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子車之歌散文
在我的記憶深處,有一幅永遠難以磨滅的畫面:無數(shù)桿紅旗在凜冽的寒風中獵獵飄舞,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在熱火朝天地集體勞動,架子車的洪流洶涌澎湃,車輪滾滾,川流不息,推走一座座土石山丘,拉來一片片沃野平疇。即便是在夢中,也會夢見自己氣喘吁吁、汗流浹背,依然拉著當年沉重的架子車,奔跑在廣袤的大地上,穿梭在綠色的原野里。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我在農(nóng)村插隊鍛煉,當時農(nóng)村的運輸工具,主要是人力車,隴南民間俗稱“架子車”。架子車在勞動、生活中的作用極為重要,春耕春播時,往地里運送肥料;夏收秋收時,往村里運送收割的莊稼;修水平梯田時,拉石方土方;給糧食部門徼售公購糧;到深山老林里去砍柴火;蓋房子時拉土拉沙;生產(chǎn)隊挖了洋芋就地分配給社員,也需要運回家去,等等,無時不用,成了生產(chǎn)生活的主要依靠。當時一副架子車的轱轆八十元,還得用木材,請木匠來做車廂,轅桿,擋板,農(nóng)民家家戶戶節(jié)衣縮食,積攢數(shù)年,才能置辦一輛。
那時間,一個強壯勞力出工一天,可以掙到十分工分;如果拉上自己的架子車出工,就再追加十分工分,相當于兩個強壯勞力出工。作為插隊知青,我們同樣離不開架子車,我回家對父親專門講了這件事,父親說家里情況你是知道的,靠我一個人的工資養(yǎng)活全家,買一輛架子車實在沒法辦到。但父親還是想辦法,以他工作需要的名義,向正在修建水電站的單位借了一輛架子車,而且還是嶄新的,供我使用。一個叫朝朝的青年農(nóng)民同我很要好,經(jīng)常帶我去他家里吃飯,他提出要用自己的舊架子車換我使用的這輛新架子車,說反正是公家的,歸還時,只要有個數(shù)字就行了,不會看新舊的。我滿足了他。
上世紀七十年代,是一個集體英雄主義、戰(zhàn)天斗地、激情燃燒的年代。農(nóng)業(yè)學大寨,修水庫,修灌溉渠,修梯田,當時叫“修大寨田”,在全國轟轟烈烈,我所插隊鍛煉的后壩大隊亦不例外,農(nóng)閑時間的冬季尤其熱火朝天。有一次,我和一個叫路成的中年社員比賽拉架子車,看誰跑的趟數(shù)多。在拉到十八車時,我倆還是平局,后來我就體力不支,逐漸落后了。路成很得意,嘲笑我是烏龜。我就說,你拉的趟數(shù)比我再多也沒用,都是二十分工分,我的二十分和你的二十分不一樣。路成不解,問我,都是二十分,咋就不一樣?我說,我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你那二十分要養(yǎng)活一大家子人呢!路成立馬泄氣了,蔫蔫的不再說話。
修大寨田,拉一天架子車,饑腸轆轆不說,而且全身就像散了架一樣難受,隊長卻說,收工時,給林管局綜合廠拉河沙,一架子車兩元,一元六上繳生產(chǎn)隊,給你們記十分工分,自己落四毛,當場兌現(xiàn),你們干不干?為了再掙十分工分,尤其是那四毛錢的現(xiàn)金(當時一個強壯勞力勞動一天所掙的十分工分的工值是一角四分錢),大家沒有不干的。于是,就忍饑挨餓,咬緊牙關(guān),將一架子車河沙拉到幾公里路外的目的地,領(lǐng)了四毛錢,用三毛錢在林管局招待所買一個半斤重的饅頭,打一份菜,改善一下寡腸寡肚的生活,吃畢還猛喝兩大碗什么也沒有的高湯;用剩下的一毛錢買兩包“經(jīng)濟”牌煙卷,回到村里天已經(jīng)黑定了,合衣躺上床就呼呼睡去,直到第二天凌晨,被村頭老柏樹上轟然響起的上工的鐘聲喚醒。
我插隊鍛煉的這一片地域,中青年婦女個個都拉架子車,我一個外地朋友來看望我,看見婦女拉架子車,很驚嘆。我們司空見慣了,沒覺得有什么可奇怪的。我們后壩大隊還組織了一個“鐵姑娘架子車隊”,修水平梯田大會戰(zhàn),就沖在勞動第一線!拌F姑娘架子車隊”的隊員都是清一色的女青年,女共青團員,隊長名字叫蘇秀,身材高挑豐滿,面相漂亮,讓人不敢相信,她拉起架子車來勝過一個強壯勞力的男子漢。在一次修水平梯田拉土方時,挖了土方的山體垮塌,正好將蘇秀埋了。等大家伙將她從土方里扒拉出來,七竅都被黃土塞滿,早沒氣了。可惜了這位長相好、又能干的姑娘,剛滿二十歲,還沒找婆家呢!
修梯田最火熱的時段正是我插隊鍛煉的時期,那時縣上組織不少工作隊常駐各大隊監(jiān)督指導(dǎo),以生產(chǎn)大隊為單位搞大會戰(zhàn),無論酷暑和寒冬,都不間斷,早上天蒙蒙亮就出工,晚上天黑才收工,兩餐都在工地吃,自帶碗筷,由生產(chǎn)小隊安排兩個手腳麻利的婦女,做好飯后擔到工地上,分給每個勞力,飯食是饅頭加稀粥、干面或切成菱形的湯面片。為了鼓勵士氣,業(yè)余文藝宣傳隊,還時常進入田間地頭,向勞動的'人群表演以戰(zhàn)天斗地、改造山河為內(nèi)容的文藝節(jié)目。一九七四、七五年,我們和農(nóng)民一道,夏頂烈日,冬迎寒風,兩頭摸黑,長時間戰(zhàn)斗在工地上,幾乎得不到休息,勞動強度之大,現(xiàn)在的年輕人很難想象。
修梯田是力氣活,沒有什么技術(shù)性可言,適合我們這些半大小伙子干,和強壯勞力搭伙,拉架子車運土方就是我們這些腿腳靈活的半大小伙子們的事,干一天,與架子車一并計算也是二十分工分。當時省上的一位主要大領(lǐng)導(dǎo)極左,不讓農(nóng)民過年,說要“過革命化的春節(jié)”,于是,整個春節(jié),我們都在修水平梯田的工地上勞動。我們知青和農(nóng)民一樣,在大會戰(zhàn)的工地上,拉著架子車“過革命化的春節(jié)”,汗?jié)n將黃色的軍便服,浸染成了團團花白的“迷彩服”;解放牌膠鞋磨破了前幫,裸露著兩個皮膚黑灰皴裂的大腳趾;架子車的輪胎上,磨平了凹凸的紋槽和漆黑的顏色,成了一對白色的橡膠圈;超強度緊繃的輻條斷了無數(shù)根,又換了無數(shù)根;架子車的繩套一刻不停地死死勒住肩膀,肩頭上的老繭在不斷地一層層加厚。
我所插隊鍛煉的這個地區(qū),境內(nèi)群山起伏、溝壑縱橫,自古以來,民生多艱,在清代甚至有知府知縣在境內(nèi)走了一圈后,棄官而去的典型事例。就是解放后,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但在改革開放以前,生活依舊是“半年糠菜半年糧”,“吃著救濟糧,穿著黃衣裳”,一遇到大旱大澇的災(zāi)荒之年,還有一些農(nóng)民不得不逃荒要飯。這片養(yǎng)育著隴南人民的秦巴山區(qū)的黃土地上,長期收獲著饑餓和貧窮!白怨硼嚹c出奇策”,在那個年代里,要求生存、圖發(fā)展,還是得依靠這片黃土地,要改變艱苦的生存環(huán)境,惡劣的自然條件,還得圍繞這片黃土地大做文章。在白龍江兩岸的坡坡嶺嶺上,每一層梯田都有一個奮斗的故事,每一寸黃土地上都有創(chuàng)業(yè)的印記。可以說,梯田是在當時的特定條件下,勞動人民發(fā)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用雙手和血汗在荒涼的黃土高原上書寫的一行行英雄史詩。
在那些崢嶸的歲月里,在“農(nóng)業(yè)學大寨”興修水平梯田大會戰(zhàn)的工地上,看到的最多的是,熱火朝天勞動的沸騰人群,在凜冽寒風中獵獵飄動的紅旗,再就是車輪滾滾的架子車的洪流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那些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新修的、至今仍是平疇良田、依然養(yǎng)育著眾多人口的水平梯田,都是用一輛輛架子車拉出來的。筑河堤要用架子車拉運石頭;填河灘要用架子車拉運土方;平整好土地以后,還要拉來堆積如山的農(nóng)家糞土,把地漚肥,讓生土變成能長莊稼的熟土,等等,架子車做出了巨大貢獻,架子車功不可沒。
如今,隨著各式各樣的農(nóng)用機動車的大量進入農(nóng)戶,架子車已經(jīng)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從農(nóng)村廣袤的土地上逐漸消失,退出了轟轟烈烈的歷史舞臺。然而,架子車隊還有,不是在農(nóng)村,而是走進了城市,成了城市里一道別樣的風景。在隴南首府所在地的武都,火車站廣場路口、汽車站門口、醫(yī)院門口,農(nóng)貿(mào)市場出入口,從早到晚,都能看見停放整齊的一排排架子車,拉架子車的農(nóng)民工,坐在車轅上,聊天、喝瓶裝水、吃干糧,倘若有人需要拉送東西,招呼一聲,報上地點名稱,說好價錢,就會給雇主送到,還將東西或背或扛,送到樓上,送進家里。拉架子車的農(nóng)民工不僅靠它掙錢養(yǎng)家糊口,還給城里人提供了生活方便,減少了機動車輛尾氣排放所造成的空氣污染。架子車在新的時代,又以新的方式煥發(fā)出了新的能量,融入到了新的生活當中,發(fā)揮著新的作用。
架子車不僅僅是我的記憶,也是一個時代的記憶,是一個時代的標志,是一個時代中國農(nóng)村極為重要的中大型生產(chǎn)、運輸和生活工具之一,它曾經(jīng)發(fā)揮過的巨大作用,遠遠勝過馬車、自行車、獨輪車、手推車等,為農(nóng)田基本建設(shè)、改善農(nóng)村生產(chǎn)條件、改良土地、提高土地使用率、提高土地單位面積糧食產(chǎn)量,做出過不可磨滅的突出貢獻。如今,它又以新的勞動姿態(tài),奔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為城里人提供著難得的特殊服務(wù)。架子車肯定會在我們的生活中最終消失,但那是將來的事情。將來有多遠,不好說。
我要唱一支心中的歌,獻給我記憶深處的架子車。
【架子車之歌散文】相關(guān)文章:
志愿者之歌散文10-07
郭沫若:鶯之歌06-08
《狗之歌》原文欣賞06-26
《長江之歌》課文的原文09-03
春之歌手抄報07-26
李賀《送沈亞之歌》賞析09-01
送沈亞之歌·并序唐詩12-10
季羨林散文欣賞之漫談散文01-30
黑與白散文08-21
心境散文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