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絕句古詩的解析總結
絕句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黃鸝:又稱黃鳥,雄鳥羽毛金黃色,雌鳥黃中帶綠,名聲婉轉,棲于高枝。白鷺:羽毛雪白、雙腿細長的能夠捕食魚蝦的一種水鳥。千秋:千年,謂年代久遠。東吳:長江下游南岸地區(qū)。
絕句是詩體名。絕句、律詩為唐代的今體林詩(后世稱為近體詩),以區(qū)別于古體詩。這首詩以“絕句”寫入詩題,又因同時有同體詩四首,所以合題為《絕句四首》,不令立體目。這首絕句為四首中的第三首。
這首七言絕句每一句各寫一種眼前的景物!皟蓚黃鸝鳴翠柳”黃鸝本棲息高枝,此時鳴與翠柳之上,古代詩詞中“于”字長被省略,如果補進去就是“鳴于翠柳”!按淞北砻髁~新綠春意漸濃,黃鸝在柳葉新綠的枝頭婉轉的發(fā)出嚦嚦的聲,顯示了春日風光。
“一行白鷺上青天”白鷺飛上高空,隨著春暖而更有勃勃生機。
“窗含西嶺千秋雪”,從窗框中望出去,西嶺的久積未消的雪清晰可見,好像就包含在窗框中一樣。
“門泊東吳萬里船”門前停泊的是萬里航行的東吳船,是駛向長江下游地區(qū)的,還是由下游駛下來的?長江雖長,航程雖遠,但江上船只總是往返行駛,無論是駛來的、駛去的,都使詩人想到沿長江而下,可至中游地區(qū)的襄陽,轉道可至故地洛陽;正因為如此,他系情于門前停泊的東吳船,對它產(chǎn)生遐想。
四句盡管都寫景物,但前兩句寫的景物以色彩(綠柳、黃鸝、白鷺、青天)、聲音(鳴、飛)、動靜顯示春光明麗,后兩句則以靜景(遠景、近景)暗示動意;禽鳥在春暖時節(jié)如此活躍,自己不能無動于衷的心思也得到映示。詩人的眼前景物當然不止這些,他把它們攝入詩中是有選擇的,因景生情、以情取景,這就是他的選擇準則。
杜甫的《絕句》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小詩。整首詩雖只有28個字,但字里行間卻洋溢著韻味無窮的美。
一、色彩美。
詩人展開語言的調(diào)色板,選用繽紛的色彩,將眼前的景物描繪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畫面,使它產(chǎn)生了誘人的魅力。黃鸝、白鷺、翠柳、青天,四種景物四種顏色,黃綠相間,白藍輝映,讀來怎不令人心曠神怡?怎不令人心情舒暢?
二、結構美。
這首詩巧妙地將數(shù)字運用于形象思維領域,既使詩在結構上渾然一體,又獲得了獨特的藝術魅力,給人一種神思馳騁的時空美。第一句“兩個”黃鸝,寫“點”,是近寫;第二句“一行”白鷺,寫“線”,是遠寫;第三句“千秋”雪,寫“面”,表明了時間;第四句“萬里”船,展現(xiàn)了空間。簡短四句詩,點、線、面相互交織;遠、近、時、空彼此對照,構成了這首詩內(nèi)在的結構美,耐人尋味。
三、意境美。
這首詩描寫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機勃勃的景象,抒發(fā)了作者難以抑制的喜悅之情。
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由近及遠,由低及高,寫的是動景,草堂周圍翠綠的柳樹上成對的黃鸝在歡唱,一派愉悅景象,有聲有色,構成了新鮮而優(yōu)美的意境。
后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由遠及近,寫的是靜景,作者身在草堂憑窗遠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積雪,低頭瞥見門外停著的來自萬里之外的東吳的船只,不禁喜上心頭。短短四句詩,卻描寫了諸多景物,遠近結合,動靜交錯。色彩明麗,有條不紊,勾畫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色的畫面,抒發(fā)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無比熱愛和愉悅的情感。
杜甫的《絕句四首(其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以下簡稱《絕句》)是婦孺皆知的名篇,幾乎人人成誦,而如何解讀其中的“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兩句,筆者認為有重新探討的必要。
這首小詩在各種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出現(xiàn),因此也在各種版本的教師教學用書中得到解釋。權威的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和《教案》的解釋是這樣的:透過窗子可以看到西山上千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著來自萬里之外的東吳的船只。綜合起來,編者還進行了如下的延伸:“萬里船”從空間上講,“千秋雪”從時間上說,詩人身居草室,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前兩句,黃鸝近景,白鷺遠景;后兩句,雪遠景,船近景。而這是不可能的,因為詩中的畫境是前后銜接的,即便是跳動的鏡頭也總有其內(nèi)在的聯(lián)系,不可能近、遠、遠、近的跳來跳去。
讓我們把第三、四句聯(lián)系起來分析一下吧。第三句說從窗里看到西山上的積雪,一個“含”字,顯示了透視的眼光,即,作者主要是看窗,連同四方形的窗口一起看到西嶺的雪峰。也就是說,作者是把西嶺之雪和方形的窗口放在一個平面上來欣賞,這“窗”如同油畫的框,而“西嶺千秋雪”則是框中的畫,“千秋雪”無非是說山很高,高得積雪終年不化。這么高的山可以像油畫一樣含在小小的“窗”中,可見“西嶺”之遠。
那么第四句就容易理解了。詩人欣賞過以窗為框的西嶺雪景之后,把眼光投向門外,又看到了奇觀:透過院門口,看到遼遠的水面上漂著東去的航船,那船因為太遠了,以致讓你感覺不出它在動,只像停泊在那里一樣。停泊在哪里呢?就停泊在院門的門框中間。這也是一種透視的眼光,即,作者把“萬里船”和院門口放在一個平面上來欣賞,以門口為畫框,則“萬里船”停泊其中,成為框中的畫。
這樣看來,杜甫這首詩所寫的景并不是“近、遠、遠、近”,而是“近、遠、更遠、極遠”。那為什么說“東吳萬里船”比“西嶺千秋雪”更遠呢?因為山高、水平,大凡觀山覺得近,觀水覺得遠。我們站在景山上看西山,覺得很近,其實遠在幾十、上百里之外;而站在長江大橋上望江面,覺得遠無盡頭,其實并沒有那么遙遠。
因此,我們可以說,作者只不過是在那里寫景,就像畫家隨便畫一張練筆的小幅水彩一樣,實在看不出什么微言大義。詩的精彩之處在于,詩人通過透視的原理來處理景物的遠近,從而顯出逼真的畫境。當然,給小學生講課,沒必要講什么透視,但也沒必要講實際上并不存在的對和平的向往之類的微言大義,只要把整幅畫面的意境給學生講準確、講清楚就是了。
【絕句古詩的解析總結】相關文章:
《夏日絕句》古詩解析08-03
精選絕句古詩09-28
絕句古詩09-21
絕句杜甫古詩08-04
絕句的古詩賞析07-15
古詩絕句《赤壁》10-26
杜甫的古詩絕句07-06
絕句杜甫拼音古詩09-04
古詩六言絕句05-11
描寫春天的古詩絕句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