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一語文下冊《蘭亭集序》課堂實錄
師:上課!
生(眾):老師好!
師:同學們好!請坐下。課前我們已經布置預習課文了,我們就直接進入文本吧。今天我們上的是《蘭亭集序》(板書題目)。我們已經預習過了,我想知道,“序”在這兒是怎么來解讀的!靶颉蔽覀儗W過沒有?
生(眾):學過。
師:那我們誰能說說看,我們過去學的“序“是什么?說一說我們所知道的關于“序”的知識。
生(王斌):“序”大概說的是古人在寫一部書的時候所加的一個“序”,交代這部書主要記載了什么東西。
師:現(xiàn)在有沒有這么用的?
生(王斌):現(xiàn)在也有這么用的,比如說前面要寫一些……(學生有些答不出來,師提示:交代這本書的寫作緣由或主要內容的。)我們學過哪些序?
生(周哲):《送東陽馬生序》
師:(拿學生自制的桌牌看剛才回答問題的學生姓名)你這個字我看起來真費周折。(生笑)
《送東陽馬生序》的“序”和這個“序”一樣不一樣?
生(周哲):不一樣。那個是記事的,這個是書序。
師:噢,那個是記事的,叫什么?
生(周哲):贈序。
師:好,請坐。同學們,讀了這篇文章后,我們覺得是贈序呢,還是書序呢,還是既不是贈序,也不是書序呢?
生:……
師:課前讀過嗎?
師:那他跟我們學的書序一樣嗎?
生(周哲):不一樣。
師:那他跟《送東陽馬生序》一樣不一樣?
生(周哲):不一樣。
師:區(qū)別在哪里?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生:……
師:沒想過沒關系,那我們一起聽一下這篇課文的朗讀。
(播放《蘭亭集序》音視頻材料。)
師:我想請大家?guī)е覄偛诺膯栴}——它是不是書序,或者它是不是如《送東陽馬生序》的贈序,帶著個問題,把這篇課文自己朗讀一遍。讀出聲音。
(師視學生閱讀情況與個別學生交流,了解學生閱讀感受)
師:我們來討論一下,他像我們所熟悉的書序嗎?
生(王斌):我覺得王羲之所寫的《蘭亭集序》不像我們平常所寫的書序。王羲之不只對《蘭亭集》中的內容做了簡述,還對這次會稽山“修禊事”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加進了自己的感情,總結了一些自己的人生感悟。內容更加深一些。
師:你的這個回答內容已經很豐富了,信息量很大。雖然沒有用我們老師平時講的術語,其實這個就是我想問的。除了文體,在內容表達方面,在寫作的方式上,你的回答已經兼顧到這方面的問題了。同學們覺得王斌同學對這篇文章的判斷有沒有問題?你們覺得這篇《序》像不像一般的“書序”?
生(王斌):不大像。
師:不大像,既像又不像,一般的書序是介紹這部書的成因,這個“序”不僅對《蘭亭集》怎么來的做了“敘”(板書:敘),除了這,還寫了他的思想感情。(板書:情)那下面就轉入我想問的第二個問題。除了敘事,抒情,這篇序文還有沒有其它的表達方式?
生(劉高源):這篇序當中他敘事的時候寫了景,將作者的感情寫到了景中,然后寓情于景。
師:噢,還寫了景。同學們贊成不贊成?(生:贊成),那你能不能找一找這篇序中最具代表性的寫景的句子?(師板書:景 情)
生(劉高源):在文章的第一段第二行“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師:這是不是寫景,同學們?
生(劉高源):是。
師:如果我們想在寫景句子中找出最具景物特征的,在原文中可以找出怎樣的句子?(引導)就你讀的這個句子,我如果讓你找兩句,讓你把整篇當中最能代表當時聚會景象的句子的話,你找哪句?大家可以討論一下,大家可以找找。你先請坐。
生:(找句子)
師:各人有各人的想法,我們能不能共同商量一下,如果老師要板書一下,最能代表當時聚會氣氛的句子的話,我們應該找出怎樣句子?
生(郭映彤):我覺得應該是“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師:我首先要表揚你一下,你在發(fā)言的時候,自我意識很強——“我覺得”,我希望同學們在發(fā)言的時候,都要有這種強烈的自我意識,就是“我覺得”,它體現(xiàn)了你的自信。好,你坐下,其它同學?贊成的,不贊成的?我剛才講了,我要求的就是如果要找兩個短句的話,要怎么找?
生(張鴻程):老師,我覺得應該是“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師:噢,你覺得應該是“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好!
生(徐皓東):我覺得應該是它下面那句“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師:幾句了?
生(徐皓東):信可樂也。
師:有沒有不同意見?
生(劉高源):我覺得還應該補充一句“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然后再加上“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
師:你現(xiàn)在已經幾句了?
生(劉高源):四句。
師:有沒有不同意見?還有。
生(黃譯加):我認為應該是“素流激湍,映帶左右”。
師:好,我想請剛才發(fā)言的同學講一下你選這幾句的理由。你先來。
生(黃譯加):因為我覺得他們當時坐在蘭亭上,那里當時的環(huán)境就是那樣。
師:那時就那樣的環(huán)境,那現(xiàn)在這樣的環(huán)境我們還見得到見不到?見不到了。如果我們見到這樣的環(huán)境,我們的心情會怎么樣,假如我們也到類似這樣一個景觀的地方去,想找到這樣一個景觀,如果找不到,我們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生(黃譯加):應該是失望吧。
師:找到了呢?
生(黃譯加):找到了就開心。
師:找到了就開心,也就是說:“一切景語皆情語!
師:(詢問第一生)你為什么找這句?
生(徐皓東):首先這句話的意思是……(師打斷)
師:你找的是哪句?
生(徐皓東):“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蔽矣X得這句就是寫他們到了蘭亭以后,他們通過這些東西開暢胸懷,極盡視聽的樂趣,就是他們通過這些景,得到一些感受,我覺得這個是主要的。
師:他們這次的聚會是一件很開心、很溫暖的事。請坐。這邊這位同學,你說。
生(郭映彤):我覺得這個“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它是對這里景色的高度概括。
師:你覺得是這句,你為什么覺得是這句,它僅僅是寫實嗎?
生(郭映彤):還有一點表達了個人的心情感。
師:嗯,一切景語皆情語。其實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我很贊同他選的這個句子。為什么?心情、心境,它不一定要通過直抒胸臆的句子,筆下景物就融入了作者情感。后面那位女同學,你說說你的意見。
生(郭映彤):我覺得他前面寫景象,他寫景的原因就是為了引出他后面那件事兒。
師:后面什么事兒?
生(郭映彤):他們一起去集會、喝酒。一起去“修禊事也”這件事兒。然后由這件事引發(fā)他下面那些議論,然后……
師:還有議論,什么議論?
生:……
師:有沒有議論,同學們?
生:有。
師:有。(板書:議)
生(郭映彤):就是他議論一些人生的態(tài)度。
師:如果讓你選最能表達作者人生態(tài)度的句子,你選哪句?
生(郭映彤):“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師:你覺得是這句嗎?確認嗎?
生:……
師:沒關系,我們一個個來。我們思維的跳躍性比較大,我是順著這個同學的思路來的,這個問題我們留著,如果我們確認了它有議論,那么就要確定最能表達作者的觀點的應該是哪個句子。我們現(xiàn)在再回到原來的問題上來。這個景致如果要我們概括的話,我們要選哪什么句子?我們把剛才發(fā)表的意見集合起來,我們在一起對話,要形成一個共識的話,我們四位同學的發(fā)言,我們覺得哪個可成為一個共識,當然,我剛才已經表明了我的態(tài)度,你們贊成不贊成我的態(tài)度?
生(眾):贊成。
師:為什么贊成?因為我是老師?
生(眾):(笑)
師:是不是因為我是老師,我贊成這個,你們就贊成這個?
生(眾):不是的。
師:那你們?yōu)槭裁匆操澇蓜偛胚@位同學的觀點,如果沒有我的觀點,你們贊成不贊成?
生:……
師:不敢說。其實這里就牽扯一個寫作技法的問題,我們寫文章,往往就喜歡抒情,直抒胸臆。是不是所有的直抒胸臆都能把你真摯的感情抒發(fā)出來呢?不一定。其實我們的感情是通過文字,通過言語,通過,杜甫的詩有一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是不是看到所有的景致,優(yōu)美的景致,你的心情一定是好的?
生(眾):不是的。
師:不是的,因為景致是跟人的心情一致的,所以,一切景語皆情語。我們寫在這兒。(板書: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師:剛才同學講了,它(文章)是敘事,敘了件什么事?
生(眾):修禊事。
師:修禊事?是什么意思?
生(眾):做禊事。
師:可以這么說,但還可以用另外一個句子,就是很簡單很直白的一句,在哪里聚會?
生(眾):會稽山的蘭亭。
師:那是哪個句子?
生(眾):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
師:那如果要選擇,是這句,還是下面那句?
生(一部分):下面那句(修禊事也)。
生(一部分):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
師:看標題。
生(眾):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
師:所以我們閱讀很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解題,同時要弄清楚作者是如何扣題的,也是我們寫作中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尤其是古文。古文講究入題,扣題,這是與我們現(xiàn)代人寫文章的一個區(qū)別。好,那么,聚會的心情我們已經知道了,(示意板書:“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一句),本來是怎么樣啊,很高興的一件事對不對?
生(眾):是。
師:但整個文章讀下來是不是很高興呢?
生(眾):不是。
師:為什么說不是?這其實就涉及到我讓大家思考的問題了。如果說我們要找出他議論的句子,要找出核心的句子,應該是哪個句子?
生:……
師:沒關系,我們再把課文讀一遍,是我放錄音,還是自己讀?
生:自己讀。
師:好,大家再讀課文。(學生讀課文,教師與個別學生交流)
師:有沒有找到?
生(徐皓東):我覺得是第三段第二行“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
師:如果讓你從中選最精確的句子,你選哪一句?你自己再讀一遍。(提示:)我們閱讀的時候要抓“關鍵詞”或“中心句”。如果要找關鍵詞、中心句的話,在你讀的這么多當中,你選哪個?或者大家替他選擇。
生(徐皓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
師:請坐。
生(梁媛媛):我感覺是第三段最后一句“死生亦大矣”。因為找中心句一般不都在段子的前面或后面嗎,這段前面是分著寫的,后面是總寫。
師:你從行文的結構來說,認為這是一個總結句。請坐。
生(邢乃中):我覺得是第四段“雖事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因為他從前面不高興了,到后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一句有些悲傷的意思,但是他沒有一直悲傷下去,因為悲傷到一個點上,痛定思痛,會有一些感悟,所以他思考到這個地方,他思考出一個……他可能拐到一個死胡同里,他只能把這次寫的詩記錄下來,流傳下去,讓后世人也和他一起思考,可能會“悟”出一點,他說“每覽古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一懷”,也就是說,他和古人一樣是有相同的思想情致的,但是并不能揣摩出古人的意思,于是他覺得每個人的思考是不一樣的,所以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讓后人看一看他們怎么想的,然后“亦將有感于斯文”。
師:看邢乃中同學真厲害,滔滔不絕。三個同學的意見,如果我們要選擇一個最準確的,你們選誰的?
生:……
師:有點難度,沒關系。在這里我想說,剛才邢乃中同學教給了我們一種閱讀的方法。什么方法?其實這種閱讀方法,我們老師一定會反復強凋過,是什么方法?
生(孫銘):帶著問題去讀。
師:邢乃中同學,你是帶著問題去讀的嗎?如果讓你來概括一下你的閱讀方法,你想給同學什么閱讀啟示?
生(邢乃中):從文章大意開始,然后順清脈絡,聯(lián)系上下文。
師:很好,你的閱讀敏感性很強。整體把握,尋找文章的脈絡,前后勾連——這是一種很重要的閱讀方法。我們再回到剛才的問題上,你覺得他的議論最終要表達一種什么意思?
生(邢乃中):我覺得雖然他思考人生何其短,時不我待之類(的問題),但是他到后來,他想通了,雖然他不能活很久很久,但他的文章可以活很久很久,所以他把他的文章留下來,讓后人一塊去想。
師:就是讓后人通過他的文字了解他的心境?
生(邢乃中):嗯,就像他理解他的前人一樣。
師:他前人是一種怎樣的心境呢,他怎么理解的?
生(邢乃中):他覺得他讀文章時是“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以懷”,他覺得他前人也會有一種天地蒼涼的感覺。
師:好,請坐。我們到現(xiàn)在好像還不能形成一種共識,那我想問同學們,邢乃宗同學給我們的這種閱讀方法我們應該不應該掌握?
生(眾):應該。
師:那我們再把這篇課文讀一遍。(有同學舉手。師:不要急,把課文讀一遍之后再來談)
師:剛才我看兩位同學討論的很熱烈,你們誰做代表?
生(王斌):我認為老師的問題依我來看,應該是第四段第一行末“固知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我覺得這一段真實表達了作者的觀點。因為在這段中表達了作者否認“把生與死看作同等,把長壽和短壽等同”的觀念,特別在第三段“死生亦大矣”表達的是古人的觀點,作者在這里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師:他自己什么觀點?
生(王斌):并不是生與死是一樣的,長壽與短壽是一樣。是有差異的。
師:就是說同樣的生,同樣的死是有區(qū)別的,是不是這個意思?
生(徐皓東):我是從第四段與上段末尾來看的,上一段末尾是古人怎么想的,后面是提出自己的觀點,再后面是把這篇文章寫下來,讓后人看。就是說,一個是古人,現(xiàn)代、后人,一個順敘的結構,里面有他的觀點。
師:哪個是他的觀點?
生(徐皓東):就是“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師:同學們贊成不贊成?
生(眾):贊成。
師:其實,教材上已經給了我們暗示?唇滩暮竺孀鳂I(yè)的第三題,我要給大家提醒的是我們在閱讀教材時,要關注教材本身;文言文尤其要要關注注釋;第三個,這些練習題也是我們閱讀時要關注的,這些練習題往往提供給我們的是難點與重點。明白嗎?
生(眾):明白。
師:那我們來看,就整個行文而言,(示意板書內容)作者的情感是不是一致的?
生(眾):不是。
師:有什么變化?
生(劉高源):開始時作者看到蘭亭周圍美麗的景色,感到非?鞓,后來由于快樂到了極點,就產生了一點悲傷,感慨人生為何如此短暫,然后再后來,作者就看破了,看懂了,看透了。
師:看透了什么?
生(劉高源):看透了生死。其實(面對生死)這個問題可以不必那么困擾,可以把自己的思想以文章的方式流傳下去,讓后人繼續(xù)思考,只要享受有生之樂就可以。
師:你們同意他的意見嗎?
生:……
師:我們先來解決這個問題。這篇文章的情感脈絡先是喜,然后是悲,同學說的那個我閱讀的時候還真沒有想到,他說“看透了”(邊說,邊板書“喜、悲、透”),我還沒有看透,說明這個同學比我厲害。那我們來看看,這個思想情感是否這樣發(fā)生變化的?
生(眾):是。
師:那我想問一個問題:那么多文人騷客、志同道合的人在這里相聚,是一件很開心的事,因為一邊喝酒,一邊寫詩,然后這些詩形成了一個集子,很開心的事。那為什么很開心的事情為什么突然轉入了“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的悲痛中了,是“痛”呀,不是一般的“悲”,還有我們同學說的“看透了”,我想知道,為什么開心的事情,一下子變得很悲傷了呢?
生:……
師:(有同學猶豫要不要發(fā)言,師提示)抓著話筒。要養(yǎng)成這個習慣(主動發(fā)言)啊,我建議同學們,機會是自己搶來的,機會是均等的,我發(fā)現(xiàn)我們同學有一個習慣不好——總是把機會讓給別人,顯得自己姿態(tài)高,這不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好,你來說。
生(徐皓東):我的想法是,當作者在賦詩時感到很快樂,他不想錯過,所以想把時光保留下來,不想錯過這段美好的時光,他就想到生的時候是非?鞓返,但死了就享受不到這種快樂了,所以就把它寫下來,就會感到一些悲傷。
師:(疑惑的表情)后面這位同學。
生(邢乃中):我覺得是“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意思),既然人生有樂趣,我們就要即時享樂,這與“人生得意須盡歡”的意境有些相似,曲水流觴是一件快樂的事,但是樂極會生悲,所以,他在非?鞓返臅r候就想人生何其短,為什么不把快樂都享盡,然后就從這兒開始悲傷,然后就“仰觀宇宙之在,俯察品類之盛”,然后想到又像《赤壁賦》里面“長江東流水”之類……
師:你談到《赤壁賦》,你為什么想到《赤壁賦》?
生(邢乃中):因為《赤壁賦》里面那個也是“與客曰……客曰……”(學生記不清《赤壁賦》里面的句子》)
師:《赤壁賦》大家學過嗎?
生(眾):學過。
師:那他里面的行文變化與本文一樣嗎?
生(邢乃中):有些相似。
師:對,有些相似。我覺得邢乃中同學真了不得,她不僅明白從文章的脈絡、前后勾連,她其實又教了我們一招,我們在閱讀時,要把過去學過的類似的文章聯(lián)系起來,這樣我們對文章的解讀就豐厚了。古人不是說:把書讀厚,然后再把它——
生(眾):讀薄。
師:這也是一種讀書的方式。邢乃宗,你有沒有說完?
生(邢乃中):沒有說完。
師:繼續(xù)。
生(邢乃中):然后從這兒想到了人生短暫的悲苦,從人生短暫的悲苦又聯(lián)想到自己,“每覽古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就是看到古人的文章,后人又看到他的文章,想到即使他的人生短暫,那他文章的“章生”不會短暫,那他即使……(此處不太會表達)
師:我知道你想表達的是什么,我也有一句古文來表達,就你后面要表達的這個,其實叫“心乖于內,口拙于外”,就是說,內心是明白的,但你不知如何表達,我替你表達一下好不好?就是說,他其實就是這種感受不希望他的后人也如此感傷……,其實這里有的,你先前已經談了,我其實也想問這么個問題的,我們讀一下——“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我想問的問題是——那個方面“合契”?
生(邢乃中):我覺得是“昔人”和他感悟的那個同樣的問題。
師:同樣的什么問題?
生(邢乃中):人生苦短。
師:對,也就是“死生亦大矣”。還有后面的“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那么這個“昔“是前面的古人,還是我們這幫人?
生(邢乃中):前面的古人。
師:是前面的人,還是王羲之他們這幫人,還是包括王羲之前面的人以及王羲之他們這樣的人?
生(邢乃中):王羲之前面的人以及王羲之他們這樣的人。
師:贊成不贊成?
生(眾):贊成。
師:還有“后人感之,亦將有感于斯文”。他這個邏輯關系是一環(huán)一環(huán)相當嚴密的,盡管是散文。邢乃中,你有沒有說完?
生(邢乃中):我再說兩句,(輕松幽默了一下)平時上課抓不著話筒。
師:(笑)繼續(xù)。
生(邢乃中):然后從一開始的悲,到后來的傷悲又有點樂,其實他不是悲,他是看透了,然后就是覺得人生短暫又有什么呢,思想流傳下去就行了,然后就上升到一種博大的情懷,不像我們一樣活在物質里,他上升到了精神層面,認為如是精神是不滅的話,那人的靈魂可以跟精神一樣永遠流傳下去,那就沒有什么人生短暫不短暫的事情了。
師:大家贊成不贊成?
生(眾):贊成。
師:我覺得你今天的發(fā)言,質量高,頻率也高。我們給她一點鼓勵。
生:(掌聲)
師:其實邢乃宗同學提到的《赤壁賦》的作者還有一首詞也是這樣的,就是《念奴嬌-赤壁懷古》,大家能不能把這首詩一起讀一下?
生:(找書)
師:沒學過?那我們看發(fā)的講義《滕王閣序》,用我們剛才讀《蘭亭集序》的方法來讀它,沒有注釋,大家放聲讀,讀完后我們體味一下它怎么寫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在寫作方法上與《蘭亭集序》有什么共通之處。我們今天不談不同之處,只談共通之處。好,大家放聲去讀。
師:(了解閱讀情況后)其實,這個情況下我們要用“不求甚解”的讀書法去讀,在時間很短的情況下,人們要用這種方法先整體感知,然后帶著我給你的問題“這篇文章與《蘭亭集序》有沒有相通之處”去讀,至于詞語理解不理解沒有問題。
生:(繼續(xù)讀)
師:有沒有讀好?
生(王靜):我認為相同之處是都是先寫景,然后再抒情議論。
師:也是寫景、議論、抒情。那它表達的感情變化一樣不一樣?
生(王靜):一樣,都是興盡悲來。
師:好。我其實就是要讓大家明白這樣一個問題。大家課后還可以讀蘇軾的《赤壁懷古》、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陸游的《示兒》、李白的《將進酒》,其實這一類的作品,他的脈絡、思路、情感變化基本是一樣的,這是古代文人共同的生活境遇、特定的文化背景,使我們古代的文化分子缺乏一種安全感——他們動不動就被貶了,動不動就被發(fā)配了,“人生得意須盡歡”,失意是常常會發(fā)生的,所以他們這種情感的變化也就會在作品中得到反映,我們以后再讀這樣的作品時,我們就可以找到相通的地方,考試時我們擔心不擔心?
生(眾):不擔心。
師:好下課。
生(眾):老師再見。
師:謝謝同學們,再見!
【高一語文下冊《蘭亭集序》課堂實錄】相關文章:
語文課《蘭亭集序》課堂實錄10-23
《蘭亭集序》課堂實錄10-08
《蘭亭集序》課堂實錄08-12
蘭亭集序的課堂實錄09-11
蘭亭集序課堂實錄07-11
關于蘭亭集序的課堂實錄08-09
[熱門]《蘭亭集序》課堂實錄10-09
高一語文《雨巷》課堂實錄05-30
《蘭亭集序》課堂實錄7篇07-16
《蘭亭集序》課堂實錄(7篇)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