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阿里山紀行課文原文
《阿里山紀行》蘇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18課課文,以下是阿里山紀行課文原文內(nèi)容,供大家閱讀。
阿里山紀行課文原文
臺北市的一家酒店里,一批臺灣學(xué)者為我接風(fēng)洗塵。席上一位美學(xué)家的夫人對我說:“臺灣人最喜歡唱的大陸歌曲是‘大海啊,大海,就像媽媽一樣……’有些重要的活動還作為合唱的歌曲。”我一聽,心里一動,立刻說:“我們那邊最喜歡唱的臺灣歌曲是《高山青》!边@首歌在大陸曾風(fēng)靡一時,至今仍在傳唱。于是,宴席上便輕輕回蕩著兩支歌的旋律,我和這批臺灣學(xué)者的心似乎融會起來了。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說到了臺灣?這倒不盡然是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從臺北松山機場搭機,僅四十分鐘就到了臺灣的中部城市嘉義,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車進山。這種小火車我們只有在祖國東北的深山老林子里才能見到。不過,它經(jīng)過了改裝,變成了純粹的旅游性小火車,頗有古式小火車的模樣和情調(diào)。也是那樣的牽引機,也是那樣的咣當(dāng)咣當(dāng)聲,它使我們覺得時空倒退,引發(fā)了我們的思古幽情。穿過莽莽不盡的林海,不斷爬高、上升,山下尚是陽光燦爛,上山漸漸地云霧濃稠。山嵐云氣漫入車窗又溢出車廂而去。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間則是涼氣侵人了。那股涼氣給人的感覺不在溫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經(jīng)過三個小時的運行,到了阿里山站。那也是一個頗有古式風(fēng)味的森林小火車站。售票和入站檢票的方式都使人有一種瞬間感受——像是在另一個時代。這或許是臺灣人搞旅游的一種獨特方式,使人恍如隔世,以滿足現(xiàn)代人所需要的古典文化感覺。
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說到了阿里山?從火車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我自小練過腳板,如今抬腿一二十里也是尋常事。但是,陪同的臺灣學(xué)者卻不能都這樣。加之一般車輛不讓進山,這時便有人上來攬生意了。他們是山區(qū)的森林救護隊,職責(zé)是救護在野林子里迷失的游客,現(xiàn)在卻私下里搞“創(chuàng)收”。為躲避進山的門衛(wèi)檢查,讓我們徒步穿過進口處,他們把車子停放在人所罕至的地方,然后,把我們送到深山更深處。
峰回路轉(zhuǎn),迂曲穿過一片林區(qū),眼前驟然一亮,出現(xiàn)一泓水潭。它堪稱山間一面明鏡,清澈透亮。山上樹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與水潭鑲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畫。
滿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無魚鱉,林無鳥獸,偶或有如蟬、如蠅、如蚊的聲音,側(cè)耳諦聽、分辨、捕捉,卻又沒有。那是靜謐的世界、凈潔的世界,甚或禪的世界。偶一人聲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間的安寧。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氣,仿佛把整個阿里山的空氣都吸進去,又仿佛吸進去以后凝化在體內(nèi)而不要吐出來。
山間的曲徑幽路全被青苔染綠,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這是濃陰遮蔽下的`青苔路,離開了那森森萬樹,離開了那濃濃團陰,決計長不出這么密、這么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條條綠地毯,緊緊地貼在地表上、臺階上,甚或依附在樹干上。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無邊無際。其盤曲之勢,如幢頂,如傘蓋,又如古寺寶塔,真不知樹軀有多少圍、樹身有多么高。它們排列之整肅,如孫武之軍陣、秦皇之兵馬。樹干都是濕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間霧氣之中了。雖是盛夏亭午時分,正是驕陽噴焰,卻透不進日光來。我們的身上也分明有點薄濕。忽然間,我覺得,這不就是唐詩中所說的“入云深處亦沾衣”嗎?
幾乎在樹身之間穿行,我們終于看到了神木。它是臺灣著名的紅檜,木有香氣,高達58米,胸徑6.5米,可以說是罕見的龐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其樹齡約有三千年,被發(fā)現(xiàn)的歷史也近一個世紀了。這些或許是它被冠名為“神木”的原因吧。同時,我也明白了,沒有那無邊無際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這樣的樹中巨子的。
就在我抵臺的前幾周,一聲焦雷,從神木貫頂而下,一劈為三,中間全成枯焦。兩段橫臥地上,一段還站著。即令受此巨創(chuàng),被用碗口粗的鋼索系在另幾棵原始大樹上,依然拔地參天,八面威風(fēng),雄踞山間,無可匹敵。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標志、靈魂、膽汁。
下山的路上,不知誰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個游程卻沒有看到。山中,樹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樹密、陰厚,仿佛能揉出濃汁。我只覺得,阿里山的風(fēng)光美如畫。
【阿里山紀行課文原文】相關(guān)文章:
小學(xué)課文太陽課文原文10-12
《咕咚》課文原文09-23
《絕招》的課文原文08-13
趕海課文原文10-30
《鳥語》課文原文09-14
《石榴》課文原文06-03
散步課文原文09-30
守株待兔的課文原文06-05
蜜蜂課文原文08-30
《過秦論》課文原文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