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課文原文
導語:《別了 不列顛尼亞》記敘了香港回歸的盛事,在第八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榮獲一等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一課文原文,供大家閱讀與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高一課文原文《別了 不列顛尼亞》
在香港飄揚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國米字旗最后一次在這里降落后,接載查爾斯王子和離任港督彭定康回國的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駛離維多利亞港灣——這是英國撤離香港的最后時刻。
英國的告別儀式是30日下午在港島半山上的港督府拉開序幕的。在蒙蒙細雨中,末任港督告別了這個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4點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根據(jù)傳統(tǒng),每一位港督離任時,都舉行降旗儀式。但這一次不同:永遠都不會再有港督旗幟從這里升起了。4時40分,代表英國女王統(tǒng)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帶有皇家標記的黑色“勞斯萊斯”,最后一次離開了港督府。
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個半世紀中,包括彭定康在內的許多港督曾對其進行過大規(guī)模改建、擴建和裝修。隨著末代港督的離去,這座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成為歷史的陳跡。
晚6時15分,象征英國管治結束的告別儀式在距離駐港英軍總部不遠的添馬艦軍營東面舉行。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臨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
此時,雨越下越大。查爾斯王子在雨中宣讀英國女王贈言說:“英國國旗就要降下,中國國旗將飄揚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國管治即將告終!
7點45分,廣場上燈火漸暗,開始了當天港島上的第二次降旗儀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個叫愛德華·貝爾徹的英國艦長帶領士兵占領了港島,在這里升起了英國國旗;今天,另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在“威爾士親王”軍營旁的這個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當然,最為世人矚目的是子夜時分中英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鐘,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統(tǒng)治宣告終結。
在新的一天來臨的第一分鐘,五星紅旗伴著《義勇軍進行曲》冉冉升起,中國從此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與此同時,五星紅旗在英軍添馬艦營區(qū)升起,兩分鐘前,“威爾士親王”軍營移交給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軍開始接管香港防務。
零點40分,剛剛參加了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號的甲板。在英國軍艦“漆咸”號及懸掛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區(qū)旗的香港水警汽艇護衛(wèi)下,將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從1841年1月26日英國遠征軍第一次將米字旗插上海島,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紅旗在香港升起,一共過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個月零四天。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
《別了,“不列顛尼亞”》這篇課文是新聞特寫(也有看作是通訊的),它側重于“再現(xiàn)”,往往采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發(fā)生現(xiàn)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xiàn)在讀者面前。
在本文中,作為歷史的見證人,作者集中描寫了英國撤離香港那一天的幾個具有典型性的場景,把生動的現(xiàn)場氣氛傳達給讀者。《別了,“不列顛尼亞”》要文學的語言來表述香港回歸這一重大事件,既不能只寫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情況;既不能對英方諷刺譴責,又要突出殖民統(tǒng)治結束的象征意義,表現(xiàn)民族自豪感。這篇文章形象而莊重的語言,在含蓄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義,非常耐人尋味。如在寫到英方在告別儀式上降下英國國旗時說:“一百五十六年前,一個叫愛德華·貝爾徹的英國艦長帶領士兵占領了港島,在這里升起了英國國旗;今天,另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在‘威爾士親王’軍營旁的這個地方降下了米字旗!笨此破綄嵉恼Z言,卻鮮明的對比,飽含了對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tǒng)治結束后的欣喜之情。在教學中操作好這一點,將能體現(xiàn)文章的最大值。
本節(jié)課的設計的主導思想是三點一線,即有文體特征引出語言的品味,進而歸結到思想感情的培養(yǎng)。教學重點是學會揣摩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體會文章的文學效應,由此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語言的揣摩貫穿始終——一切課堂活動都圍繞其進行。回歸到語文教學的本體——學習語言上來。也就是要把“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這也是語文組的實驗課題即“語言本體教學”的基本理論。
教學目標:
1.掌握基本的新聞知識,明確新聞與新聞特寫的異同。
2.品味文章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品味本文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
3.回顧歷史,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
教學重點:
1. 掌握基本的新聞知識,了解新聞和新聞特寫的區(qū)別。
2. 品味本文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
教學難點:
1. 品味文章中含義深刻的細節(jié)之處。
2.學習本文把歷史場景和現(xiàn)實場景相融合的寫作方法。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精段品讀
【導入新課】
鄧小平同志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使香港回歸變成了現(xiàn)實,離開祖國懷抱150多年的香港終于……我們一起重溫那段歷史吧。(播放香港回歸的影音資料,大約5分鐘)
1、 大家談觀看影音資料的感受------激動,感慨。
當時情景,令我們心潮澎湃,如果我們是記者,目睹了這一歷史場景,怎樣將我們的所見所聞傳遞給更多的人呢?小組討論,形成一篇新聞稿。
2、討論前明確:學生對“新聞”一詞自己提出問題
。1)什么是新聞?(2)新聞的特點 (3)新聞的結構
。ǘx:新聞是關于最近所發(fā)生的新鮮而重要的報道或評述。它有廣義和
狹義之分。廣義的新聞包括消息、通訊、特寫;狹義的新聞只包括消息。
3、從結構出發(fā)完成新聞稿的標題和導語------小組討論成稿,基本掌握
新聞的知識。
二、關于新聞特寫
本文是一篇新聞特寫,廣義上是新聞的一種。形象性、文學性、感染力比新聞強,常帶有作者的議論和抒情,篇幅較長,描寫細膩。
就新聞的寫作來講,同一個事件,可有不同的報道角度;同一個意思,可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本篇特寫與一般的消息有所不同,它不是以純粹的敘述來報道某一事件,而是用文學的筆法來些新聞。而其文學的效果主要借助語言的魅力得以實現(xiàn)。那么本篇特寫用文學的語言來表述香港回歸這一重大事件,意在如何呢?
4、大家交流新聞稿
明確: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這一重大事件每個中華民族的子孫都十分關注的,也為此而萬分激動和自豪的,那么作者一定會以此為寫作的切入點和寫作目標,通過告別儀式的現(xiàn)場描述和156年的滄;仡,體現(xiàn)出回歸的劃時代的重大歷史意義,從而激發(fā)民眾的民族自豪感、愛國意識。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作者是萬“寫”不離其宗,施展語言技巧,以動人心。
三、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5、對于這一偉大的歷史事件,不僅僅是華夏兒女關心,世界各大媒體齊聚香港,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傳媒,8423人登記對交接儀式進行采訪,作為中國國家通訊社的新華社不辱使命,不負眾望,高人一籌,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正是這篇《別了,“不列顛尼亞”》
6、出示思考問題:
。1)這則新聞為什么會獲此榮譽?為下文使用“發(fā)現(xiàn)法”做好鋪墊。 (提示:可以從那些角度考慮?如:它的結構、標題等角度)
。2)我們學習新聞的意義何在?(聯(lián)系我們生活的時代特點)
分組討論問題。
四、成果展示、視野融合
各組交流,達成共識:
。1)共識:標題巧,語言妙,角度新。
(2)我們生活在這個信息時代,新聞媒體已經成了我們看世界的窗口,我們應該學會利用這個途徑,提取重要信息、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心國內外大事。)
五、揣摩并鑒賞語言
揣摩和鑒賞語言往往要落實到具體的詞句上去,教會學生發(fā)現(xiàn)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詞句,讓學生因此明白,詞不離句,句不離段等道理——在語境中把握關鍵詞、關鍵句,注意關鍵詞句之間的關聯(lián)和其輻射作用。
在所有的語言訓練項目中,需要不斷地向學生灌輸或反復體現(xiàn)一個指導思想,即揣摩什么語言;揣摩語言的什么;怎樣揣摩語言。揣摩語言就是反復思考推敲語言的意味。具體說,就是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在一定的語境中對關鍵詞語的深層含義、感情色彩和表達作用等進行辨析、品味和理解,以準確理解文句的含義,并依靠自己的獨立思考,加深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語言文字訓練主要是通過對字詞句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進而掌握遣詞造句,課篇布局,“有所為而作”的規(guī)律。因此,閱讀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抓關鍵詞語去體會句子的含義,對理解文章內容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本文作者在敘述中語言顯得沉著平靜,沒有直接的議論和抒情,但從這些我們又仿佛聽到內心的激動和心跳,這是為什么呢?請找出這些隱藏作者感情的語句。
【高一課文原文】相關文章:
高一離騷課文原文01-22
《離騷》課文原文12-13
《稱贊》課文原文06-30
課文原文繁星12-14
課文原文《雨后》12-14
課文《蠟燭》原文08-18
《松鼠》課文原文12-13
《波浪》課文原文12-13
《麋鹿》課文原文12-13
《背影》課文原文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