諧流暢。全詩每一節(jié)都是五句,開頭一句成為每一節(jié)的領句,第一節(jié)最后兩句與第四節(jié)最后兩句都有意重復,這就造成節(jié)奏鮮明、回環(huán)往復的詩美。形式整齊,通篇押韻。(《現(xiàn)代詩歌精品》)
武漢長江工商學院教授徐紹建:該詩節(jié)拍整齊、婉轉(zhuǎn)回環(huán),有一種割不斷的綿延情意,正好適合表現(xiàn)眷念祖國之情。(《大學語文(第4版)》)
河南科技學院教授周全星:詩歌運用比喻、擬人、報物、反復等多種藝術手法,塑造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增強詩人的感情濃度,將抒情主體和抒情對象有機結合在一起,更好地表現(xiàn)了詩歌的主題。(《新編大學語文教程》)
作者簡介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筆名有沫若,麥克昂等,四川樂山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家、劇作家、詩人。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學,后接受斯賓諾沙、惠特曼等人思想,決心棄醫(yī)從文,與成仿吾、郁達夫等組織“創(chuàng)造社”,積極從事新文學運動。郭沫若一生著述頗豐,詩歌與歷史劇的創(chuàng)作成就最大,主要有詩集《女神》《星空》《瓶》等,歷史劇《三個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漸離》等。
【郭沫若《爐中煤》鑒賞】相關文章:
郭沫若《爐中煤》05-01
郭沫若詩歌《爐中煤》12-26
郭沫若《爐中煤》全文賞析09-12
郭沫若的詩《商業(yè)場竹枝詞》鑒賞10-27
詩歌鑒賞中的鑒賞技巧03-25
溫庭筠《更漏子·玉爐香》全文及鑒賞07-20
郭沫若的詩集04-18
郭沫若的詩歌11-03
石榴 郭沫若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