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思鄉(xiāng)詩《蝶戀花·昨夜秋風來萬里》賞析
《蝶戀花·昨夜秋風來萬里》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chuàng)作的一首思念家鄉(xiāng)的作品。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硭监l(xiāng)詩《蝶戀花·昨夜秋風來萬里》賞析。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蝶戀花·昨夜秋風來萬里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原文:
昨夜秋風來萬里。月上屏幃,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長如歲。
羈舍留連歸計未。夢斷魂銷,一枕相思淚。衣帶漸寬無別意。新書報我添憔悴。
譯文
昨夜的秋風好似來自萬里之外的家鄉(xiāng)。月亮攀上了寢息之所的帷帳,冷氣透入人的衣袖。在異鄉(xiāng)作客的我抱著被子愁得睡不著覺。更哪能忍受漏壺一滴滴的聲音,越發(fā)覺得長夜漫漫。
寄居他鄉(xiāng)回家的日子遙遙無期。夢里醒來凄絕傷神,一覺醒來滿面都是相思的淚水。衣帶漸漸寬松,不為別的什么。只為新到的書信,又平添了許多憔悴。
注釋
①屏幃:屏,屏風;幃,床帳。
、谝埋牵阂滦。
、埕溃罕蛔。
、苡衤汗糯嫊r器。長如歲:度夜如年。
⑤衣帶漸寬:指人因憂愁而消瘦。
⑥新書:新寫的信。
賞析
此詞寫的是一個“愁”字。
為何而愁?乍看是秋風冷月觸動了離人的鄉(xiāng)愁。秋風、明月是容易觸發(fā)鄉(xiāng)愁的,不過讀完全詞才知道幾乎被詞人瞞過,原來激發(fā)詞客鄉(xiāng)愁的,并非秋風明月,而是思妻之愁。
其愁若何?答曰:”有客抱衾愁不寐“ 。“羈舍留連”、“夢斷魂銷”、“衣帶漸寬”,都是寫愁,但都不如“抱衾不寐”深刻形象。
“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長如歲。”中“長如歲”三字又生動地表現(xiàn)出詞人對與妻子相見的期盼,怨時間過得太慢。
“夢斷魂銷,一枕相思淚。”這里用“相思淚”來抒寫思妻之情。
“衣帶漸寬無別意,新書報我添憔悴!贝司溆葹槭銓懥肆b旅思妻的感傷情懷,為相思而憔悴消瘦。“新書報我添憔悴”,妻子近日來信,說她因思“我”而一天比一天憔悴!說月能“冷透人衣袂”,說“玉漏長如歲”,是無理的,但卻合情。另有龍注引簡文帝詩,僅出“衣帶寬”意,沒有聯(lián)系兩句詞的上下文意箋釋。按此處詞意當從柳永詞“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鳳棲梧》)中脫化而出,況且,“衣帶漸寬”、“憔悴”等字面也有關連。
月冷、夜長,用今天美學術語來解釋,是一種移情作用。文學大家其風格是多樣化的。蘇軾寫豪放詞,亦間寫婉約詞,此詞風格即屬于后者。
賞析二
這是一首專寫詞人人生與思想發(fā)生變化時的心態(tài)詞,上片寫秋夜秋風的冷勢與詞人不眠的心態(tài),下片從相思的角度來烘托詞人不熱衷于回朝效命的心態(tài)。全詞通過描寫秋夜秋風秋月秋冷秋思來渲染詞人的秋“愁”,這是繼柳永之后,作心態(tài)婉約詞的成功嘗試。
上片,寫秋夜秋風的冷勢與詞人不眠的心態(tài)。開頭一句,氣勢磅礴!白蛞埂秉c時間,“秋風”點時令,“萬里”點風勢。第二、三句寫深秋夜風冷煞人:白色的月光進到室內(nèi),冷光加冷色,“冷透人衣袂”!袄渫浮倍,極其傳神地將人的冷感帶上了穿透力。由于秋夜秋風秋月秋冷,引發(fā)最后兩句描寫其后果:詞人就是被大被裹住,還是“愁不寐”。那“愁”不是因為太冷,而是有難言之隱;詞人“那堪玉漏長如歲”!澳强啊辈皇且驗椤坝衤钡蔚锰,而是有心理上的障礙。這種“愁不寐”、“玉漏長如歲”,道出了詞人難盼天明的煎熬心態(tài),可謂人木三分。這一過渡句沒有立刻給予回答,只好留待下片分解。
下片,從相思的角度來烘托詞人不熱衷于回朝效命的心態(tài)。第一句就開門見山地道出:我這個旅居外地的游子,還沒有回朝廷的打算。“功名真已矣,歸計亦悠哉!保ㄌK軾《過淮三首贈景山兼寄子由》)第二、三句從相思的角度來回答為何“愁不寐”,“那堪玉漏長如歲”。夢停止了,人清醒過來了,痛苦啊,“魂銷”魄散,肝腸寸裂,似有“夫人,魂以守形,魂散則形毖。今別而散,明恨深也”(江淹《別賦》)的愁恨。再看看“枕”上,滿是“相思淚”:問我能有幾多愁,恰似一眶淚水向枕流。
最后兩句,寫“愁”上加“愁”,秋夜秋風秋月秋思愁煞人。“衣帶漸寬無別意,新書報我添憔悴!贝司溆葹槭銓懥肆b旅思妻的感傷情懷,為相思而憔悴消瘦!靶聲鴪笪姨磴俱病,妻子近日來信,說她因思“我”而一天比一天憔悴!說月能“冷透人衣袂”,說“玉漏長如歲”,是無理的,但卻合情。另有龍注引簡文帝詩,僅出“衣帶寬”意,沒有聯(lián)系兩句詞的上下文意箋釋。按此處詞意當從柳永詞“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鳳棲梧》)中脫化而出,況且,“衣帶漸寬”、“憔悴”等字面也有關連。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總案》與《編年錄》失載,朱本、龍本未編年?脊睬镏袨榭驼咂,惟元豐八年乙丑(1085)由常州赴登州,九月經(jīng)楚州遇大風一次,最與此詞相符。《文集》卷五五《與楊康公三首》其三寫于赴登州途中,云:“兩日大風,孤舟掀舞雪浪中,但闔戶擁衾,瞑目塊坐耳。楊次公惠醞一壺,少酌徑醉。醉中與公作得《醉道士石詩》,托楚守寄去,一笑。某有三兒,其次者十六歲矣,頗知作詩,今日忽吟《淮口遇風》一篇,粗可觀,戲為和之,并以奉呈。”又,《文集》卷七一《書遺蔡允元》: “仆閑居六年,復出從士。白六月被命,今始至淮上,大風三日不得渡!边@與詞中“秋風來萬里”、“羈舍留連”甚合,故編元豐八年乙丑(1085)九月,作于楚州。鄒王本從之。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xiàn)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生平
公元1037年1月8日,蘇軾生于眉州眉山。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jīng)》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fā)奮”的“蘇老泉”。蘇洵發(fā)奮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fā)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接受良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jīng)史,屬文日數(shù)千言”,也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學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其母在家鄉(xiāng)病故,1069年(熙寧二年)服滿還朝,仍授本職。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nèi),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 “平和世界”。
1079年(元豐二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以“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入獄,史稱“烏臺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時期在太祖趙匡胤年間既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于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準。當他準備要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常州一帶水網(wǎng)交錯,風景優(yōu)美。他在常州居住,既無饑寒之憂,又可享美景之樂,而且遠離了京城政治的紛爭,能與家人、眾多朋友朝夕相處。于是蘇東坡終于選擇了常州作為自己的終老之地。
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四個月后,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后,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為皇帝起草詔書的秘書,三品),知禮部貢舉。
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后,認為其所謂舊黨與新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思鄉(xiāng)詩《蝶戀花·昨夜秋風來萬里》賞析】相關文章:
蘇軾《蝶戀花·昨夜秋風來萬里》全文及鑒賞07-21
蝶戀花全詩及賞析07-18
思鄉(xiāng)詩賞析技巧07-13
思鄉(xiāng)詩大全賞析05-27
劉禹錫思鄉(xiāng)詩《秋風引》鑒賞10-12
蝶戀花全詩及賞析大全10-15
蝶戀花全詩及賞析(15篇)06-19
蝶戀花全詩及賞析15篇07-20
思鄉(xiāng)詩詩意賞析方法及技巧08-16
思鄉(xiāng)詩《泊船瓜洲》賞析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