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浣溪沙原文及賞析大全
浣溪沙,原為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此調(diào)分平仄兩體,字數(shù)以四十二字居多,另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兩種。下面我們來看看浣溪沙原文及賞析,歡迎閱讀。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 1
原文:
錦帳重重卷暮霞。
屏風曲曲斗紅牙。
恨人何事苦離家。
枕上夢魂飛不去,覺來紅日又西斜。
滿庭芳草襯殘花。
譯文
卷起映照著晚霞的重重錦繡帳板,在曲曲的屏風旁無聊地擊打著拍板,失意者因為什么事離開了家。
夢魂中也到不了所思念的人身邊,一覺醒來太陽開始西斜快要落山了,滿院的'芳草襯托著殘花。
注釋
浣節(jié)沙:浣節(jié)沙,詞牌名,原為唐代教坊曲名。分平仄兩體,字數(shù)以四十二字居多,另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兩種。
屏風:室內(nèi)隔扇,以木為之,多有雕繪。
斗紅牙:競拍紅牙演唱也。斗,此指競相演奏。紅牙,紅木拍板,演奏時用以節(jié)樂。
恨人:失意抱恨者。此處作者自指。
芳草:這里比喻遠行的丈夫。
殘花:暗喻因相思過度而憔悴不堪的女主人公。
賞析:
這首詞中詞人將自己比作“恨人”,當為哲宗紹圣元年(1094)后眨謫在外所作。詞人身在客中,面對筵宴,不但不能解除愁苦,反而更增愁悶,于是寫下了這首詞。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 2
浣溪沙·消息誰傳到拒霜
消息誰傳到拒霜?兩行斜雁碧天長。晚秋風景倍凄涼。
銀蒜押簾人寂寂,玉釵敲竹信茫茫。黃花開也近重陽。
古詩簡介
《浣溪沙·消息誰傳到拒霜》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創(chuàng)作的一首詞。該詞運用了渲染法和點染法。詞的上片描寫深秋遠眺之景,下片寫女子在屋內(nèi)百無聊賴,俱表現(xiàn)了盼望情人歸來的心情。全詞亦情亦景,交織渾融,表達了詞人對昔日情人的思念之情。
翻譯/譯文
究竟是誰傳來消息說木芙蓉花開的時候那人就會歸來?長天一色,兩行大雁緩緩斜向南飛去,晚秋的景致益發(fā)凄涼。
蒜頭形的銀制簾墜壓著簾子,有人寂寞地獨坐閨中,玉釵輕輕敲著竹,而心中的人蹤跡杳無,菊花又盛開了,眼看重陽就要近了。
注釋
、配较常禾平谭磺虼呵飼r期人西施浣紗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詞牌名,又名“浣溪紗”“小庭花”等。此調(diào)有平仄兩體。全詞分上下兩片,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音節(jié)明快,句式整齊,易于上口,為婉約派與豪放派多數(shù)詞人所常用。
⑵拒霜:木芙蓉花,俗稱芙蓉或芙蓉花,仲秋開花,耐寒不落,故名。
、倾y蒜:銀制的蒜形簾押。蘇軾《哨遍·春詞》:“睡起畫堂,銀蒜押簾,珠幕云垂地!
、扔疋O敲竹:用玉釵輕輕敲竹,表示心事難耐,借以排遣愁懷。唐高適《聽張立本女吟》:“自把玉答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一作“玉釵敲燭”。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作于康熙年間。詞人在重陽節(jié)到來之時,為了抒發(fā)對往日情人的`思念之情,故作下此詞。
賞析/鑒賞
文學鑒賞
從詞的內(nèi)容來看,這是寫重陽節(jié)到來,詩人又深切地懷念起往日的情人來了,他彷徨不安,躊躇難耐,遂賦此以排遣孤寂無聊的幽情。值得注意的是詞全從對方落筆,這就加倍地表現(xiàn)出他那強烈而深摯的懷念之情。
這首詞上片寫室外秋景及心境:拒霜花開,斜燕南飛,而征人消息杳然,無人傳遞,倍感秋色凄涼。此處秋景其實清爽:拒紅霜,晴空碧,雁斜飛,并無黯淡之狀。元代白珽《西湖賦》云:“秋榮不淡,拒霜已紅!比欢拒饺匦灶H耐寒,且能“千株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保ㄌK軾《和陳述古拒霜花》),雖時至晚秋而紅艷如故。唐李群玉《九日》詩云:“半嶺殘陽銜樹落,一行斜雁向人來!秉S昏殘陽,斜雁向人,色彩昏暗,氛圍悲涼;而此處則是碧空如洗,天闊氣清,斜雁南飛,氛圍開朗。思婦眼中之秋景乃“有我之境”:或許征人有約中秋返家團聚,此時拒霜已開,不見人歸,雖花紅而難令伊人心暖;常言鴻雁傳書,如今雁群斜飛未傳征人消息,雖天碧亦是傷心碧,只能令伊人心傷。因此,凄涼的并非秋色,實乃思婦心境。
下片寫室內(nèi)情形及愁緒:簾幕低垂,因以銀蒜相壓而紋絲不動,伊人寂寞難熬,只能以玉釵敲竹派遣煩愁。敲竹的細節(jié)刻畫乃詞人獨創(chuàng),此處伊人以玉釵敲竹,其聲極不堪,其情更愁慘,確是奇絕之筆。結(jié)局寫菊花盛開,時近重陽,征人歸期乃“信茫!保扰c首句意象呼應(yīng),又啟人聯(lián)想:伊人獨守閨房,心境凄涼,愁思如縷,已是“人比黃花瘦”。(李清照《醉花陰·九日》)全詞景情俱到,亦情亦景,交織渾融,讀起來凄涼孤苦,使人惆悵不歡。
這首詞在意象使用上主要采用了渲染法,尤其是對“秋”的渲染。不知何時,思念的人在遠方傳來消息說秋天會回到她的身邊,于是秋就超出本身作為季節(jié)的含義,成為了相見的時間,成為期盼的季節(jié)。這詞中首先是“拒霜”花開,然后“兩行秋雁”,后更直接說“晚秋風景”、“黃花開”以及“近重陽”,這些都在刻意點染季節(jié)。可以說這首詞是通過渲染秋來突出愁,要表達的正是期待落空的愁思。
除用渲染法表達情感外,詞中還恰如其分地運用了點染法,對“閑”進行了很好的點染。下片三句中人寂寞凄涼,萬事無心,百無聊賴,無盡空虛,尤其是“玉釵敲燭”一句,表現(xiàn)的何等空虛。詞中通過渲染和點染的結(jié)合,表現(xiàn)出客觀世界的“秋”以及淺層內(nèi)心世界的“閑”,從而將深層次的“凄涼”表達出來。
名家點評
著名漢學家、紅學家吳世昌《詞林新話》:“此必有相知名菊者為此詞所屬意,惜其本事已不可考!
清代文學家顧貞觀:“容若詞一種凄婉處,令人不忍卒讀!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 3
原文:
浣溪沙·昨夜新看北固山
[近現(xiàn)代]王國維
昨夜新看北固山,今朝又上廣陵船。金焦在眼苦難攀。
勐雨自隨汀雁落,濕云常與暮鴉寒。人天相對作愁顏。
譯文
昨夜才游覽了壯麗的北固山,今朝又登上了去揚州的客船。最遺憾的是,金山、焦山入望不遠也無法攀登。
一陣暴雨隨著沙汀上的雁行降落,濃濕的云層下暮鴉歸飛,更覺荒寒。人和天,無言相對,彼此都充滿著愁緒。
注釋
浣溪沙:原為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此調(diào)分平仄兩體,字數(shù)以四十二字居多,最早采用此調(diào)的是唐人韓偓,通常以其詞《浣溪沙·宿醉離愁慢髻鬟》為正體。正體雙調(diào)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韻,下片三句兩平韻。
北固山:在江蘇鎮(zhèn)江市東北江濱。北臨長江,山壁陡峭,形勢險固,因名北固。有甘露寺、清暉亭、凌云亭等古跡。
廣陵:揚州的別名。
金焦:金山和焦山。金山在鎮(zhèn)江西北。焦山在鎮(zhèn)江東北長江中,聳立于滾滾波濤中,氣勢雄偉,有定慧寺、吸江樓等古跡。
汀雁:雁常棲息于沙汀中,故云。
濕云:溫度很大的云。
人天:人與天。
賞析:
“昨夜新看北固山,今朝又上廣陵船。金焦在眼苦難攀”,三句接連天出了四個地名,而且都是旅游勝地,初看給人一種游玩山水的感覺,細看卻并非如此。首先到了京口北固山卻只能“看山”而不能登山,這是一層遺憾。其次,縱然看山未能在白天而是晚上,這又是一種遺憾。而離開鎮(zhèn)江的時候,有名的金山和焦山就近在眼前,卻無緣享受登山之樂,這是第三層遺憾。這三句,完全是敘事的“賦”筆卻又非單純敘事。
“勐雨自隨汀雁落,濕云常與暮鴉寒”,是在船中所聞所見。這兩句看似單純天景,其實是情景交融,浸透了作者的'主觀感受。因為雁與鴉都是大自然中的生命,都有求生的需求,看著它們遭受大自然風雨的打擊。就使作者聯(lián)想到人在謀生的奔波勞苦所受的打擊。
“人天相對作愁顏”仍是天實:羈旅悲哀是人的愁顏,陰雨打開是天的悉顏。但在天實的同時,這種人天相對而愁的情景又給讀者以更多的聯(lián)想。
這實在是一種對人生很悲觀的態(tài)度,而這首詞就流露出作者的這種人生態(tài)度。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 4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注釋】
、判扉T:即徐州。
、浦x雨:雨后謝神。
、求夯涿,一作蔌蔌,音義皆同。
、瓤壾嚕撼榻z之具?墸蛔骼R,把蠶繭浸在熱水里,抽出蠶絲。
、膳R拢核蛞轮。這里泛指用粗麻織成的衣服!稘h書.食貨志》有貧民常衣牛馬之衣的話。
、事疾瑁合腚S便去哪兒找點茶喝。漫,隨意,一作謾。
【譯文】
棗花紛紛落在衣襟上。村南村北響起車繅絲的聲音,古老的柳樹底下有一個穿牛衣的農(nóng)民在叫賣黃瓜。
路途遙遠,酒意上心頭,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艷陽高照,無奈口渴難忍,想隨便去哪找點水喝。于是敲開一家村民的屋門,問:可否給碗茶?
【賞析】
這首《浣溪沙》詞是蘇軾43歲在徐州任太守時所作。公元1078年(元豐元年)春天,徐州發(fā)生了嚴重旱災(zāi),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蘇軾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組詞《浣溪沙》,共五首,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鄉(xiāng)間的見聞和感受。藝術(shù)上頗具匠心,詞中從農(nóng)村習見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現(xiàn)了淳厚的鄉(xiāng)村風味。清新樸實,明白如話,生動真切,栩栩傳神,是此詞的顯著特色。此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這首詞中所寫的景,并不是一般情況下通過視覺形象構(gòu)成的統(tǒng)一的畫面,而是通過傳入耳鼓的各種不同的音響在人意識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組聯(lián)續(xù)不斷的影象。
簌簌衣巾落棗花從棗花落到衣巾上的聲音開端,反映了一位關(guān)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對雨后農(nóng)村新景象的喜悅之情。作者在謝雨道上,經(jīng)過長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簌簌之聲傳來耳際,并好像有什么東西打在身上和頭巾上。這時,他才意識到:這是棗花落在身上。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音是輕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卻是那么真切。接著,耳邊又傳來吱吱呀呀的聲響,越往前走,這響聲便越濃,從南,從北,從四面八方傳來,不用看也不用問,這是作者熟悉的繅車的響聲。村南村北概括繅車聲,說明作者聽得多么認真,多么細心,多么興奮。從響聲中,作者意識到,他已進入村中了。這時,突然一陣叫賣聲傳入耳鼓,定睛一看,原來是一位披著牛衣的農(nóng)民坐在古老的柳樹蔭中,面前擺著一堆黃瓜。牛衣古柳,作者換一個角度來寫他對蔬菜豐收的喜悅心情。三句話,三個畫面,似乎東鱗西爪,毫無聯(lián)系。可是用謝雨的路上這條線串起來,就讓人感到這幅連環(huán)畫具有很強的立體感。這一組畫面,不僅色彩美,而且有音樂美。無論是簌簌的落花聲,嗡嗡的繰車聲,還是瓜農(nóng)的叫賣聲,都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生動地展現(xiàn)出農(nóng)村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上片寫的是農(nóng)村生產(chǎn)勞動的繁忙景象,下片轉(zhuǎn)入寫求雨途中行路的艱辛,突出作者的感受和意識活動。酒困路長惟欲睡是對上片的補充。在結(jié)構(gòu)上,這一句又是倒敘,它說明前三句之所以從聽覺方面來寫,主要是因為酒意未消,路途遙遠,人體困乏,故而寫下來的只不過是睡眼朦朧中聽來的片斷,并非是視覺構(gòu)成的完整統(tǒng)一的畫面。日高人渴兩句,雖然寫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農(nóng)民家里覓水的意識活動,但同時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節(jié)、隨遇而安的性格特征。走了一村又一村,這時已是日高天熱,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來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試問一詞用得十分講究,既寫出了作者滿懷希望想討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擔心農(nóng)忙季節(jié),農(nóng)家無人,自己不便貿(mào)然而入的心情。信筆寫來,不事雕琢,但卻栩栩如生,刻畫出一位謙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將一位太守與普通農(nóng)民的關(guān)系寫得親切自然。敲門試問野人家,詞到這里就戛然而止了。詞人敲門的結(jié)果怎樣呢?喝到茶沒有?農(nóng)民是怎樣招待他的呢?詞中未作一個字的交代,留給讀者去想像,更是余味無窮。這就是古典詩詞中所講究的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作者為何要敲門試問呢?1.他是一個體恤民情、愛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謙和有禮,不會貿(mào)然闖入農(nóng)家;2剛剛在旱災(zāi)后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試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浣溪沙》詞中簌簌衣巾落棗花一句,實為棗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興》一詩中有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原意為: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主賓倒置的同時,賓語香稻粒、碧梧枝還被拆開分屬主賓位置。對于古典詩歌詩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說:詩家例用倒句法,方覺奇峭生動。
《浣溪沙》全詞有景有人,有形有聲有色,鄉(xiāng)土氣息濃郁。日高、路長、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現(xiàn)旅途的勞累,但傳達出的仍是歡暢喜悅之情,傳出了主人公縣令體恤民情的精神風貌。這首詞既畫出了初夏鄉(xiāng)間生活的逼真畫面,又記下了作者路途的經(jīng)歷和感受,為北宋詞的社會內(nèi)容開辟了新天地。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 5
【原文】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翻譯】
聽一曲以新詞譜成的歌,飲一杯酒。去年這時節(jié)的天氣、舊亭臺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陽西下了,不知何時會再回來。
無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見過的燕子,如今又飛回到舊巢來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園中落花遍地的小徑上惆悵地徘徊起來。
【作者】
晏殊(991-1055),字同叔,臨川(今屬江西)人。七歲能文,十四歲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宋仁宗時官至同平章事兼樞密使,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名臣皆出其門下。卒謚元獻。他一生富貴優(yōu)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臺、花前月下,而筆調(diào)閑婉,理致深蘊,音律諧適,詞語雅麗,為當時詞壇耆宿。有《珠玉詞》。
【賞析】
古代高級士大夫的優(yōu)雅的生活情趣跟現(xiàn)代人的生活相隔很遠,要十分真切地理解它恐怕是很困難的。不過,在古詩詞中我們對此尚能有所感受,雖然不必視之為效仿的對象,卻可以從中體味到一種特殊的人生經(jīng)驗。晏殊的《浣溪沙》詞便是一個恰好的例子。
晏殊的一生可以算是特別順達。他自幼就是有名的神童,14歲中進士,在仕途上不斷升遷,歷任要職,53歲時官居宰相(樞密使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晏殊不是一個進取心很強的人,而北宋前期政局也較為平穩(wěn),于是他就成為一位典型的“太平宰相”。雖然在政治上沒有什么突出的建樹,但在選賢任能方面很受人稱道,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宋祁等名臣均曾受到他的賞識。同時晏殊又是一位淵博的學者和富于才華的詞人,他的府第一度成為高雅之士匯聚的文藝沙龍。對古代讀書人來說,這樣的人生經(jīng)歷應(yīng)該說是可以感到滿足了吧。
由于這種特殊的經(jīng)歷和溫文爾雅的個性,晏殊的詩詞形成一種明顯的風格,就是在清淡雅致的面貌下蘊涵著富麗之氣,溫潤圓融,雍容華貴。據(jù)記載,晏殊曾經(jīng)譏刺有些人喜歡堆砌金玉錦繡字面以夸耀富貴,說那其實是“乞兒相”。他覺得自己所寫的像“樓臺側(cè)畔楊花過,簾幕中間燕子飛”之類,才真正是富貴氣象(吳處厚《青箱雜記》)。這里面的道理是可以體會的。
《浣溪沙》詞描寫的就是那種高級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形!耙磺略~酒一杯”,是說在家中宴飲,聽歌女演唱。宋代高級士大夫家中多蓄養(yǎng)歌伎以供娛樂,晏殊也不例外。與常人不同之處,是他喜歡讓歌女唱他自己寫作的歌詞,自我欣賞!叭ツ晏鞖馀f亭臺”,說這個春暮時分,天氣與去年相似,園中樓臺亭閣,也是往年景象。生活是如此安閑平靜,似乎一切都沒有變化。――然而,真的一切都沒有變化嗎?“夕陽西下幾時回?”又是一日將盡,太陽在黃昏中落下,盡管明天它還會從東方升起,但那不再是今天的太陽。時光不斷流逝,生命也隨著不斷流逝。
你如果明白“夕陽西下幾時回”是一個什么樣的提問,也許會突然想起曹操《短歌行》中的名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晏殊要說的正是這樣一個古老的話題,只是曹操的詩句短促有力,所表達的情緒慷慨激昂,而晏殊的詞卻寫得委婉而平靜,他不愿意顯示出激動和不安的心情。在這里“去年天氣舊亭臺”一句意味深長,它并不像有些人解釋的那樣是對往昔的緬懷,而是借不變的景象寫出世界永不停息的變化,以永恒的尺度量出人生的有限。你想,一切猶如往日,可是往日到哪里去了?
轉(zhuǎn)入下闋,“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是晏殊深感自得而千古傳誦的'名句。其美妙之處可以從好幾個層次來解析:從對偶技巧來說,兩個單句本身都是淺顯而接近口語的,并無特別雕琢之處,而形成對仗卻工整而精巧;從所表現(xiàn)的內(nèi)涵來說,它既寫出了眼前的實景,又蘊含了耐人尋味的哲理。花總是要落去,時光的流逝無從阻止,生命必然走向衰殘,這是無可奈何的;但盡管美景不再,“繁華有憔悴”,也并不意味著這之后只剩下虛空和荒蕪,燕子依舊翩翩歸來,呢喃作語,給人以另一番欣慰。理性的作用使詞人不致一味沉溺在人世無常的空幻感中,而是同時也看到萬物常新,為之欣然有喜。這種兼天然與工麗、寫實與暗喻于一體的對句,最能顯示漢語的魅力,十分難能可貴。
終了,“小園香徑獨徘徊”,這是一個沒有結(jié)束的動作,它把詞人愛惜歲華、流連光景的情愫以緩慢的節(jié)奏延展開來,形成悠長的余韻。
在這首詞中,沒有描述任何特殊的事件,也沒有抒發(fā)任何令人激動的情感,它表現(xiàn)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閑愁”。這種“閑愁”和強烈的哀愁不同,它不是由實在的原因所引發(fā),無關(guān)生理的痛苦,也不牽連重大的現(xiàn)實利害關(guān)系,而只是一種無端而來的惆悵的傷感,帶著輕柔而縹緲的氣質(zhì)。但它往往升起于心靈的深處,和生命的根本缺憾相關(guān)聯(lián),所以它又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古典詩詞中的“閑愁”常常是很優(yōu)美的,因為它在述說生命的缺憾時,更多地關(guān)注著世界的美好,令人對他們在世間所得到的有限時光有更多的憐惜。
當然,“閑愁”也是優(yōu)越的生活境遇和敏感的心靈的產(chǎn)物。性情粗莽的人只有大喜大悲,不能從美麗的事物中品味人生的憂郁,而憂念饑寒的人首先要解脫現(xiàn)實的愁苦,哪里“閑”得起來?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 6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風吹斷馬嘶聲,深秋遠塞若為情!一抹晚煙荒戍壘,半竿斜日舊關(guān)城。
古今幽恨幾時平!——清代·納蘭性德《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向著北方邊疆一路前行,凜冽的北風吹散了駿馬的嘶鳴。在遙遠的邊塞,蕭瑟的深秋季節(ji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落日時分,一抹晚煙荒涼蕭瑟的營壘上,半竿紅日斜掛在舊時關(guān)城,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來金戈鐵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注釋
浣溪沙:詞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雙調(diào)四十二字,五平韻。
那畔:那邊。
若為:怎為。
荒戍壘:荒涼蕭瑟的營壘。戍:保衛(wèi)。
賞析
該詞上片“身向”句說明行程遼遠。“北風”句片寒風吹來,滿耳盡是馬嘶之聲。然后作一小結(jié)。下片“一抹”二句寫眼前景色,末句畫龍點睛,指出了這首詞傾主旨在于“境今幽恨”。全詞情景交融,結(jié)尾處更是點明主旨,風強語意,抒發(fā)情感。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點明此行之目傾地,很容易聯(lián)想起同是納蘭傾“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guān)那畔行”。“北風吹斷馬嘶聲。”“北風”言明時節(jié)為秋,亦稱“秋聲”。唐蘇颋《汾上驚秋》有:“北風吹白云,萬里渡河汾。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邊地北風,從來都音聲肅殺,聽了這肅殺之聲,只會使人愁緒紛亂,心情悲傷。而納蘭在此處云“北風吹斷馬嘶聲”。聽聞如此強勁,如此凜冽傾北風,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難依他會感慨“深秋遠塞若為情”。
“一抹晚煙荒戍壘,半竿斜日舊關(guān)城”以簡境疏墨之筆勾勒了一幅充滿蕭索之氣傾戰(zhàn)地風光側(cè)面。晚煙一抹,裊然升起,飄蕩于天際,營壘荒涼而蕭瑟;時至黃昏,落日半斜,沒于旗桿,而關(guān)城依舊。詞中傾寥廓傾意境不禁讓人想起王維傾“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以及范仲淹傾“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故而張草紉在《納蘭詞箋注》前言中言,納蘭傾邊塞詞“寫得精勁深雄,可以說是填補了詞作品上傾一個空白點”。然而平心而論,無論是“一抹晚煙荒戍壘,半竿斜日舊關(guān)城”、“萬帳穹廬人醉,星影要搖欲墜”,還是“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guān)那畔行,夜深千帳燈”,納蘭都不過是邊塞所見所歷傾白描,作者本身并沒有傾注深刻傾生命體驗,這類作品傾張力無法與范仲淹“塞下秋來風景異”同日而語。不過,納蘭傾邊塞詞當中那種漂泊傾詩意傾自我放逐感傾確是其獨擅。比如該篇傾結(jié)尾“境今幽恨幾時平”,極寫出塞遠行傾清苦和境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關(guān)外傾流人凄楚哀苦傾呻吟,又不是衛(wèi)邊士卒萬里懷鄉(xiāng)之浩嘆,而是納蘭對浩渺傾宇宙,紛繁傾人生以及無常傾世事傾獨特感悟,雖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勝真誠,其感不勝拳摯。
歷史原因與環(huán)境原因以及詞人自身傾性格交織在一起,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這一曲邊塞蒼歌。全詞除結(jié)句外,均以寫景為主,景中含情,納蘭傾一草一木皆有靈性:雖然作者一直未曾直接抒發(fā)要表達傾情感,但人們從字里行間揣摩出作者傾感受!按禂唷倍謱懕M了北國秋冬之險惡,“若為情”傾發(fā)問中帶出了作者對到任傾迷茫與不安。環(huán)境險惡,前途未卜,納蘭胸中風起云涌:懷境之心,戀鄉(xiāng)之情,憂慮之思,紛紛擾擾難以平靜。此時邊關(guān)傾云煙、堡壘、落日均染上了情緒傾色彩。整個邊關(guān)不再是唐人筆下傾雄渾、蒼涼、悲壯,取而代之傾是滿目蕭瑟傾冷清與破敗。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 7
陽羨姑蘇已買田。相逢誰信是前緣。莫教便唱水如天。
我作洞霄君作守,白頭相對故依然。西湖知有幾同年。
翻譯
我們都在陽羨和姑蘇買了田地,在杭州相逢真是前世即有的緣份,不要讓我一人留下。日后登樓懷念老友。
讓我退休,提舉洞霄宮了,而你留下作杭州太守。這樣,咱們二人就可以白頭相對,故舊依然了。在杭州能有幾位像我與你一樣同年齡的舊友呢。
注釋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
葉淳老:葉溫叟,字淳老,蘇州人,時任兩浙路轉(zhuǎn)運副使。
陽羨:古縣名,在今江蘇宜興南。
姑蘇:蘇州的別稱。
洞霄:洞霄宮,道教名觀,在杭州西南。
同年:同科考中的人。蘇軾與葉溫叟為同年進士。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辛未(1091年)正月十八日,是時,詞人身在杭州,葉溫叟由兩浙路轉(zhuǎn)運副使調(diào)任主客郎中,蘇軾賦此詞送行。
賞析
上片首句“陽羨姑蘇已買田”,是說詞人與葉溫叟志趣相同,二人各自已在陽羨和姑蘇買了田地,準備致仕定居,脫離塵世而去!跋喾暾l信是前緣”,是承前句買田致仕之相同志趣,而說二人在杭州相逢真是前世即有的緣份。“莫教便唱水如天”,用語含蓄蘊藉,使典自然!八缣臁保腔锰瞥w嘏《江樓感舊》詩之“月光如水水如天”句,意謂千萬不要教人唱起感嘆故人分離的詩歌。
下片把與友人難舍難分之情化為永不離別的幻想:“我作洞霄君作守,白頭相對故依然。”詞人對葉溫叟說:“讓我去擔任洞霄宮提舉的職務(wù),由您來作杭州太守之官。這樣,咱們二人就可以白頭相對,故舊依然了!边@是從反面表達詞人內(nèi)心的對故友難以抑制的分離之情。末句“西湖知有幾同年”,則感嘆人生知己實在太少了,尤其是同齡人的知己則更加稀少。
這首詞沒有太多的.修飾,不堆砌辭藻,充分表達出詞人對溫叟的深情厚誼,也感嘆了時光相催,當時同年今已滿頭白發(fā),并將此升華到人生哲理的高度,耐人尋味。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 8
浣溪沙·江村道中原文
作者:范成大
十里西疇熟稻香,槿花籬落竹絲長,垂垂山果掛青黃。
濃霧知秋晨氣潤,薄云遮日午陰涼,不須飛蓋護戎裝。
浣溪沙·江村道中譯文及注釋
譯文
金燦燦的十里平疇,飄來撲鼻的稻香,紅艷艷的木槿花開在農(nóng)舍的竹籬旁,迎風搖曳的毛竹又青又長,青黃相間的累累山果,笑盈盈地掛在枝頭上。
秋天的早晨霧氣漸濃,濕潤的空氣令人清爽。正午的薄云又遮住了太陽,更不用隨從張蓋護住我的戎裝。
注釋
、黉较常禾拼谭磺,后用為詞牌。分平仄兩體,字數(shù)以四十二字居多,還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兩種。最早采用此調(diào)的是唐人韓偓,通常以其詞為正體,另有四種變體。全詞分兩片,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此調(diào)音節(jié)明快,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②疇(chóu):田地。
③槿(jǐn)花:是木槿或紫槿的花。正因其多色艷,可做欣賞植物,也可以作為一種中藥使用,同時可以食用。
、茱w蓋:用以遮蔭的篷蓋。
、萑郑╮óng)裝:詞人當時為四川制置使,故戎妝出游,帶有隨從張蓋遮蔭。
浣溪沙·江村道中賞析
范成大是一位熱愛自然、熱愛農(nóng)村生活的詩人,他雖然“累官權(quán)吏部尚書,拜參知政事,嘗帥蜀,繼帥廣西,復帥金陵”,但卻對鄉(xiāng)土具有一種赤子之心的感情,從“不須飛蓋護戎裝”一語來看,這首小令當寫于戎馬倥傯之中,寫于他軍旅生活的江村道上。
小令上闋寫他在江村道上的所見:十里平疇,稻穗已黃,微風裊裊,送來陣陣新谷的.芳香,而那素凈的木槿花在農(nóng)家籬笆前飄落下片片潔白的花瓣,叢叢的青竹間縷縷游絲正在秋天的麗日下閃著熠熠的金光,詞人騎著馬來到一處果木林立的山岡下,舉頭一望,滿樹果實累累壓在枝頭,有的還青綠未熟,有的則已經(jīng)透著成熟的金黃。這三句詩是三個典型意象群,它把秋日農(nóng)村的美景作了極其形象的概括,寫出了江南農(nóng)家的獨特風貌,而且,富有視角的流動感和行蹤的變化性,使讀者隨著詩人的馬蹄“走馬看花”地欣賞江村道上的一路風光,詞人對農(nóng)村生活與自然景物的熱愛也便由這景物的描寫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使讀者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
下闋寫詞人在江村道上的感受。當然上闋也是詞人的一種感受,但偏重于主觀上的一種情緒的抒寫:“濃霧知秋晨氣潤”,寫出清晨在濃霧中行進的那種微妙的感覺:秋晨田野上往往飄散著濃濃的霧靄。古人說“一葉知秋”,殊不知濃霧亦可知秋,這種由藝術(shù)到哲理性的提煉為人所未道,因而顯得非常新穎獨特。霧濃則濕度大,濕度大則空氣潤。“秋晨氣潤”又是一句藝術(shù)性兼生活哲理性的概括,它毋寧是詞人希望歸返自然的象征!氨≡普谌瘴珀帥觥笔窃~人行于江村道上的又一直覺感受,它與“不須飛蓋護戎裝”相連,就具有了豐富的內(nèi)涵:“薄云”就是一柄遮天蓋地的太陽傘嗎,有了這樣的天傘,人就可以受用天然的蔭涼,而避免酷日當頭的曝曬,這比用車前的飛蓋來遮陽要強似百倍。詞人在這里好像也有一種寄托:歸返大自然比之戎裝事主要自由自在得多,小令的深層意蘊就在這里。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 9
浣溪沙·風壓輕云貼水飛
宋代 蘇軾
風壓輕云貼水飛,乍晴池館燕爭泥。沈郎多病不勝衣。
沙上不聞鴻雁信,竹間時聽鷓鴣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譯文
風壓著柳絮貼著水面紛飛,雨后初晴燕子在池沼邊銜泥筑巢。沈郎身弱多病不能承受衣物之重。
在沙上沒有收到鴻雁傳來的書信,竹林間時時聽到鷓鴣悲啼。我的深情怕是只有那落花知曉了。
注釋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分平仄兩體,雙調(diào),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
輕云:本指輕薄飄浮的白云。這里比喻柳絮。貼水:緊挨近水面。
乍晴:雨后初晴。乍:初,剛。池館:池沼館閣。這里主要指池沼。燕爭泥:燕子趁著天晴銜泥筑巢。
沈郎:即沈約,字休文,南朝梁詩人。他在《與徐勉書》中說:“百日數(shù)旬,革帶常應(yīng)移孔。”意思是說因多病而腰圍消瘦。后遂以“沈腰”作多病的代稱。不勝衣:形容消瘦無力,連衣服的重量都難以承受。勝,承受。
沙上:指沙渚、沙灘之上。鴻雁信:古人有鴻雁傳書的說法!稘h書·蘇武傳》: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流于北海。昭帝即位,匈奴與漢和親,漢請求匈奴歸還蘇武。匈奴詐言蘇武已死。后漢派使者說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說蘇武等在某沼澤中。匈奴單于大驚,致歉漢使。
鷓鴣啼:鷓鴣鳥的叫聲像“行不得也哥哥”,所以在外的游子聽到鷓鴣的叫聲會感到湊涼。鷓鴣,禽名,善啼。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浣溪沙》約作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春。東坡迎春景而春情動,思念妻子,作此詞以懷念之。一說此詞是李璟的作品,見《李璟李煜詞補遺》。因明代所刊《類編草堂詩余》署為李璟所作,故《補遺》誤收。應(yīng)據(jù)元刻本定為東坡詞。
賞析
“風壓輕云貼水飛,乍晴池館燕爭泥!弊髡哂幂p快的筆觸三涂兩抹,就把一幅生機勃勃的春天畫圖描繪出來。他既沒有用濃重的色彩,也沒有用艷麗的詞藻,而只是輕描淡寫地勾勒出幾樣景物,感染力很強,呈現(xiàn)了一股清新的春之氣息。在一個多云轉(zhuǎn)晴的春日里,作者徜徉于池館內(nèi)外,但見和風吹拂大地,薄云(柳絮)貼水迅飛,輕陰擱雨,天氣初晴,那銜泥的新燕,正軟語呢喃。按理說,面對著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也應(yīng)該心情振奮、逸興遄飛了,但緊接著一句卻是“沈郎多病不勝衣”。作者竟自比多病的沈約,腰圍帶減,瘦損不堪,值茲陽和氣清之際,更加弱不禁風了。首句連用三個動詞“壓”、“貼”、“飛”,構(gòu)成連動句式,振動起整個畫面。次句把時、空交互在一起寫:季節(jié)是春天(由燕爭泥可推知),天氣是初晴,地點在池館內(nèi)外。這兩句色彩明快。第三句點出作者自己,由于情感外射,整幅畫面頓時從明快變?yōu)殛幱;這一喜、一憂、一揚、一抑,產(chǎn)生了跌宕的審美效果,更增加了詞的動態(tài)美。詩意到此出現(xiàn)了巨大轉(zhuǎn)折,為過渡到下片做好了準備。
“沙上不聞鴻雁信,竹間時聽鷓鴣啼!兵櫻銈鲿,用《漢書·蘇武傳》中典故,詩詞里常用這個典故。鴻雁不捎個信來,而鷓鴣啼聲,更是時時勾起詞人對故舊的思念。“沙上”“竹間”,既分別為鴻雁和鷓鴣棲息之地,也極可能即作者舉目所見之景。作者謫居黃州期間所寫“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的情境,與此詞類似。
“此情惟有落花知!”落花本無知;但由于作者的移情作用,竟使無知的落花變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這樣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其中含蘊的`“韻外之致”(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就耐人尋味了。唐代皎然《詩式》說:“兩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边@句則至少包含了三重意思:一、“惟有”二字,說明除落花之外,作者的心情都不明了;二、落花能夠理解作者的心情是由于作者與落花的命運相似;三、落花無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無可勸慰。
全詞僅上片開頭兩句寫景,第三句抒情,用的是先實后虛的手法。下片則虛實結(jié)合,情中見景。在蘇軾筆下,不僅“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人間詞話》),而且于情語中也往往見景物。這是一種很高妙的手法。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 10
浣溪沙·宿醉離愁慢髻鬟原文:
宿醉離愁慢髻鬟,六銖衣薄惹輕寒,慵紅悶翠掩青鸞。
羅襪況兼金菡萏,雪肌仍是玉瑯玕,骨香腰細更沈檀。
浣溪沙·宿醉離愁慢髻鬟譯文及注釋
譯文
晚唐女子宿醉初醒帶著離別的愁緒慢慢整理環(huán)形發(fā)髻,輕如蟬翼的衣服讓身子有一點點寒冷,慵懶地照著鏡子涂口紅穿翠衣。
裝著蠶絲襪和裝飾金蓮花頭飾,如雪肌膚在薄薄的紗衣下仿佛是玉石般潤澤,在沉香與檀香的氛圍下露出楊柳小纖腰婀娜的身姿。
注釋
1、浣溪沙:唐教坊曲,用作詞調(diào)。又名《小庭花》、《減字浣溪沙》、《東風寒》、《和清風》等。
2、宿醉:隔夜猶存的余醉。
3、慢:胡亂,隨便。
4、髻鬟(jìhuán):環(huán)形發(fā)髻。古代中國婦女發(fā)式。
5、六銖衣:中國古代計量以二十四銖為一兩,六銖極言其輕。也指仙人之衣。
6、青鸞:青鳥。古代創(chuàng)說中能幫人傳遞信息的仙鳥。這里指青銅鸞鏡。
7、菡萏(hàndàn):指蓮花。
8、玉瑯玕(lánggān):玉石。
9、沈檀:沉香與檀香!吧颉蓖ā俺痢。
浣溪沙·宿醉離愁慢髻鬟賞析
該詞為典型的“香奩體”詞,為最早的《浣溪沙》,題材為“艷情”題材,抒情風格細膩深曲,文辭麗美。
上片主要描寫宿醉初醒女子面部神態(tài)、發(fā)髻、衣服、面容等內(nèi)容!俺睢弊謱懗雠拥那榫w,“慢”寫出了女子的動作,“寒”烘托了環(huán)境冷暖,“紅”和“翠”也出了顏色。
下片主要描寫女子體態(tài)、身姿、腰身、肌膚、和腿部!傲_襪”、“雪肌”、“玉瑯玕”突出了女子體態(tài)、肌膚的質(zhì)感,“骨香”和“沈檀”突出了嗅覺感受。
全詞共六句,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全方位描寫了女性,以雕琢的'文辭表現(xiàn)了女子的形態(tài)美和裝飾美,但更重的是她的“離愁”,因離愁而醉酒、慵懶,失了生活的趣味卻又止不住“更沉檀”即重涂脂粉,看似享受卻掩飾著內(nèi)心的苦澀。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 11
浣溪沙·百畝中庭半是苔 宋朝
王安石
百畝中庭半是苔。門前白道水縈回。愛閑能有幾人來。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兩三栽。為誰零落為誰開。
《浣溪沙·百畝中庭半是苔》譯文
百畝大的庭院有一半是青苔,門外沙子鋪滿了整條路,還有蜿蜒的小溪流。喜歡悠閑,有空來的人有幾個呢?
春天到了,院子里曲折的回廊非常的安靜。山上的桃花、溪邊的杏樹,三三兩兩地種在一起。不知道它們是為誰開放,為誰凋零?
《浣溪沙·百畝中庭半是苔》注釋
“百畝”句:句出劉禹錫《再過游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卑佼:概數(shù),形容庭園極大。半是苔:一半長滿了青苔。
白道:潔白的小道。唐人李商隱《無題》:“白道縈回入暮霞,斑騅嘶斷七香車。”
“小院”句:句出杜甫《涪城縣香積寺官閣》:“小院回廊春寂寂,浴鳧飛鷺晚悠悠!
“山桃”句:語本唐人雍陶《過舊宅看花》:“山桃野杏兩三栽,樹樹繁花去復開!鄙教蚁樱荷街械奶遥系男。暗喻身處山水之中。
“為誰”句:句出唐人嚴惲《落花》:“盡日問花花不語,為誰零落為誰開?”
《浣溪沙·百畝中庭半是苔》賞析
這首詞以輕淺的色調(diào)、幽渺的意境,描繪女子在春陰的懷抱里所生發(fā)的淡淡哀愁和輕輕寂寞。構(gòu)思精巧,意境優(yōu)美,猶如一件精致小巧的藝術(shù)品,境悵靜悠,含蓄有味,令人回味。 [4] 詞的上片寫自己寓居的環(huán)境,表現(xiàn)詞人歸隱生活的冷清寂寞。下片高情于景,詞人對生長在寂寞環(huán)境中的桃杏發(fā)出深沉的`慨嘆,寄托著自己內(nèi)心的惆悵與不平。 上片中作者寫到寓居的環(huán)境有寬敞的庭院。潔凈的小路,盤旋的溪水,呈現(xiàn)出一種淡泊寧靜的村野生活情景。 “百畝中庭半是苔”,百畝大的庭院有一半是青苔,說明這里已經(jīng)很久沒人來了,也表明主人公心情不好無暇打掃干凈,煩事擾身,從側(cè)面表現(xiàn)出由以前的門庭若市變成現(xiàn)在的無人問津,門庭冷落,顯出幾許蒼涼和寂寞,營造了一種凄涼氛圍!伴T前白道水縈回”,門外沙子鋪滿了整條路,還有婉轉(zhuǎn)的小溪流。如此優(yōu)美、清閑的環(huán)境,本能吸引很多人來訪,但是并沒有人來,可惜了如此美景無人觀!皭坶e能有幾人來”,喜歡悠閑,有空來的人有幾個。這是從正面描寫凄清的場面,不禁讓人感到惋惜,也從側(cè)面說明主人公希望能有一兩個知音懂得他此時的心情,希望他們能和自己分享這美景,可惜就是沒有知音。
下片,“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兩三栽”,春天到了,院子里曲折的回廊非常安靜,山上的桃花開了,溪邊的杏樹,三三兩兩地種在一起。春天這里本該非常熱鬧,但現(xiàn)在如此寂靜,桃花和杏樹都無人觀,孤獨地佇立在春天里。此句從側(cè)面突顯出這里的寂靜和蒼寥,襯托出環(huán)境的落敗!盀檎l零落為誰開”,山里的桃花已經(jīng)開放了,不知道它們是為誰開放,為誰凋零。再美又有什么用,哪里會有人來這里欣賞呢。這小園風情景物,寓意頗深。一場驚天動地的“變法”,其中酸苦,用“為誰零落為誰開”之問也十分貼切嗎。這里詞人以桃花自喻,表達自己也像它一樣孤獨,沒有人問起,落寞之情溢于言表,反映環(huán)境的零落荒寂,令人唏噓。這首詞以問句結(jié)束,啟迪讀者思考詞外之意,深化了詞的內(nèi)涵,擴大了詞的表現(xiàn)空間。
這首詞深刻地向我們展示了王安石晚年在山中的生活,是如此的孤獨寂寞,雖然身處美景之中,卻是孤身一人,沒有知音。盡管如此,王安石還是用寫景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寓情于景,對山中的美景頗為喜愛?偟膩碚f,《浣溪沙》反映了王安石晚年的生活情趣,表達出他晚年“人走茶涼”的寂寞之情,此情頗為深沉、悲涼。
《浣溪沙·百畝中庭半是苔》創(chuàng)作背景
王安石二度受挫后歸隱鐘山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他的許多詞作于這個時期,內(nèi)容大多為描繪江南景色,表現(xiàn)閑適心情之作。這類詞為數(shù)不少,有《清平樂》 、 《浣溪沙》 、 《生查子》和《千秋歲引·秋景》等。這類詞多作于元豐年間,反映了王安石晚年的生活情趣。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 12
浣溪沙·漁父
西塞山邊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翻譯
西塞山江邊白鷺在飛翔,散花洲外江上片片白帆船在輕輕地飄動。桃花水汛期鱖魚長得肥胖。
自有遮護全身的青竹殼斗笠,與斗笠相伴的還有綠蓑衣。斜風夾雜著細雨,過著樂而忘歸的漁翁生活。
注釋
西塞山:又名道士磯,今湖北省黃石市轄區(qū)之山名。
散花州:鄂東長江一帶有三個散花洲,一在黃梅縣江中,早已塌沒。一在浠水縣江濱,今成一村。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江上建“怡亭”之小島,當?shù)厝朔Q之為“吳王散花灘”。
庇:遮蓋。
箬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蓑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創(chuàng)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四月。蘇軾離開黃州赴汝州途中,沿長江而下,在途中看到漁父生活的景象,即景聯(lián)想,作該詞描寫漁父的生活。
賞析
上片寫黃州、黃石一帶山光水色和田園風味。三幅畫面組綴成色彩斑斕的鄉(xiāng)村長卷!拔魅健迸渖稀鞍橈w”,“桃花流水”配上“鱖魚肥”,“散花洲”配上“片帆微”。這就是從船行的角度自右至左依次排列為山—水—洲的畫卷。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青、藍、綠配上白、白、白,即青山、藍水、綠洲配上白鷺、白魚、白帆,構(gòu)成一種素雅恬淡的田園生活圖,這是長江中游黃州、黃石一帶特有的田園春光。
下片寫效法張志和,追求“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漁樵雜處”(《答李端叔書》)的超然自由的隱士生活!白员右簧砬囿梵遥嚯S到處綠蓑衣”,勾畫出了一個典型的漁翁形象!靶憋L細雨不須歸”,描繪著“一蓑煙雨任平生”樂而忘歸的田園生活情調(diào)。下片還是采用“青”(箬笠)、“綠”(蓑衣)與白(雨)的色調(diào)相配,烘托出了蘇軾此時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全詞雖屬隱括詞,但寫出了新意。所表現(xiàn)的不是一般自然景物,而是黃州、黃石特有的自然風光。所表現(xiàn)的不是一般的隱士生活情調(diào),而是屬于蘇軾此時此地特有的幽居生活樂趣。全詞的辭句與韻律十分和諧,演唱起來,聲情并茂,富有音樂感。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 13
半夜銀山上積蘇,朝來九陌帶隨車。濤江煙渚一時無。
空腹有詩衣有結(jié),濕薪如桂米如珠。凍吟誰伴捻髭須。
譯文
深夜下起鵝毛大雪,野草叢上覆滿白雪,猶如一座座銀山,早晨看到田野里雨雪交加,昔日大江里奔涌的波濤和沙渚上彌漫的水煙,這時間都沒有了,變成了白茫茫的冰天雪地,
饑餓的肚子里只有詩詞,衣服上編織成結(jié),潮濕的柴火像桂木一樣寶貴,一粒粒的`米就像一顆顆珍珠一樣珍貴,誰能和我在寒天里捻著胡須吟詠詩句?
注釋
會黃州太守徐君猷攜酒來訪,蘇軾就此事寫下五首《浣溪沙》,稱為黃州《浣溪沙五首》以別于徐州《浣溪沙五首》,此詞為其四。
半夜:夜里十二點左右,也泛指深夜。王維《扶南曲歌詞》之四:“入春輕衣好,半夜薄妝成!
銀山:雪堆積貌。
積蘇:指叢生的野草。范成大《古風上知府秘書》之一:“身輕亦仙去,罡風與之俱,俯視舊籬落,渺莽如積蘇!
九陌:田間的道路。蘇軾《次韻蔣穎叔錢穆父從駕景靈宮》之一:“雨收九陌豐登后,日麗三元下降辰!
隨車:謂時雨跟著車子而降。也比喻官吏施行仁政及時為民解憂。《后漢書·鄭弘傳》“政有仁惠,民稱蘇息”李賢注引三國吳謝承《后漢書》:“弘消息繇賦,政不煩苛。行春天旱,隨車致雨!
捻髭須:捻(niǎn),同“捻”。捻弄髭須。沉思吟哦之狀。
賞析
蘇軾注:“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君猷攜酒見過,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笨芍@一系列詩詞作于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十二月,徐君猷攜帶酒到臨皋亭探望蘇軾。蘇軾即景就事,油然生情,遂作此詞。
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lǐng)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 14
浣溪沙·上巳
明代:楊基
軟翠冠兒簇海棠,砑羅衫子繡丁香。閑來水上踏青陽。
風暖有人能作伴,日長無事可思量。水流花落任匆忙。
注釋:
軟翠冠兒:指用花草編成的頭飾。砑羅:光滑的絲綢。青陽:春天!
賞析:
農(nóng)歷三月三日為古上巳節(jié),是時傾城于郊外水邊洗濯,祓除不祥!墩撜Z》謂:“暮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風乎舞雩!睍x時曲水流觴,至唐賜宴曲江,傾都修禊踏青,均是此意。此詞所寫,正是這一古老風俗沿襲至明代的.情況。全詞情景交融,自然流暢。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 15
浣溪沙夢中作中州樂府
[元] 王礀
林樾人家急暮砧。夕陽人影入江深。倚闌疏快北風襟。雨自北山明處黑,云從白鳥去邊陰。幾多秋思亂鄉(xiāng)心。
作品賞析
【注釋】:
寫思鄉(xiāng)的詞,古往來今真不知有多少!然而金人王礀的這首《浣溪沙》不但沒有模仿的痕跡,而且明顯地表現(xiàn)了自己的獨到之處。李白的思鄉(xiāng)是在靜夜,所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靜夜思》),杜甫的思鄉(xiāng)是在深秋,所謂“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秋興》)。王礀的思鄉(xiāng)卻不在夜晚,也不值深秋,而是夢中,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這種典型環(huán)境的選擇,不能不說別具一番特色。
這首詞記的是夢中所見,詞中沒有過尋的鋪陣和渲染,用近于白描的手法,著眼于夢中的景物,寫來親切感人。全篇初看似乎全為寫景,仔細玩味,又覺實則句句關(guān)情,寓情于景,以景襯情,情景交融,表達了詞人深摯細膩的思鄉(xiāng)情懷。
從詞的內(nèi)容上看,起首二句首先為我們指摹了一幅 動著淡淡鄉(xiāng)悉的水墨畫 :暮靄蒼茫中,幾幛農(nóng)家村舍掩映在片片濃郁蒼翠的樹陰下,裊裊的炊煙此時也漸漸地升起來了 ,清澈的江水繞著小村緩緩地流過,江邊傳來村婦陣陣急切的搗衣聲;夕陽的余暉愁灑向江面,點點的波光中,帆船漸行漸遠,只有三五隱約晃動的人影邁向歸家的小路,他們大概就是暮歸的漁人吧 ?這是一幅多么悠閑恬靜的鄉(xiāng)村暮色圖呀!
久未歸去的家鄉(xiāng)現(xiàn)在大概就是這樣的吧 ?”“倚闌疏快北風襟 ”,在這靜靜的暮色圖中 ,此刻正有一人,倚著欄干,凝神佇立,默默無語,任憑北風吹起了他的衣襟卻渾然不覺。此刻他在想什么?是否被這眼前的圖畫引起了一縷淡淡鄉(xiāng)愁?異鄉(xiāng)的.游子啊,此刻只能夢回故鄉(xiāng)!
如果說上片描繪的是一幅靜穆的畫面,那么下片則由靜至動,進一步描摹倏忽萬變的夢境 !坝曜赃h山明處里,云隨白鳥去邊陰”意思是夕陽西下,忽然山雨驟來,頓時剛剛還被夕陽的余暉所照亮的天際變得一片黑暗,鳥兒紛紛入巢,云兒也被黑暗所漸漸淹沒,人們也已回到了溫暖的家,一時間,天地間只剩下仍舊憑欄遠眺的游子,獨自面對忽至的風雨,思念遠方的家鄉(xiāng)和親人。至此,雖仍是寫景,但卻句句是情,處處寓含著旅人的鄉(xiāng)愁別緒與孤單寂寞。此時當真是“幾多秋思亂鄉(xiāng)心”了!較之李白的’舉杯澆愁愁更愁”更別具一番隱忍婉曲的愁滋味,讀來不禁使人有如身臨其境之感。便充盈著全篇的鄉(xiāng)愁,更添一層惘悵。這最末一句,即是總領(lǐng)全篇的主線,又使感情的積蓄達到了高潮,揭示了全篇的主旨。實乃點睛之筆。
從藝術(shù)手法上看,這首詞采用了白描的手法,明白如畫,于平淡中見真情,似芳谷幽蘭,淡雅而有韻味。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 16
朝代:宋代
作者: 晏殊
玉碗冰寒滴露華。粉融香雪透輕紗。晚來妝面勝荷花。
鬢亸欲迎眉際月,酒紅初上臉邊霞。一場春夢日西斜。
譯文
作一首詞曲喝著一杯美酒。
想起去年同樣的季節(jié)還是這種樓臺和亭子。
天邊西下的夕陽什么時候才又轉(zhuǎn)回這里?
花兒總要凋落是讓人無可奈何的事。
那翩翩歸來的燕子好像舊時的相識。
在彌漫花香的園中小路上,我獨自地走來走去。
注釋
一曲新詞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長安道》詩意:“花枝缺入青樓開,艷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為詞是配合音樂唱的,故稱“曲”。新詞,剛填好的詞,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去年天氣舊亭臺:是說天氣、亭臺都和去年一樣。此句化用五代鄭谷《和知已秋日傷感》詩:“流水歌聲共不回,去年天氣舊池臺。”晏詞“亭臺”一本作“池臺”。去年天氣,是說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氣。舊亭臺,曾經(jīng)到過的或熟悉的'亭臺樓閣。舊,舊時。
夕陽:落日。
西下:向西方地平線落下。
幾時回:什么時候回來。
無可奈何:不得已,沒有辦法。
似曾相識:好像曾經(jīng)認識。形容見過的事物再度出現(xiàn)。后用作成語,即出自晏殊此句。
燕歸來:燕子從南方飛回來。燕歸來,春中常景,在有意無意之間。
小園香徑:花草芳香的小徑,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徑。因落花滿徑,幽香四溢,故云香徑。香徑,帶著幽香的園中小徑。
獨:副詞,用于謂語前,表示“獨自”的意思。徘徊:來回走。
賞析
這是晏殊詞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篇章。詞的上片通過對眼前景物的詠嘆,將懷舊之感、傷今之情與惜時之意交織、融合在一起!耙磺略~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對酒當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飲涵詠之樂。的確,作為安享尊榮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習于問津、也樂于問津的娛情遣興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的記憶中,最難忘懷的卻是去年的那次歌宴!叭ツ晏鞖狻本,點出眼前的陽春煙景既與去年無異,而作者置身的亭臺也恰好是昔日飲酒聽歌的場所。故地重臨,懷舊自不可免。此句中正包蘊著一種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的懷舊之感。在這種懷舊之感中又糅合著深婉的傷今之情。這樣,作者縱然襟懷沖澹,又怎能沒有些微的傷感呢?“夕陽西下”句,不僅是惋惜時光的匆匆流逝,同時也是慨嘆昔日與伊人同樂的情景已一去不返。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企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紆細心態(tài)。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筆法申發(fā)前意。“無可奈何”二句,屬對工切,聲韻和諧,寓意深婉,一向稱為名對。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詞,又用于《示張寺丞王?薄芬辉。上句對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對巢燕的歸來興懷舊之感。人間生死,同花開花落一樣,不由自主,所以說“無何奈何”。舊地重游,前塵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說“似曾相識”。滲透在句中的是一種混雜著眷戀和悵惆,既似沖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悵觸。因此,此詞不但以詞境勝,還兼以理致勝。后來蘇軾的詞,就大暢此風了。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 17
浣溪沙
作者:蘇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guī)啼。(瀟瀟 一作:蕭蕭)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浣溪沙蘇軾翻譯:
游玩蘄水的清泉寺,寺廟在蘭溪的旁邊,溪水向西流淌。
山腳下剛生長出來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間的沙路被雨水沖洗的一塵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鳥的叫聲從松林中傳出。
誰說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時期? 門前的溪水還能向西邊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的飛逝啊!
浣溪沙蘇軾字詞解釋:
蘄qí水:縣名,今湖北浠水縣。時與醫(yī)人龐安時(字安常)同游,見《東坡題跋》卷三《書清泉寺詞》。
浸:泡在水中。
蕭蕭:形容雨聲。
子規(guī):布谷鳥。
無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時代。
白發(fā):老年。
唱黃雞:感慨時光的流逝。因黃雞可以報曉,表示時光的流逝。
浣溪沙蘇軾賞析:
東坡為人胸襟坦蕩曠達,善于因緣自適。他因詩中有所謂“譏諷朝廷”語,被羅織罪名入獄,“烏臺詩案”過后,于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二月貶到黃州。初時雖也吟過“飲中真味老更濃,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樣惴惴不安的詩句,但當生活安頓下來之后,樵夫野老的幫助,親朋故舊的關(guān)心,州郡長官的禮遇,山川風物的吸引,促使他撥開眼前的陰霾,敞開了超曠爽朗的心扉。這首樂觀的呼喚青春的人生之歌,當是在這種心情下吟出的。
上闋三句,寫清泉寺幽雅的風光和環(huán)境。山下小溪潺湲,岸邊的蘭草剛剛萌生嬌嫩的幼芽。松林間的沙路,仿佛經(jīng)過清泉沖刷,一塵不染,異常潔凈。傍晚細雨瀟瀟,寺外傳來了杜鵑的啼聲。這一派畫意的光景,滌去官場的惡濁,沒有市朝的塵囂。它優(yōu)美,潔凈,瀟灑……充滿詩的情趣,春的生機。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誘發(fā)詩人愛悅自然、執(zhí)著人生的情懷。
環(huán)境啟迪,靈感生發(fā)。于是詞人在下闋進發(fā)出使人感奮的議論。這種議論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韻的語言,攄寫有關(guān)人生的哲理。“誰道”兩句,以反詰喚起:以借喻回答!叭松L恨水長東”,光陰猶如晝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東奔駛,一去不可復返,青春對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說:“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边@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然而,在某種意義上講,人未始不可以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煥發(fā)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詞人發(fā)出令人振奮的議論:“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人們慣用“白發(fā)”、“黃雞”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發(fā)出衰颯的悲吟。白居易當年在《醉歌》中唱道:“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wěn),鏡里朱顏看已失!倍鸥σ苍脴诽煸姡鬟^“試呼自發(fā)感秋人,令唱黃雞催曉曲”之句。此處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們不要徒發(fā)自傷衰老之嘆!罢l道人生無再少?”“休將白發(fā)唱黃雞!”這與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黃雞并白發(fā)”,用意相同。應(yīng)該說,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這是對生活、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這是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在貶謫生活中,能一反感傷遲暮的低沉之調(diào),唱出如此催人自強的歌曲,這體現(xiàn)出蘇軾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性格。
浣溪沙簡介: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分平仄兩體,字數(shù)以四十二字居多,還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兩種。最早采用此調(diào)的是唐人韓偓,通常以其詞為正體,另有四種變體。全詞分兩片,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此調(diào)音節(jié)明快,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代表作有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蘇軾的《浣溪沙·照日深紅暖見魚》、秦觀的《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辛棄疾的《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
個人資料: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自號道人,世稱蘇仙。宋代重要的文學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間進士。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02-08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08-17
《浣溪沙》原文賞析02-01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05-06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0-06
浣溪沙原文賞析08-23
浣溪沙·春情原文及賞析02-15
《浣溪沙·端午》原文及賞析03-13
浣溪沙原文的翻譯及賞析11-03
浣溪沙·桂原文及賞析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