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游
作為劉長卿的代表作之一,《餞別王十一南游》被《唐詩三百首》所收錄。此詩抒發(fā)自己對友人的真摯情意,描寫了揮手遠望直到陷入思念,愁腸百結,寫得動人心弦。下面和小編一起賞析一下劉長卿的這首古詩-《餞別王十一南游》!
餞別王十一南游
劉長卿
望君煙水闊,渾手淚沾巾。
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向人。
長江一帆遠,落日五湖春。
誰見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注釋】
1、飛鳥:比喻遠行的人。
2、沒何處:側(cè)寫作者仍在凝望。
3、空向人:枉向人,意思是徒增相思。
4、落日句:指王十一到南方后,當可看到夕照下的五湖春色。五湖:這里指太湖。
5、誰見兩句及上面落日句:均出梁朝柳惲《江南曲》:“汀洲采白蘋,落日江南春。洞庭有歸客,瀟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復應晚。不道新知樂,只言行路遠。”汀洲:水中可居之地,這里指江岸。白蘋:一種水草,花白色,故名。
【譯文】
遙望你的船,已駛向煙水空茫的地方;
我依然不停地揮手,淚水沾濕了手巾。
你象飛鳥一樣,此行真不知漂泊何處;
青山雖美,卻只能增添送行人的傷心。
無盡江水載著你的船兒,漸去漸遠了;
去江南欣賞:夕照下五湖春色的芳馨。
誰能看見,我眷懷故友徘徊汀洲之上?
滿腔相思之苦,只能愁對河邊的白蘋!
【賞析】
這是一首寫離情別緒的詩。首聯(lián)寫朋友遠去,詩人揮手作別,落淚沾巾,依依之情躍然紙上;頷聯(lián)寫友人遠行難以預料,眼前只有青山空對。愁思綿綿,不絕如縷;頸聯(lián)寫友人遠去,抵達五湖,觀賞春色;末聯(lián)寫眷懷友人徘徊汀州,愁對白蘋。全詩雖無“別離”二字,只寫作別風光,然而滿腔離情,完全鑄入景中,達到情景交融的境地。
詩題雖是“餞別”,但詩中看不到餞別的場面,甚至一句離別的話語也沒有提及。詩一開始,他的朋友王十一(此人名字不詳)已經(jīng)登舟遠去,小船行駛在浩渺的長江之中。詩人遠望著煙水空茫的江面,頻頻揮手,表達自己依依之情。此時,江岸上只留下詩人自己。友人此刻又如何,讀者已無從知道,但從詩人送別的`舉動,卻可想象到江心小舟友人惜別的情景。筆墨集中凝煉,構思巧妙。詩人以“望”、“揮手”、“淚沾巾”這一系列動作,濃墨渲染了自己送別友人時的心情。他沒有直抒心中所想,而是借送別處長江兩岸的壯闊景物入詩,用一個“望”字,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為一體,讓江中煙水、岸邊青山、天上飛鳥都來烘托自己的惆悵心情。
詩的最后,又從恍惚的神思中折回到送別的現(xiàn)場來。詩人站在汀洲之上,對著秋水蘋花出神,久久不忍歸去,心中充滿著無限愁思。情景交融,首尾相應,離思深情,悠然不盡。
【擴展:練習與答案】
1、頷聯(lián)中“ 沒 ”和“ 空 ”兩個字點出被送的人遠去了,同時烘托出詩人此時空虛寂寞的心境。(2分)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2分)
表達詩人送別友人的離愁別恨。(或依依惜別之情)
3、頷聯(lián)中“空”字用得好,請作簡要賞析。
空字不僅寫出了被送的人漸行漸遠 ,同時烘托出詩人空虛寂寞的心境。
4、詩人運用怎樣的藝術手法來寫?zhàn)T別的?請作簡要分析。
詩人運用借景抒情(“虛實結合”亦可)的手法,借助眼前煙水、飛鳥、青山和白蘋等景物,通過遙望和凝思,想象別后友人的情景,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為一體,來表達離情別緒。
5、請簡要分析頷聯(lián)中“沒”字和“空”字的妙用。 (4分)
雪天客居他鄉(xiāng)的孤獨、寂寞、無奈 2分對家鄉(xiāng)和親人的深切思念 1分盼望與人相見的急切心情 1分
6、頸聯(lián)采用了什么手法來表現(xiàn)離情別緒,請作簡要賞析。 (4分)
虛實結合(以虛寫實)2分 詩句第一句是實寫,身處寒冷屋內(nèi)面對昏暗燈火孤枕難眠的情形。后三句是虛,寫想象中仿佛看見了回鄉(xiāng)的路,看見兒女們們在山間眺望,聽到了他們在計算歸期。2分
7.下列對本詩內(nèi)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4分)(D)
A.詩題是“餞別”,但詩中沒有餞別場面,甚至一句離別的話語也未提及。
B.首聯(lián)寫朋友登舟遠去,小船行駛于茫茫長江,詩人頻頻揮手,依依惜別。
C.第三句虛實結合,詩中“飛鳥”隱喻友人的南游,傾注了自己的關切。
D.尾聯(lián)詩人想象朋友站在汀洲之上,對著秋水蘋花出神,心中充滿愁思。
7.D(應是詩人從恍惚的神思中折回到送別的現(xiàn)場來,他站在汀洲之上,對著秋水蘋花出神,久久不忍歸去,心中充滿著無限愁思。)
【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游】相關文章:
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游》12-29
餞別王十一南游 劉長卿11-20
《餞別王十一南游》 劉長卿11-18
《餞別王十一南游》劉長卿11-14
劉長卿 《餞別王十一南游》11-10
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游09-15
劉長卿 餞別王十一南游09-06
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游》08-30
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游》譯文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