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詩中月亮的作用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經(jīng)常接觸到古詩吧,古詩按內容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等。那些被廣泛運用的古詩都是什么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古詩中月亮的作用,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古詩中月亮的作用
“月亮”是歷代詩人寫不完的永恒題材。像晉代:陶潛《歸園田居》“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唐代: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宋代: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雖然同是寫“月”,但月在詩中的功能卻迥然不同。月究竟有多少功能?在古詩詞中大概有三種。
一、表時間!对娊(jīng)·君子于役》中寫“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歸?”這句詩的意思是“丈夫被國君征去服役,將外出很久,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與他重聚!边@里的“不日不月”意思是“不可以用日月計算”表時間長久。同樣,陶潛的歸園田居中有這樣一句“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帶月”是“披星戴月”的意思,在這里指夜晚。
二、月還有烘托氣氛的功能。李煜的《相見歡》中“月如鉤”兩句寫登樓所見的景色,抬頭新月如鉤,低頭桐陰深鎖,寫景逼真而凄情尤甚。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先寫作者夜泊秦淮河時所見景色。即寒涼的秦淮河上彌漫著朦朧的水霧,清冷的月色籠罩著沙灘,景物顯得凄迷而冷寂。詩人先把人帶到一種特定的環(huán)境氣氛中,給人以強烈的吸引和感染。同時,這暮色迷茫的景物描寫也映襯出了作者凄涼感傷的心境。
三、“月”還有達意抒情的功能。借明月抒發(fā)感情是詩文中常用的一種藝術手段,但縱觀千古,我最欣賞的還是李白對月的描寫。月亮本是無情物,并不能表達任何感情,但李白卻賦予明月以生命,使之人格化,把它看成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能傳達友情的友好使者。如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寫道“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便是如此?纯刺炜丈厦髟赂邞,光照大地,你和我天南地北各居一方,不能見面,但都可以看見天上的明月,那我就把這一顆關注你的“愁心”寄給明月,讓它時刻陪伴著你,隨你直到偏僻的異鄉(xiāng)。這里四處漫游的李白沒有忘記貶謫途中的友人,借明月來表達自己對朋友的一顆誠摯之心,借明月來表達自己對友人的一種問候之情。李白在這首詩中,對月的構思新奇,對月形象的描寫也非常美妙。難怪清代沈德潛在評論這兩句詩時說:“即‘將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杯’意,出以搖曳之筆,語意一新。”這種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體現(xiàn)了李白詩歌清新、飄逸的風格特點。
古詩的意境作用
在古詩教學中,我們不能只注重詞語的注釋,詩句的翻譯,以及對全詩的背誦和默寫,而忽視了古詩教學語言精練,節(jié)奏明快,音樂感強以及形象思維豐富、感情色彩濃厚的特點,以致放松了對詩的意境教學,影響了學生對古詩藝術真諦的感受,束縛了學生的審美鑒賞和創(chuàng)造力,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我們要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強古詩的意境教學。
一、簡介寫作背景,讓學生置身于詩的意境
古詩“寄意、抒情”,我們可通過作者及其所處的時代背景,讓學生置身于當時詩人所處的那種環(huán)境,使學生設身處地,感同身受,言猶己出。如教宋代詩人陸游的《示兒》時,通過寫作背景的介紹,讓學生深切感受到,詩人臨終的這篇以詩寫成的遺囑,概括的道出了自己一生的心事:對南宋統(tǒng)治者的屈辱求和,偏安江南的無窮悲憤,對收復中原,統(tǒng)一祖國的熱烈向往和堅定的決心,從而更深切地揭示了詩的內涵。
二、使用直觀圖景,引導學生進入詩的意境
古詩的意境,絕大多數(shù)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們在教學時,可利用現(xiàn)有的插圖,仿制的幻燈片或根據(jù)詩的內容繪制的詩意圖,再現(xiàn)形象,使學生觸景生情,進入詩的意境。如教《所見》這首詩時,畫面以詩的內容為背景,一片森林濃蔭覆地,一位牧童騎在牛背上,悠閑自得,再配上一段《牧童短笛》音樂片段,在它的前面插入一段山歌及山歌的回蕩后,后面插入一段知了叫聲,這樣就有助于幫助學生進入小詩所設的情景,使學生在領會詩的意境時,不知不覺中完成由學生到牧童的角色換位。
三、指導表情朗讀,深入體會詩的意境
古詩的詩韻和結構一般都合乎一定的韻律和節(jié)奏,我們在古詩教學中,要十分重視指導學生的朗讀,特別是指導學生表情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體味詩的意境,如教學《詠柳》,為了領會“妝”、“垂”“裁”、“似剪刀”這些詞,先讓學生仔細體味這些詞的含義及作者的煉詞藝術,通過指導,反復吟詠,使學生腦海中逐漸展現(xiàn)一幅圖景,微風吹來,嫵媚的柳條舒展開來,讓人看了心情舒暢,驚嘆自然的力量是多么的神奇,而且朗讀時贊美之情溢于言表。
四、啟發(fā)想象,感悟詩的意境
想象是學生探求知識的一種重要的能力,在古詩教學中,我們讓學生插上理想的翅膀,使他們在詩中的意境中遨游,真正感悟詩的意境,理解詩意。如教《所見》,對“忽然閉口立”進行討論,牧童在什么地方?從書上插圖可知牧童立在地上,有的同學卻認為立在牛背上,可知牧童立在牛背上也是完全可能的,因為牧童非常想捉知了,站在牛背上似乎比地上更方便捕捉,根據(jù)作者描述的情景進行合理想象,只要符合詩的意境都可以成立,這也是我們學習古詩的樂趣,只有按要求進行訓練,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那么,怎樣進行基礎訓練,最后啟發(fā)學生想象合理的結局,牧童想捉知了,他的神情由動態(tài)轉入靜態(tài),是一剎那的,全詩也要戛然而止,那么牧童捕蟬結局如何呢?我便啟發(fā)學生想象,牧童是怎樣走近蟬的?怎樣捕捉?捉到了沒有?若捉到了會怎么樣?若沒有捉到呢?可能是垂頭喪氣,邊走邊留心察看樹上有沒有蟬鳴;也可能牧童惋惜片刻,又笑而向前,進入“牧童騎黃牛,隔聲震林域”的意境,這樣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加深了對詩的內容的理解。
總之,古詩的意境教學非常有助于學生理解詩本身的內在含義,也有助于教師的教學,我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出適合自己學生的方法,讓學生在古詩的學習中找到學習語文的樂趣。
【古詩中月亮的作用】相關文章:
李白詩中的月亮意象07-30
木蘭詩中的修辭手法及其作用06-23
陶淵明詩中的名句09-04
木蘭詩中的主旨11-15
古詩中的風花雪月06-29
木蘭詩中頂真09-16
古詩中各類之最07-23
論李白的詩中酒10-03
李商隱詩中的蠟燭意象06-26
古詩中的風花雪月的詩句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