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天堂日韩,中文字幕18页,天天伊人网,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视频

《墨子節(jié)用》原文及白話文

時間:2022-12-21 11:05:18 課文大全 我要投稿

《墨子節(jié)用》原文及白話文

  《節(jié)用》,出自《墨子》。節(jié)用就是除去不必要的費用,將財物用到實處的意思。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墨子節(jié)用》原文及白話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墨子節(jié)用》原文及白話文

  子墨子言曰:“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諸侯者,彼其愛民謹忠,利民謹厚,忠信相連,又示之以利,是以終身不饜,歿世而不卷。古者明王圣人其所以王天下、正諸侯者,此也!

  是故古者圣王制為節(jié)用之法,曰:“凡天下群百工,輪車鞼匏,陶冶梓匠,使各從事其所能,曰:凡足以奉給民用,則止!敝T加費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為。

  古者圣王制為飲食之法,曰:“足以充虛繼氣,強股肱,耳目聰明,則止。不極五味之調(diào)、芬香之和,不致遠國珍怪異物!焙我灾淙唬抗耪邎蛑翁煜,南撫交阯,北降幽都,東、西至日所出、入,莫不賓服。逮至其厚愛,黍稷不二,羹胾不重,飯于土塯,啜于土形,斗以酌,俯仰周旋,威儀之禮,圣王弗為。

  古者圣王制為衣服之法,曰:“冬服紺 之衣,輕且暖;夏服 绤之衣,輕且凊,則止。”諸加費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為。

  古者圣人為猛禽狡獸暴人害民,于是教民以兵行。日帶劍,為刺則入,擊則斷,旁擊而不折,此劍之利也。甲為衣,則輕且利,動則兵且從,此甲之利也。車為服重致遠,乘之則安,引之則利,安以不傷人,利以速至,此車之利也。古者圣王為大川廣谷之不可濟,于是利為舟楫,足以將之,則止。雖上者三公、諸侯至,舟楫不易,津人不飾,此舟之利也。

  古者圣王制為節(jié)葬之法,曰:“衣三領(lǐng),足以朽肉;棺三寸,足以朽;堀穴,深不通于泉,流不發(fā)泄,則止!彼勒呒仍,生者毋久喪用哀。

  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宮室之時,因陵丘堀穴而處焉。圣王慮之,以為堀穴,曰:冬可以避風寒,逮夏,下潤濕上熏烝,恐傷民之氣,于是作為宮室而利。然則為宮室之法,將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其旁可以圉風寒,上可以圉雪霜雨露,其中蠲潔,可以祭祀,宮墻足以為男女之別,則止!敝T加費不加民利者,圣王弗為。

 。圩⑨專

 。1)“饜”通“厭”。

 。2)“卷”為“倦”。

  (3)“土形”即“土铏”。

  (4)“兵”為“弁”字之誤,為“便”字之音借。

 。5)“蠲”通“涓”。

 。郯自挘

  墨子說道:“古代的明王圣人所以能統(tǒng)一天下、長于諸侯的原因,是他們愛護百姓確實盡心,利于百姓確實豐厚,忠信結(jié)合,又把利益指示給百姓。所以(他們)終身對此都不滿足,臨死前還不厭倦。古代的明王圣人所以能統(tǒng)一天下、長于諸侯的原因,即在于此!

  所以古代圣王定下節(jié)用的法則是:“凡是天下百工,如造輪車的、制皮革的、燒陶器的、鑄金屬的、當木匠的,使各人都從事自己所擅長的技藝,只要足以供給民用就行。”而那種種只增加費用而不更有利于民用的,圣王都不做。

  古代圣王制定飲食的法則是:“只要能夠充饑補氣,強壯手腳,耳聰目明就行了。不窮極五味的調(diào)和與氣味芳香,不招致遠國珍貴奇怪的食物!痹趺粗朗沁@樣呢?古時堯帝治理天下,南面安撫到交阯,北面降服到幽都,東面直到太陽出入的地方,沒有誰敢不歸服的。及至他最喜愛的(食物),

  飯食沒有兩種,肉食不會重復,用土鎦吃飯,用土铏喝湯,用木勺飲酒,對俯仰周旋等禮儀,圣王不去做。

  古代圣王制定做衣服的法則是:“冬天穿的天青色的衣服,輕便而又暖和;夏天穿細葛或粗葛布的衣服,輕便而又涼爽,這就可以了。其他種種只增加費用而不更加利于民用的,圣王不去做。

  古代圣王因為看到兇禽狡獸殘害人民,于是教導百姓帶著兵器走路。每日帶著劍,用劍刺則能刺入,用劍砍則能砍斷,劍被別的器械擊了也不會折斷,這就是劍的好處。鎧甲穿在身上,輕巧便利,行動時方便又順意,這是甲衣的好處。用車子載得重行得遠,乘坐它很安全,拉動它也便利,安穩(wěn)而不會傷人,便利而能迅速到達,這是車子的好處。古代圣王因為大河寬谷不能渡過,于是制造船槳,足以行駛,就可以了。即使上面的三公、諸侯到了,船槳也不加更換,掌渡人也不加裝飾。這是船的好處。

  古代圣王制定節(jié)葬的法則是:“衣三件,足夠使死者骸骨朽爛在里面;棺木三寸厚,足夠使死者肉體朽爛在里面。掘墓穴,深到不及泉水,又不至使腐氣散發(fā)于上,就行了!彼勒呒纫崖裨,生者就不要長久服喪哀悼。

  古代人類產(chǎn)生之初,還沒有宮室的時候,依著山丘挖洞穴而居住。圣人對此憂慮,認為挖的洞穴雖然冬天可以避風寒,但一到夏天,下面潮濕,上面熱氣蒸發(fā),恐怕傷害百姓的氣血,于是建造房屋來便利(他們)。既然如此,那么建造宮室的法則應該怎樣呢?墨子說道:“房屋四邊可以抵御風寒,屋頂可以防御雪霜雨露,屋里清潔,可供祭祀,壁墻足以使男女分別生活,就可以了。其他各種只增加費用而不更加有利于民用的,圣王不去做!

  墨子簡介

  墨子(前468 -前376),名翟(dí),春秋末戰(zhàn)國初期宋國(今河南商丘)人,一說魯國(今山東滕州)人,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墨子創(chuàng)立墨家學說,并有《墨子》一書傳世。

  《墨子》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記載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經(jīng)上》、《經(jīng)下》、《經(jīng)說上》、《經(jīng)說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稱作墨辯或墨經(jīng),著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的內(nèi)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在邏輯史上被稱為后期墨家邏輯或墨辯邏輯(古代世界三大邏輯體系之一,另兩個為古希臘的邏輯體系和佛教中的因明學);其中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的內(nèi)容,特別是天文學、幾何光學和靜力學。

  人物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墨子的先祖是殷商王室,他是宋國君主宋襄公的哥哥目夷的后代,目夷生前是宋襄公的大司馬,后來他的后代因故從貴族降為平民。后簡略為墨姓。

  墨子約出生在春秋末年周敬王四十年(約公元前480年),一說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雖然其先祖是貴族,但墨子卻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nóng)民出身的哲學家。

  作為一個平民,墨子在少年時代做過牧童,學過木工。據(jù)說他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領(lǐng)比公輸班還要高明。他自稱是“鄙人”,被人稱為“布衣之士”。作為沒落的貴族后裔,墨子自然也受到必不可少的文化教育,《史記》記載墨子曾做過宋國大夫。

  墨子是一個有相當文化知識,又比較接近工農(nóng)小生產(chǎn)者的士人,他自詡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nóng)之難”,是一個同情“農(nóng)與工肆之人”的士人。在他的家鄉(xiāng),滔滔的黃河奔流東去,墨子決心出去拜訪天下名師,學習治國之道,恢復自己先祖曾經(jīng)有過的榮光。

  師從儒者

  墨子穿著草鞋,步行天下,開始在各地游學。據(jù)《淮南子·要略》之說,墨子原為儒門弟子。墨子曾從師于儒者,學習孔子的儒學,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因不滿儒家學說而另創(chuàng)一對立的學派。

  創(chuàng)立墨學

  墨子最終舍掉了儒學,另立新說,在各地聚眾講學,以激烈的言辭抨擊儒家和各諸侯國的暴政。大批的手工業(yè)者和下層士人開始追隨墨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學派,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

  墨家是一個宣揚仁政的學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時期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的一個學派,并列為“顯學”。在當時的百家爭鳴中,有“非儒即墨”之稱。

  墨子積極宣傳自己的學說。為宣傳自己的主張,墨子廣收門徒,一般的親信弟子達到數(shù)百人之多,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

  周游列國

  墨子在宋昭公時曾做過宋國大夫。但以后地位下降,接近勞動者。墨子的行跡很廣,東到齊,北到鄭、衛(wèi),并打算到越國,但終未成行。

  墨子曾阻止魯陽文君攻打鄭國,說服魯班而止楚攻宋。墨子多次訪問楚國,獻書給楚惠王。楚惠王打算以書社封墨子,但墨子最終沒有接受。后來他又拒絕了楚王賜給他的封地,離開了楚國。越王邀請墨子作官,并許給他以五百里的封地。墨子以“聽我的勸告,按我講的道理辦事”作為前往條件,而不計較封地與爵祿,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和思想主張,遭到越王拒絕。

  墨子晚年來到齊國,企圖勸止項子牛討伐魯國,但沒有成功。

  墨家三分

  在墨子晚年,儒墨齊名。墨子死后,墨家弟子仍“充滿天下”、“不可勝數(shù)”,故戰(zhàn)國時期雖有諸子百家,但“儒墨顯學”則是百家之首。墨子死后,墨家分裂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肚f子·天下》所說的相里勤的弟子、鄧陵子的弟子苦獲、己齒,即這三派中的`兩派。他們都傳習《墨子》,但有所不同,互相都攻擊對方是“別墨”。在今存的《墨子》中,每篇都有上、中、下三篇,大約就是墨家分裂為三派的證據(jù)。據(jù)郭沫若研究,墨者集團到秦惠王時,有集中于秦的趨勢。因此,從第四代“矩子”時起,墨學的中心已經(jīng)轉(zhuǎn)移到了秦國。

  此后還有記載,東方的墨者謝子,不遠千里入秦而見秦惠王。這時墨學還是興盛的。但是到漢代,墨家已經(jīng)消亡。為什么墨家消亡如此之快呢?關(guān)于這個問題,答案分歧很大,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從墨家內(nèi)部來分析其原因,在方法論上是可取的。墨家與儒、法、道等家不同之處在于,它是由墨者組成的帶有宗教色彩的集團,有嚴格的紀律,能赴湯蹈火,視死如歸。這些,作為一般人是難以辦到的。禽滑厘是春秋時期人,傳說是墨子的首席弟子,他的字為慎子。禽滑釐曾是儒門弟子,學于子夏,自轉(zhuǎn)投墨子后,便一直潛心墨學。

  主要思想

  理論綜述

  兼愛非攻

  墨子的“非命”、“兼愛”之論,和儒家“天命”、“愛有等差”相對立。認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要求“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其中不少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chǔ)上相互友愛,“愛人若愛其身”,并認為社會上出現(xiàn)強執(zhí)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xiàn)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他反對戰(zhàn)爭,要求和平。

  天志明鬼

  所謂天志就是天有意志,天愛民,君主若違天意就要受天之罰,反之,則會得天之賞。

  尚同尚賢

  尚同是要求百姓與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實行義政。尚賢則包括選舉賢者為官吏,選舉賢者為天子國君。墨子認為,國君必須選舉國中賢者,而百姓理應在公共行政上對國君有所服從。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賞善罰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賢使能,提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主張。

  節(jié)用節(jié)葬

  節(jié)用是墨家非常強調(diào)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俗,認為久喪厚葬無益于社會。認為君主、貴族都應象古代三代圣王一樣,過著清廉儉樸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這方面也能身體力行。

  非樂

  墨子極其反對音樂,甚至有一次出行時,聽說車是在向朝歌方向走,立馬掉頭。他認為音樂雖然動聽,但是會影響農(nóng)民耕種,婦女紡織,大臣處理政務(wù),上不合圣王行事的原則,下不合人民的利益,所以反對音樂。

  非命

  墨子一方面肯定天有意志,能賞善罰惡,借助外在的人格神服務(wù)于他的“兼愛”,另一方面又否定儒家提倡的天命,主張“非命”。認為認得壽夭,貧富和天下的安危,治亂都不是由“命”決定的,只要通過人的積極努力,就可以達到富,貴,安,治的目標。墨子反對儒家所說的“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認為這種說法“繁飾有命以叫眾愚樸之人”墨子看到這種思想對人的創(chuàng)造力的消磨與損傷,所以提出非命。

  政治思想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 “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jié)用”、“節(jié)葬”、“非樂”等主張!凹嬉砸讋e”是他的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體行動綱領(lǐng)。他認為只要大家“兼相愛,交相利”,社會上就沒有強凌弱、貴傲賤、智詐愚和各國之間互相攻伐的現(xiàn)象了。他對統(tǒng)治者發(fā)動戰(zhàn)爭帶來的禍害以及平常禮俗上的奢侈逸樂,都進行了尖銳的揭露和批判。

  在用人原則上,墨子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他還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 ”來充當; 而人民與天子國君,則都要服從天志 ,發(fā)揚兼愛,實行義政,否則,就是非法的,這就是“ 一同天下之義”。

  在《墨子·魯問》中,墨翟提出了墨家的十大主張。即“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尊天”“事鬼”“非樂”“非命”“節(jié)用”“節(jié)葬”。他認為,要根據(jù)不同國家的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十大主張中最適合的方案。如“國家昏亂”,就選用“尚賢”、“尚同”;國家貧弱,就選用“節(jié)用”“節(jié)葬”;等等。

  軍事思想

  在墨家整個思想體系中,軍事思想占有重要位置。《墨子》軍事思想是處于弱者地位的自衛(wèi)學說,其主要內(nèi)容有二:一是非攻,反對攻伐掠奪的不義之戰(zhàn);二是救守,支持防守誅討的正義之戰(zhàn)。

  非攻:反對攻伐掠奪的不義之戰(zhàn)

  墨子認為,當時進行的戰(zhàn)爭均屬掠奪性非正義戰(zhàn)爭,在《非攻》諸篇中,反復申訴非攻之大義,認為戰(zhàn)爭是兇事。他說,古者萬國,絕大多數(shù)在攻戰(zhàn)中消亡殆盡,只有極少數(shù)國家幸存。這就好比醫(yī)生醫(yī)了上萬人,僅僅有幾人痊愈,這個醫(yī)生不配稱之為良醫(yī)一親友,戰(zhàn)爭同樣不是治病良方。歷史上好戰(zhàn)而亡的統(tǒng)治者不可勝數(shù)。這無異于給那些企圖通過攻戰(zhàn)來開疆拓土吞并天下的人以當頭棒喝。所以墨子主張,以德義服天下,以兼愛來消弭禍亂。在墨子眼里,兼愛可以止攻,可以去亂。兼愛是非攻的倫理道德基礎(chǔ),非攻是兼愛的必然結(jié)果。

  墨子主張非攻,是特指反對當時的“大則攻小也,強則侮弱也,眾則賊寡也,詐則欺愚也,貴則傲賤也,富則驕貧也”的掠奪性戰(zhàn)爭。墨子以是否兼愛為準繩,把戰(zhàn)爭嚴格區(qū)分為“誅”(誅無道)和“攻”(攻無罪),即正義與非正義兩類!凹鎼厶煜轮傩铡钡膽(zhàn)爭,如禹攻三苗、商湯伐桀、武王伐紂,是上中(符合)天之利、中中鬼之利、下中人之利的,因而有天命指示,有鬼神的幫助,是正義戰(zhàn)爭。反之,大攻下,強凌弱,眾暴寡,“兼惡天下之百姓”的戰(zhàn)爭。是非正義的。

  墨子還堅決無情地揭發(fā)當時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無盡的災難:① 貽誤農(nóng)時,破壞生產(chǎn)。農(nóng)業(yè)是斬斷了老百姓的衣食之源。② 搶劫財富,不勞而獲。竊入桃李,搶人犬豕雞豚、牛馬,殺人越貨者,“謂之不義”,攻小國,“入其溝境,刈其莊稼,斬其樹木”,同樣是“不與其勞就其實,以非其所有而取”的不義行為。③ 殘害無辜,掠民為奴。墨子指出,大國君主命令軍隊攻小國,“民之格者,則逕殺之。不格者,則系操而歸。丈夫以為仆圉胥靡,婦人以為舂酋。”

  救守:支持防守誅討的正義之戰(zhàn)

  墨子“惟非攻,是以講求備御之法”,從“非攻”出發(fā),《墨子》論述了作為弱小國家如何積極防御的問題。墨子深知,光講道理,大國君主是不會放棄戰(zhàn)爭的,因而主張“深謀備御”,以積極防御制止以大攻小的侵略戰(zhàn)爭。這些研究防御作戰(zhàn)的論述,集中在《備城門》以下十一篇,形成了一個以城池防守為核心的防御理論體系,概言之,包括三個方面內(nèi)容。

  一是倡導積極準備,力爭做到有備無患。“備者,國之重也。食者,國之寶也;兵者,國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薄肮蕚}無備粟,不可以待兇饑;庫無備兵,雖有義不能征無義;城廓不備全,不可以自守;必無備慮,不可以應卒!敝挥性趹(zhàn)前進行后勤、城防、軍備、外交、內(nèi)政等物質(zhì)和精神上諸方面的充分準備,才能造成守城防御戰(zhàn)斗中的有利條件和主動地位,贏得防御作戰(zhàn)勝利。

  二是“守城者以亟敵為上”的積極防御指導思想。墨子認為在守城防御中,應守中有攻,積極殲敵!把尤粘志靡源戎痢,是下策!柏絺麛场钡木唧w措施是:利用地形、依托城池,正確布置兵力;以國都為中心,形成邊城、縣邑、國都的多層次縱深防御,層層阻擊,消耗敵人;頑強堅守與適時出擊結(jié)合。

  三是在防御作戰(zhàn)具體戰(zhàn)法方面,提出了一整套防御作戰(zhàn)戰(zhàn)術(shù)原則!秱涑情T》等篇,墨子通過禽滑厘的詢問,對十二種攻城方法一一對以有效防御。如高臨法、水攻法、穴攻法等,是當時頗為先進的攻城術(shù),墨子對以別具匠心的應對措施,并詳細解說守城器械的制作方法、使用技巧等。

  墨子防御理論在中國兵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有關(guān)防御原則和戰(zhàn)術(shù)的記述,多祖述《墨子》,以至于一切牢固的防御也被籠統(tǒng)稱為“墨守”。如果說范蠡是從戰(zhàn)略高度提出了樸素的積極防御理論,墨子則更多從作戰(zhàn)角度探討防御,形成了較完備的防御作戰(zhàn)理論體系,而這一體系恰好與孫子以進攻為主的作戰(zhàn)理論形成互補關(guān)系,對傳統(tǒng)兵學的發(fā)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哲學思想

  認識論

  墨子的哲學建樹,以認識論和邏輯學最為突出,其貢獻是先秦其他諸子所無法比擬的。

  墨子哲學思想的主要貢獻是在認識論方面。他以 “ 耳目之實 ”的直接感覺經(jīng)驗為認識的唯一來源,他認為,判斷事物的有與無,不能憑個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聽到的為依據(jù)。

  墨子從這一樸素唯物主義經(jīng)驗論出發(fā),提出了檢驗認識真?zhèn)蔚臉藴剩慈恚骸吧媳局诠耪呤ネ踔隆,“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廢(發(fā))以為刑政 ,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 、“實”、“利”綜合起來,以間接經(jīng)驗、直接經(jīng)驗和社會效果為準繩,努力排除個人的主觀成見。在名實關(guān)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題,主張以實正名,名副其實。墨子強調(diào)感覺經(jīng)驗的真實性的認識論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曾以有人“嘗見鬼神之物,聞鬼神之聲”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結(jié)論。但墨子并沒有忽視理性認識的作用。

  墨子認為,人的知識來源可分為三個方面,即聞知、說知和親知。他把聞知又分為傳聞和親聞二種,但不管是傳聞或親聞,在墨子看來都不應當是簡單地接受,而必須消化并融會貫通,使之成為自己的知識。因此,他強調(diào)要“循所聞而得其義“,即在聽聞、承受之后,加以思索、考察,以別人的知識作為基礎(chǔ),進而繼承和發(fā)揚。

  墨子所說的“說知”,包含有推論、考察的意思,指由推論而得到的知識。他特別強調(diào)“聞所不知若已知,則兩知之”,即由已知的知識去推知未知的知識。如已知火是熱的,推知所有的火都是熱的;圓可用圓規(guī)畫出,推知所有的圓都可用圓規(guī)度量。由此可見,墨子的聞知和說知不是消極簡單地承受,而是蘊涵著積極的進取精神。

  除聞知和說知外,墨子非常重視親知,這也是墨子與先秦其他諸子的一個重大不同之處。墨子所說的親知,乃是自身親歷所得到的知識。他把親知的過程分為“慮”、“接”、“明”三個步驟。“慮”是人的認識能力求知的狀態(tài),即生心動念之始,以心趣境,有所求索。但僅僅思慮卻未必能得到知識,譬如張眼睨視外物,未必能認識到外物的真象。因而要“接”知,讓眼、耳、鼻、舌、身等感覺器官去與外物相接觸,以感知外物的外部性質(zhì)和形狀。而“接”知得到的仍然是很不完全的知識,它所得到的只能是事物的表觀知識,且有些事物,如時間,是感官所不能感受到的。因此,人由感官得到的知識還是初步的,不完全的,還必須把得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整理、分析和推論,方能達到“明”知的境界?傊,墨子把知識來源的三個方面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在認識論領(lǐng)域中獨樹一幟。

  邏輯學

  墨子是中國古代邏輯思想體系的重要開拓者之一。墨辯和因明學、古希臘邏輯學并稱世界三大邏輯學。他比較自覺地、大量地運用了邏輯推論的方法,以建立或論證自己的政治、倫理思想。他還在中國邏輯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辯、類、故等邏輯概念。并要求將辯作為一種專門知識來學習。墨子的“辯”雖然統(tǒng)指辯論技術(shù),但卻是建立在知類(事物之類)明故(根據(jù)、理由)基礎(chǔ)上的,因而屬于邏輯類推或論證的范疇。墨子所說的“三表”既是言談的思想標準,也包含有推理論證的因素。墨子還善于運用類推的方法揭露論敵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導和啟蒙,墨家養(yǎng)成了重邏輯的傳統(tǒng),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個中國古代邏輯學的體系。

  由這一思維法則出發(fā),墨子進而建立了一系列的思維方法。他把思維的基該方法概括為“摹略萬物之然,論求群言之比。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以類取,以類予“(“小取”)。也就是說,思維的目的是要探求客觀事物間的必然聯(lián)系,以及探求反映這種必然聯(lián)系的形式,并用“名”(概念)、“辭”(判斷)、“說”(推理)表達出來!耙灶惾,以類予”,相當于現(xiàn)代邏輯學的類比,是一種重要的推理方法。此外,墨子還總結(jié)出了假言、直言、選言、演繹、歸納等多種推理方法,從而使墨子的辯學形成為一個有條不紊、系統(tǒng)分明的體系,在古代世界中別樹一幟,與古代希臘的邏輯學、古代印度的因明學并立。

【《墨子節(jié)用》原文及白話文】相關(guān)文章:

墨子勸學原文及翻譯03-10

弟子規(guī)原文 白話文08-30

墨子的故事08-14

節(jié)用閱讀答案10-04

白話文木蘭詩12-24

木蘭詩白話文11-16

春節(jié)用的春聯(lián)大全11-16

弟子規(guī)白話文09-25

《黃帝內(nèi)經(jīng)》白話文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