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詩經(jīng)》札記
《詩經(jīng)·鄭風》共有詩歌二十一篇。其中二十篇是愛情、性愛之詩!洞笫逵谔铩肥俏ㄒ坏睦。其內容是共叔段隨鄭莊公田獵:
叔于田,乘乘馬。執(zhí)轡如組,兩驂如舞。叔在藪,火烈具舉。襢裼暴虎,獻于公所。將叔勿狃,戒其傷女。
叔于田,乘乘黃。兩服上襄,兩驂雁行。叔在藪,火烈具揚。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抑磬控忌,抑縱送忌。
叔于田,乘乘鴇。兩服齊首,兩驂如手。叔在藪,火烈具阜。叔馬慢忌,叔發(fā)罕忌,抑釋掤忌,抑鬯弓忌。
詩中稱贊共叔段駕馭之術精湛,箭法出眾,甚至徒手制服猛虎。把共叔段的勇武與英姿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
但在另一部儒家經(jīng)典《左傳》中,共叔段貪得無厭,欲發(fā)動叛亂。最終多行不義必自斃,成為喪家之犬。故一些學者認為,《詩經(jīng)·大叔于田》與《左傳·隱公元年》的記載相矛盾,可能是共叔段黨羽所作。甚至對《鄭風》大肆批判——“二十首淫詩+ 一首顛倒黑白之詩”。也有一些學者的觀點完全相反,認為共叔段謀反是未然之辭,是被栽贓嫁禍。一時間眾說紛紜。
要捋清共叔段的是是非非。還需在《左傳·隱公元年》的傳文中尋覓答案:
姜氏厭惡長子鄭莊公,偏愛幼子共叔段。曾屢次請鄭武公廢長立幼。鄭莊公即位后,姜氏請莊公封共叔段于虎牢關。莊公雖拒絕了這一請求。但母命難違,還是封其于京。故共叔段又被稱為京城太叔。
祭仲曰:“先王之制,大都,不過三分之一。而京過百雉,國之害也。蔓草猶可不除,況君寵弟乎?”莊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闭f明其對弟弟早有提防。
西鄙、北鄙本屬鄭國公室直接管轄。共叔段使其同時聽命于己。所謂“天無二日,土無二王!惫訁沃^鄭莊公:“欲與太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鼻f公曰:“將自及。”可知莊公胸有成竹。共叔段又獨吞二鄙,其野心已昭然若揭。
太叔繕甲兵,聚卒乘,將襲鄭。夫人則打開城門,里應外合。此處傳文曰:“公聞其期!闭f明弟弟與母親的一舉一動,皆在莊公掌握之中。莊公即命子封率車二百乘伐京,京人叛共叔段。敗走入于鄢,莊公伐之,太叔出奔共國。
在老謀深算的鄭莊公面前,共叔段簡直是跳梁小丑。不自知,更不知彼。尚未叛亂,麾下先叛己。這一方面是其不得人心,還有可能是莊公暗中操作。
平定叛亂后,鄭莊公將母親姜氏置于城穎,并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但又“即而悔之。”此四字,值得回味。鄭莊公后悔的不是自己不孝,更不是自己良心發(fā)現(xiàn)。而是后悔自己的不孝之名傳遍天下,被世人唾棄。幸虧有機智的穎考叔,使莊公即不違背誓言,又挽回了自己的孝子之名。
在《左傳》的經(jīng)文中,只書六字“鄭伯克段于鄢”。這是孔子對魯國官方史書所作的筆削。目的是賦予春秋大義:段不弟(通悌),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通過傳文對春秋筆法的解讀可知:為何共叔段會有不悌之行?鄭莊公作為兄長沒有教育好弟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若經(jīng)文言“出奔”,則專罪共叔段。未言出奔,是為責難鄭莊公——共叔段叛亂,正是莊公的期盼,符合他的意志。
再關聯(lián)傳文中的“公聞其期”可知,共叔段的一舉一動,盡在鄭莊公掌握。唯一的可能就是鄭伯在弟弟身邊安插了臥底和細作,并且此人深受共叔段信任。才能得到太叔偷襲鄭都,夫人里應外合的重要情報。由于鄭伯希望弟弟叛亂,然后除之。從而高枕無憂。他安插的臥底應當挑唆共叔段叛亂,再加上姜氏煽風點火。最終使共叔段鑄成大錯。需要指出的是:“大叔繕甲兵,聚卒乘,”說明叛亂的事實確實已經(jīng)發(fā)生。并非未然之辭。
共叔段身敗名裂由兩大因素造成:一個是自身;另一個是外部,即哥哥的操作與母親的溺愛。
孔子對共叔段叛亂一事的態(tài)度是:共叔段固然不悌,應當批判。但最大的責任人是假仁假義,偽孝偽悌的鄭莊公,以及教子無方的姜氏。
至此,我們再回顧《鄭風》中所謂的淫詩。儒家對男歡女愛之事態(tài)度很開明:人之大欲,飲食男女?鬃痈裕耗信啪f物化生(詳見本人拙文《詩經(jīng)》札記——云雨篇)。再結合孔子之言:詩三百,一言蔽之。思無邪!可知孔子對《鄭風》的認可。其既非淫詩,更沒有顛倒是非。
《大叔于田》告訴我們:像共叔段這樣英姿颯爽,英明神武之人。由于母親的溺愛和哥哥的“成全”,最終身敗名裂。假如鄭莊公真心疼愛弟弟,并嚴加管束。母親姜氏能有趙姬(重耳之女)一半的深明大義。那共叔段很可能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甚至與鄭國賢大夫子良、子產(chǎn)一樣流芳百代,名垂青史。
這才是孔子作《春秋》,修訂《詩經(jīng)》真正目的——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勸善懲惡。這也孔子將《大叔于田》選入儒家教科書的根本原因——發(fā)人深思,啟人良知。
最后再作一個假設:子產(chǎn)若有鄭莊公一樣的哥哥,姜氏一樣的母親。他最后會功成名就,還是身敗名裂呢?!行文至此,我們才能徹底領悟孔子之言的真諦——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詩經(jīng)》札記】相關文章:
詩經(jīng):蟋蟀08-20
詩經(jīng):青蠅09-14
詩經(jīng):鶴鳴10-24
《詩經(jīng)》:玉09-14
詩經(jīng):抑10-14
詩經(jīng):綿10-20
魯迅與《詩經(jīng)》10-09
關雎·詩經(jīng)03-26
詩經(jīng)式微12-25
詩經(jīng)《氓》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