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我本勤勞的散文
中國社科院農村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在《堅硬的腰帶》一文中指出:不難理解,如果忽略資本對勞動的替代作用,則全國在業(yè)職工平均每人每天多勞動2小時,就意味著全國25%的勞動者喪失了工作崗位。這里有一個不良循環(huán):在業(yè)者越是“勤勞”,勞動市場的競爭就越是激烈,在業(yè)者的工資也就越低,進一步地,在業(yè)者的勞動時間也就越長。這是馬克思講過的道理,只是人們假裝忘記了。
無疑地,黨老師指出了一個癥結。星級飯店的理發(fā)員、加油站工作的女孩子、數(shù)以萬計的農民工以及強競爭領域的白領員工,事實上還有很多很多,這些“勤勞”的在業(yè)者讓勞動市場的競爭愈趨激烈猶自不知,疲于奔命只為了一個理由:生存!能夠朝九晚五、能夠一周工作不超過40個小時幾乎是個無法實現(xiàn)的夢想。不是我們愿意這么“勤勞”,也不是我們想擠兌哪個人,只是不“勤勞”的后果實在不堪設想。孩子要上學,房子要解決,一家人要生存,你不“勤勞”自有“勤勞”的那個人來替代你。試想,為了沒有補償?shù)募影嗳フ颐髦粫薪Y果的勞動仲裁,既浪費時間和精力嚴重時甚或危及到飯碗,值得嗎?為了一周多工作的那些個小時去聲討,犯得上嗎?滿世界都是,見怪不怪,不想“勤勞”你可以自便,沒人攔著你!足見這“勤勞”里滿含了辛酸和無奈。
三年前,麥子的一篇《我奮斗了十八年不是為了和你一起喝咖啡》引起了無數(shù)人的共鳴。一位高級IT白領“在臟亂差的火車站耗上3個小時,為的是18:00后返程能多得150元的晚餐補助”;“每個數(shù)字后都凝聚著加班加點與忍氣吞聲,俯首貼耳地被老板盤剝,為的是一平方米一平方米構筑起自己的'小窩。白手起家的過程艱辛而漫長,整整3年,我沒有休過一次長假沒吃過一回鴨脖子;聽到‘華為25歲員工胡新宇過勞死’的新聞,也半點不覺得驚訝,以血汗、青春換銀子的現(xiàn)象在這個行業(yè)太普遍了!薄扒趧凇敝链耍司拘牡碾y過,我們還能發(fā)什么樣的感慨?!
讓人羨慕的IT業(yè)尚且如此,低端行業(yè)的勞動者就更讓人不忍提及了。IT精英們的奮斗至少還能看到希望,普通的打工一族卻不只前途緲茫,就算今天在工作,也還要時時擔著工資被拖欠而落到衣食無著的境地的風險。如果“勤勞”能換來生活的富足,如果“勤勞”能讓“辛苦我一個,幸福全家人”成為可能,我們愿意再“勤勞”一點、更“勤勞”一些,無怨無悔!可事實卻是:連這個想法都是奢侈的!
一個在私企負責財務的朋友感慨地說:太累了,已經沒有生活了!是,她太“勤勞”了,一個人做了幾個人的工作,無休無止的工作讓自己快變成了一架機器,是所愿么?是想剝奪別人的勞動權利么?非也!不說其它,就為老板那些足夠的信任也得快馬加鞭,多勞者,能者也!這個中滋味我也曾深有體會。老板是什么?像一則漫畫里諷刺的那樣,老板就是裝滿自己的口袋后還在窺視員工口袋的那個人。四年前,我應聘到一家私企,工作到第三個月后,老板解雇了原先的員工,兩個崗位的工作由我一人兼著,用老板的話說就是:與其讓她混,不如你一個人來做,大不了兩個人的工資給到你一個人頭上?山Y果是,兩份工作我是做了,卻從來沒有領到過雙份的工資!某種意義上講,是我的“勤勞”讓同事丟了工作,現(xiàn)在想起,只感到無知,只覺得慚愧。
可是,即使明白了“在業(yè)者越是‘勤勞’,勞動市場的競爭就越是激烈,在業(yè)者的工資也就越低,進一步地,在業(yè)者的勞動時間也就越長”又有什么用?生活依舊陰晴圓缺,我們只能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既無力去討個公道,也只好迫于生計而繼續(xù)“勤勞”下去。只想申明一點:為這個不良循環(huán)推波助瀾實在不是我們的初衷,多想像個正常人一樣有工作做,有房子住,有假日休息,有時間逗孩子、陪老人,然后可以正常地退休養(yǎng)老,且不說偶爾小資一下、遠游一趟。難道說,是我們要求過高了嗎?早有人指出過:和諧離不開強勢階層增加自己的教養(yǎng)。假裝忘記馬克思理論的是那些強勢階層,或許他們根本就不想知道,他們只關心如何創(chuàng)造更多的剩余價值。如此,在業(yè)者也只好繼續(xù)“多工作兩小時”甚至更多,只好讓勞動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更多的人只好待業(yè)失業(yè)……
麥子呼吁:為了這個世界更公平些,我們應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社會責任感駐留我們的頭腦。而我做不了別的,只能寫這樣一篇文為如老公一樣一周工作至少六十小時的“勤勞”者作一申訴,只能深鞠一躬對那些由此而可能失去工作機會的25%的人們真誠說一聲:對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