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小學古詩的審美分析
隨意翻開小學語文教材便可以發(fā)現(xiàn)古詩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內(nèi)容,這些古詩多是千古傳誦的名家 名篇,既非常適合小學生閱讀,又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能吟”,學習古詩的作用可見一斑。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該抓住古詩這一教學內(nèi)容,通過古詩教學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引導學生從古詩中獲得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一、通過反復吟誦品味古詩的語言美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shù),古詩則是用最精粹的語言寫成的。因此,在古詩教學中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美,對于理 解古詩的思想內(nèi)容和寫作藝術(shù),以及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古詩的語言美,首先是指語言的音樂美。原始詩歌是原始人類在勞動過程中,為協(xié)調(diào)勞動節(jié)奏和激發(fā)勞動熱情的歌唱。它合乎樂曲的韻律、節(jié)奏,講究韻腳的合轍、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數(shù)、句數(shù)的整齊、均衡。因此,凡稱詩,即便不唱,誦讀起來也瑯 瑯上口,鏗鏘有聲,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樂感,讓人感受到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jié)奏美。如李白的《 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痹娭幸弧⒍、四句的“光”、“霜”、“鄉(xiāng)”押韻,但句內(nèi)平仄交錯,句間平仄相對,充分顯示出語言的音韻美。古詩的節(jié)奏五言詩與七言詩也截然不同,五言詩如李賀的《馬》:“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馬/ 踏/清秋!逼哐栽娙缋畎椎摹对绨l(fā)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 /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惫(jié)奏劃分各不相同,古詩的語言就顯示出一種疏密相間、緩急交替、整齊勻稱的節(jié)奏美。
古詩的語言美,還指語言的精確美、凝煉美。每首古詩的字數(shù)有限,因而詩人十分講究用詞的精當確切、 凝煉含蓄,有時一字一詞,包含極豐富的內(nèi)容。如李白的《望天門山》:“天門終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痹妼懱扉T山附近長江的雄偉景色,以簡潔的畫面,表現(xiàn)長江的磅礴水勢及天門山夾江對峙的險要,其中“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边@一句中的“出”和“來”化靜為動,惟妙惟肖地表現(xiàn)出地勢的險要,給人以動態(tài)美。
古詩的語言美,也表現(xiàn)在語言風格的多樣性上。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詩人,表現(xiàn)出不同的語言風格。如李白詩歌的豪放,杜甫詩歌的現(xiàn)實,白居易詩歌的通俗等,顯示出古代詩 人語言的不同風格之美。
教師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和理解古詩的語言美呢?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反復誦讀,體會出詩歌的音樂美、節(jié)奏美,然后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自己動手通過查閱資料弄懂詩中的詞義、句意,正確理 解詩的內(nèi)容和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導他們反復吟誦,進一步感受古詩的語言美。
二、通過啟發(fā)想象感受古詩的畫面美
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在評論唐代大詩人、畫家王維(摩詰)的《藍田煙雨圖》時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笨梢娫娕c畫是有共同點的。
詩與畫之所以能夠相通,是因為兩者有某些共同的審美特性,如詩與畫都具有色彩美、結(jié)構(gòu)美、韻律美、 意境美,等等。因此,唐宋許多著名詩人的詩句,常常被告人選作繪畫的題材。從小學教材中所選的古詩看, 其中不少堪稱“詩中有畫”的名篇。如楊萬里的《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 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詩人著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樹陰、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點,用清新活潑的語言 ,描繪了一幅靜謐、溫馨而富于生機的“泉池小荷”圖。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 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比娨痪湟痪,合起來則宛如一幅渾然一體的畫卷。其中 對景物色彩的描繪有鸝之“黃”,柳之“翠”,鷺之“白”,天之“青”,雪之“白”,還有暗含詩中的江之 藍、船之褐等。這些色彩絢麗的景物,遠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象。
詩和畫雖然有某些共同的審美特征,但是,畫是視覺藝術(shù),詩是語言藝術(shù),兩者的審美特征也有明顯的區(qū) 別。畫,是用線條、色彩、形體、構(gòu)圖等來表現(xiàn)的,具有直觀性;詩,是用語言描述的“無形畫”,具有間接 性。因此,教師在古詩教學中,必須通過語言這個媒介,啟發(fā)學生去想象,才能使學生感受詩中的畫面美。
怎樣啟發(fā)學生的想象,讓學生感受到古詩中的畫面美呢?首先,教師要善于運用幻燈、繪畫等輔助手段 。有些詩,通過觀看教學掛圖或幻燈片課件演示,能幫助學生感受詩中的畫面美,加深對詩的理解。如教學《詠柳》時,我先出示柳樹的圖片,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看到的柳樹,然后再學習古詩,學生能夠以自己描述的情景為依據(jù)展開想象,進而理解古詩的內(nèi)容,學習之后,再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描繪一幅柳樹的畫面,很容易使學生感受到古詩的畫面美。其次,教師要善于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描繪的是人們喜迎除夕,忙碌愉快的情景。教學時我啟發(fā)學生聯(lián)想自己過年時的心情,使他們腦子里呈現(xiàn)出喜悅的畫面,再介紹一些舊俗,學生會展開想象從而感受 到詩中的畫面美。其三,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去感受。如駱賓王的《鵝》:“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其中“紅”、“綠”、“白”、“清”等詞能引起視覺上的美感, “歌”有聽覺感受,“浮”、“撥”等動詞有觸覺感受。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運用眼、耳、鼻、皮膚等多種感 官去感受,學生就能感受到詩中有聲有色、有靜有動的畫面美。
三、通過理解詞句領(lǐng)悟古詩的意境美
意境是美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范疇。意,指作者的立意,即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繪的環(huán)境,包括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所謂意境,是藝術(shù)家的審美體驗、情趣、理想與經(jīng)過提煉、加工后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一種藝術(shù)境界。
就古詩而言,詩人往往將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寫的客觀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 情,從而創(chuàng)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隨著人的情感變化而變化的。正如清代吳喬在《國爐 詩話》中所云:“詩以情為主,景為賓,景物無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比缍鸥Φ摹洞和罚骸皣粕胶釉,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國家殘破,在詩人眼中,連盛開的花兒也會落淚,鳥兒的鳴囀也令詩人心悸?梢姂(zhàn)爭之亂給詩人帶來的傷害是巨大的。這兩句詩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構(gòu)成了風韻天成、含而不露的獨特的意境美。
“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古詩的意境美,是詩人在創(chuàng)作中的刻意追求。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也應該 十分重視引導學生領(lǐng)悟詩中的意境美。如何引導學生領(lǐng)悟古詩的意境美呢?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夫綴 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痹娙恕扒閯佣o發(fā)”,詩中蘊含著強烈的感情。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學生領(lǐng)會詩人的感情,進而領(lǐng)悟詩的意境美。具體說來,主要應做到以下三點:一、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動之以情,并通過自己動情激發(fā)學生動情,使學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響,使他們一同進入或歡欣或傷感的情態(tài)。這就要求教師講課的語言、表情、動作等富于感情,切忌無動于衷的一般講解。二、教師應根據(jù)每首詩的不同特點,從具體的語言文字出發(fā),啟發(fā)學生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感情。既要從一首詩的整體上去把握詩的感情,又要體會詩中某些詞句的感情色彩。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既要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體會詩人如何借描寫江畔雪景,借歌詠垂釣“寒江”的漁翁,來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發(fā)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心情 ,又要抓住“絕”、“滅”、“孤舟”、“獨釣”、“寒江”等詞語仔細品味,體會詩人的感情和用詞之精妙 。
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觀感受和客觀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為主觀感受的“意”又往 往寄寓在客觀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師在古詩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入其“境”,才能使學生“悟其神”,會 其“意”,領(lǐng)悟古詩的意境美。
四、通過探求意蘊理解古詩的哲理美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边@首《草》蘊含著“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扼殺的”的深刻 哲理。葉紹翁的《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边@是一首古 今傳誦的寫春景的名詩,它給人們以啟迪的哲理是: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 旺盛的生命力,任何人想壓制它都是不可能的。
然而,詩人表達哲理與哲學家闡述哲理的方式是有區(qū)別的。正如別林斯基所說:“哲學家用三段論法說話 ,詩人用圖畫和形象說話……一個用邏輯上的論證,而另一個則用圖畫罷 了!惫旁娫娙嗽谶M行創(chuàng)作時,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繪之中,或給人以鼓舞,或給人以啟迪,因而詩中暗含深刻的哲理。如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表面上寫廬山,然而,只要我們深入思索,就能悟到這樣一個哲理:對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觀察、了解,不局限于一隅之見,才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根據(jù)哲理詩的特點,要使學生理解古詩的哲理美,教師在教學中應處理好以下幾個關(guān)系:第一是情與理。哲理詩中的“情”與“理”,是詩人的情感與理性觀念的對立統(tǒng)一關(guān)系。不少古 詩往往通過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如李紳的《鋤禾》:“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彼粌H抒發(fā)了詩人無限的憤慨和同情勞動人民的真摯情感,而且道出了一個不可移易的真理 :人類社會的物質(zhì)財富,都是勞動人民辛勤勞動而創(chuàng)造的。教師在教這首詩時,既要引導學生體會詩中的感情 ,又要理解詩中情理交融的哲理美。第二是形與神。哲 理詩中形與神的關(guān)系,就是藝術(shù)形象與哲理的關(guān)系。哲理是藝術(shù)形象的靈魂,而藝術(shù)形象則是哲理的軀殼。哲 理總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教師應啟發(fā)學生由形悟神,探求詩中的意蘊,理解詩的哲理美。如王之渙 的《登鸛鵲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教師在教學時,既要讓學生感受 到詩中所描繪的祖國萬里河山的壯麗景色,又要引導學生理解蘊含于景色描寫之中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的深刻哲理。第三是理與趣。理與趣的關(guān)系,是詩中的理性內(nèi)容與審美特征關(guān)系的一種特 殊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哲理詩都具有“理趣”,既富于哲理性,又富于藝術(shù)趣味性。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欣賞詩的 藝術(shù)趣味,使學生在教師生動形象、理趣盎然的教學中理解古詩的哲理美。我想教師如只講生硬的“理”而忽視“趣”,學生是不會“買帳”的。
祖國文化源遠流長,古詩在我國文化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帶領(lǐng)學生走進古代藝術(shù)殿堂,去體會古詩的語言美,感受古詩的畫面美,領(lǐng)悟古詩的意境美,理解古詩的哲理美,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小學古詩的審美分析】相關(guān)文章:
關(guān)于從審美心境角度對古詩詞教學瓶頸的突破分析08-12
小學古詩審美教育的原則與方法有哪些06-27
關(guān)于古詩教學與審美教育08-19
王維山水詩的審美特征分析10-16
《寄人》古詩分析09-12
古詩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審美賞析05-08
古詩《江雪》的詩意分析07-06
分析楊萬里詩歌語言的審美特征07-04
古詩《題西林壁》教材分析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