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鴿子窩的記憶散文
兒時住過的那宿舍大院,一排排低矮的平房,像一個個“鴿子窩”,承載著抹不去的青澀記憶。不經意間,它就會攜著許多令人懷念的事物,美好地徐緩而來,既清晰,又陌生,有種令人傷感的纏綿和心痛的感覺。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市民的居住條件普遍不太好,我們全家五口人蝸居在媽媽所在紡織廠宿舍大院內的一間半平房內,大院內前后有三排這樣的被工人戲謔地稱為“鴿子窩”的宿舍,住著三四十戶人家。那時,自來水未能到戶,一排房子的十來戶人家只能共用一個長方形的水池。那水池砌在房子西邊一個比較開闊的地帶。青青的苔蘚爬滿了池壁四周,顯露出陰涼而養(yǎng)眼的氛圍,透著院落里幾許蕪雜而不老的心事。每天的晨昏,大家聚集在水池上,刷牙洗臉、淘米漿洗,不緊不慢的閑聊聲、亦莊亦諧的嬉笑聲,和著嘩嘩的流水聲,舒緩地打發(fā)著悠閑的時光。尤其是那棒槌有節(jié)奏的敲擊聲、寬厚的木質搓衣板與衣被間發(fā)出的摩擦聲響,揮發(fā)出一股原始的生命力量,親切而感人,透溢出濃濃的生活氣息。當時的紡織工人都是“三班倒”,作業(yè)環(huán)境艱苦。擋車女工一班上下來,絲絮滿身;機修男工則是遍體油污,只記得家屬們手中的一塊塊長條肥皂,一天天“瘦”下去,嘴里盡管有些嘮叨,可洗衣的勁頭絲毫不減。而讓人難忘感動的,則是那寒冷的冬季,大家搶著用稻草、麻包鋪在那光亮滑溜的青石板路上,洗刷時,人們相互攙扶著、提著醒,儼然一個溫馨和諧的大家庭。
因為物質的匱乏,那時居民的家境較為清貧,哪家擁有“三轉一響”(自行車、縫紉機、手表和收音機),很叫人羨慕。為打發(fā)時光,夜晚納涼時,大人們常常請人說書,那時請人說書不要花錢,說書人樂意,只要不時地遞上香煙茶水給他提神就夠了。一院子的人們圍坐在一起,小孩或坐或躺在涼匾、竹床上,聽一些諸如《玉如意》《珍珠塔》《孟姜女》及《岳飛傳》《楊家將》等古老的故事和傳說。說書人聲情并茂的演說常常讓納涼的男女老少唏噓不已,淚水漣漣。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收錄機、黑白電視才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鄰家買了臺12寸的“紅梅”電視,便成了我們小孩子心中的想物。起初,幾個小伙伴也只是在門前探頭探腦,后來,被鄰居發(fā)現(xiàn)后,干脆每晚將電視放置到院中供大家觀看。港臺武打電視劇《霍元甲》《陳真》等故事中的語言、動作常常被模仿。
光陰荏苒,一眨眼,幾十年過去了。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城市建設迅猛發(fā)展,居民的居住條件日趨改善,那種“鴿子窩”式的小平房已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新穎、美觀的樓房了,小平房只能成為許多人記憶中的一個片斷了。
如今徜徉在老城區(qū),看著這些高層建筑,欣喜之余,心中不免升騰起一種隱隱的失落。那些消失的“鴿子窩”,再也找不到了一絲蹤跡了,似乎也抹去了自己生命中的一個美好印記。生命中,與“鴿子窩”絲絲縷縷相連的一些片斷,不斷地在腦海中纏繞,揮之不去。
【鴿子窩的記憶散文】相關文章:
鴿子窩散文08-03
鴿子散文07-10
鴿子夫婦散文07-29
一窩泥鰍散文10-01
記憶的經典散文07-30
生生不相離鴿子散文07-16
鴿子情散文(精選10篇)10-22
對村莊的記憶散文06-22
鄉(xiāng)村記憶經典散文09-13
年的記憶經典散文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