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蘭亭集序》寫作思路探究
《蘭亭集序》從東晉習俗寫起,修禊事—游蘭亭—觀美景—抒幽情(感慨),由人及己,先橫后縱,由普通到特殊(現(xiàn)實),兩相比照,嘆古今之常情,悲現(xiàn)實之奪情。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蘭亭集序》寫作思路探究,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精彩內(nèi)容可瀏覽(www.thefilledlantern.com/wenxue)。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俯仰古今,悵觸萬端,疏爽自然,不事修飾而情味雋永。上乘魏代清新通脫之勢,下開陶潛清新樸實之風,實屬東晉散文中難得的精品,更是千古傳誦的名篇。然而盡本人目力所及,還沒有發(fā)現(xiàn)一篇文章盡窺該文思路之妙,所以本人不揣固陋,淺薄為文,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我認為,解讀一篇文章的思路,須從作者經(jīng)歷、時代背景、寫作動機、文章層次、關(guān)鍵詞語諸方面進行綜合分析,特別要抓住寫作動機和文章層次。而行文思路往往取決于寫作動機,所以先抓寫作動機,往往是理清思路之首要。就具體文章而言,有的文章寫作動機在文章之外,有的文章寫作動機在文章之中。在文章之外的需研究作者寫作時的背景、心情,在文章之內(nèi)的需分析具體內(nèi)涵及在文中的位置。寫作動機在文中的位置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它往往是作者匠心之所在。
《蘭亭集序》一文體現(xiàn)寫作動機的句子在文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故”字既是對上文的總結(jié),也揭示了同上文的因果關(guān)系。“列敘時人,錄其所述”,緊扣文體,說明結(jié)集的內(nèi)容。“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闡明結(jié)集的意義。“斯”字一語雙關(guān),既指《蘭亭集》中的詩文,更指本篇序文。“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是最能體現(xiàn)作者觀點和情感的句子,也是寫作本文目的之所在。作者認為盡管時代不同,情況各異,但人們抒發(fā)情感的方式、人們的情趣是一樣的。這種“懷”“致”是作者議論、抒情的基礎(chǔ),也是后人“有感”的接隼點。這種不因時代和情況的變化而各異的“感慨”,正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也是解讀本文的一把金鑰匙。
第一自然段,共有三層意思。“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為第一層,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群賢”三月初在蘭亭相會,是為了“修禊事”。第二層“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共兩句話,前一句寫蘭亭美景,后一句寫士大夫的行為。景雖美,若陰雨晦冥,便大煞風景,所以第三層便水到渠成:“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這一層也是兩句話,第一句寫天氣的美好,第二句寫人們的行為和主觀感受。全段第一層交代聚會和結(jié)集緣起,是敘事;二三兩層均為兩句,方式相同,前一句是寫景,后一句則為議論。這兩層中都有“足以”二字,需備加關(guān)注,作者的感慨之情隱含其中。如果說第一層為“敘”,第二層“敘議并重”,那么第三層則側(cè)重于“議”了。從全文來看,這一段屬于記敘,但這不是作者的真正目的。他的意圖是從敘入手,為下文抒發(fā)感慨作鋪墊。要抒發(fā)什么感慨,下文自有論述,但這一段從頭到尾,勢已蓄足。
登臨山水是南朝士族階層優(yōu)閑享樂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說是當時的一大習俗。王羲之胸懷曠達,愛好自然山水,厭惡繁華生活。蘭亭美景與風和日麗的天氣,不僅引發(fā)了士大夫們暢談玄理、寄情山水的豪情,更引發(fā)了王羲之神游萬仞、思接千載的無限感慨。
第二自然段有兩層意思。第一層“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夫”字為抒發(fā)感慨的標志。作者從人們?yōu)槿颂幨赖姆绞饺胧,把人們的交往分成兩種形態(tài):靜態(tài)(內(nèi)向)和動態(tài)(外向)。這只是表明了人們?yōu)槿颂幨赖姆绞接兴煌T了,并不是作者的真正意圖。作者意在以此為切入點,引出第二層的感慨。“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己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作者從不同處世形態(tài)的共性──“情”“懷”出發(fā),抒發(fā)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這一層可分為四個階段,即人們喜愛某物時、厭倦該物時、回顧由喜到厭的過程時、面臨死亡時。在這四個階段,不同處世方式的人的共性是都要抒發(fā)某種情懷,但每個階段抒發(fā)情懷的程度又是不同的。“情感系之”“猶”“豈”表明了程度的逐漸加深,從而抒發(fā)了面對死生情感更甚的情懷,自然引出“重死生”的主張。
第三自然段,除最后一層表明寫作動機外,尚有兩層意思。“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為一層。如果抓住“每覽昔人”句中“昔人”確認是“縱”的聯(lián)想,那么可推知第二自然段為“橫”的思索無疑。既然上下文為縱橫兩個不同角度,則必然得出“合”“嗟悼”“喻之于懷”的內(nèi)涵一定是“重死生”的結(jié)論。面對“人之相與”的共性,古今情懷的一致,作者自然想到了現(xiàn)實。“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現(xiàn)實是“一死生”“齊彭殤”等崇尚虛無的社會風氣。這種“輕死生”的“虛誕”“妄作”,讓后人如何看待呢?真可悲呀!故而作者要讓后人“有感”的應(yīng)是“世殊事異”而“其致一也”的普遍情懷──重死生,而不是東晉這個時期的特殊現(xiàn)象──輕死生。
《蘭亭集序》從東晉習俗寫起,修禊事—游蘭亭—觀美景—抒幽情(感慨),由人及己,先橫后縱,由普通到特殊(現(xiàn)實),兩相比照,嘆古今之常情,悲現(xiàn)實之奪情。從文學史來看,這一時期正是從玄理詩向山水詩的轉(zhuǎn)變期,我們不妨理解為這是對固有人性的呼喚,作者的這一情感恰好順應(yīng)了這一潮流。由此觀之,該文雖為序言,卻表達了不滿現(xiàn)實、重死生、寄將來以厚望的濃烈情懷。從敘到議,由橫而縱,環(huán)環(huán)相扣,文思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令人嘆為觀止。
【《蘭亭集序》寫作思路探究】相關(guān)文章:
《蘭亭集序》亮點探究09-21
《蘭亭集序》解讀與探究08-23
《辛棄疾詞兩首》問題的探究與探究的思路09-18
《鄉(xiāng)愁》寫作思路10-08
鄉(xiāng)愁寫作思路08-09
《鄉(xiāng)愁》的寫作思路11-08
《蘭亭集序》的主旨值得探究05-12
《赤壁賦》問題探究與思路09-17
有關(guān)《辛棄疾詞兩首》問題探究與探究思路09-04
《柳永詞兩首》問題探究與探究思路介紹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