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淵明的五次做官經(jīng)歷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陶淵明做官經(jīng)歷
導(dǎo)語:作為“隱逸詩人之宗”的陶淵明,究竟一生做過幾次官?每次做官的原因和心態(tài)如何?讓我們一起重溫這位著名隱士的仕宦生涯。
凡是讀書人,“修齊治平”總是他們的理想,所以杜甫說我要“致君堯舜上”(《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我要使我的國君成為堯舜以上的國君,所以他的理想就是能夠出來輔佐國君,把國家治理得很好。陶淵明雖然本性是真淳、自然的,可是他也曾經(jīng)出來做過官。
陶淵明寫《形影神》,考量的就是死生的問題。你活著的意義跟價值在哪里?所以儒家就說,“太上有立德”,最高的是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一些德業(yè),千年萬世讓人們百姓都受到你的德惠,“太上有立德”。象孔子留下來的《論語》,至少從我來說,小時候六七歲開蒙讀的第一本書就是《論語》,我覺得我終生的受用無窮!疤嫌辛⒌,其次有立功”,其次就是真是做了一番事業(yè),造福給后世的人民。大家知道四川的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個水利工程,兩千多年以前,秦國的李冰父子修造了這個都江堰,使得這個江水漲起來的時候可以分流,不漲的時候可以灌溉田園,那真是幾千年來造福了四川的農(nóng)業(yè)!捌浯斡辛⒐Α,再其次呢?“其次有立言”,你沒有能夠立德,沒有機(jī)會立功,但是你有了著作留下來。所以魏文帝曹丕說“夫文章者,經(jīng)國之大業(yè)”(《典論·論文》),文章是治理國家的一個重要的事業(yè),你把你的政治理想,你的治國方略留下來了,“夫文章者,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蹦苁鼓懵暶恍。你身體雖然朽壞了,但是你的精神、你的思想還留在世界上,“年命有時而盡,”一個人的一生不過百年,我們的年歲、我們的生命都有一個時候會終結(jié),這是必然的事情,“年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你活著的時候就算是享盡榮華富貴,可是你死后呢?什么都帶不走,所以“榮樂止乎其身,未若文章之無窮也”,都不象文章可以傳流久遠(yuǎn)。
所以古人要想追求不朽,就是有“太上”的“立德”,其次的“立功”,其次的“立言”,而那些讀書人所追求的“修齊治平”都是“立功”。那陶淵明的本性呢,他說是“少學(xué)琴書”(《與子儼等疏》),我從小就讀這個詩書,“偶愛閑靜”,我喜歡閑靜的生活。他本性是喜歡閑靜,是任真的、是自然的,可是他畢竟讀過書了,所以他也有讀書人的“修齊治平”的立德立功的理想。
我們知道東晉末年,天下大亂。我們常常說,“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禮記·大學(xué)》),你的財貨,其實不止是財貨,任何的東西,你如果是不正當(dāng)?shù)姆椒ㄈ〉玫模瑢硪欢ㄓ胁徽?dāng)?shù)耐緩绞。我們說武王伐紂取得了天下,而取得天下以后,就把商朝的很多制度都改變了,所以武王是“革命”,“革命” 這兩個字,不是后來到晚清到民國才有革命的,在中國古代就管武王就叫做革命,他不但把商朝推翻了,而且他改正了商朝政治經(jīng)濟(jì)制度的很多缺點,所以周朝才能夠傳世久遠(yuǎn)。所以武王是為了長治久安去作打算的,而很多人打天下就是只看眼前,奪來就享樂,奪來就施暴政,所以這樣的朝代如何能夠傳得長久呢?
陶淵明所生的時代是在東晉,東晉當(dāng)然是從西晉變來的了,西晉怎么得來的?西晉是篡魏得來的。剛才我說了,“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你無君無父、傷天害理,你得到了天下你能夠長久嗎?所以當(dāng)西晉得天下以后,它自己的王室就馬上發(fā)生了所謂“八王之亂”,晉朝的司馬家的宗室互相爭權(quán),就你殺我我殺你。不僅如此,連西晉的詩人都很少有得到好死的,很多都是在這種政治斗爭之中被殺,魏晉之間的嵇康就是被殺死的;三張二陸、兩潘一左,你去看看他們的傳記,大半都不得善終,都是被殺死的。而阮籍是怎么保全的?他的好朋友嵇康被殺死了,他怎么就被保全了呢?因為這些個政治上要奪權(quán)的人,都想拉攏社會上那些有名的知識分子,以壯大自己的聲勢。當(dāng)年司馬昭就想讓阮籍的女兒嫁給自己的兒子司馬炎,司馬炎后來就是西晉的第一個皇帝,攀龍附鳳,何等好的機(jī)會!可是阮籍不愿意這樣做,不愿意卷入到政治的這個漩渦中去,所以他就每天喝酒,借著酒醉來逃避政治迫害。據(jù)說他曾經(jīng)一醉六十日不醒,所以司馬昭就沒有辦法跟他提這件事情,所以阮籍是借著酒醉而保全了自己。
當(dāng)司馬昭后來加封為晉王的時候,要“加九錫”,九是一個最高的級數(shù),“錫”就是賞賜的意思,就是給他很多優(yōu)渥的特權(quán)和待遇。這個司馬昭加九錫要“勸進(jìn)”,就是他表面上還客氣推辭,所以還要人寫勸進(jìn)的表文,這個表文就是阮籍寫的。所以有人說這個阮籍是清流,怎么替這個篡逆的司馬昭寫了勸進(jìn)的表文?他怎么能不寫?只是寫的時候在里邊做了點小文章。他說你有這么大的功勞,你應(yīng)該接受這個九錫;可是后面就一轉(zhuǎn),說你對國家建立了這么大的功業(yè),假如你在接受了以后,登上箕山去拜見許由,那真是了不起。箕山許由是誰?說堯的時候,讓天下給許由,許由不接受。所以他是暗中有一種諷刺,說你有這么大的功勞,給你這么大的獎賞,你最好將來就象這個許由,讓給天下也不要接受,你就不要篡位了。
我們說了,“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晉朝以那么殘忍的手段奪取了天下,他的子侄、他的后代,看他們就是這樣殺戮奪取得來的,就想我們?yōu)槭裁床豢梢詩Z取?所以馬上他自己的宗室就發(fā)生了“八王之亂”。那中原大亂,所以中國周圍的一些少數(shù)民族就侵略進(jìn)來了,這就是所謂的“五胡亂華”,造成了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分裂的局面。所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就因為晉朝得國之不正當(dāng),給天下老百姓帶來一場絕大的災(zāi)難。五胡十六國時期,那北方就完全淪陷了,所以晉朝的宗室就逃到南方去了,建都在東南的建康,就是現(xiàn)在的南京,這就是東晉,而東晉開國以后也是戰(zhàn)亂不斷,當(dāng)時前后要發(fā)起叛亂的人,就有王敦、蘇峻、桓溫、桓玄等等,這都是有軍政大權(quán)的人,然后老百姓也起來革命了,當(dāng)時沿海就有孫恩、盧循起義,而最后奪得政權(quán)的,就是平定了桓玄、也平定了孫恩盧循的劉裕。這個劉裕也是有軍權(quán)的,他把這個中央的、地方的叛亂都平定了,他當(dāng)然就篡位了,所以東晉就滅亡了。劉裕改國號為宋,為了跟后來唐宋的宋分別開,唐宋的那個宋朝天子姓趙,所以那就叫趙宋;這個天子是劉裕,就叫劉宋。
我上面講的這些是陶淵明生活的時代背景。在這樣的時代,你是出來做官還是不出來?我剛才說出來做官有幾種情況,有的是出于政治上一個“修齊治平”的理想,孔子說了,“士當(dāng)以天下為己任”,讀書人就應(yīng)該以天下為己任。所以你出來做官,不是為了去掙錢拿俸祿的,可是孟子說,“仕非為貧也,而有時乎為貧”(《孟子·萬章下》),讀書人拿什么養(yǎng)家糊口啊?你肩不能挑擔(dān)、手不能提籃,所以有的時候你也是要得到俸祿才出來做官的,所以“仕非為貧也,而有時乎為貧”。所以陶淵明第一次出來做官,是說“親老家貧”,所以“起為州祭酒”(《宋書·隱逸傳》),就是出來做了一個州官的祭酒,祭酒是掌管文化活動的。那是哪個州的祭酒呢?陶淵明是江西人,是潯陽柴桑人,當(dāng)時屬于江州,所以陶淵明因為“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是在江州。
陶淵明有一首詩曾經(jīng)寫到這一件事情,他說“是時向立年”(《飲酒》二十首之十九),那個時候我的年齡正是“向立”的年歲,“向立”的年歲是多大呢?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論語·為政》),所以“向立”年是他差不多三十歲左右的時候?墒翘諟Y明一出來做官就覺得格格不入,覺得很難過,他曾經(jīng)給他的兒子留下一封信,他說自己“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與子儼等疏》),他說我這個人性情剛直,就是不會敷衍,不會做虛偽的事;我的才能也很笨拙,你要看陶淵明寫詩當(dāng)然一點也不笨拙,是做官的才干太笨拙了,是不是?那是兩碼事。
陶淵明后來不做官了,就去種地。種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有旱澇各種災(zāi)害,所以他常常忙碌工作了一年,但是沒有很好的收成,所以陶淵明說“夏日長抱饑”(《怨詩楚調(diào)示龐主簿鄧治中》),夏天常常是挨餓,因為秋天才有收成,而秋天收獲的糧食到夏天都快吃光了,“舊谷既沒,新谷未登”(《有會而作并序》),新的糧食還沒有收,舊的糧食都吃完了,所以“夏日長抱饑”,常常是挨餓。冬天的寒冷的夜晚,“寒夜無被眠”(《怨詩楚調(diào)示龐主簿鄧治中》),沒有厚的棉被,所以挨凍。你想啊,別的你說怎么樣還是離你很遠(yuǎn),可是挨餓跟受凍是你自己最切身的痛苦,所以他說“饑凍雖切,違己交病”(《歸去來兮辭》),說饑凍雖然是這么切身的痛苦,我還是不愿意出去做官,因為“違己交病”,你要讓我去做官,每天跟那些我不喜歡的人打交道,每天要我逢迎拍馬,要我眼看著他們貪贓枉法而不能說一句話,那個時候的痛苦比饑凍更厲害,“饑凍雖切,違己交病”,所以他很快就辭職了。
我剛才舉了蘇軾的兩句話,蘇軾說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陶淵明中間也還出來做過幾次官,陶淵明的傳記上說他還曾經(jīng)做過鎮(zhèn)軍參軍和建威參軍。那什么叫鎮(zhèn)軍參軍,什么叫建威參軍?鎮(zhèn)軍、建威都是將軍的名號,他做過鎮(zhèn)軍將軍的參軍,也做過建威將軍的參軍。那鎮(zhèn)軍將軍是誰呀?建威將軍又是誰呀?陶淵明是給誰做了參軍?從歷史上考證,這個鎮(zhèn)軍將軍、建威將軍都是在江州這里的軍政長官,誰做過江州的軍政長官?桓玄、劉裕。剛才我們說了,桓玄劉裕都是篡逆的,桓玄造反,劉裕把他平定了;桓玄平定了,劉裕有了軍權(quán)就篡位了,就把晉朝給推翻了,建立了他的劉宋朝廷。有人就說,以陶淵明之清高隱逸,難道給這些叛逆的桓玄劉裕做官嗎?可是很不幸的就是,你如果真是從歷史上考證,當(dāng)時在江州前后做軍政長官的就是桓玄跟劉裕。
陶淵明所生的時代是晉宋之際,現(xiàn)在我們還是回到蘇東坡來。蘇東坡說他“欲仕則仕”,因為陶淵明三十歲左右曾做了一次官,很短的時間就回去了;他曾經(jīng)給鎮(zhèn)軍將軍、建威將軍都做過參軍,有的人也不承認(rèn),就替陶淵明解釋,說這“鎮(zhèn)軍”錯了,不是鎮(zhèn)軍將軍,是“鎮(zhèn)北將軍”吧?大家就給他改,改來改去的,不要讓他跟桓玄劉裕做官。可是這不能隨便改,就跟這詩不能改一樣。陶淵明真的給他們做過官,而給他們做官也不是沒有緣故的,剛才我就說了,求仕有的時候是為貧,有的時候不是為貧,是為了什么?為了“功”。陶淵明給桓玄出來做官,為什么?所以陶淵明這個人雖然簡單,可是他非常不幸,生在那樣一個亂七八糟的時代。所以你要講他就要牽扯到這些雜亂的背景。
我們說司馬氏是東晉的皇族,當(dāng)時掌權(quán)的是司馬道子和他兒子司馬元顯,皇帝的大權(quán)旁落,所以桓玄就起兵,他當(dāng)時有兩個名義,一個是討伐司馬道子、司馬元顯,這是所謂“清君側(cè)”,就是皇帝身邊有了專權(quán)的小人,我們替皇帝清除他們;一個就是平定當(dāng)時沿海的孫恩盧循的起義,這樣他就出師有名啊。所以當(dāng)桓玄劉裕那個篡逆的野心還沒有顯露出來以前,他們是為國家平定戰(zhàn)亂,所以陶淵明是參加了他們。而且陶淵明參加桓玄還有一個關(guān)系,陶淵明的外祖父孟嘉,曾經(jīng)是桓玄的父親桓溫的部下,所以當(dāng)桓玄要起兵,說是“清君側(cè)”討伐司馬道子父子,說是要平定海邊的叛亂,這個陶淵明當(dāng)然可以參加。
陶淵明不是沒有立功之心,他也有立功之心。我們再看一首陶淵明的詩,陶淵明的《雜詩》十二首的第五首,“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yuǎn)翥”,他說我想到當(dāng)我年輕的時候,我雖然沒有什么特別值得快樂的事情,可是年輕就是快樂的事情,“欣豫”就是內(nèi)心充滿了欣喜,充滿了和樂,“猛志逸四!保耶(dāng)時也有遠(yuǎn)大的志向,想立一番功業(yè),“騫翮思遠(yuǎn)翥”,“翮”就是鳥的那個很硬的翅膀,“搴”是舉起來,我也想舉起我的翅膀“遠(yuǎn)翥”,就是飛到遠(yuǎn)方去;陶淵明還有一首詩,《擬古》九首的第八首,說是“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所以從這些個地方來看,陶淵明少年的時候也曾經(jīng)有過要建立一番功業(yè)的心。
那現(xiàn)在我們就知道,陶淵明第一次做這個江州祭酒是因為“家貧”,孟子說的“仕非為貧也,而有時乎為貧”,特別是因為他的母親年老,他要奉養(yǎng)父母,出來做官是應(yīng)該的。那么后來他做了兩次參軍,這個就不是單純的因為“家貧”了,這是因為他曾經(jīng)有一份建功立業(yè)的心。每一個人都不愿意白白地過一輩子,尤其是中國古代的讀書人,總是“士當(dāng)以天下為己任”,而現(xiàn)在桓玄起兵要“清君側(cè)”,要討平叛亂;劉裕的起兵是要平定桓玄,也是要安撫國家的,所以他就做了兩次參軍,那是為了功業(yè)。
可是真是很不幸,馬上桓玄跟劉裕的本來面目,那種篡奪的面目馬上就暴露出來,所以陶淵明出仕都是很短的,只做了一任,幾個月,馬上就不做了,他見機(jī)而退了。那陶淵明畢竟是無以為生了,而且陶淵明至少有五個兒子,那他怎么樣養(yǎng)活這一家人呢?所以陶淵明沒有辦法還是出來做官了,做什么官?就是求為彭澤令,他就出來做了彭澤縣的縣令。陶淵明自己說,“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宋書·隱逸傳》),“弦歌”是一個典故,說孔子的學(xué)生子游為“武城宰”,“宰”是治理,就是在武城這里做縣官。子游做武城宰,有一天孔子路過這里,一進(jìn)縣城,就“聞弦歌之聲”(《論語·陽貨》),到處都是念誦、吟誦的聲音。弦歌之聲,古代的詩歌都是可以弦誦的了,就是這個“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詩·大序》)。所以能夠用文化來治理一個地方就叫弦歌,陶淵明說我希望做兩天縣令,我也在這里邊做一些個文化教育,除此之外,我也可以為“三徑之資”,“三徑”就是三條小路,就是我可以做兩天縣官,帶點錢回去蓋兩間房子。
所以蘇軾說他“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他覺得不對了,他做彭澤令一共多少天?“在官八十余日”(《歸去來兮辭·序》),只做了不到三個月就辭官不干了。陶淵明就是窮的時候也想出來做點事,親老家貧,就出來做官;但是他“質(zhì)性自然,”他的本質(zhì)、天性是喜歡自然,“質(zhì)性自然,非矯勵所得”(《歸去來兮辭·序》),他說我的天性喜歡自然,不是用矯飾勉強(qiáng)來的。所以他后面說,“饑凍雖切,違己交病”,我就是寧肯挨凍受餓,也不能再忍受官場上的污濁了,所以他“在官八十余日”,就辭職不做了。所以蘇東坡說他“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隱之為高。饑則叩門而乞食,”陶淵明寫過一首乞食的詩,舊谷已盡,新谷未登,“夏日長抱饑”,所以就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他自己糧食收獲了,就殺雞煮黃米飯請他的鄰居、老朋友來一起吃飯,“古今賢之,貴其真也”,不錯,“真”就是陶淵明的本色。
拓展閱讀:陶淵明童年故事
公元365年,東晉大司馬的陶侃的孫子陶逸家,一個嬰兒呱呱墜地了,算命的瞎子王三看過說,此子根骨不凡,當(dāng)成大器。陶逸給兒子起名陶淵明。
童年的陶淵明同學(xué)在這樣一個家庭里度過,錦衣玉食自不待言。良好的幼教、家教,先祖的豐功偉績,激勵著童年的陶淵明。他自視極高,這是他后來去做官以求兼濟(jì)天下,同時也不肯為五斗米折腰的主要心理來由。
可惜到了陶淵明同學(xué)九歲的時候,老爹死了,一家人的頂梁柱沒了,最主要是銀子來源沒了,家里只剩下老娘和妹妹。一家人坐吃山空,就窮下來了。(想了半天也沒有明白,老爺爺是國家政治局的常委,爺爺是書記,老爹也是書記,應(yīng)該是標(biāo)準(zhǔn)富好幾代啊,國內(nèi)外的房產(chǎn)、存款、名車、股票什么的稍稍變賣一下,怎么就能窮下來了呢?真讓人納罕。)愛信不信,反正就窮下來了,只好與母妹三人一起,寄養(yǎng)在外祖父孟嘉家里(讓我想起了林妹妹,莫哭)。
魯迅老師說過:“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曹雪芹先生也曾如是,陶淵明同學(xué)今也如是,更何況是從大康到困頓呢,這段經(jīng)歷,對陶淵明同學(xué)心理成長歷程起到重要作用,一個眸子里隱了淡淡哀愁的沉默少年一天天長大了。(掉一個心理書包:童年的印記對人一生的影響巨大。)
陶淵明的外祖父孟嘉早已經(jīng)過世,據(jù)說是“好酣酒,逾多不亂;至于忘懷得意,旁若無人”,但不妨礙這個老先生成了陶淵明同學(xué)后來學(xué)習(xí)的榜樣。陶淵明在這里的生活也算幸福,至少衣食無憂,祖父家里藏書極多,陶淵明同學(xué)學(xué)習(xí)很努力,讀了一肚子書,為后來成為真正偉大的田園師祖陶淵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總結(jié)一下影響陶淵明心理行程的因素:
1、祖上曾經(jīng)的輝煌。
2、家道中落的困頓。
3、野逸散仙好酒的祖父對他的影響。
這時候的陶淵明逐漸顯出其優(yōu)秀的潛質(zhì),他后來曾寫詩:“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he思遠(yuǎn)翥zhu(就是像鳥一樣昂首展翅飛翔,去實現(xiàn)遠(yuǎn)大的人生理想的意思,古文難懂,實在討厭)!笨梢娙艘欣硐氚,心有多遠(yuǎn),路才可能有多遠(yuǎn)。(先生要經(jīng)常把這個道理說教給學(xué)生聽。)
陶淵明逐漸長大了,就搬出祖父家單過,在陶家園(網(wǎng)上查了查,說是今宜豐澄塘秀溪南山自然村的陶家坪)蓋了幾間房子和老母同住。這期間,主要是在家讀書和出外游學(xué)。期間,妹妹嫁了武昌程家,祖上留下來的一些積蓄逐漸耗盡,親友接濟(jì)也逐漸不支,生活每況愈下。
這個時候,陶淵明自覺已經(jīng)學(xué)成文武藝了,可以出來大濟(jì)蒼生了,而且家里也已經(jīng)沒米下鍋,兩方面的原因,陶淵明決定外出做官了。
【陶淵明做官經(jīng)歷】相關(guān)文章:
陶淵明的五次做官經(jīng)歷08-19
陶淵明為什么要出來做官?10-04
陶淵明的生活經(jīng)歷10-25
陶淵明生活經(jīng)歷09-10
蘇軾做官的故事10-01
孟浩然為何不做官06-07
陶淵明的詩句05-30
陶淵明的故事06-24
(經(jīng)典)陶淵明的故事12-13
陶淵明的故事12-12