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蘇軾傳》原文及翻譯解析
蘇軾,號東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是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書畫家。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古文學(xué)家,世稱“三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宋史·蘇軾傳》原文及翻譯解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宋史·蘇軾傳》原文及翻譯解析
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學(xué)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比冠,博通經(jīng)史,屬文日數(shù)千言,好賈誼、陸贄書。除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關(guān)中自元昊叛,民貧役重,岐下歲輸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經(jīng)砥柱之險,衙吏踵破家。軾訪其利害,為修衙規(guī),使自擇水工以時進止,自是害減半。
徙知徐州。河決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匯于城下,漲不時泄,城將敗,富民爭出避水。軾曰:“富民出,民皆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彬(qū)使復(fù)入。軾詣武衛(wèi)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卒長曰太守猶不避涂潦吾儕小人當效命。率其徒持畚鍤以出,筑東南長堤,首起戲馬臺,尾屬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軾廬于其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復(fù)請調(diào)來歲夫,增筑故城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從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謝。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詩托諷,庶有補于國。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語,并媒蘗所為詩以為訕謗,逮赴臺獄,欲置之死。鍛煉久之,不決。神宗獨憐之,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軾與田父野老,相從溪山間,筑室東坡,自號“東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頃,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錢氏,歲輒浚治,宋興,廢之,葑積為田,水無幾矣。軾見茅山一河,專受江潮,鹽橋一河,專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復(fù)造堰閘,以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復(fù)入市。以余力復(fù)完六井。又取葑田積湖中,南北徑三十里,為長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楊柳其上,望之如畫圖。杭人名為蘇公堤。軾二十年間,再蒞杭,有德于民,家有畫像,飲食必祝。又作生祠以報。(節(jié)選自《宋史·蘇軾傳》)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軾詣武衛(wèi)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卒長曰/太守猶不避/涂潦吾儕小人當效命。
B、軾詣武衛(wèi)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卒長曰/太守猶不避涂潦/吾儕小人當效命。
C、軾詣武衛(wèi)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卒長曰/太守猶不避涂潦/吾儕小人當效命。
D、軾詣武衛(wèi)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卒長曰/太守猶不避/涂潦吾儕小人當效命。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冠又稱“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成年時舉行加冠的禮儀。后代冠禮雖廢,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說法。
B、元昊,黨項族,西夏的開國皇帝,在位時對北宋作戰(zhàn),連續(xù)奪得勝利,擴展、確立了西夏的疆域。
C、刺史在唐朝是指中央派去各州監(jiān)察、審核的官員,屬官有長史、司馬等。
D、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為活著的人建立祠廟,而加以奉祀。
6、下列對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蘇軾家教良好,學(xué)識廣博。母親程氏親口把書上知識傳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經(jīng)史,寫文章每天可以寫數(shù)千字。
B、蘇軾恪盡職守,不因循守舊。任職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時,百姓貧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繼破產(chǎn)。蘇軾訪察其利弊所在,修訂衙規(guī),從此害處減少了一半。
C、蘇軾雖受小人陷害,卻隨緣自適。蘇軾遭受陷害,被捕入獄,但出獄被貶黃州后,卻能與農(nóng)夫老翁融洽相處,并自號“東坡居士”。
D、蘇軾一心為民,政績卓著。在杭州首次任職時,蘇軾就疏通茅山、鹽橋二河來通航運,建造了壩堰閘門,用來作為只積蓄湖水的樞紐。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軾廬于其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5分)
(2)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語,并媒蘗所為詩以為訕謗,逮赴臺獄,欲置之死。(5分)
參考答案
4、C【解析】(軾詣武衛(wèi)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弊溟L曰:“太守猶不避涂潦,吾儕小人,當效命。”)
5、C【解析】(唐朝刺史是州最高行政長官,而非中央派去各州監(jiān)察、審核的官員,漢代才是。)
6、D【解析】(不是首次任職,從“再蒞杭”可以看出來;“用來作為只積蓄湖水的樞紐”,錯,還用來排泄湖水。)
7、(1)蘇軾住在堤上,路過家門也不進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終保全了這座城。
。5分。譯出大意給1分,“廬”“使”“分堵”“全”四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2)御史李定等摘取他章表中的話,并且引申附會他所作的詩認為是誹謗皇上,逮捕進御史臺監(jiān)獄,想置他于死地。
(5分。譯出大意給1分,“摭”“表語“所為”“訕謗”四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參考譯文】
蘇軾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歲時,父親蘇洵到四方游學(xué),母親程氏親自教他讀書,聽到古今的成敗得失,常能說出其中的要害。到二十歲時,就精通經(jīng)傳歷史,每天寫文章幾千字,喜歡賈誼、陸贄的書。任職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關(guān)中自從元昊叛亂后,百姓貧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輸送到南山的木筏,從渭河進入黃河,經(jīng)過砥柱的險處,衙門役人相繼破產(chǎn)。蘇軾訪察到其利弊所在,為他們修訂衙規(guī),讓他們自己選擇水工按時進送或停止,從此害處被減少了一半。
調(diào)任徐州知州。黃河在曹村決口,泛濫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匯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漲如不及時排泄,城墻將要被浸壞,富裕的百姓爭著出城避水。蘇軾說:“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動搖,我和誰守城?我在這里,一定不能讓水沖塌城墻!庇职迅蝗酥匦纶s進城去。蘇軾到武衛(wèi)營去,對卒長說:“河水將要沖壞城墻,事情緊急,你們雖是禁軍,姑且給我出力!弊溟L說:“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應(yīng)當效命。”他就率領(lǐng)兵卒拿著畚箕鐵鍬出去,筑起東南長堤,從戲馬臺開始,直到城墻。雨日夜下個不停,城墻沒有被淹沒的僅有三版。蘇軾住在堤上,路過家門也不進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終保全了這座城。他又請求調(diào)發(fā)第二年的役人來增筑舊城,又用木頭筑堤岸,以防水再來。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調(diào)任湖州知州,上表謝恩。又因為有些事對百姓不利而不敢說,用詩來諷刺,以求有益于國家。御史李定等摘取他章表中的話,并且引申附會他所作的詩說是誹謗皇上,逮捕進御史臺監(jiān)獄,想置他于死地。羅織罪名很久不能判決。神宗獨自憐惜他,把他作為黃州團練副使安置。蘇軾與農(nóng)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間生活,在東坡建造房屋,自稱“東坡居士!
元佑四年(1089)蘇軾任杭州知州。杭州原來近海,當?shù)厝炭,居民稀少。唐代刺史李泌首先引西湖水造了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白居易又疏通西湖水流入運河,從運河流入田畝,灌溉田地達一千頃,百姓因此殷實富裕。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從唐朝到吳越錢氏,每年都疏浚治理,宋朝立國后,停止了,茭白根積為田,剩下水面沒有多少了。蘇軾看到茅山一條河專門接受江中潮水,鹽橋一條河專門接受湖水,就疏通二河來通航運。又造了壩堰閘門,用來作為積蓄和排泄湖水的樞紐,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復(fù)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積在湖中,筑成南北長三十里的長堤以便通行。堤筑成后,又種了木芙蓉、楊柳在堤上,看上去就像圖畫一樣,杭州人稱之為“蘇公堤”。蘇軾二十年中第二次到杭州,對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畫像,人們飲食時一定向他祝福。又造了生祠來報答他。
拓展
走近蘇軾作文
北宋時期,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又號蘇仙、坡仙,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是一位文學(xué)家,他的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他曾在美麗的西湖寫下了《飲湖上初晴后雨》,其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更是西湖最好的廣告詞了。他的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他曾在年老時寫了《浣溪沙》,其中“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更是包含了“寶刀未老”的雄心壯志。他的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其代表作品有《留侯記》《晁錯記》,蘇軾這一生,筆下皆是精品。
蘇軾是一個書畫家,他的“蘇黃米蔡”四大家之一,其代表作品有《黃州寒食》、《枯木怪石圖》,“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他的畫中洋溢了他的為人處事,他的滿腹情感。
蘇軾是一位政治家,他的官途十分坎坷,他曾到14個縣做過官職,他的官職大到吏部尚書,小到護衛(wèi)隊隊副隊長;蘇軾也曾是一名水利專家,他在杭州做官時,西湖時常發(fā)大水,杭州的人們民不聊生,蘇軾見之,發(fā)動了群眾修建了著名的“蘇堤”,造福百姓。
蘇軾更是一位美食家,他走到哪吃到哪,被貶時也不忘研究“吃”,可謂吃貨一枚。即使這一生坎坷不斷,挫折連連,被一貶再貶,也照樣吃好喝好。有一次,他一天吃了許許多多的荔枝,寫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被貶謫的落魄歲月,硬生生被他個吃貨變成了美食的“創(chuàng)作之旅”,蘇軾還發(fā)明了許許多多的菜,如硬菜“東坡肉”“東坡肘”,小菜“東坡豆腐”、涼拌菜“東坡涼粉”,主食“東坡餅”“東坡羹”。在吃這件事上,蘇軾絕對不馬虎。
蘇軾是一名全才,是天才中的全才!
感悟蘇軾散文
人同此心,心同此想,這就是共鳴。共鳴,簡而言之,也就是人與人之間一種心意相通的表現(xiàn)。
翻開歷史,與蘇軾產(chǎn)生共鳴者,如過江之鯽,我亦如此。只要自己處于困境,我就會不由自主地的想起蘇軾的《自題畫像》: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他寫這首詩時,已經(jīng)是一個白發(fā)蒼蒼的老人了。他的一生,是在黨爭愈演愈烈的北宋時期度過。他不為新舊兩黨所容,長期受到打擊和迫害。他被一貶再貶,最后被發(fā)配到極度偏僻荒涼的儋州海南島了。
這預(yù)示著他的仕途已經(jīng)終結(jié),這對于他來說,是多么無情的打擊。他從小就展示出超乎尋常的才干,到后來學(xué)富五車,才高八斗,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一直心想著著致君堯舜,出相入仕,干出一番大事業(yè)。而且還在年輕的時候,他便得到當時身為兵部尚書兼一代文宗的歐陽修的大力獎掖,有望之承其衣缽,放他出人頭地的想法。他也的確沒有讓歐陽修失望,很快就脫穎而出,成為政壇炙手可熱的人物,也成為開風氣之先的文壇闖將,取歐陽而代之,成為文壇宗主,聲名之顯赫,一時社會青年才俊,薈萃門下,蘇門四徒,輝蓋千門,真可謂是門庭若市,呈殷殷之盛。
然而,有才如此,歷史卻跟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他卻夾在新舊兩黨中間,成了肉夾饃,無端地成了兩黨打擊迫害的對象,成了歷史的犧牲品,從此在政壇銷聲匿跡。首先因為烏臺詩案而被貶謫到湖北的'黃州,甚至差點身首異處。接著新黨垮臺,舊黨執(zhí)政,他再次被貶到廣東惠州。當時,廣東可沒有像今天這樣地位尊崇,而是荒僻蕭條、瘴癘橫行的南蠻之地,一般作為朝廷流放犯人或者貶謫官員的。被流放或者被貶謫到這里,很多官員都認為是走上了不歸路,長亭送別情景,宛若生死離別,悲情濃重。所以,唐朝一代文豪韓愈被貶謫到潮州時,寫了《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知汝遠來必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這首詩十分形象的說明了這一切,像這樣的詩歌太多了,比如柳宗元、劉禹錫的詩歌等等。
可蘇軾更深重的災(zāi)難還在后頭,遲暮之年,還被貶到更加偏遠的孤懸海島今天的海南。即便不久遇赦北還,可此時的他卻已看破官場,正如他所說,他已是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了。
更為悲催的是,蘇軾在北還路上,客死他鄉(xiāng),一代千古巨星就這樣黯然殞落,恰如當年的杜甫,舟中死于湖南耒陽。美好的東西撕裂給人看,這就是悲劇,歷史向來是不吝于上演這樣的悲劇的。這樣的悲劇看得我們膽戰(zhàn)心驚。
對于蘇軾來說,是歷史鑄就了他的人生的悲劇,使他成為歷史的犧牲品,成為了中華文化的一道厚重的祭品。他一生的追求,就是像周瑜那樣英雄美人式的理想,建功立業(yè),佳人在抱,所以,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詞里,他把這樣一個理想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但是,他最后的結(jié)果卻是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能做的也只能是灑酒江邊,來憑吊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來抒發(fā)自己蘊藏胸中的塊壘和憤懣。更何況,像他這樣風流倜儻、英俊瀟灑大才子,像他這樣一個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樣樣精通的曠世文宿,按理來說,應(yīng)該是美人心儀的對象,可是,在情場上,他卻無法做到象他吟詩作文那樣,天馬行空,縱橫馳騁。
我認為,詩人不幸,詩家幸,賦到滄不桑句便工。正是他的仕途不順之凄愴、身世漂泊淪落之感、愛情失意之苦,鑄就了他文學(xué)上的輝煌,這不能不說是歷史對這位大才子的最大的補償。
對蘇軾本人來說,我是由衷地傾慕和敬仰的。我傾慕的不僅僅是他那有如浩浩湯湯的驚人才情,更多的是他那種不已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脫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從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陶淵明的悠然,可以看到劉禹錫的超然,可以看到王維的恬淡和安靜,也可以看到李白的飄逸和杜甫的沉郁。即使他處于極端惡劣的環(huán)境,即使他從人生的巔峰跌入低谷,他都能夠坦然面對,沒有過分的郁郁寡歡,沒有沉淪,沒有埋沒,而是一如既往地對生活充滿著追求、希望和激情,有了這些,才會有《江城子。密州出獵》的神采飛揚、意氣風發(fā),才會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薄紗似的情懷,才會有橫看云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哲理和思辨,才會有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笑看風云笑對人生。更重要的是,兼濟天下之志,從來沒有忘記,每到一個新的任所,殫精竭慮,以民為本,造福一方百姓,留下了一段段千古佳話,留與人們作美談。
斯人已逝,然青山蒼蒼,江水泱泱,東坡之風,山高水長。他的曠達、超乎物我和兼濟天下之志,千百年來一直珍藏在士人的胸懷,成為他們精神的休憩所,尤其是對于那些如他一樣漂泊淪落、屢不得志的士子來說,更是一劑清新劑和療傷藥,激勵著他們鼓舞著他們,如被充配邊疆伊犁還引吭高唱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被綁縛刑場還高喊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譚嗣同等,他們都是一直奉蘇軾為圭臬的。
我想,人生不如意,我們何不像蘇軾一樣,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來笑看風云,笑對人生呢?
【《宋史·蘇軾傳》原文及翻譯解析】相關(guān)文章:
宋史蘇軾傳原文翻譯及閱讀答案12-03
宋史蘇軾列傳原文及翻譯10-20
宋史《蘇軾列傳》原文及翻譯10-21
《宋史·蘇軾列傳》原文及翻譯06-12
《宋史蘇軾傳》閱讀答案及翻譯05-09
宋史王安石傳原文翻譯07-21
宋史蘇軾傳09-02
《宋史·楊業(yè)傳》原文及翻譯10-04
《宋史文天祥傳》原文及翻譯10-04
《宋史·文天祥傳》原文及翻譯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