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范增無謀經(jīng)典散文
蘇東坡在他的《范增論》里說:“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項羽不亡。嗚呼!增亦人杰也哉!”給范增的評價可以說是很高的了,但是我們仔細去看范增的作為,可以很明顯地發(fā)現(xiàn),他所出的謀略與他所得到的評價是很不相稱的。“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說的不也是范增嗎?
《史記.項羽本紀》里說:“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闭f的是他出道以前平時在家里非常喜歡研究奇謀異策,并不是說他真有奇計,后人可能沒有認真讀書,就以為這個老人家有謀略得很,其實這完全是個誤會。他就是胸有韜略,也和戰(zhàn)國時的趙括、三國時的馬謖只會紙上談兵差不多。
在《史記》里,范增出謀劃策的情節(jié)只出現(xiàn)過三次:
第一次是在項梁主持的一個重要的軍事會議上。這次是他出的第一個計策,就是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一個已經(jīng)流落在民間多年的放羊娃為楚王,用來作為一面旗幟,號召群雄來抗秦。這個計策被項梁采納了。師出有名,陳勝、吳廣就曾打著扶蘇、項燕的旗號,揭竿而起。其實這一點應該算不上什么奇策。就是沒有這樣一面旗幟,也一樣會“一夫而作,響者云集”,因為六國之人實在是“苦秦久矣”。反倒是因為有了這個楚王,變生制肘,給項梁死后的項羽帶來極大的麻煩。
第二次是在鴻門宴上。他在這場宴會前,是極力主張盡快打擊劉邦而千萬不要錯失良機的。他清醒地看到,原來的沛公貪財好色,入關了的沛公則“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完全判若兩人,自然是“此其志不在小”。又說沛公有天子氣,可見范增對劉邦是極為關注并視其為項羽的心腹之患的。他的這個判斷是非常準確的。而歷史也為他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會,那就是被激怒了的項羽已有了殺劉之心,而且場地都選好了,就在鴻門?墒,范增卻沒有做好充分的除劉準備。因為他想得過于簡單了,他簡單的辦法就是在宴會中將他一舉格殺。這一點他是事前與項羽有暗號之約的,“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以示之者三”,單等項羽一聲令下,就將劉邦一行消滅。沒想到“項王默然不應”,這屬于變生不測,主帥宴前棄戈。他也有應變的辦法,那就是請來項莊,利用舞劍將沛公刺殺,沒想到項伯出來護駕。其實如果他要置之死地的話還是有機會的,那就是不等項王示下而自作主張,當機立斷將劉邦區(qū)區(qū)一百人擊殺于鴻門宴上。真做成了此事,想項王經(jīng)過解釋,最后一定不會怪罪?墒撬麤]有了下一步行動,說明他已經(jīng)黔驢技窮,再無應對的辦法。結果劉邦有驚無險,虛驚一場,并很快逃脫。
范增在項羽身邊多年,是知道項王有婦人之仁這樣的弱點的,所以他應該將擊殺劉邦的行動考慮得更周詳一些。貴為亞父之尊,他的地位是首屈一指的,他可以令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當然也可以命令宴前在帳外的伏兵按計劃行動;蛘,為了以防萬一,在劉邦必經(jīng)的幾條路上埋下足以消滅對方一行人的精兵?善撬,這個意識到不除掉劉邦就會“我屬為之所擄”的唯一有急迫感、危機感的人,卻沒有應急預案,沒有制定有可能出現(xiàn)意外的應變舉措,這就足以說明他慮事不周,謀事不全,處事不當。他最后的表現(xiàn)就是拔劍撞破玉斗,說一句“豎子不足與謀”的憤氣話,此外再無其他的作為。這怎么能說他有謀呢?
第三次是在攻打滎陽時!皾h三年,項王數(shù)侵奪漢甬道,漢王食乏,恐,請和,割滎陽以西為項王。項王欲聽之。歷陽侯范增曰:漢易與耳。今釋弗取,后必悔之。項王乃與范增急圍滎陽,漢王患之!狈对鏊f只能算是一個建議,就是一個稍微了解戰(zhàn)情的人都會說的,并不是什么破敵之策。滎陽會戰(zhàn)時的劉邦已經(jīng)今非昔比,可這一建議還是給劉邦一個沉重的打擊,也使得劉邦決心除掉范增等人,便派了陳平在楚將中實施反間計,把范增從項羽身邊趕走。
這個項王身邊唯一的謀士,不被信任以后便憤而出走,氣死在回家的路上,草草結束了想老當益壯的一生。
沒想到范增七十多歲了脾氣還那么暴躁,前面的破玉之舉,謾罵之言,這時的大怒,負氣,只能說明范增的修為是極差的。這樣一個一遇到點事就動不動意氣用事的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奇謀良策的。冷靜與理智始終是作為一個軍師或謀士最起碼的一種素質(zhì)。看看陳平和張良,會這么動氣嗎?還只是被“稍奪其權”,他倒好,不去澄清,不去辯白,不努力去釋項王之疑,就負氣撂挑子。單憑這樣的行事,就是一種很不成熟的表現(xiàn)。要想他在深謀遠慮,比如在戰(zhàn)略上、在全局上,有一番建樹,不是太難了嗎?
從這幾次表現(xiàn)看,范增是實在沒有什么高明之處的。
劉邦曾經(jīng)數(shù)落過項羽犯有十條罪行,這其中很多條都是項羽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的種種失誤,作為亞父的范增是難逃其責、難辭其咎的。在很多重大問題的處理上,我們始終不見他的影子,也聽不到他的聲音。比如項羽坑殺秦之二十萬降卒,他就沒放一個響屁,使項羽失去一方民心。而在外黃,項羽也要坑殺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卻被一個十三歲的小孩阻止了一場血腥。而項王的不殺,使得“東至睢陽,聞之皆爭下項王”。同樣的事,卻不一樣的效應,這樣的對比不是對“好奇計”的范增一個很大的諷刺嗎?范增關鍵時候的掉鏈子,既有項羽剛愎自用、聽不進意見的原因,更有范增無計可施或者自己對項羽的做法表示認同的原因。由此說明他學到的奇計在實際應用或操作上的兩眼一摸黑。
當項羽定都彭城有人說了一句“沐猴而冠”并因此而掉腦袋的時候,范增人在哪里?當項羽要一把火燒掉秦宮的時候,范增怎么就不吱一聲?他是親自參與了分封諸王的,而后面的許多諸侯王相繼叛亂,說明這樣的分封是失當?shù),沒見他有什么重要的建設性意見……這些是不是也說明范增無策?
當然,范增到底還是比項羽要多有一些心眼的。他看到了項羽最大的對手是劉邦,也看到了劉邦此人的厲害之處,還預見到不在劉邦羽翼未豐的時候予以剪除的危機,但是他沒有主動想方設法,更沒有親手去付諸行動,以致錯過許多良機。除了無謀,也許還有年老體衰了的緣故吧?
項羽的敗北是注定了的,因為他除了軍事上的進攻就不會用別的手段,哪怕做別的手腳。他唯一的一次想通過非軍事行動來解決危機的行動,是在逼不得已之后派了武涉去做說客,試圖說動韓信。破天荒頭一遭,可是為時已晚。我們想想也就理解,項羽只有一個并不怎么出色的謀臣范增,平時還不怎么信用,而且最后還棄之不用,焉能用其他人的計策?士為知己者用,你不用自然就跑到敵人的陣營里去了。這些人因為與自己有過近距離的接觸和了解,知己知彼,反過來對付自己,自然是信用這些人的劉邦能夠一戰(zhàn)而勝了。
項羽到死也不承認自己的失敗,說是“天亡我也”,剛愎自用而毫無反省意識和反思精神。范增遇上這樣的主公,縱有奇計,也難如魚得水,何況沒有呢?
【范增無謀經(jīng)典散文】相關文章:
人生無羈絆散文10-26
千山無鳥散文08-30
歸燕無家散文10-12
謀生還是謀愛散文隨筆(精選13篇)07-02
短篇散文《風過無痕》09-14
秋水無痕經(jīng)典散文(精選7篇)08-28
朋友無貴賤,知音勝黃金散文07-22
祝我幸福無淚短篇散文09-15
散文閱讀:夜無寐,酒千杯卻人未醉08-10
文藝范的句子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